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木版画家访谈

木版画家访谈

发布时间: 2021-08-08 03:31:07

① 木版画是怎样发展与普及的

木版画作为以纸为媒介的艺术,它的发展与普及又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民间年画中,木版画指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俗称半印半画)的年画。

② 聂成华的采访记录

记者: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一直以来很钦佩您的才华,您一直被大家敬称为80后一大才子,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称号的呢?
聂:你好!很感谢你们此次的采访。才子,指才德兼备的人和富有文才的人,古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新唐书·元稹传》中“稹尤长于诗……宫中呼为‘元才子’。”在《现代汉语词典》04年增补本中指有才华的人。大家这样称呼我,应当说是对我个人的肯定和尊重吧。我国历史文坛的十大才子有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韩愈、柳永、唐寅、罗本、曹雪芹、胡适;我国近代十大才子有徐志摩、钱钟书、梁实秋、鲁迅、林语堂、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也有人评出当代中国十大才子是北京的孔庆东、止庵、余华,天津的罗文华,南京的苏童、叶兆言、徐雁,苏州的王稼句,武汉的徐鲁,海口的伍立杨。对于才子涵义也是相当广的,我不想单纯从字面上去解释。我一直以来就认为被称为才子的都是“博”与“境界”结合的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任何成功的取得都是在先前做好量的积累的,文学艺术尤其如此。文学艺术的创作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的厚积就是要学习,保持思维的敏感性,不仅要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更重要的是关注实际,像读一些有思想的报刊杂志,接触一下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岱年、费孝通、季羡林、汤一介、弘一法师、钱钟书等学者的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积累了一段时间以后尝试着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创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部作品是值得研究的,可以分别从文学、哲学、美学、人学、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像《红楼梦》,著名红学家吴世昌便评“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走进去便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养成这种习惯,时间久了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便会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畅快。当然想创作好的作品需要一种灵感和境界的。德国尼采《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中提出摧毁偶像,重估一切价值。不受束缚与心中“偶像”,正是强调了一种自由,只有在自由下才能产生超验主义爱默生所说的那种“灵”。当然,这里所说的“灵”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天才有天资”中强调的不同,应将其归为一种灵感,这种灵感类似于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虚无总是夹在意识与自在存在之间的”中的“虚无”,是种只有本人才可以感知的东西。这种灵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厚积的基础之上的,当读多了罗曼·罗兰、叶芝、黑塞、艾略特、海明威、贝克特、川端康成、卡夫卡、里尔克、蒙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波德莱尔、阿波里尔等等之后,自然而然地便会在大脑中产生。其次是境界,应当是冯友兰所指的境界中的“天地境界”,亦或是宗白华六境界中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类似于美学中的物我两相忘的境界。这样说或许感觉要达到实在是太难了,其实不然。这种境界不是自己刻意去营造的,是自然而然地大脑机能,只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达到。就像在以前我到省图书馆去读书时,图书馆里沉默而寂静,一束阳光照射进来,打在书脊上,轻尘在微光里飞舞,便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于是忽略了周围的人和事,奋笔疾书,三十分钟过后,千余字的文章便写成了,文不加点。书法、篆刻作品更是如此,这样的作品往往是比较有艺术高度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书法,能不能简要介绍以下您对书法的有关看法?
聂:抽象的去说,书法是独体之文、合体之字、抽象之画;节奏之乐、无声之歌、有形之象;是飞舞之墨、灵动之线、笔墨之舞;黑白之色、陶情之性、畅怀之情;是阴阳之体、中和之气、旋律之韵;圆融之智、刚柔之力、和谐之美;是精微之巧、质胜之野、古朴之质;是名仕之雅、隐者之逸、超妙之神;是儒家中庸之和谐,是道家无为之冲淡,是佛家顿悟之禅心;是形神兼备之艺、天人合一之道、妙造自然之法。对于书法而言历代书论家关注和探讨的也是不一样的,汉魏时“尚象”,晋时“尚韵”,唐时“尚法”,宋代则“尚意”等等,这些都是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书法创作实践,促进书法艺术发展与繁荣的。书法创作也是有境界的,首先是“技法无我”之境,这一境界中强调“勤奋”、“得法”、“忠实”;其次是“破法有我”之境,强调的是“破法”、“取舍”、“有我”;第三种境界是“创法忘我”之境界,这一境界强调的是“自由”、“出神”、“载道”、“意境佳”,自由是一种“不知其然而然”的高妙境界,苏轼《评草书》中“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自由还表现在“无法”,石涛“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接下来是呈现神韵,宋徽宗“神妙逸能”,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载道”应该是线以载道,弘一法师进修梵行的精深才使得他的书牍愈至晚年,愈是字字清正,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正是具有了对诗歌、戏剧、音乐、绘画、篆刻、佛学等极深的研究,其书法才呈现出宗教洗礼后的肃穆气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意境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过:“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美学家胡经之先生在《文艺美学》中也谈到“艺术的发展显现了这样一种趋势,越到现代当代越注重心灵,注重抒情性,注重意境。”张旭书法高妙正是因为其作品中寄寓了他醉癫状态下忘乎所以的真情实感,用精熟的笔法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了,才有了笔势翻腾,气势开合,倏忽万里的精神境界。应当说能够达到三种境界的应该是“神品”,抑或是“逸品”,要达到这种高度是相当难的,必须超越“景中之我”而达到“仙中之我”,《兰亭序》顿悟其“畅叙幽情”的从容神态,《祭侄稿》恸其“抚念摧且”的悲愤心情,《寒食帖》“雨势来不已”中隐含的自然从意适便的情怀,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化自我入仙境,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也不过一两件。书法是有灵魂的,而这个灵魂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她包括优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丰富的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性等几个方面。说到这里,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很好玩儿的现象,那就是书法学者与学者书法提法的出现,真正的学者必定是彻底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又必定是学者。当然我说的知识分子是有特殊含义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与一般的知识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不仅仅致力于专业的学术研究,而且进行关于公共社会的思考与探讨,而后者只是恪守于自己的领域,研究文史就只研究文史,研究孔子的就只研究孔子,研究明史的就只研究明史,他们不掺和其他领域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们是学而不思的。像王国维、章太炎、沈增植、马一浮、熊十力、郭沫若、陈寅恪等是学有多专的知识分子,而当代的饶宗颐、季羡林、李学勤、杜维明、秦晖、徐友渔等则是博专合一的知识分子。但是像欧阳中石等基本上是属于专业专业领域的学者。当代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书法家群体,他们既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又同时旁涉金石、书画、考古、历史、哲学等多门学科,可谓是在文史哲等学科中融会贯通,显者的像饶宗颐、梁披云、季羡林、文怀沙、启功、任继愈、李学勤、冯其庸等,中青年一代中有刘正成、丛文俊、白谦慎、曹宝麟、陈振濂、王岳川、朱青生、邱振中、徐寒、崔自默、王南溟等。还是回到对书法本身的探讨上来,书品与人品是相当有关系的,西汉时杨雄就有“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应。北宋朱长文《续书断》中也有类似的论断,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明确的说:“书,如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总之,书法要写得好首先是下苦功夫,之后才是慢慢潜移默化找到自己,找到感觉,达到一定高度,也就是“入古出出古”而超于“古”的一个过程。
记者:您能不能再介绍一下您对绘画的认识或者看法?
