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语娄师德
『壹』 一代女皇武则天推崇佛教,真的强制百姓不许杀生吃肉吗
武则天本身信佛,所以她就选择了佛、教,作为武周国教。佛教确实能为武则天在执政过程中,提供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武则天传下圣旨,开始广建寺庙和佛像。寺庙一个比一个大,佛像一个比一个高。其中最高的一个佛像,竟达到了百丈。这个高度在今天都几乎不可以完成,但在千年前的唐代,却被武则天的手下完成了。唐朝人的智慧,真的不是今天我们想像得到的,而工匠们采用新的“成像”的方法,简直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小编在今天看来,武则天能在繁盛的大唐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周的广厦,并且延续了整整15年,死后又自然地将皇位归还李家,武则天的智慧,权谋和手段,才是她真正的上位致胜,铁腕治国的法宝。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特色,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的成语豪情万丈,有的成语引人深思,有的成语平静安谧……。
今天要说的这则成语,让人憋气!足以让人把肚子憋的鼓鼓的!这则成语就是"唾面自干"。
下面先看看这则成语的出处。
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大臣娄师德曾与爱憎分明、锋芒毕露的宰相李昭德同朝为相。由于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迟缓笨拙,他每天上朝的时候都走得慢慢吞吞的,而且占满了通道,走路快的李昭德偶尔跟在他后面,被堵着半天过不去,不禁恨恨地骂道:"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就是农民,含义应该是"俗人""乡下人"等。在唐代,这估计是一句官场的国骂,因为当年太宗李世民被诤臣魏徵气得够呛的时候,也曾经狠狠地骂他田舍夫。如今娄师德无缘无故招来这句国骂,换成其他有火性的人,估计一回头就跟李昭德干起来,"凭什么出言不逊骂人?"。可是娄师德却慢慢地回过头来,笑容可掬地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资治通鉴》卷二〇五)
武则天最后微笑着告诉狄仁杰:"朕之所以能了解重用你狄卿,正是因为娄师德的引荐。就此而言,他也算是有知人之明吧。"狄仁杰闻言,顿时惭悚不已。过后他时常感叹,并屡屡对人说:"娄公可谓盛德之人,我被他包容了这么久,竟然从未看出他有如此博大的胸怀!"
《旧唐书》对娄师德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评价:"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资治通鉴》也说:"师德在河陇(今甘肃及青海东部)……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宽恕……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之人,却不得不在武周朝堂上以一副圆滑世故、苟且偷生的模样自保,足见当时的政治环境之苛酷与恐怖!
这就是"唾面自干"成语的出处背景,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啊!
『叁』 带领军队多次抵御吐蕃入侵,维护唐朝统治的是何人
娄师德,唐朝唐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也是一位名将。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以进入朝堂为官。最开始被皇帝任命为江都县尉,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有了机会报效祖国。后来慢慢地,凭借着突出的政绩,他被皇帝所看重,最后官至监察御史。
宋朝的文学家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娄师德: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这娄师德也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在身居高位之时仍然能够放下身段主动参军,这种魄力又有几人能有?
