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佛印禅师生平

佛印禅师生平

发布时间: 2021-08-13 16:25:52

1. 佛印禅师的介绍

佛印(1032~1098) 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2. 有没有关于一些人生价值的名人故事

1、一杯茶

南隐是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前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也不停止,继续倒水。

这位教授看茶水不断溢出,实在忍不住了,说:“茶已经漫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你内心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2、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向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然而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周恩来总理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一天,魏校长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时,很多青年人正式迷惑的时期,找不到明确的俩想,也没有人生目标。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学生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为了明礼而读书。”还有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走到周恩来面前问:“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身来,十分郑重、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样一句话,让人人为之振奋,强烈地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2)佛印禅师生平扩展阅读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的大小。

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 竹禅的生平事迹

竹禅和尚,俗姓王。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于四川梁山县任贤乡(今重庆市梁平县任贤镇)。关于竹禅和尚出家前的生平,迄今尚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竹禅和尚所在的梁平县,虽然地域不甚宽广,却是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尤其是清初,破山海明禅师自宁波天童归来,创立双桂堂,大振西南地区佛法,梁平成为清代西南地区的佛教重地。据《梁山县志》统计,光绪初年,全县尚有寺、庵近150所。就是在这样一个受佛法熏习的氛围下,这位王氏少年于梁平县报国寺剃度出家。
报国寺位于梁平县县城北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地景色独特,系“梁山八景”之一“垂云北观”的一部分。《梁山县志》卷二<古迹>记垂云楼:“县北一百四十步,<舆地>纪:胜云在北城外。左瞰万石,右倚东山,景物奇丽,峡中未有。乾隆三十三年,邑令徐鼎亨捐募重修,绝顶悬四千八百斤洪钟。楼北建报国寺,铁铸大佛四座作镇水口。”竹禅和尚即在此风景秀丽的报国寺出家,并度过了陶冶性情、初学佛法的沙弥时期。遗憾的是,抗战期间日军数次轰炸梁平,报国寺在战火中已荡然无存。