聂:好的。应当说大范围的去谈论绘画也是比较空泛的,因为绘画的分类很多。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而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又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根据版材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版画又可以依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类,划分为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等等。同时这些画种,又依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人物画又依据描绘题材内容的不同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风俗画、军事画、人体画等等。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和擅长国画的,对这一方面了解的也比较多,同时也接触过一些国画大家。09年与著名画家冯训文交流学习的时候感触颇深,之后我还写了一篇随感赋文。开首便是:“拓上下千古文明,凝华夏之神韵;罗经纬百代风雨,蕴炎黄遗风:国画,当如斯!”国画,为有形之诗,列排有序,对仗工整;乃有韵之乐,宕跌起伏,律动分明。自古名仕之燊爱,集文人墨客之雅兴。浮集帝阙龙城,沉聚遗淳民风。天地灵气,陶冶情操;君子儒风,修身养性。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的是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起源于象形字,文与画在当初没有什么歧异,我国夙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与画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所以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之后到秦代,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到了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绘画水平整体上也上了一个层次,我们所熟知的有吴道子、周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五代两宋宫廷绘画盛极一时。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19世纪以后,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绘画的领军人物,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有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有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人;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
中国画是“三绝”的结合,关于“三绝”也是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诗、书、画”的,《晋书·顾恺之本传》中说是,“才绝、画绝、痴绝”。同时讲求“六长”、“六要”,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面求长六也”;五代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北宋刘道醇《蚤朝名画评》提出“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六条”。中国画忌“六气”、“三病”,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妇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三病”是指:“板、刻、结”。当然要让我选择我还是比较赞同石涛的“一画论”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而法立矣,太朴一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石涛的《画语录》中“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是画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现实、与时俱进的中国画创作的真谛,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也是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
记者:您曾经送过很大家、名家自刊印,我也有幸见过几方,而且他们对您的印评价都是相当高的,您刚才对书法、绘画都谈过了,那您再谈一下篆刻吧?
聂:篆刻起源是比较早的,据《汉书·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篆刻的“篆”字,古写作“瑑”,“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或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之后,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了竹。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便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汉代是篆刻的一个兴盛时期,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都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形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篆刻也是分很多流派的,像徽派,有巴慰祖、胡唐、董洵、苏宣、汪关、程朴、朱简等等,他们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在刀法上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浙派,熟知的西泠八家,有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还有很多,像莆田派、云间派、禅意派等等。当然在晚清一些篆刻大家像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近现代的齐白石、韩天衡等都是相当有成就的。篆刻最重要的是章法、书法和刀法。章法由“虚”与“实”作为总纲,邓散木在《篆刻学》中有章法分类14种,后有人又将章法分成25种,其中有轻重、增减、屈伸、挪让、盘错、离合、粗细、曲直、长短、穿插等等。我个人认为一方印的构思布白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像满实法、满虚法、上实下虚法、上虚下实法、左实右虚法、左虚右实法、虚角法、对角虚实法、虚实相间法、周实中虚法、周虚中实法,虚实相间,布局得当;还有留空法、上下留白法、上下留红法、对角留红法、对角留白法、印中竖白法、印中竖红法、印中横红法、印中横白法、印上留白法、印下留白法、左右留红法,红白参差,合理安排;印文歪斜法、印文重叠法、印上留红法、印下留红法、印文缺字法、印文破残法、印文散布法、印文补字法、印文美术法、印文饰灵法、印文饰纹法、印文大小法、印文配图法、点画对称法、印眼法、缺画法、点画粗细法、点画放射法、点画粘连法、点画方折法、点画圆转法、点画方圆法、点画垂直法、点画平衡法、点画向背法、点画穿插法等等。关于章法这些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关键是自己实际去在刊印中顿悟。当然一方好的印需要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也还需要一种灵感,就像我刚才谈到书法一样,是在一种境界之下产生的。
记者:嗯,这些艺术的东西不仅仅要有天分,还要后天不断的去积累,积累的多而后深入思考研究,也就是做到“博”与“精”,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的达到那种境界的高度,是吧?
聂:是的。就是宋代苏轼《送张琥》中“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专”与“博”是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专”中显“博”,“博”中有“专”才能够有所成就。
记者:您是诗词高手,在诗词歌赋方面应当说是很有造诣了,现 在很多人比较喜欢现代诗,而现代诗与古代诗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您是怎么看待诗词歌赋这些文体与现代诗歌的呢?
聂:诗,《康熙字典》第1188页有解释,《说文》中“志也”,《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等等。闻一多考证过“诗”与“志”原来是同一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的是停止在心上,实际上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诗歌统为古诗,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为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大体上是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到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有严格的约束。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曲,又称为词余、乐府。这些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演变而来的,诗分五言、七言等,其实都是从四言而来。四言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面的变仄脚,即仄脚仍仄脚,中插平,变为平平平仄仄;前面的变平脚,即仄脚变平脚,尾加平,变为平平仄仄平;后面的变平脚,即平脚仍平脚,中插仄,变为仄仄仄平平;后面的变仄脚,即平脚变仄脚,尾加仄,变为仄仄平平仄。这样五言的四式便出来了。七言在五言的基础之上再在前面加平平、仄仄而得到四式,还有九言、十一言等都是这样。在不讲求拗、救等的前提下便由四式组成规范的近体诗。词,都是由诗过渡过去的,很多是因为拗与救的原因,或者是句子过长,拆分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要学填词必须要从作诗学起。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并不是说一点儿联系都没有,只是说是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突破。我在《人间诗话》中有《人间诗话——中西现代派诗的交流与发展》、《人间诗话——古典诗词与现代派诗歌》等文章,就深入分析了其两者。在《人间诗话——中西现代派诗的交流与发展》中突破中国传统“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以时段划分诗歌的方法,从诗歌的本质出发,综合西方以及中国近现代诗歌的发展而提出“现代派诗”。现代派诗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诗歌现象,其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C.P.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ire),其中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意象主义等诸多流派。在《人间诗话——古典诗词与现代派诗歌》中,采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现代派诗歌与古典诗词的承接关系。