『肆』 若论大唐最务实的宰相,是娄师德还是狄仁杰
听不到心平气静,听到后满身负能量,心存怨恨,消自己的士气,灭自己的威风。对这样的人:必须委婉拒绝,永远不跟他见面。牵线搭桥,给双方消除误解,平息矛盾,这才是善良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背后闲言碎语、暗箭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挑拨离间后隔岸观火,有的嫁祸于人制造冤假错案,有的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等等。其实我认为不是对这种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自己是有原因的。中国有句古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么是自己真有问题,要么就是对这些闲言碎语感兴趣。
武则天听罢笑道,“狄仁杰啊狄仁杰,我保举你为当朝宰相,就是娄师德推荐的。”,狄仁杰听后大吃一惊,从那以后,他对娄师德十分敬重。
唐高宗李治时期,娄师德从军出征,讨伐吐蕃,八战八胜,立下军功。其后娄师德升迁为丰州都督,是丰州最高军事长官。娄师德在边境组织屯田,生产的粮食能自给自足,受到武则天嘉奖。娄师德政绩突出,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最后当了宰相。
『伍』 唐代武则天手下两个重臣都是谁啊
酷吏:来俊臣,周兴。狄仁杰、娄师德。
开元贤相:姚崇、宋璟,王孝杰。
收复安西: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
1、索元礼
胡人,籍贯不详,为武则天时酷吏,武则天临朝后,拟废除异己,他承旨上书告密,擢为游击将军。派他在洛州设置机构,审理“谋反者”。
并对谋反者施行各种酷刑,还令受刑人广泛牵涉无辜,使被陷害而致死者多达数千人,而他则大受武则天之赏赐。
2、来俊臣
来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时期著名酷吏。无赖出身,善于告密,得到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
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设立推事院,联合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大兴刑狱,采取刑讯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
3、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4月27日),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李昭德出身于陇西李氏丹阳房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御史中丞、陵水县尉、夏官侍郎等职。
他在武周建立后以凤阁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后进拜内史。任相期间,打击酷吏,反对立武氏为太子,力保李唐皇室的皇位继承权。但因恃宠专权,引起朝臣不满,被贬为南宾县尉。
4、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
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5、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
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武则天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陆』 娄师德与狄仁杰 全文翻译
一、译文: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二、原文:宋·王谠《唐语林》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6)大唐新语娄师德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一、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二、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柒』 她清算唐朝皇子王孙及重要朝臣,使贵族之影响绝迹。她以新代旧,让一群年轻而有能力的官僚入仕
武则天
她在位时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
一、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二、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三、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捌』 唐朝被封为公爵的功臣都有谁
《唐会要功臣》
武德功臣十六人,贞观功臣五十三人,至德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德宗即位,录
武德以来宰相及实封功臣子孙,赐一子正员官。史馆考勋名特高者九十二人,以三
等条奏。第一等,以其岁授官。第二等,以次年。第三等,子孙数讼于朝,有诏差
为二等,增至百八十七人。每等,武德以来宰相为首,功臣次之,至德以来将相又
次之。大中初,又诏求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
王及善、朱敬则、魏知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崔
玄、桓彦范、刘幽求、郭元振、房琯、寺履谦、李嗣业、张巡、许远、卢弈、南
霁云、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马燧、李憕三十七人画像,
续图凌烟阁云。
司空、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梁国公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检校侍中、莱国公杜如晦
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瑀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国、申国公高士廉
太子太师、知政事、特进、郑国公魏征
侍中、永宁郡公王珪
吏部尚书、参豫朝政、道国公戴胄
中书令、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尚书、高唐县公马周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检校吏部礼部民部尚书事、清苑县男刘洎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河南郡公褚遂良
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燕国公于志宁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
中书令、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蓚县公高季辅
侍中、兼太子宾客、袭颍川县公韩瑗
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县侯来济
侍中、兼太子宾客张文瓘
侍中、甑山县公郝处俊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酒泉县公李义琰
内史、河东县侯裴炎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温国公苏良嗣
内史、梁国公狄仁杰
纳言、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陇右诸军大使、谯县子娄师德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石泉县公王方庆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袭邢国公王及善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尚书事、齐国公魏元忠
紫微令、梁国公姚崇
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朱敬则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国公苏瑰
吏部尚书、兼侍中、广平郡公宋璟
黄门监、梁国公魏知古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兖国公陆象先
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许国公苏颋
中书令、河东县侯张嘉贞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水县公李元纮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宜阳县子韩休
中书令、始兴县伯张九龄
司空、河东郡公裴寂
纳言、上柱国、鲁国公刘文静
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
礼部尚书、河间郡王孝恭
尚书右仆射、检校中书令、行太子左卫率、上柱国、卫国公李靖
司空、兼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
开府仪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敬德
左光禄大夫、洛州都督、蒋国公屈突通
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
卫尉卿、夔国公刘弘基
泽州刺史、邳国公长孙顺德
民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
右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谯国公柴绍
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