竹禅出家后,以极具风趣的构思,篆刻了“王子出家”“削发报国”两方印章,并伴随了他一生。当他后来在京师、东南地域绘画时,人们见此印文,臆断竹禅是前明的王公贵族,因不甘满清的统治而出家。最直白的印文却给人以无限的猜测!或许竹禅和尚正是以此来讽刺世人,也展现出他“游戏人生”的一贯风格。
竹禅和尚法名熹,后人称熹公,竹禅是他的号,关于他剃度师承等详情目前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他20岁时在双桂堂受具足戒,嗣法于第九代双桂法脉一超禅师,并在双桂堂担任书记执事。双桂堂自破山祖师开山以来,门徒众多,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禅法覆盖巴,渝,滇,黔等西南地区近二十个省份,双桂堂由此被尊之为“西南禅宗祖庭”。在佛教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史称“双桂堂弘法”。慕佛法的精深和祖师的摄受,川渝地区的文人墨客亦常来双桂堂交流、学习,也加深了双桂堂的艺术气息。而破山祖师本人的书法艺术,更是享誉天下。已故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在他的诗中诗赞叹破山祖师书法“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双桂堂浓郁的禅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竹禅和尚。在他受戒后常住双桂堂的期间,一面亲近一超禅师修学佛法,一面充分接受着艺术氛围的熏习。
竹禅和尚所在的时代,是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地处川东的梁平也不再平静。竹禅和尚出生时,川东一带刚刚经历过了清廷对白莲教的镇压。至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梁平地区的起义也纷纷而起。“咸丰间,邑南半边山董、杨图谋不轨,被刃者二百余家。”1859年9月,李永和、兰朝柱、兰朝鼎等在云南昭通起义后,很快进入四川分兵三路作战,东路由周绍勇、曹灿章、蔡昌龄等指挥,直逼川东,准备与太平军石达开部会师。《梁山县志》记有:“咸丰十一年(1861年),滇贼逼近梁邑。”
动荡不安的时局打破了竹禅宁静的修学环境,竹禅在咸丰初年离开双桂堂外出参学。他首先前往四川新都龙藏寺。在龙藏寺住了一年多后,返回重庆。经长江水道抵达武汉。在武汉归元寺等地进行了短暂的参访,而后前往北京。竹禅在北京和王公大臣、商贾文人常有来往。《普陀洛迦新志》记载当时京师“常熟翁相国同龢,嘉定徐殿撰郙,皆与之游。”虽然往来其间,竹禅和尚仍然保持僧人的风格,不攀权贵,“壬辰(1862)在京都,殿撰居以旧第,却不就,盖落拓其素性也!”据传竹禅和尚在北京的时候还应邀为慈禧作画,这个故事后来被编入梁平的传统曲艺“梁山灯戏”,至今已传唱百年。
在初期参学的这数年里,竹禅和尚参访京师各寺并游走于附近名山古刹,在山西、天津都有短暂的驻留。这一阶段的参学经历,使得竹禅和尚深感自己在修行上,在艺术创作上皆有很多不足。川东地区时局相对稳定之后,竹禅回到了梁平,仍然在出家的报国寺住了数载。期间一面为常住尽心服务,一面又专心书画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几年的潜心修学,使得他在佛法和艺术的造诣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并将二者相互融通,奠定了他“以琴说法、以画说法”禅师的艺术风格。
同治八年(1869)竹禅和尚再次离开重庆。他沿江而上到达上海,此后遍游名山大川,并先后辗转住锡于天津无量庵、九华山化成寺、上海龙华寺、普陀山白华庵及杭州、宁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驻留的时间最长,前后近30年。
光绪二十五年春(1899),双桂堂常住派人前往上海迎请竹禅和尚回梁平。次年夏,竹禅从上海起程。沿江途径武汉,在归元寺做短暂休整后回到双桂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夏,竹禅和尚回到阔别多年的双桂堂,并于当年冬月初一,升座为双桂堂方丈。
