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看三国
① 看三国演义有什么好处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1、心计:三国里出现最多的,不管在乱世还是治世,想要过好,必不可少的就是心计,但个人希望以自保为目的使用心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
2、为君之道:古代就是作君主,现在就是做领导。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学会和下属打交道,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曹操刘备和孙权了,他们之所以能成一方霸主,最主要的就是能惟才是用和收买人心。
3、忠诚:不能说忠心的人都能善终,但最起码死后名声好。而且卖主求荣的肯定不得好死,例如张松。
4、抱负:人无志则行无力,每个成大事的一定胸怀大志,很有抱负,哪怕挫折再多,只要目标坚定,定然有所回报,比如说刘备,大半辈子都颠沛流离,可是他目标明确,最后就称王称帝。
在三国,每处可见的人生大道理,在于发现,三国我看了十几遍了,可是每看一次我都有新发现,所以百看不腻。
(1)暑期看三国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 ,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
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较大魅力。
② 三国演义适合什么年龄段的人看
你们老师怎么这么说,少不看水浒,意思是说,担心少年看了水浒,被里面的哥们义气所影响。。老不看三国的意思是说,担心老一辈的人看了三国,更加的老谋深算,想去验证下自己的老谋深算
③ 最后一个暑假了名著三国演义看书还是看电视剧好啊!!!!急!
三国演义是艺术.小说.三国志是历史.正史..如果是三国演义的话.就推荐你看老三国演义(唐国强版)..如果要看历史的话.建议你看易中天品三国..和三国志(陈寿的)..因为两者不同: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借东风.借剑.舌战群儒.献计火攻.智激周瑜 三国志(也就是历史):根本没有...看你想要看什么了
④ 看三国看什么
我个人觉得,三国里的故事情节,给人深思,让人有启发并且三国是古代四大名著,这一点也很吸引人。特别是年级大点的人都非常喜欢看三国^-^
三国里的人物都是英雄气慨,肝胆相照,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再说,人都比较的对不了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特别对古代的人的生活,刀与剑的时代,我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为了看三国,饭都可以不吃,呵呵
所以说看的人比较的多
⑤ 暑假时候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
《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最令我记忆深刻,刘备、张飞、关羽他们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登门拜访,不畏艰辛,最后成功的请到“卧龙”从这个故事,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想学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顾茅庐,只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就一定能行。还有一个故事: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⑥ 中学生看三国演义好吗
以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来说,可以开始看三国演义了。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应该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除了要应付学校,读三国演义可以增强自己对古白话文的掌握,还有对历史的了解,还是不错的。凡事总有开始的一天,中学不读,到了大学读这个就有点浅了。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就是在高一,不过第一遍并不顺畅。我第一次读西游记则是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老实说当年我觉得西游记比三国演义有趣多了,没有兴趣是读古典名著的最大敌人。想要提起兴趣,可以先看看其他三国题材的作品。如果是男生的话一般对三国题材的游戏感兴趣,我也是玩了三国游戏后对里面的军师、名将的故事产生兴趣踩看下去的。如果是女生,对打打杀杀的故事估计比较无趣,或许可以看看电影作品或者动画片,例如李安导演的赤壁之战上下集,虽然对我这种三国迷来说拍得比较狗血,但是至少画面还不错。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⑦ 想看三国演义,请推荐
《三国演义》推荐理由: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因为素材大部分来源自民间,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伴随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审美趣味的渗入。而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冲突,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并独出机杼,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艺术世界。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⑧ 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到底看了有什么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本意是指少年人易冲动,再看水浒做事会更不进大脑的考虑;而老年人本来人生经验就十分丰富了,而再看了水浒中的许多计策,那就真的离老奸巨滑不远了。
三国里面的可以说是把兵不厌诈、反脸无情发挥到了一种极至,不过代着一种理性的心态去看,还是会给你代来不少可以好好思考的东西。
⑨ 怎么看三国演义
一定要买毛(毛纶,毛宗纲)批,是公认的权威版本.
要具备一些古文基础,虽然很简单,但文字用法和含义与现代文略有差异.
要联系前后文,先整体有个时代概念,即主要事件的先后顺序;再了解主要人物,如三国的三位君主,主要谋士,几位大将.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和民间演义而成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为辅;演义以蜀为正,魏吴为逆.把握主线,阅读起来很有趣.
三国人物繁多,第一次看只要记住主要角色即可.多看几次方可理清繁多的人物.
诸葛亮死后几乎没什么看头了,需要坚持看.
⑩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好处
楼上的兄弟们,大家说《三国演义》是“心计”的文学。在下观点有所不同。
我对《演义》的理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以某个角色为主角的三国而是“将无数生命融入滔滔历史的三国。”诸葛亮死了,他死而后已;郭嘉死了,他平定了辽东;刘备死了,他留下了忠义仁德;阿斗没死,他已然死了,他贪生怕死,昏庸无道,必将遭到千古唾骂!读罢《三国演义》,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价值:怎样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历史的长河?答案是:只要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留待浪花淘尽这千古的英雄,笑看是非成败、爱恨情仇,人生本来是“穷”。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以“贯看秋月春风”的态度看待《演义》,你会发现《演义》是一种执著,就是因为这样的“执著”把本来“穷”的人生,变成了“无穷”。
鄙人不才!拙读六载。演义高深,非以“计”从。枉议“人生”,愿君理解!
请选我!因为我认为《演义》是一种人生启迪,它会使你的人生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