洪州都督、渝国公刘政会
左武候将军、相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
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胡国公秦叔宝
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永兴县公虞世南
右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
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
夏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清边道行军总管、耿国公王孝杰
中书令、汉阳郡公张柬之
中书令、博陵郡公崔玄
侍中、平阳郡公敬晖
侍中、谯国公桓彦范
中书令、南阳郡公袁恕已
右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韩国公张仁愿
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徐国公刘幽求
黄门侍郎、参知机务、脩文馆学士、齐国公崔日用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
尚书左承相、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燕国公张说
紫微侍郎、上柱国、赵国公王琚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持节朔方军节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冀国公裴冕
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公房琯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国公桂鸿渐
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兼怀州刺史、虢国公李嗣业
平卢军节度使、柳城郡太守刘正臣
恒州刺史、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颜杲卿
常山郡太守袁履谦
河南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将军、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张巡
睢阳郡太守、兼御史中丞许远
御史中丞、留台东都、知武选卢弈
睢阳郡太守、特进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
右第一
内史令、延安郡公窦威
将作大匠、判纳言、陈国公窦抗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国公陈叔达
纳言、观国公杨恭仁
判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安吉郡公杜淹
中书令、虞国公温彦博
中书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参知机务崔仁师
中书令、兼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安国公崔敦礼
户部尚书、平恩县公许圉师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浿江道行军总管任雅相
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范阳郡公卢承庆
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上官仪
右相、广平郡公刘祥道
左侍极、兼检校左相、嘉兴县子陆敦信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县公刘仁轨
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安平郡公李安期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袭道国公戴至德
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护、兼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赵仁本
中书令、赵国公李敬玄
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知温
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袭广平郡公刘齐贤
纳言、乐平县男王德真
地官尚书、检校纳言、钜鹿县男魏玄同
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邓国公岑长倩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临淮县男刘祎之
纳言、博昌县男韦思谦
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格辅元
司礼卿、判纳言事、渤海县子欧阳通
内史李昭德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陆元方
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杜景佺
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郧国公韦安石
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知东都留守、赵郡公李怀远
中书令、逍遥公韦嗣立
守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县男李日知
检校黄门监、渔阳县伯卢怀慎
中书令、左丞相、兼侍中、安阳郡公源乾曜
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魏县侯杜暹
侍中、赵城侯裴耀卿
左武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雀安王神通
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
荆州都督、周国公武士畐
右屯卫大将军、检校晋州都督总管、谯国公窦琮
少府监、葛国公刘义节
右光禄大夫、罗国公张平高
洛州都督、右卫大将军、酂国公窦轨
夔州都督、息国公张长愻
金紫光禄大夫、夷国公李子和
左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右武候将军、荣国公樊兴
左监门卫大将军、巢国公钱九陇
右骁卫大将军、归国公安兴贵
右武卫大将军、申国公安脩仁
殿中监、郢国公宇文士及
右武卫大将军、沔阳郡公公孙武达
荆州都督、怀宁郡公杜君绰
右骁卫将军、濮国公庞卿恽
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郑仁泰
右翊卫将军、遂安郡公李安远
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
始州刺史、左屯卫大将军、襄武郡公刘师立
右威卫大将军、济东郡公李孟尝
右监门卫大将军、河南县公元仲文
右监门卫将军、庐陵郡公秦师行
左领军大将军、新兴公马三宝
右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毕国公阿史那社尒
镇军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左卫大将军、琅邪郡公牛进达
镇军大将军、嘉州郡公周护
陕州刺史、天水郡公丘行恭
潭州都督、吴兴郡公沈叔安
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
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特进、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宋国公唐休璟
左羽林军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
左领军大将军、赵国公李湛
刑部尚书、太子宾客、魏国公杨元琰
殿中监、兼知总监、汝南郡公翟无言
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光禄卿、天水县公赵承恩
将作大匠裴思谅
右羽林军将军、弘农郡公杨执一
左卫将军、河东郡公薛思行
光禄卿、驸马都尉、琅邪郡公王同皎
中书令、越国公钟绍京
太仆卿、立节郡王薛崇简
右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
太子中允同正、冀国公冯道力
少府监、赵国公崔谔之
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申国公许辅乾
左金吾大将军、邓国公张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左羽林军大将军、平阳郡公薛讷
河南副元帅、太尉侍中、临淮郡王李光弼
河东节度副大使、守司空、兼兵部尚书、霍国公王思礼
左相、豳国公韦见素
太保、韩国公苗晋卿
中书令、赵国公崔圆
太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云京
河西陇右副元帅、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凉国公李抱玉
太子太师、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
四镇北庭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郡王马璘
左羽林军大将军、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薛景仙
右散骑常侍、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尚衡
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南阳郡公邓景山
河东节度副使、兼雁门郡太守、光禄卿贾循
礼部尚书、东京留守、酒泉县侯李憕
东平郡太守姚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