竹禅在回梁平之前,住锡于上海福田庵,曾预知时至并“语庵僧曰:吾世缘将满,当从来处去。当时寺中僧人颇有不安,揣度他将示现往生。后见其安然返渝,以为无碍。竹禅和尚升座后不久,即在当年隆冬示寂于双桂堂丈室,世寿七十七。 竹禅在几十年的参学过程中一直心系佛法的兴衰,致力于道场的建设及慈善事业。他“性慷慨,凡修筑寺院,赈济灾黎,辄画数百纸助之。”他一生作书画所得都用于了寺院的修缮及弘法事业。竹禅和尚住上海龙华寺时,寺中有著名的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曾有“舍利宝塔”和“报恩塔”(有传说孙权为报母恩而建)名。唐末毁于兵燹。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重建,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上海地方志记“光绪十八年(1892年),塔的底层毁于火,龙华寺画僧竹禅捐画资修复。”
清末时期的佛教甚为衰败,很多寺院成为做经忏的道场。为了振兴寺院在佛弟子心中的圣洁地位,竹禅和尚在一生中为佛门圣物的迎请、供奉、交流做了巨大努力。佛舍利被尊为佛教的至宝,竹禅和尚早年在五台山之际,苦心请得舍利子回双桂堂。寺院特为此建舍利塔供奉,于1864年落成。殿外柱上题有“荟萃七贤双桂堂里超凡境;堎嶒一塔万竹山中耸碧天。上款:新建舍利塔落成谨作楹联志庆。下款:同治三年春部选训导临江周学子拜题。”殿内撰“舍利塔记”刻于石壁,记文讲述了竹禅自五台山请回舍利子三枚,并介绍了舍利子示现神通的传奇故事以及寺僧就此事所展开精彩的禅语开示,这些也成为建造舍利塔的重要因缘之一。
贝叶经向来被作为佛教体现法宝的圣物。竹禅一生参学中,共请得三部贝叶经:一部由他早年自五台山请得,并同舍利子一道送回双桂堂供奉。解放初年,据专家鉴定为11、12世纪写本。遗憾的是此部经书在1990年被盗走。其余两部,一部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敬献给普陀山普济寺,共2片,用摺子夹之。有竹禅撰《贝叶记》:“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另一部藏于九华山九化城寺,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七行,字迹清晰,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与供奉普陀山是在同一年。 竹禅和尚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各地参学。他的足迹遍布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走访了各地的古刹丛林,名山大川。也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武汉,地处长江要道。竹禅参学往返之际,都要前往武汉归元寺拜访,现在归元寺尚有他的书法对联、罗汉画等作品。在他返回双桂堂任方丈前,最后一次前往归元寺,应方丈心极法师邀请,为罗汉堂题写门联:“普天应供大阿罗汉,兜率方广来往归元。竹禅圆寂后,归元寺退院方丈心极及在任心净方丈言:“竹禅当为罗汉”,遂以竹禅风貌在寺内塑罗汉一尊,并题联:“卅年画兰,半世画竹,发生白;自知不足,一曲琴声,无知音。”
竹禅和尚还先后多次朝拜了五台山,迎请佛舍利和贝叶经,和五台山结下深厚缘分。他驻留于普陀山白华庵绘画、抚琴,留下了传奇的故事和大量的书画作品。还有北京法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灵隐寺等等,都能够看到竹禅和尚的墨迹。