③ 请列举出两部丢勒有名的木版画

此外,这一组木版画中,像《巴比伦的淫妇》及《天使米哈伊尔与魔鬼之战》等也非常有名。《圣约翰启示录》是丢勒这一时期版画的代表作。

④ 列举国外著名木版画家,时代不限,最好是德国表现主义之后的!!~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 ,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他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后来在画家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处工作三年。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为丢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东·柯贝尔格(Anton Koberger)制作木刻插画。在当时,这家最大的厂子,对丢勒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儿童时代初次接触到铜技巧,这个经久不灭的印象,对他后来在版画艺术方面创造性地发挥起了决定作用。师满后,年轻的画家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和巴赛尔。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的世界观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的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他与故乡的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⑤ 求高手列举几位国内外搞木刻画、版画、浮雕的艺术家

阿鸽(1948-)彝族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二(获铜奖)、六、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获优秀奖)、十四届(获银奖)全国版画展。
阿兴(1944-)汉族现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五、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七、九届全国版画展。
陈九如,1955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7年在天津新蕾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任美编室副主任。198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画作曾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各类画展,曾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和"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金奖,"全国第十二届版画展"银奖。出版个人画集《陈九如水彩人体画选》。
陈海燕(1955-)汉族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获铜奖)、1985年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
代大权,男,1954年生于北京。1982年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1997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展览并收藏。曾获全国版画展览金牌奖、铜牌奖、中国艺术大展银牌奖等多项国家一级奖项。设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徽及吉祥物,组织全国三版展、中国厚土版画院等大型活动。担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年会展、全国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评委。
顾志军(1961-)汉族1979年入苏州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1995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版画家协会理事、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版画院画师。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获银奖)、十四(获铜奖)届全国版画展,第四、六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姜陆,男,1951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81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92年至1993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版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曾在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
雷务武(1953-)汉族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曾入选第十至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李帆,男,1966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当选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1993年作品《盖新窑》参加日本高知第二回国际版画展。1995年作品参加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1997年在法国夏玛利尔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圣布里厄美术馆举办个人版画作品展。1995年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奖,1996年作品获廖修平版画基金奖。作品分别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炎黄艺术馆、深圳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法国夏玛利尔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李晓林,男,1961年出生。198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班。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97级硕士生班学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西版画学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黄河博物馆、深圳美术馆、鲁迅博物馆、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江苏美术馆、北京美协收藏。作品曾获第六、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优秀奖、全国第十届至第十三届版画展览铜奖和银奖,全国青年版画大展创作奖,台湾第七届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铜奖,全国第六届三版画展"廖修平奖"。
李彦鹏,男,1958年生于河北。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室工作,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及国外展,曾获第九届、十三届全国版画展览优秀创作奖、银牌奖,第八届全国美术大展奖等。有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李成忠(1945年~)现为云南曲靖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一凡(1953-)回族1978年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198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进修班。现任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梁越(1962-)汉族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河南省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版画展,第三至六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版画展。
刘春杰(1965-)汉族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1989-1991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黑龙江《农垦日报》美术部副主任、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画家、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刘晓华(1956-)汉族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大专班。现任宁夏书画院专业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六、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隆超,浙江乐清人。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47年参加浙南游击纵队,从事宣传工作。1950年调入浙江美院,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两个时期内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教务处长等职。为中国版协理事、浙江文联委员。三十年代末从事木刻运动。他的版画以江南生活为基调,以革命现实主义走向,以强烈的黑白为语言,五十年代初已形成个人独特风格。晚年以来,作品在思想内涵、艺术技巧、形式语言诸方面益见深刻、多样和新颖。创作态度严肃,勤奋执着,即使遭到癌症的折磨,也从未搁笔。一生有黑白木刻创作400余幅。有《张怀江画集》问世。
纳日松(1942-)蒙古族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
