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禅师生死自如

禅师生死自如

发布时间: 2021-08-10 09:29:25

① 佛教怎么看待人的身体和生命过程

净空法师---人生酬业。你自己做不了主,你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的
你看凡夫,六道凡夫,把这个身体当作自己、当作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生都是为这个我服务。不知道这个我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灭法,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在佛法里面说,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真假从哪里分?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有灭是假的。
现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对於这桩事情有了一点概念。这个身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要来到人间?来到人间之后这一生要干些什么?科学家也研究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还是佛的答案最高明,又简单,人生酬业。你自己做不了主,你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的?报应,你过去世造的因,这一生到这来受果报。如果过去生中修善积德,这一生的果报,你来享福的,人间的富贵;如果造作罪业的,你这一生到人间来是受苦受难的。前世造的因,这一世果报;这一世所造的,来世的果。我们这一生干些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干些什么?如果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好,来生是人天福报;如果是贪瞋痴慢疑,是不仁不义、无礼无信,来生就苦了,来生三途去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这是世尊、是菩萨们无尽的慈悲,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希望我们来生不要堕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时间太长了,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为什么?进去之后,那是消恶业的,你阿赖耶里面所有业习种子里头恶的,统统要消干净,你才能离开。我们这一生所造的就不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累积了多少?你就晓得这个麻烦大了,一念不谨慎,就到三途去了,到三途时间长。到天道时间也长,天道是消福报的、消善业的,三途是消恶业的,所以说它是恶报,六道都是消业障的。
可是我们六道里的众生他不觉悟,遇到佛法也还很难回头,所以长劫轮回,我们在六道住了无量劫。这一生积过去世所结的缘分,跟佛结了缘分,特别是净宗,净宗能往生,都是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遇到了,得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你能信、你能愿,愿生净土,你能老实念佛,这一生能成就,没有一个是侥幸的,也没有例外的。就是一生不信佛,临命终时,一口气还没断,遇到善友劝他,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他立刻就能信、就能愿,发愿「好,我愿意去」,念一声佛号、十声佛号都能往生。

