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德失控

师德失控

发布时间: 2021-08-08 05:04:49

⑴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校园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的关键
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事实上,
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许多教师还惯于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 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 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的后果。[3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行。这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由于各类学校都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也迟迟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小学女生把同学遭受“性”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4 ] 这种无知,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以致其一再恣意妄为。
2 、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不断升级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润滑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双方心理的冲动。但是师生关系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停留在口阶段。而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则不能不谈到教师权威的传统。在以往的社会中,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能够行使包括体罚学生在内的各种权力,以传达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学生则被要求尊师重道,不折不扣地听从教导。不难发现,权威时代是极度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权益的。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师生关系等、要给学生尊严的主张“, 学生主体”思想也开始被广泛倡导。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益保》、《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
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这种冲突日益增加,发生教师为了表现权威而效仿权威时代的做法体罚学生的事件,以及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证明自身存在而攻击教师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实践中也有教师权威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样是校园愈演愈烈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只是主张教师权威弱化,并不是说师道尊严也要丢掉,而且教师还有凭借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形成的另一种威信,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味迁就让,害怕因为反击而被说成是虐待体罚学生,这是极不正确的,结果只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
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事件。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
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
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倾向。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5 ]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
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
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型,[6 ]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材。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解决。在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曾经有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 %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7 ] 因此,家庭过分的溺爱也容易养成子女的倾向,进而发展为实施校园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较低,或者期望虽高而子女无法达到,令其丧失了管教的信心,于是在强迫命令的同时,多对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态度极易使子女变得自暴自弃、放荡不羁,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犯罪行为劣迹的,子女实施校园行为的几率更大。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
有的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起着重要影响。
1 、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文化肆虐横行。大量案件的发生让人们对血腥的场面习
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或全人类的精神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而这正是的基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广大学生,为了求得社会的认同,亦必吸收这种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在校园中经常出现以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许多学生盲目模仿不良书刊、影视作品、游戏中所渲染的手段,在其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日益增多的挑衅性。不少学生更将影视作品和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侠、英雄视为自己的偶像,在模仿其实施的“英雄行径”中,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
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如果进一步探究文化这一社会背景形成的因素,则应看到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姑且不论改革开放后,一些单位和个人置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充斥凶杀、及腐朽没落思想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文化场,由此使力较差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增加其实施犯罪的潜在危险,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所谓健康的影视书刊也有可能造成负面后果。众所周知,对犯罪新闻的报道已是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新闻。由新闻本身简明扼要的取材原则所决定,这些报道一般很难避免主观片面的流弊,因此,犯罪的报道内容究竟是否与现实相符尚不无疑问。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夸大事实,对的细节作详细描述,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电视节目中的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得到相机攻击他人的方法。他们视攻击行为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电视实际上是在传授这类攻击行为。经常观看电视中的节目将使更多的观众因自身的某种原因而使他们的举止行为变得好攻击、寻衅。”[8 ]其他传媒途径对校园的影响方式也大致如此。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各小学、中
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滋生的土壤。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案件的发
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的主体:
1 、好奇心强,缺乏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时由于他们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因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模仿别人,常常错误地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行为视为英雄行为。
2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3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另一方面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因此
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4 、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
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学生针对教师的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⑵ 老师惩罚学生不当,家长怎样沟通

老师惩罚学生不当,家长应该这样沟通:

安抚孩子情绪,引导孩子理解老师

作为家长,要先对孩子做好疏导工作。从情感上给予支持,用同理心进行抚慰,比如“老师怎么怎么对你,你很伤心(委屈,愤怒等)是吗,妈妈很理解你的感受…”其次是理,要明辨是非,先承认老师说的或做得欠妥,这里要注意分寸。

不是全盘否定,因为家长否定老师,老师在孩子心里的威信下跌后,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就更会消极被动,减弱学习动力,长远看孩子受到的损失会高于这次事件。

再次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宽容,想想老师的难处。

最后,指导孩子以后犯了错误,主动找老师承认,主动改正。错误谁都会犯,如果认识到并主动改正,还会有几个老师不依不饶,孩子的工作做过后,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老师仍有不当行为,家长就有必要与老师进行沟通。

比如先问问老师,孩子近期的表现,让老师说说孩子的优缺点,解释可能存在的误解或误会。然后,家长可以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个性。



与老师的沟通

直接交流为好,这就要求家长在问题面前要冷静。家长可以以了解情况的方式和老师沟通,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发现真正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表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

有时可能会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有问题,造成对学生的“暴力”;有时可能是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而产生的情绪急躁、失控;有时是教师缺乏教育经验,采用了违背教育规律的不恰当方法;还有时是孩子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没有反映事情的全貌,造成一些误解。

所以现象背后的原因很重要,这也是问题能否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得到解决的必要条件。多数情况下,如果教师犯的是“善意的错误”,经过沟通增进了解,双方会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变。

但是如果事实确实严重,教师又执意不改,那么家长必须向学校反映,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⑶ 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做出过激行为,该如何处理教师才合理合法

1、“皇帝犯罪如庶民同罪”。老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分子。教师如情绪失控(或喝酒等主观意愿)对学生做出过激行为一样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构成犯罪的,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作为学生的老师更应该为人师表,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故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