潘文斌(1948-)汉族现任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其加达瓦(1946-)藏族1959-1964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1965-196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版画。现任四川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五、六、七、八届(获优秀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宋光智,男,1970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版画系,并获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院版画系教师,石版画教研室主任。作品曾参加第十、十三届全国版画展,第四、五、六届全国三版展,北京--台北当代版画展,作品《蛋》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版画年会展,并获年会奖。素描作品曾获广州美院第一、第四届素描大展优秀作品奖,素描作品两次参加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作品曾在多种专业报纸、杂志发表。
万腾卿(1942-)汉族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届(获铜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九(获优秀奖)、十、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万兴泉(1957-)汉族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九、十一届全国版画展,第三、五、六届(获优秀奖)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王公懿,女,1946年生于中国天津。1980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1992年受法国埃克斯美元及里昂ALMA版画工作室邀请赴法进修并享受法国外交部奖学金。曾在法国ALMA画廊、L'ENPARGATER艺术中心、埃克斯市左拉画廊、摩洛哥法国文化中心、巴黎"中国之家"、美国尤金市白莲画廊举办个人展览。1980年作品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大奖,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展大奖。1991年作品获第四届三版展大奖。
王成城(1947-)汉族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任上海捷星广告艺术装潢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版画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六、七(获铜奖)、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获铜奖)、十一(获铜奖)、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王琼,1940年2月生于长沙市,祖籍江西。1959年考入湖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8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深造,师从版画大师李桦先生。其间军旅生涯十多个春秋,任部队美术创作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沙大学艺术工程系客座教授,现任湖南书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二级美术师。
魏玉新,陕西省西乡县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会员、中国"神剑"艺术学会西北地区美协副会长。汉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汉中航空报》美编。专注于丝网版画创作,以大自然为审美主体。认为"万物有灵"。在画中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有十余幅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多次在全国、省级画展中获奖,作品被《神州版画博物馆》等众多国家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在《中国版画》、《中国美术报》、《美术界》、《美术大观》等专业报刊频频发表作品,《新闻出版报》、《中国航空报》、《陕西工人报》等均有专文介绍。作品《向日葵》、《朱鹮》入选中国第一张专业美术光盘《当代中国美术家》。
乌恩琪(1953-)蒙古族1975年毕业于哲里木盟师范学校、198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现任《哲里木报》社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哲里木盟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吴地林(1949-)汉族1989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海口画院画师、海南农垦报主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向思楼(1956-)汉族1976-1979年在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专科班学习,1988-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1992-1994年在西南师范美术系本科班学习。现任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十、十一(获铜奖)、十三、十四届(获铜奖)全国版画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许钦松,男,1952年生,广东澄海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至今1992年起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国际版画展省美展及各种类型全国性大展连续参加第六届至第十四全国版画展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牌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等十多项大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国版协、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钦赐淡浮院等机构所收藏先后在香港、澳门、广州、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1998年12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等单位主办的《跨世纪之星--许钦松版画展》已出版《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许钦松版画集》等多种画集和著作
应天齐:194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当代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第十届全国版画展"评委,现供职于安徽芜湖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致力于版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独创"应氏水印版画技法"将西方铜版、石版和拼版综合版画技法结合到中国传统水印版画技法中,从而形成新的水印版画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大型水印版画"西递村系列"获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六项大奖,以及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牌奖。并以此为专题在海内外举办九次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记录片《告别西递》。出版有《应天齐水印版画技法》、《应天齐西递村系列艺术作品》,安徽黔县于1995年建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将"西递村系列"全部作品在西递村永久陈列。
张桂林,男,1951年生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丝网版画工作室主任。作品曾入选台北、摩纳哥、意大利、加拿大、美国、保加利亚、英国、法国、印度等地国际美展。曾获全国十二届版画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美展二等奖和北京版画双年展优秀作品奖。曾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个展;199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个展;1996年在北京和广西桂林举办个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
张国士,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专西画系。历任教员、记者、编辑,并从事木刻运动,成绩卓著。1949年到国立艺专任副教授。1954年负责创办版画系,任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为人正直、谦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极端热情负责,教育循循善诱,受到师生的赞颂。擅长木刻,最初学习苏联木刻,后受珂罗惠支影响,最后又强调向传统艺术学习。他的作品早期多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抨击;建国以后,多反映新社会的气象和劳动人民的喜悦感情。代表作品有《人市》、《枪米》、《擦皮鞋的孩子》、《送饭到田间》、《西泠桥》等。画集有《张漾兮木刻选集》。
周胜华,男,1949年生,祖籍河北。199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1983年曾进修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黑龙江省级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鲁迅纪念馆、深圳美术馆、北京美协、中央美院陈列馆及许多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国外一些博物馆及收藏家曾多次收藏。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银牌奖,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金牌奖,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牌奖。是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周至禹,男,1957年生于山西,1982年中央美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设计系副教授,平面教研室主任。作品参加多次全国性美展、版画展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日本神奈川县美术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等艺术机构、学院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⑥ 木版画制作

