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缺失的行为有
『壹』 怎样解决师德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师德缺失的问题就要解决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个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命题。
解决师德缺失——解决社会价值观——树立多样的个人发展渠道(除了权、钱,要让知识、智慧、品德、能力等突出的人受到尊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国家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所有孩子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力——完善社会就业、保障机制——在制度上形成对教师的合理评价考核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升学率——……
你提的问题很复杂,我不在教育系统,有些事情不太了解。但解决师德缺失,就像解决诚信缺失、信仰缺失、……一样,已经积弊难返,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很痛心、很沉重。
『贰』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称作为没有师德呢
个人认为,收家长红包和小礼物的老师没有师德。虽然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少,但不代表没有。拿人的手软,教学偏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开始厌学,开始感到不公平,学习成绩下降。
『叁』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表现在
1.行为作风不正
2.教师职责倦怠
3.行为表现失范
4.敬业精神不足
5.团队精神缺乏
『肆』 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有哪些
近些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致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由于人们诚信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类似于“三鹿奶粉”造假事件的产生;也由于人们道德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类似于“小月月事件”的发生;更由于人们责任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 类似于“死亡校车”事件的发生。而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同时,教师——作为人类发展的导师也因职业道德的缺失成为社会谈论的焦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教师事业的热爱程度不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规定,教师要爱岗敬业,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许多老师在学校上课期间总是敷衍了事,非常不积极,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而他们则一心扑在课外的“生意”上,开各种辅导班、家教和其他的盈利性质的活动上。
2、教师对学生关爱度不够。从我们的观察研究来看,许多老师都出现过或多或少的体罚学生的现象,任意打骂,这样师生关系就严重的不和谐,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比如说2010年9月17日晚,临溪一所财政学校的一名学生因受到老师变相体罚2个多小时而在21楼跳楼自杀.这些惨烈的悲剧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思考这其中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3、教师形象危机。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起教师就会联想到辛勤的园丁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在人们心中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尊敬他,爱戴他。然而现在许多社会人士都对部分老师嗤之以鼻,这就是部分老师不注重自己三观的改造,比如说,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范跑跑,这种事件、这种人都让我们不寒而栗。
『伍』 哪些行为属于师德失范
一是学术道德失范,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这类失范行为大致源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下,教师群体“急功近利”情绪的蔓延。
二是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教师薪酬相对其他职业,收入偏低,迫于生计,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教师的兼职兼薪行为成为被动选择。
三是对学生实施性骚 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受社会上“钱权交易、权色交易”不良风气影响,个别教师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力做出有违师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5)师德缺失的行为有扩展阅读:
近期,教育部接连发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划定教师基本职业底线,强调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陈宝生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落实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要从实际出发把准则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举措,把准则的各项要求融入到教师管理的各个环节。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举例说:“比如尊重学生,言语上不能怎么样、肢体上不能怎么样;比如在学生辅导方面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做哪些行为上的限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幼儿园教育,包括校外机构都有不同的要求。”
同时,会议还要求防线关口前移,要严格教师录用中的品德考察,对照“十项准则”开展师德问题预警监测和筛查。对师德失范行为,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依规严肃惩处。
『陆』 求问为什么师德缺失
师德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体系缺失的一个缩影,诸如不法商人置人民生命不顾制造出有损健康的食品,到医院看病面对医生的冷漠和让人生畏的医药费,到职能部门办事遇到工作人员的敷衍和冷淡等等。可以说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价值观异化,利益主义至上,这是社会矛盾频发的根本,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力解决的问题。就如当前党中央所提的转变作风和厉行勤俭节约,制约的是行为,真正要改变的人们意识形态的一些东西,社会要回归理性,人要回归理性,教师也要回归理性。几千年的传统,教师的职业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就应该是春蚕、是蜡烛形象。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关键在师德师风。真正把“爱”和“责任”融进了职业生命的教师,不愁他的专业不能成长,不愁他的教育质量不高。