双桂堂是西南地区禅宗重兴的祖庭,常有西南各大名寺的法系弟子前来礼祖,竹禅由此和巴蜀各寺的僧众建立了来往,其中与四川新都龙藏寺的方丈雪堂来往尤为密切。竹禅在最初离开双桂堂参学之际,就前往龙藏寺。在龙藏寺住了一年多,与雪堂及其弟子一起谈诗论道,抚琴作画,并和方丈雪堂禅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龙藏寺是康熙六年(1667年)破山法嗣大朗禅师重建,清末成为四川地区的一个文化重地。竹禅两次离开梁平远行前,都要首先前往龙藏寺拜会雪堂禅师。竹禅住龙藏寺时雪堂弟子星槎师从古琴大家张孔山学琴,和竹禅亦多有交流琴艺。雪堂还派弟子星寿从竹禅学画二十余载。光绪五年(1879)初秋,雪堂到北京为大朗禅师请赐封号,然后专程转道去上海探望竹禅,可惜竹禅已前往苏州。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遂宁净心法师携竹禅赠龙藏寺《达摩摘芦渡江图》和书信回川,雪堂禅师感动万分,复信:“数千里间,廿年之久,尚能念及旧俦,多情如是,深为可感。余生甲申,与师同年,此时六十有六,须发皓然,欲重事行脚,实未敢期。如师游有倦,思及故乡,犹冀可聚,倘能命驾归来,相与长谈阔别之情,为平生第一快事,不知师意如何?”光绪二十二年(1895),星寿从上海辞别竹禅返川,带回竹禅赠给龙藏寺的多幅书画。竹禅还赠诗寄给雪堂:“聚首言欢有前因,结为同参又同庚。寄语目下前程事,古稀经过又三村。”雪堂回诗:“别去岷峨久,年过四十春,禅超南北寺,画盖古今人,明月随松照,高风与我亲,勤修清净业,到老不因循。”并书“与我同生咸老寿,唯君独觉渐声闻”的对联。从上足可见二人情谊之深,恰如昔日的寒山、拾得。当年秋,竹禅又赠送龙藏寺通景竹屏、东坡佛印人物单条、八哥梅花横幅等画作。现在,新都地区尚馆藏竹禅和尚书画四十多副。通过和龙藏寺的往来,竹禅为清末四川地区艺术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竹禅和尚虽然常年参学在外,但是他一直心系着祖庭双桂堂的兴衰。光绪十六年(1890)他把苦心觅得的破山祖师真迹和自己所绘的画托学生方炳南带回双桂堂。在其记文中可看到他为振兴祖庭的热忱期望:“昔年五台山化来舍利、贝叶共相流传。盖舍利佛宝,贝叶法宝,破祖墨迹僧宝也。成全三宝,双桂之地必大兴焉。”
政局的动荡、社会的不安,让光绪年间的双桂堂和当时西南各地的寺院一样,也陷入了重重困境。在寺院经济危难之际,竹禅和尚多次资助寺院,解决了寺院实际困难。光绪二十四(1898)年汇银千两资助寺院。他回到双桂堂时,前后四千两白银,全部捐助给了寺院。他回到寺院后又改建双桂堂山门,重修观堂、方丈等各处殿堂,亲自为大殿绘制壁画。在竹禅和尚的大力推进下,双桂堂得到很大改观。后任方丈洪道禅师在竹禅的努力基础上,对双桂堂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得祖庭焕然一新。
鉴于竹禅和尚佛学造诣及其艺术才华,双桂堂僧众一致推荐迎请竹禅回寺担任方丈。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双桂堂派出的僧人到达上海,商议迎请竹禅回寺之事。此时已七十六岁的竹禅和尚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路途遥远,为祖庭重辉而欣然应允。
竹禅和尚回寺后极其重视双桂堂的文化传承及文物保护。他回寺即展开整理破山祖师的真迹的工作。“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同堂住持方丈清查破山祖亲笔墨迹一本”并同自己带回的“画罗汉十八尊归入贝叶经箱永作常住流传。”竹禅和尚回双桂堂后还在规范丛林制度和整顿道风上做了很多工作。还把自己多年募化来的文物、佛像等入库收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月初一,竹禅和尚升座为双桂堂方丈。西南佛教界为之震动,在他升座之日,成都昭觉寺、文殊院、宝光寺、龙藏寺、大慈寺、草堂寺六大寺院联合馈赠“圆满菩提”之匾,至今仍悬于客堂,由此即可窥见竹禅和尚在西南地区之声望。
然而,就在他回寺半年之后,即安然示寂。竹禅圆寂后,次年寺院于后山竹林之间为其立塔树碑,方炳南撰碑文简要记载竹禅和尚的一生及其功绩。此碑作为记录竹禅和尚生平的重要历史依据一直保存至今。
竹禅和尚塔于文革时期被毁,1989年由时任方丈妙谈法师率僧众发掘塔的基座,拾回遗骨火化,供于“报恩堂”。2003年双桂堂现任方丈身振法师率四众于寺院内为竹禅和尚重建六角式石塔,塔高二丈,直经一丈二尺,移其灵骨于塔内,永供后人礼拜。并于塔上撰刻当年世人对竹禅的评价:“书画名家”——“携大笔一支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破山海明一生以机锋棒喝的禅法接引众生,竹禅熹公以其艺术教化世人。这即是对竹禅和尚一生的评价,也是对他艺术贡献最贴切的肯定。