材料:吹塑纸,是作基底版画的材料。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双层(韧性好、较软、易于折皱沟痕的纹理);一咱是单层(较硬,不易揉皱,结实耐用);铅笔;油墨;刻刀;滚筒;钢笔。

方法:

1、铅笔素描形象。

(6)木版画家访谈扩展阅读:

在近代印刷术兴起之前,木版画是唯一可藉雕版刷印大量复制的艺术传播形式;在有了近代印刷甚至现代印刷之后,木版画的社会职能虽然明显地缩小了,但是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以其特有的魅力流传于世。

⑦ 民间木版画是如何发展的

木版画是一种古老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我国农历过年(春节)的风俗,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反映。

⑧ 国外都有哪些 木版画家

最早的木版画起源于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木版画创作于公元9世纪;然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得多。木刻的前身是用石料·金属和木料刻制的官方和私人印章,即图章。欧洲木版画的前身是所谓的织物印花,即把刻好的图形(也叫“模板”)印在织物上;这种方法古埃及早已有之。在德国这种织物印花是从13世纪开始兴起的,首先它可取代昂贵的东方纺织品。

以前在织物或纸张上进行拓印的方法都是彩凸版印刷的原理,即在木板上凸刻出图样,将无用部分去掉,然后(通常用油墨滚筒)在留下的凸出部分上着色。这种原理的印刷术统称为凸版印刷术(如麻胶版画也是如此)。后来发明的用于铜版画和蚀刻画的凹版印刷与此正相反。

如果没有造纸的发明和传播,木版画(以大约1400年起)的发明和传播是不可想象的。从此纸张和印画以及由谷登堡在1450年前后发明的活字印刷开始取代昂贵的兽皮纸以及手工插图和手抄艺术。这个过程标志着文化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迈进过程,并且由于版画新技法的产生也标志着民主的艺术鉴赏的开端。随着木版画的出现,也就开始了印画技术,就是把图画复制数份。首先用于宗教方面绘画的复制(如圣像和朝圣画),也包括游戏牌。最初的木版画作者都是一些无名的手艺人。第一个出了名的,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木版画作家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在木版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创立和完善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和他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有卢卡斯·克拉纳赫和汉斯·布格迈尔,他们发明了套色木刻,并很快创立并保持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16世纪初是德国艺术天才辈出的阶段。此后版画开始普及。它不仅被应用在书籍插图上,而且还以迅速有效的传单形式被宗教改革者和反改革者们用作宣传工具。因此,木刻的艺术质量受到了损害,并在17世纪和18世纪受到了铜版画腐蚀技术的冲击。