② 高峰妙禅师是如何走向涅盘的

在我国宋朝时代,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的修持造诣很深,精通三藏经典,解、行并证,不愧是高僧大德: 有人问高峰妙禅师云:“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方是修行?” 他提纲契领答道:“莫染污自性,只此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可证成无上菩提,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本来清净的自性心地,不要被五欲六尘所染,即心对境而不生心,如如不动,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当下解脱自在,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果然,这位问道者,依法修持,勇猛精进,不久开悟,证成菩提。 在此提到的“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有同学尚不清楚,顺便解释一下: 五欲者:原系指色、声、香、味、触之五种情境,然在华严大疏钞一书里,通称五欲为: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 六尘者:可污染真理之物,谓之“尘”。而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器官(名六根)入身,以染污净心者,故谓之“六尘”。 话说回来,高峰妙禅师在六十多岁时,有一天,他入定晓得自身行将归寂,他就在某一日上午,集合全寺出家人,(按:过去大陆上,丛林寺院修行出家人,均上百或上千人),依文献资料显示,其弟子约五百余人。 他随机开示道:“弟子们!今天师父很踏实地郑重宣布,在中午十二时正,我将离开这世间啦!假如各位对佛法尚有不了解的地方,就甭客气,赶快发问。” 座下所有弟子们,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大家以为师父红光满面,步履如飞,怎么会突然要入灭呢? 没有人敢发问,时间也很快的过去了。 等到快接近中午时,高峰妙禅师沐浴后,穿上一袭干净的海青,盘坐在垫上,呼唤其大弟子,敲钟鸣鼓,把全寺里所有住众集合在大殿上。 他又开口讲:“诸位同参道友暨弟子们!我现在把话说完,即刻要入涅盘,诸位对一代如来圣教有何疑问者,请赶快发问。” 台下的人仍然不相信,信也信不起来,师父一点都没有衰弱、疾病的征兆,身体硬朗,讲话气势如洪钟,不像要离开世间的样子,台下的人无反应,最后有一位弟子起立: 合掌问讯说:“师父!对如来圣教,我们无疑惑,倒是师父现在身体那么健壮,却说要入灭,这令我们大惑不解啊!” 高峰妙禅师闻言,面不改色,坦然而道:“生死岂可儿戏,佛法不主张显神通,而我一辈子也未曾为你们显神通过,但为了证实给各位知道,佛法修证,终可开悟证果,在此不得已的情况下,就让我来显现一些雕虫小技的神通吧!” 他就问门入:“世间上的死亡有几种型态?” 门人答道:“有火灾而死,水灾而死,横卧而死,病死,刀伤死,兽咬而死,坐死,睡死,站立而死,吊死……等,就死亡之姿态来说,有大德站著自然而死,就很殊胜了。” 高峰妙禅师虽然身体肉身尚健,但其心已解脱生死之束缚。 因此,向大家说:“这样好了,我就来一项别开生面,各位从未见识过的死法,即是倒立而死吧!请我的大弟子,捡起地上的块小石头丢向空中,在石头还没落地以前,我就死给你们看,当下入涅盘,与世永别。” 他的大弟子,恭敬不如从命,随即捡起一块石头,往空中一扔,高峰妙禅师即跃身翻空,下墬速度比石头还快,其双手按地,头朝下,垂直倒立,刹那间,呼吸停止--死亡了,与娑婆世界长辞矣! 然而,人虽入寂,但身体仍然倒垂,双手托地,笔直不倒,这样维持了整整两天两夜。 众徒弟们,用手往其身体推推看,奇怪得很,身体犹如钢筋垂立在地上,任凭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动,抬也抬不起。这样却惹得要办“后事”也徒然,大伤脑筋之际: 有一个门人,就在其尸体旁边语道:“师父啊!您也大发慈悲,不要捉弄我们了,这样的“死相”,叫我们如何火葬?” 但高峰妙禅师还是相应不理,默然不动。 这时候,有人出主意了: 住众中有人道:“高峰妙禅师有一胞妹,亦已出家,平时他最听其妹妹的话了,我们不妨派人去找他的妹妹,来劝劝他如何?” 众人无奈,只好依计而行。 不久,其妹应邀而至:匆促箭步向其身旁嚷道:“哥哥!您生古怪,死也古怪,放下您的古怪,是何等自在!” 高峰妙禅师闻言,应声而倒,碰一声,身体平卧下去。 然而,他卧地之后: 又突然睁开睛说道:“妹妹啊!我这样死不对吗?好吧!既然这样死不对,再重新死一次吧!” 就这样,高峰妙禅师再一次地表现了死亡,总共死了两次,在入涅盘的刹那间,前后不到一秒钟,就如此入灭了。 诸君!试想,生死大事,对于已证得果位之修行者来说,他的身心已解脱,是那么逍遥自在,凭其愿力之强,业力又能奈何他呢?生死轮回之事,已无法束缚圣者之身心,因为圣者自性清净,对五欲六尘不沾不染,本性能自在无碍,得大解脱啦! 所以高峰禅师自在而逝世的公案,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均有佛性(梵语budhha-dhatu),每一个人只要能开悟本性,依佛法修持,莫染污自性,摒弃五欲六尘,不沾不染,对境无心,则每一个人即可当下解脱自在,显现出神通,无障无碍矣! 而高峰妙禅师心地之所以那么解脱、自在、逍遥、自如,要来即来,要去即去,生死自如,即是表现出一代圣僧,开悟证果的功夫与特色,流露出一场神通游戏。

③ 有谁知道佛教关于讨论生死的佛典故事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无量寿经》卷下

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恩爱,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法句经•生死品》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法句经•无常品》
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却,亦复不可咒术、战斗、药草所能抑折:所谓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
《增一阿含经》 卷五十

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
合会必当散,有生必有死。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说四十二章经》