4.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东坡和佛印是怎么认识的,他们之间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后来他们谈论的话题转移到了佛法上,佛印问苏东坡他在苏东坡心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苏东坡一向直言不讳,也不屑于说一些奉承的话,于是就跟佛印坦白,直言在苏东坡面前佛印就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骗子。听了苏东坡的评价之后,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苏东坡见佛印不反驳,以为他是默认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有些得意地反问佛印,在佛印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佛印对苏东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苏东坡为学士,认为苏学士是一个很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佛印自愧不如。

此后苏东坡和佛印的往来非常的密切,一来佛印颇有学问,彼此可以进行学术上的切磋,二来彼此性格合得来,佛印虽是和尚但却酒肉通吃,在性格上和苏东坡一样不拘小节,于是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挚友。关于佛印和苏东坡这对活宝的故事,坊间一直广为流传。

5. 苏轼原来是僧人投胎转世吗

苏东坡的前世

苏东坡佛门友人众多,每到一地,亦要游览当地佛寺,其最可爱的一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也与佛寺有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一切皆有因缘,原来他的前世就是一个和尚,只因一念之差,与女子红莲有了苟合,而坐化投胎,成了文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梦到自己与苏辙、圣寿寺的聪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于是将此梦告诉了苏辙,苏辙还没开口,聪和尚来了,苏辙对他说:“刚才同云庵谈梦,你来也想一起谈梦吗?”聪和尚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们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苏辙抚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样梦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苏东坡的书信到了,说他现在已经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见面。三人非常高兴,一路小跑赶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苏东坡。苏东坡到了后,大家对他谈起了三人做相同梦的事,苏东坡若有所思道:“我八九岁时,也曾经梦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来陕右之间。还有我的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云庵惊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陕右人,一只眼睛失明,晚年时游历高安,在大愚过世。”大家一算此事过去五十年了,而苏东坡现在正好四十九岁从时间、地点和多人相似的梦来看,苏东坡是五戒和尚转世已经无异议了。

苏东坡后来写信给云庵说:“戒和尚不怕人笑话,厚着脸皮又出来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机缘,我就痛加磨砺,希望将来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不胜荣幸了。”

苏东坡总是喜欢穿僧衣,这可能这是前世因缘所致。宋哲宗曾经问内侍陈衍:“苏东坡朝服下面穿的是什么衣服?”陈衍说:“是僧衣。”哲宗笑之。

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与朋友参寥一起到西湖边上的寿星寺游历,苏东坡环视后对参寥说:“我生平从没有到这里来过,但眼前所见好象都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似的,从这里到忏堂,应有九十二级阶梯。”叫人数后,果真如他所说。苏东坡对参寥说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经就在这所寺院中。”此后,苏东坡便经常到这所佛寺中盘桓小憩。

大约元祐初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一起去拜见一老者,老者一见面就说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黄庭坚的前世是一女子。苏东坡点头不语,黄庭坚却根本不相信,老者对他说:“你到涪陵时就会有人告诉你。”黄庭坚认为涪陵是被贬的官员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去呢?后来他果然被贬到了涪陵,几次梦见一女子托梦告诉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说的话。

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据说他一目失明,还有一师兄叫明悟,五戒因为一念之差,同女子红莲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奸淫之戒,结果事情被已经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难当,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经预见五戒下一世可能谤佛谤僧,这样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苏东坡,而明悟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苏东坡刚开始时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左右,苦心劝化点悟于他。自身的亲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断劝化点悟,苏东坡终于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轮回之说,而且崇信佛法,潜心修炼。

6. 扬州名人的故事

1、秦少游

宋朝诗人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才华都狠高,又很自负,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互不相让。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吃饭时,正好看到桌上有一只虱子。

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好脏,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谁身上的垢秽变成虱子!”秦少游一听,马上反驳说:“虱子哪里是人身上的垢秽变的?它是人身上穿的衣服里的棉絮所变的。虱子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决定第二天去请教佛印了元禅师,以做公断。

苏东坡求胜心切,先私下去找佛印禅师,请他务必“帮忙”,说虱子是人体的垢秽变的。苏东坡走了以后,秦少游也来找佛印禅师,请他说“虱子是衣服里的棉絮生出来的。”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所以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都以为自己稳操胜算。

第二天,当三人见面时,佛印禅师就说:“虱子的头是从人体的垢秽中生出来的,虱子的脚是从衣服的棉絮里长出来的。”

2、郑板桥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

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

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3、朱自清

近现代注明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35年,养病于成都,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

同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38.8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

于民国37年8月,贫病中逝去。毛泽东曾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李涵秋

涵秋的逸事很多。据说他每次去上课,总是骑着一匹毛驴到学堂去,优哉游哉,令人想起在驴背上觅诗的古代骚人。他喜欢养鸟,认为鸟鸣可以助其文思。他初次到上海时,友人领他乘电梯,他惊讶地说:“这房间怎么这样小?”