在19世纪初,木版画因采用了新的技法而重新复苏,并为人喜爱。这种创新是由英国人托马斯·毕维克(1753-1840)开始的;他一反以往用小刀在纵剖木板上刻画的传统作法,而是使用能够刻出最精细条纹的专门刻刀在硬质横断板面上刻画。这种新技法叫木口木刻。由于它色调层次多,亦称“色调木刻”。它也可用于书籍和报插图的复印。首先采用这种更加完美的新技术法的人当中有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1774-1840)。他的兄弟是格赖夫斯瓦尔德的一位木匠,在他帮助下卡斯帕尔掌握了这一技法。路德维希·里希特(1803-1884)和阿道夫·冯·门采尔(1815-1905)则是先把他们设计的书籍插图反贴或描绘在刻版上(后来采用照相术复制在刻版上)然后交给专职雕刻师雕刻。这种分工从丢勒时代起就已十分普遍。但是,随着工艺程序机械化的提高,它影响着线条的直接性及其原有的表现力。

--------------------------------------------------------------------------

20世纪德国木版画的发展趋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任何其它版画艺术都没有经历木版画这样全面的变革,这无疑要归功于木版画摒弃了学院式的艺术理想,而着眼于艺术和生活的源泉。率先进行全面变革的是三位外国人:法国的保罗·高更(1848-1903),他说:“原始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挪威的爱德华·蒙克(1863-1944),其现存的作品最先在德国被接受;瑞士画家费利克斯·瓦洛顿(1865-1925),其夸张的艺术风格已超出了“青春艺术风格”的影响。许多志趣相同的艺术家深受他们的影响。在德国,受到他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日本浮世绘画派影响的三位各有特点的人物是:埃米尔·奥尔利克,威廉·拉格,瓦西里·康定斯。斯青春艺术风格的流行波及到整个工艺美术行业,包括建筑师。如彼得·贝伦斯,埃克曼,瓦尔特·克勒姆,卡尔·蒂曼,E·R·韦斯等,他们都创作出了涉及面广泛的套色木刻。但是,那些新思想最终促成变革还是由于德累斯顿艺术家协会“桥社”的几个出生于1881年至1884年之间的大学生:凯尔希纳,海格尔,施米特—鲁特勒夫,佩许斯坦因。确切
说,他们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但他们的“表现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中包括慕尼黑艺术家联盟“蓝色骑兵社”的成员(马尔克,康定斯基,坎彭顿克等)和一些独立的艺术家,如诺尔德,罗尔夫斯,民拉赫,贝克曼以及伟大的凯绥·珂勒惠支女士,身为成熟的女艺术家她还受到了“那些独辟蹊径的青年人”之影响。表现主义通过格里斯哈贝尔传到我们今天。当然,在木版画妆中还出现了一些完全不同的其它艺术风格,它们都进一步堆动了木版画的发展。但据我们所知,这些东西迄今还未受重视,或者说未得到充分的估价。

--------------------------------------------------------------------------

研究现状

通过图文来了解所谓典型现代派的木版画,在今天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人们普遍认为,木版画是本世纪头十年德国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表现主义的木版画当时已形成了一种风格,并常常走在其它绘画的前面。相反,传统的观念邓认为版画只是或多或少地把画家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复制一下。20世纪德国伟大艺术家们的版画伤口在题材内容和思想上比以往任何人的伤口都有丰富得多,广泛得多。他们具有独创性,而不效仿别人即使是为那些风格近似的作家们的著作绘制插图也是如此。目前,人们正在广泛深入地研究这些作品并出版了画集与目录。

但是,如果有人对表现主义的范围以及它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光辉顶点视而有见的话,那么艺术史的参考文献对他们来说就无任何价值。现在就存在着这种印象,好象木版式画随表现主义一道寿终正寝了。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展览目录则是第一次指出并证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它会告诉您(尽管只能一步一步地来)木版画直到今天始终在包括其它流派的新老艺术家当中生存市面上。从1924年至1984年这段时间的发展会使您对相应的分类和年代得出清楚的概念。如前所述,这是介绍近60年来德国自动画发展的首次尝试,因此不可能没有错误和缺陷,但它毕竟会对版画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

表现主义以后的德国木版画(1924-1984)

20年代中期,诺尔德,罗尔夫斯和施米特—鲁特勒夫等艺术家们根据自己进行版画创作的切身体验一致认为,木版画因其形体夸张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它一些艺术家在木版画创作上则是“锲而不舍”,如凯尔希纳(卒于1970年),他即使在职自愿到瑞士达沃斯流放期间都不愿放弃自己在“桥社”的领导权。还有海格尔(卒于1970年),他由于政治原因被迫于1933年至1945年中断了木版画的创作而到了50年代他又重操旧业。所有这些“早期的”表现主义艺术家都得面临这种情况:人们要把他们晚期的作品同早期的相比较,但他们的晚期作品却已失去了表现主义的特色。