④ 活了119岁的著名高僧,临终前告诫了弟子什么话

佛教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发源地是古印度,之后传入我国。在历史上有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佛法的描述,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记》,至今佛教在我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由于佛教在我国备受推崇,所以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得道高僧,他们传播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时刻怀有一颗菩萨心肠。

小结

虚云禅师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游历四方,钻研佛学奥秘,并且将所学的东西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他的弟子,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即使在他即将圆寂的时候,他思虑的也是别人,生怕后人以及自己的弟子不懂得约束自己而犯下大错,于是才给他们留了这个''戒''字。虽然只有一字,但是很多人却需要用一生去参悟,才能够理解其中深意。

⑤ 佛教说的永离生死烦恼是什么身体啊不是肉体那是什么

有的师兄就回答两个字...精辟呀
有的师兄回答那是大段大段的......详细呀
其实,远离生死烦恼的是什么,回答应该是“真我”吧,首先人的肉体只是短暂的躯壳,也就是临时居所,如果肉体是“我”那如果某位工人的手指被机器咬掉了,那是不是可以指着断掉的手指说这个也是“我”么,人们称呼自己肉体器官的时候,经常会说“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这一身肉”但没人会指着减掉的手指甲说“我”所以,肉体是我这本身是显而易见的知见。

那么,“我”是指精神上的我么?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自由”的,你以为你想吃小龙虾是你自己控制的?你错了~你想吃小龙虾是你舌头的需要,你以为你想看美女是你自己控制的,又错了,那是动物本能的需要,你以为......总之你所思所想以及行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不是出自本心,而是因为各种影响产生的,所以人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众生都是从没有认知到“真我”
佛常说“我执”说的就是认假为真的这个“我”的认知,就和时间与空间一样,是一种顽固的错觉......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但凡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确实错误的......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但真的思考过我们看到的太阳不是“今天”的么?
所以楼主的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无论怎么说都是名字,可那个东西却无法用语言文字说明白,因为人的认知中没这个东西的概念,就好比你没法跟古人解释什么是电磁波一样,所以你称呼他为第八识也好,称呼为阿赖耶也好,称呼为真我也好,觉得是超维度的超认知的也好,其实就是那个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没有生死烦恼的,因为那个东西确实是不生不灭的

⑥ 如果一个人在入定中被杀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逃脱三界轮回

这种事不太可能发生 层次境界极高的修行人 是遇难不遇险的 你说这种更不可能了

他自己会出定的 这样也不会解脱生死轮回的 还没有完成就果位

⑦ 为什么禅师们的修行功夫在临终时用不上

所以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无论修什么法门,到临终时,还是要依靠阿弥陀佛!
我们还是安心念佛,坚持念佛,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在我们临终时,阿弥陀佛不违本誓,一定来迎接的!,,我们不要在自身找修行功夫,,我们没有什么修行功夫,,,就连文殊,普贤,都要依靠阿弥陀佛,,何况我们这些生死凡夫?

⑧ 求西洋魔法,佛教神通,道家法术的区别。

西洋魔法,如魔术, 主要是以手法变换,障人耳目,
佛教及道家在中国有很多术数派别,具体见以下链接:

http://blog.verycd.com/dlm/cmd=showentry&eid=3544

热点内容
关于数学名人名言 发布:2025-05-21 12:49:49 浏览:889
美女老师让我 发布:2025-05-21 12:43:26 浏览:891
武汉汉阳美术 发布:2025-05-21 12:19:40 浏览:787
高二物理补课 发布:2025-05-21 11:08:24 浏览:304
什么网游可以挂机 发布:2025-05-21 10:37:31 浏览:11
piano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21 10:07:13 浏览:852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 发布:2025-05-21 10:04:36 浏览:654
班主任节视频 发布:2025-05-21 08:52:45 浏览:440
教育审计 发布:2025-05-21 08:48:59 浏览:628
怎样形容教学楼 发布:2025-05-21 08:36:49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