但是师德师风建设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特别是在中小学:一是社会发展期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带给教师队伍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确立,广大教师同其它各行各业的人一样,在价值观、金钱观、利益观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原有思想认识的平衡被打破,春蚕、蜡烛等高尚的教师形象不再被认同。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腐败现象增加,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快速上涨,教师的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加重,自然产生了利益主义倾向。二是潜在的市场需求对教师产生巨大诱惑力。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存在矛盾,普通百姓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催生了家长的“拼师”心理。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多做题,教师多辅导,学生就能多得分;也有家长认为,把孩子委托给教师,孩子就不会变坏。这其中不乏有极少数教师对家长的误导,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努力给孩子营造最佳的教育环境,在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上是不吝花费的,所以大到新东方、小到私人培训机构都异常红火。社会上都在分学生碗里的羹,作为近水楼台的教师自然难得抵挡住这份诱惑。三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日渐低下。重视教育提高教师待遇的声音每年都有,对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地地位待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一年不及一年。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很少选择师范专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又很难选择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加之近十年中小学生数量骤减,教师的相对数量饱和,少有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老化现象严重。教师队伍中缺少新鲜血液,少数教师处于一种过日子等退休的状态,自然影响到教育教学行为。四是僵硬的教师管理体制。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将其退出教师队伍,违规违纪的教师不能给其有效的制约,和谐稳定的工作要求又束缚了很多管理职能,滋生出少数教师“奈我如何”的心理,产生了教师中的“老油条”。
要解决当前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学校体现出三点难处:一是引导无力。解决师德师风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教师把握主流的价值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浮躁的社会和功利化的教育环境里,教师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荣辱不惊,爱撒桃李。但是,这种引导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有极少的师德典型出现,他们往往以牺牲家庭幸福或者生命健康为代价,精神令人钦佩,行为并不被广大教师接受。意识形态的东西根植于一定的土壤和环境,在学校不能解决教师实际难处的情况下,空洞的说教很难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观。二是解决无方。存在即合理,师德师风问题固然有教师本身问题,有些问题如教师责任感不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等可以通过学校强化管理来解决。但是诸如教师办班补课等与利益相关的问题,一门子的禁堵并不是办法。我们看到一面是各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一面是教师暗地下我行我素,在城市学校尤甚,在优质学校尤甚。有被查办的往往也只是些小虾米,最后是让规范制度丧失公信力。面对家长的需求,如何疏导,把市场的行为变得合符规范,上级管理部门需直面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执行着永远执行不到位的规范。三是制约无能。面对师德违规的教师,学校能如何?调离教学岗位,求之不得;停岗,可以闹得学校不得安宁。就算一所学校处分了几个教师,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又该如何交代?所以在师德违规面前,很多教师都表现出理所当然,少数被查办的教师还觉得委屈。改革创新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需要流血牺牲的代价。只有把师德规范作为教师从教的红线,踩线必纠,过线必罚,让违反师德的教师付出一定代价,把屡犯不改、严重违反者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如此,师德建设才不是一项虚功。
市教育局出台了师德建设的系列规范和活动方案,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视可见一般。我想,这是抓住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但愿,在新的风向下,我们的教师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从教行为,守住底线,善待工作,善待学生,美丽人生。
『柒』 师德突出表现存在问题及其处理结果
师德突出表现存在的问题。
师德的缺失,有的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不关心,对学生有伤害,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
『捌』 教育部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有哪些
“违反师德”的10种行为:
为规范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坚决纠正师德师风问题,特作如下规定:
一、严禁教师不依法依规履行教师职责,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言行。
二、严禁教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网上网下日常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三、严禁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四、严禁教师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严禁教师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六、严禁教师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七、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包括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赠送的红包礼金和以电子形式支付的手机话费等。
八、严禁教师参加学生及家长以任何形式安排的宴请以及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九、严禁教师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以及让学生及家长报销或支付应由教师本人及家庭成员承担的任何费用。
十、严禁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行为。
(8)师德缺失的行为有扩展阅读: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室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要将师德考核纳入高校教师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应通知到教师本人,确定不合格的,应当听取教师本人意见。
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在强化监督、惩处的同时,《意见》也注重师德激励,要求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评选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师德表现突出的高校教师。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是: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要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成立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责任部门和组织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要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要加大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并落实具体职能机构和人员。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支持高校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搭建教育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