另外,有一大批独立的艺术家只是在巨烈动荡的20年代初这段时间——同样是由于受到感染——才采用了木版画这一最有力的版画形式,但随着表现主义的终结,他们又停止了木版画的创作。如珂勒惠支女士、巴拉赫、贝克曼、法宁格、艾伯茨、莫尔察恩、米切克—科兰德、迪克斯等。

那么,是哪些画家使青春派和表现主义艺术得到继承与发展呢?首先是一些后起之秀,如奥托·潘科克(生于1893年)、沙尔(生于1896年)、费利克斯米勒(生于1897年),此外还有一位木口木刻大师卡尔·勒辛(生于1897年);其次是一些雕塑家,如马塔雷(生于1887年)和马尔克斯(生于1889年),他们出于对木头的特殊感情,不仅从事雕塑,而且直到晚年还创作了相当水平的版画;再其次是一些被忽视的构成主义画家和木版画抽象派艺术家,如康定斯基(不仅是他的早斯作品,而且也包括其晚期作品)、莫奥利—纳吉、约瑟夫·阿尔贝斯和瓦尔特·德克赛尔以及汉斯·阿尔普和阿道夫·弗莱施曼;另外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科隆进步艺术家小组”的成员:塞韦特、霍尔乐、阿恩茨。他们在艺术史上荒废的那十年(1924—1934)中,并且在此之后也经常不顾纳粹政权文化政策的严重干扰创作了许多木版画。人们记得,对木版画传统影响最大的H·A·P·格里斯哈贝尔(1909—1934)从1935年至1939年创作了多幅组画“罗伊特林根的印刷品”,而且从1946年起处于领先地位的画家E·W·奈在1934年和1938年两度创作了木刻组画。最后提到的这些艺术家的所有作品在今天都是极为珍贵的。因此,他们的部分作品不能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除非是租借)。这些作品的印张——包括制版——非常少,因此传播的范围也很小。尽管如此,它们对于德国木版画的历史仍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有关的文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1945年希特勒垮台使文化生活重新获得解放,并加速了它的发展。此后,幸存下来而未流亡国外的“老人们”又重新登场了:阿尔普以及随他之后揭开新的一页的尤利乌斯·比西尔、韦尔纳·霍尔、海格尔、马尔克斯、马塔雷等等。这时,格里斯哈贝尔也可以放开大干了。当然,年青的一代也继承了木版画的传统:在柏林的施米特—鲁特勒夫的学生克利曼,在汉堡的马劳的学生扬森、在杜塞尔多夫的马塔雷的学生博伊于斯和在斯图加特的受施莱默影响的沃恩以及同样在斯图加特的勒辛的学生富尔希。从兴旺的格里斯哈贝尔美术学校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约祖亚·赖歇特木刻美术字(抄录了一首具体的诗歌)和克劳斯·策的宇宙的风光。“新野兽派”的创始人巴塞利茨、彭克、基费(他没有单独创作版画,而是在他的绘画中加入木刻和为书籍做插图,如“莱因河”)为木版画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当然也有那些最年青一代的功劳:博伊于斯的学生伊门多尔夫、吕佩尔茨的学生马蒂亚斯·曼森以及费利克斯·德吕泽和马尔库斯·厄伦等人。

木版画东山再起,而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完美的绢网印花工艺却同时衰败,这并不是版画方面特有的现象,而是艺术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到处都在重新采用原始的自然材料。木刻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同生态学方面的情况一样,艺术家们都避免使用人造材料,因为这些材料缺少自然魅力。上面最后提到的几位艺术家几乎都搞木雕,而且更爱原木。巴塞利茨首次于1980年在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一鸣惊人。1982年彭克用原木创作了“德国的偶象”;他们俩和吕佩尔茨组成了一个最新的“画家雕塑家”小组,并于1984年一同参加了巴塞尔“20世纪的雕塑”展览。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外的概况

如果有人断言,木刻不仅在其开始阶段,而且在今天基本上是一种德国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他就不要怕冒着忽略许多情况的危险看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外的情况。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木版画的家乡更应该说是在东欧,而不是在西欧。而两部分德国位于这两者中间。最近几十年内,一些最重要的版画国际博览会是在波兰(克拉科夫)和南斯拉夫(卢布尔雅娜)举办的。与西欧的历次展览不同,木版画在这些展览中占了主导地位。随着宗教改革时期的传单而普及的木版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成为人们最欢迎的表现形式,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如此。1984年北京举办了四川(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省)美术学院美术作品展览,其中主要的、在艺术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木版画。用材方面的问题恐怕在这当中起了重要作用:木料比铜料或石料更容易得到。至于传统和政策对木版画的生存起了什么作用,华沙铜版画陈列馆女馆长叶连娜·雅基摩维茨女士在她的著作《1945年以来的波兰版画》(维也纳图什出版社1976年版)中说得很清楚:“木版画传统对那个时代波兰版画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华沙一直到1939年都是木版画传统的中心。那里的“里特(RYT)”版画艺术家协会联合的首先是木版画作家······1947年在克拉科夫成立的‘版画家9人’小组所提出的纲领真正继承了这种木版画的传统。如果以版画的民主性为前提,就会首先把在广大群众中传播文化和艺术视为版画的社会任务。”

