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德师爱的理解
⑴ 谈谈你对师德的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 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 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 都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只要有人与人的关系的地方, 就必须有道德; 从职业的规范看, 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 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技术规范侧重于职业操作的方式、 程序等等, 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 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 这就使得教师的两类职业行为规范即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相互重叠。 比如, 仪态端庄、 诲人不倦等等, 就既是教师的技术规范, 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 教师的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 或者说, 教师的“做事” 与“做人” 、 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 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又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 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字“爱” 。这种爱是高尚纯洁的“爱” , 是对事业与理想的追求。 ( 1) 热爱教育事业。 虽然热爱教育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它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又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工作, 才能够不断地进行“充电” , 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 释放出新的更大的能量, 才能提高自 己的教学水平,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 2) 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指对每一个学生的热爱、 尊重、 理解与期待。他把孩子看作是自 己生命的延续, 看作是祖国的未来。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承认和尊重是人的需求层次的重要领域。 尊重、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是教育的奥秘。 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才能沟通师生双方的感情, 只有全面关心爱护学生, 才能在师生之间建起信任的桥梁,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 教师的教育才能和教育艺术均来自 对学生的热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 既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又表现出清晰的理智性和长远目 的性。 一方面, 教师要了 解、 尊重和关心学生, 了 解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前提, 尊重和关心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另 一方面,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 它是教师真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顾及学生眼前的得失和价值, 更看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⑵ 师德与师爱是什么关系为何说师爱是师德之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第一,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回也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本答的条件。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主要体现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第二,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第三,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的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可见,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⑶ 师爱和师德的具体表现性都有些什么
师爱的具体表现:
一是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二是尊重学生;
三是对学生持宽容态度。
师德的具体表现:
一是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二是热爱学生;
三是崇高的奉献精神;
四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⑷ 对于"师德"方面有哪些认识与感悟
我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专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属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⑸ 怎样理解师爱师爱的特点有哪些师爱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真诚爱护时,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记得前年我教的五年级班里有个同学,他反应慢,成绩差,不善交谈,因此而受到同学的冷落,还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我很生气地批评了他,但不见好转。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不同于亲子之情,兄弟之情,友人之情,它是多种爱的集合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投资,师爱是无私的奉献,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的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人,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爱的教育。因此,具有正确师爱的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用火热的真情去感化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其言必亲切,其行必感人。
二、“师爱”是平衡的,有时应偏向于学困生。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把爱平均的分给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各异的,有乖巧的,也有淘气的;有开朗的,也有内向的;有健康活泼的,也有先天缺陷的;有聪明伶俐的,也有反应迟钝的;有干部子女,也有农家弟子等等。总之个性有不同,智力有高低,能力有差异,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在于精雕细刻塑造学生的心灵,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照学生的原样去认识他,接纳他,为他开辟自己成长的道路。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情感,偏视、庇护一部分学生,而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相反,应将更多的爱给予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完全是平等的。
对学生的严与宽应建立于爱的这个基点上,只要出发点是爱学生、为学生好,就应该严时严,该宽时宽。严出于爱,爱属于严。我国历来把严格管教子女的父亲称为“严父”。把慈祥爱护子女的母亲称为“慈母”。具有正确师爱的教师,应该是“严父”又是“慈母”。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拖拉,不按时完成,为了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如果我们单纯的规定“不完成作业,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一律作零分处理”,这是行不通的。从表面上看,这是“规定”不可谓不严,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拖拉、高质量的完成作业。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上的困难,且找时间补上缺漏的知识,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成绩有了提高,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自觉性也就增强了。由此可见,严中注爱为真爱,爱中求严乃真情。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爱在细微处,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师爱”来自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操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正确实施师爱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进行人格熏陶、意志磨练的双向活动。
师爱是每个教师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除了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外,还必须高度重视个人的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理论上要对全体学生有爱心;对困难学生要关心;教育差生要耐心,可实际却经常是对学生“爱在心,口难开”,这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的确,世间万般情意,爱为先,爱要让人读懂,却是需要过程的。班主任的德,才,识,能都重要,均应全面发展,而起灵魂作用的是一个“情”字,还是一个爱的集合。自己首先面对学生时要脸上充满阳光,心中装满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爱我们的学生,爱是包容,爱是互动。因为要让学生成为健康,有用,受欢迎的,成功的人,必须要受“师爱”的浇灌。而感人心者,莫先是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则思发,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前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爱满天下的教育原则”,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期望,走近,欣赏,激励学生等等其实就是“师爱”的具体诠释。“师爱”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而班主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也必定会使自己在工作中以情修心,以情育人。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⑹ 师德与师爱的理解
师德的意思是,老师的品德,师爱的意思是,老师的关爱
⑺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神圣,而且伟大的,而且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呀,虽然有的家长有时候是不理解的,但是时间长了,他也慢慢的理解老师的这份苦心,每个老师都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每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呀
⑻ 如何理解师德修养
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