⑷ 高中老师掌掴学生砸手机,涉事老师已停职。怎么看

事情的经过和原因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在网上传开了,视频中,一个老师很愤怒地掌掴了一个学生,并且愤怒地把手机在地上砸了个稀碎。

经过核实视频内容,事情发生在江苏省某中学高三教室,一学生带了手机进入教室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要求学生交出手机但是被学生拒绝。于是班主任怒火攻心,当场打了学生两巴掌,而且看起来打得不轻,学生的眼镜都掉到了地上。接着,老师还愤怒地把学生的手机夺过来,在地上摔个稀碎。不仅如此,老师还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录像,把自己摔手机的视频发到家长群。

老师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是家长,学生,社会需不需要反思一下呢?教育的责任并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还有家庭和社会的。个人理解对这个老师宽容一点吧,能有这样勇气“以身试法”的老师不多了,难道真的要老师都变得“佛系”吗?

⑸ 老师打学生脸,怎么办

跟校长投诉。或者去告诉爹娘,叫爹娘去找人打还迩们老师, !(纯属娱乐)

⑹ 我胆子很小 主要是缺乏安全感 遇事怕不知道怎么解决 哪位阅历深的前辈可以教教我呢

冷静是成功的试金石
有个男人,他老婆生小孩时难产死了。幸好,他家有条聪明能干的狗,自然而然的担负起照看婴儿的重担。有一天,男人有事外出,很晚才回来。狗知道主人回来了,欢快的出来迎接。可是男人看到狗嘴里都是血,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涌上心头,心想是不是这狗由于饥饿兽性发作把孩子给吃了。于是他连忙赶到床边一看,没人,只看到一堆血迹。男人在狂怒之下,拿起棍子便将这条狗活活打死。谁知就在这时候,孩子哭着从床底下爬了出来,男人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狗,四下查看,发现不远处躺着一条狼,已被活活咬死,再看那条狗,后腿已被严重抓伤。原来在男人外出的时候,有条狼溜了进来想偷吃孩子,狗勇敢的冲上去与狼大搏斗,最终保住了孩子的生命。男人知道真相后,嚎啕大哭,悔恨不已,可是一切已经无法换回。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并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做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要自信啊,我以前也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我学着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学着长大 交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她们可以给你安全感的,相信自己噢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祸首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⑺ 正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他律 反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自律 我是正方 应该抓住哪些问题

你是奉节县五马小学抄的?你是正方还是反方?冉书明?
师德的标准存在着不确定性。要知道个人的自律是没有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各不相同,那该如何加以统一呢?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也如此,你没有一把度量的标尺,何以判定这个人是否师德呢?就如今天我叫家长帮我做了一件小事,有人并不会认为有失于师德,但其它老师是否得出一致的的看法呢,仅仅是我个人的判定标准对方辩友是如何界定的呢?我无从知道,而且我相信在场的各位判定标准也不可能各是统一的吧。这时我们会遵循,跟外界的道德准则,法律等一系列对方所谓的外力他律。也应因他律作为一个准绳时时给予衡量。对方辩友,当你所谓的自律的动力,标准保障都来源于被你们认为不是主要的他律时,你们还能信誓旦旦地说,师德主要靠自律吗?

⑻ 江苏一高中老师掌掴学生砸手机,涉事老师已停职,你怎么看

对于江苏一高中老师掌掴学生砸手机的不当行为,作出停职的处理是正确之举,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一个交代,这样的老师就应该逐出教师队伍。

一、掌掴学生砸手机行为不当

为人师者,应该懂得关爱自己的学生,即便是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好的表现,老师也不应该直接掌掴学生,甚至是做出砸手机的不当行为,老师并没有这样的权利,也不能够这样做,在课堂上如果遇见了学生有不好的表现,老师们应该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学生当成是发泄个人情绪的出口,对于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应该悉心教导才对。

四、加大处罚力度

近些年来我们多次看见有教师打骂学生的新闻报道,甚至是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屡屡有发生,为了能够保障学生们的安全,必须加大对于这些师德师风失范的教师的处罚力度,才能够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保护好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对于这位掌掴学生砸手机的高中老师或许做出停职的处理还不足够,应该要求向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甚至还应该要求让他写检讨书,并且要通过相关的媒体渠道进行报道,这样就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其他的老师能够引以为戒,自觉做到关爱尊重自己的学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对于老师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学校也应该加强对于老师的监督和管理,在为老师减负的时候,不能忽视了对于老师职责的监督,要在制度上对于老师个人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老师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学会懂得鞭策自己,约束自身的行为。

那么对于江苏一高中老师掌掴学生砸手机,涉事老师已停职,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当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热点内容
曹冰老师 发布:2025-05-22 19:03:11 浏览:143
上海五年级数学试卷 发布:2025-05-22 18:44:58 浏览:493
生物质锅炉厂 发布:2025-05-22 15:57:39 浏览:807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教学 发布:2025-05-22 15:03:32 浏览:933
佐川美术馆 发布:2025-05-22 13:59:32 浏览:891
2017贵州语文高考 发布:2025-05-22 13:37:29 浏览:394
教师业务总结 发布:2025-05-22 11:23:26 浏览:72
元旦晚会唱什么歌好 发布:2025-05-22 11:07:28 浏览:600
车丽丽老师 发布:2025-05-22 10:43:07 浏览:988
茅台酒厂的历史 发布:2025-05-22 10:11:40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