民主德国的情况与此类似。沃尔夫冈·许特的内容广泛的著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版画》(德累斯顿出版1979年版),可以说明这一点。另外,沃尔夫冈·罗特在《法兰克福总汇报》1980年6月26日的评论中也写道:“到处都可以看到德国的表现主义,不仅仅是在木版画方面。那里的木版画是长盛不衰的;而在我们这里,木版画几乎只剩下格里斯哈贝尔的一种风格了。”尽管罗特的说法并不全对,但正象这本展览说明所证实的,联邦德国木版画创作的普遍繁荣确实是最近才开始的——由于两位德国东半部艺术家巴塞利茨和彭克的到来,在这里他们的艺术才能不受束缚。在那里直接继承表现主义的较老的艺术大师中值得一提的有:威廉·鲁道夫(1889—1982)、汉斯·于赫泽(1894—1977)和奥托·尼迈耶—霍尔斯坦(生于1896年)。木版画在苏联尤其在书籍插图方面占有特殊位置,在那里木面木刻至仿还少于木口木刻。苏联版画的繁荣要归功于建立风格的艺术大师W·A·法沃尔斯基(1886—1964)。他1950年至1908年在慕尼黑学习,并于1908年在版画创作上做了首次尝试(见:韦尔纳·施密特著《俄国木刻150年(1813—1963)》——德累斯顿铜版画陈列馆1964年展览目录,以及耶夫根尼·利维丁著《苏联版画》——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1971年展览目录)。

除德国以外,在西欧有名望的木版画作家,比较突出的有三位:道德是尤其在德国受欢迎的比利时人弗朗斯·马塞雷尔(1889—1972),其表现主义的“绘画小说”反映了20年代初的各种社会弊病;其次是1889年生于荷兰吕伐登的荷兰人M·C·埃舍尔,他直到去世(1972年)都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并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天地;第三位是1914年出生的丹麦人阿斯格尔·约尔恩,他是哥本哈根—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先锋派画家小组(1948年成立)的成员,创作了许多具有所谓抽象表现主义效果的套色木刻。1917年以后生活在瑞士(达沃斯)的E·L·凯尔希纳(卒于1938年)从1925年起作为木版画家在艺术家协会“红蓝社”继续从事木版画创作。1920年生在苏黎士的金属雕塑家罗伯特·米勒在汉斯·阿尔普的影响下于1964年创作了结构奇特的“十幅木版画”集。意大利的玛利亚·波诺米女士(生于1935年,曾在纽约学习过)擅长利用木料的特点创作象征派的套色木刻。除此以外,木版画创作在地中海地区的艺术家那里似乎不是特别活跃——然而德兰、杜飞、马伊洛尔、布拉克、米勒等人创作的书籍插图则属例外。年青的毕加索创作的唯一的一幅木版画和马蒂斯1906年创作的三幅木版画,达到了野兽派的顶峰。我们对于今天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木版画发展情况不太了解(约尔恩除外)。威廉·莫里斯(1834—1896)通过1890年成立凯尔姆斯科特出版社首先在书籍插图方面重新振兴了英国木版画,但它的寿命似乎并不比青春艺术风格派更长,尽管有象伯恩—琼斯、比尔兹利、克兰、尼科尔森和布兰温这样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

在美国,有一位对木版画着迷的卓越的艺术家伦纳德·巴斯金(生于1922年)。他创作了最小和最大规格的纯黑白色木版画。生于1928年的海伦·弗兰肯特勒女士(从1958年与罗伯特·马瑟韦尔结婚)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她擅长印制多层次的色彩明快的木版画·

热点内容
n97多少钱 发布:2025-05-22 20:56:55 浏览:451
大学数学的题 发布:2025-05-22 20:37:43 浏览:333
金聪老师 发布:2025-05-22 19:44:09 浏览:902
曹冰老师 发布:2025-05-22 19:03:11 浏览:143
上海五年级数学试卷 发布:2025-05-22 18:44:58 浏览:493
生物质锅炉厂 发布:2025-05-22 15:57:39 浏览:807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教学 发布:2025-05-22 15:03:32 浏览:933
佐川美术馆 发布:2025-05-22 13:59:32 浏览:891
2017贵州语文高考 发布:2025-05-22 13:37:29 浏览:394
教师业务总结 发布:2025-05-22 11:23:26 浏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