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儒家师德观

儒家师德观

发布时间: 2021-08-06 06:56:12

❶ 论文选题"儒家师德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一、可以指导政府增加突发事件的透明度;
二、增加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三、如果有研究成果的话,可以更好的指导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跟踪、应激反应能力。

❷ 儒家德育思想包括哪些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大的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具体内容:首先说说孔子学说思想。在“礼乐崩溃”、“天下大乱”的时局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理论,成为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创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种。第一,“仁学”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应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第二,礼乐思想。孔子所说之礼,表现在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内容分别是:其一,补充周礼。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能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他以仁释礼,将仁礼结合,提出克己复礼,赋予周礼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孔子所说的礼是“礼制、礼仪”。儒家将礼乐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感情。他言称必礼。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中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还有重视“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政”,提出重德轻刑的政治主张;提倡“有教无类”。

❸ 儒家教育思想包括那些方面啊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
一、重视教育
1、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强调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扩大教育对象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
三、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1、“礼贤下士”“举贤才”
2、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和成才。
四、教育内容
在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教育的基础上,讲述诗、书、礼、易、春秋
五、主要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并重
4、由博返约
六、德育思想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七、教师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藏
3、言传身教

❹ 什么是儒家诗教观

明代的灭亡、异族的入侵,在天崩地解的社会变革中,学术领域开始了一场“由王返朱”、崇尚实学的思潮,而文学领域内的反省与变革也随之而来。正如蒋寅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古为理想和价值之源的国度,复古即回归传统永远是最有力的口号,同时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成功策略”文学领域的变革一如学术变革一样,选择了“复古”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学术界复古,是前推到程朱理学,而诗歌的复古,是追溯到先秦的儒家传统。先秦儒家诗教观念主要表现为《诗经》中的雅正传统,恢复这种雅正传统是清初诗人们的共同选择。因此清初的文论中常出现“诗言志”、“思无邪”、“兴观群怨”、“发乎情止乎礼义”等诗学观念,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儒家诗教传统复归的倾向。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方孝标的诗有一股中正平和之气,诚如方以智评价的那样:“钝斋诗多自徼外返江南五六年间所作,古意新声络绎奔会,要归大雅,本温柔敦厚之教。”方孝标由于顺治江南科场案受牵连,被谴谪到黑龙江宁古塔。方孝标并未因为飞来横祸就心生怨恨,而是怨不怒,哀不伤,甚至超脱其人生际遇流离之外,更为关切的是农民生产、百姓安康之类的社会现实问题。在他的个人经历和诗歌创作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方孝标所秉承的传统儒家的哲学和诗教观念,即雅正,温柔敦厚。

除了追溯秦儒家诗教传统之外,方孝标还十分尊崇程朱理学,对于朱熹的文论观无不信服。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之间,他更强调文学所传达的道理。也就是说他主张“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是否合乎道,是检验其优劣的重要标准。

如《刘岸矣诗引》:“夫诗,学之小者。而此等,又六朝泳物,及唐人省试,月中桂、罢中鹤、湘灵鼓瑟、山川出云之类,有才者率能刻画见工。而岸矣独组织经史,锻炼理义。或感时寓意,骨骼开张。或情思超忽,会佛老清净之旨。于温柔敦厚之中,岂雕虫雾縠、兢长词赋者比哉!”认为刘岸矣诗歌好就好在其能“组织经史,锻炼理义”,也就是说诗歌必须能原本经史,成为探析理义精髓的有效载体,这样的诗才有益于当世。而那些“雕虫雾縠、兢长词赋”的诗文就没有这样的价值了。

方孝标的诗学思想有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尤其受方拱乾的影响。方拱乾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即诗歌创作既要汲取前人创作中的精华,又要保持自己创作个性,不为其所扰。对于一段时期内的诗学风潮,不要盲目崇拜,要始终明白诗心所在。诗心即人心,诗言志,思无邪,这才是真正的作诗之道。如《先大夫诗后集后序二》:“又尝训不孝曰:‘诗当用人,勿为人用。今之言诗者有二端焉,曰五子,曰七子,曰钟、谭。互为翕訿,至不相容,而不自知其皆为五子、七子、钟、谭用也。盖五子、七子之初,人心伪宋儒训诂所锢,虽欲矫焉无由。五子、七子起而用之,天下翕然以为诗在是,而在时者非诗也。隆、万以后,人心已厌五子、七子,而不知五子、七子之何以非。钟、谭又起而用之,天下又翕然以为诗在是,而在是者亦非诗也。人固有五子、七子、钟、谭所不能用之心,是即能用五子、七子、钟、谭之心矣。”

❺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5)儒家师德观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❻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编辑本段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编辑本段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编辑本段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编辑本段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编辑本段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编辑本段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编辑本段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编辑本段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编辑本段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❼ 儒家教育观和现代教育观的区别

儒家教育强调人的品行教育,因为品行是孩子做人的根基。儒家特别强内调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容点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对朋友信用、做事谨慎等等。儒家教育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教育。很可惜,经过近代的百年,儒家教育在中国几乎断层。所幸运的是,现代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此点,不少人在大声疾呼对传统文化的再教育。

而现代教育则比较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孩子心灵和品行的教育,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以下的观念是儒家教育的观念,供参考:
1。志于仁。成为一名有仁德的人。
2。克己内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怨天,不尤人。找别人好处,向他人学习。
3。改过迁善。有了过错就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强调言行一致,真正做到

热点内容
幼儿师德演讲稿一等奖 发布:2025-09-10 16:35:17 浏览:890
积家地理学家大师 发布:2025-09-10 15:50:53 浏览:825
调教学校 发布:2025-09-10 12:47:42 浏览:185
2013年山东高考语文答案 发布:2025-09-10 10:31:55 浏览:502
南宁市哪里的 发布:2025-09-10 09:51:13 浏览:821
对日汉语教学 发布:2025-09-10 09:21:35 浏览:976
新沂教师面试 发布:2025-09-10 08:18:38 浏览:326
美术字秋 发布:2025-09-10 07:54:28 浏览:957
济南天普教育 发布:2025-09-10 06:07:11 浏览:824
找老师相声 发布:2025-09-10 05:05:20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