每逢友人相聚会餐,别人吃西餐时,他总是单独要一份中餐。他的眼睛高度近视,有一次去访周瘦鹃,晤毕告辞,但一二分钟后又折回原处,因为他看不清楼梯。有一次,涵秋在一部小说中偶然涉及某公司产的糖果,该公司因此销路大增,盈利数倍。

为感激作家,这家公司特地备了最高级的糖果,装以锦匣,恭敬地送给涵秋。涵秋本是无意,不料得到意外口福,便将糖果分赠给朋友。 涵秋文思敏捷,有时能够同时做五、六种小说。周瘦鹃在《李涵秋》一文中就曾回忆说,有一段时间,涵秋同时为《新闻报》写《镜中人语》。

5、阮元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吏、学者。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塘庵主。扬州市邗江县人。因其祖父应武举占籍仪征,故史称仪征人,久居扬州旧城选楼巷(今毓贤街8号)。历官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礼部、兵部、户部、工部等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

漕运总督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后主刑部、兵部,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任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十八年(1838),以老疾请退,加衔太子太保。阮元任职中,悉心办学,培养人才,扶掖后进。

作会试副考官时,严格认真,许多有学问的人得以出类拔萃。博学融通,凡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等无不涉及,尤以治经名重后世。仕宦生涯50余年,虽忙于政务,但又从事学术研究,著述不辍。

7.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8. 苏东坡 鲁直 佛印的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游山西村】等。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性至孝,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以“涤亲溺器”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黄庭坚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
佛印禅师(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浮梁(旧属江西省鄱阳郡,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人。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

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境内)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1010~1071),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师赞叹说:“骨格似雪窦,后来之俊也。”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禅师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乐为人所传诵。例如,南宋时出现题为宋苏轼撰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往复之语。

9.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要求神宗权衡轻重,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要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神宗阅书后,特单独召见东坡,倾心而谈。东坡对曰:「臣以为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其言隐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说:「朕当详思之。」但苏轼的直谏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请出朝廷。在外期间,因心怀不平,常以诗论讽,又引起小人的讪谤,被捕入狱。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执掌地方军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升为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但终以才高言直,为权臣所忌恨,历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琼州(今海南岛)、杭州等地,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年)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传」评述其一生说:「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寥寥数语,概括出了苏轼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东坡家世奉佛。他自叙说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受家庭影响,东坡自小就接触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诗中,他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说明了早在与其弟子由同学的少年时代,就开始读佛教书籍了。父母死后,东坡曾施舍家中的字画和母亲的首饰用作佛事,为父母超度。并撰写赞颂文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居士传》)传二十六)

居官期间,每至一处,东坡都要与高僧共游,从其参禅学佛。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诗偈,(《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大觉怀琏是东坡在杭州期间结识的禅僧,后来两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听说玉泉承皓禅师有机锋,一般人难以相接,从来自负的东坡便想亲自去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进寺拜见。承皓见问:「尊官高姓?」东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长老的秤。」皓禅师大喝一声说:「请问这一声喝叫重多少?」东坡哑口无对,遂谢罪礼敬,从之参学。(同上)贬谪黄州期间,东坡又与佛印了元建立起亲密关系,并留下了很多趣闻佳话。有次东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以为体现了较深的禅学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丁「放屁」两个字,就让人把偈子带回去。东坡看到批话,一时无名火起,遂乘船渡江亲自来找禅师,当即责问禅师何以秽语相加。禅师听说呵呵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一时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叹服不已。(参见赖永海《佛道诗禅》第六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居了元禅师》)

东坡自到黄州后,便素食斋戒,每天诵经念佛不断。黄州城南有安国寺,东坡每隔几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过,良久,自觉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时,随行无他物,惟有一轴阿弥陀佛像不离身边,说「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传》传二十六)。尝言前生是僧,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要以僧人之礼葬之。(《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第六百四十九页)

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那乐观豪迈、飒然超离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每逢佳句则参禅」(《书李端叔诗后》)是他从事创作的体会。他的很多诗词也都深入禅髓,如前面提到的「溪声尽是长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引佛语入诗,把佛理禅意与「山色」、「溪水」融为一体,读来别具韵味。清人钱谦益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三)钱钟书《谈艺录》「六十九」也引沉归愚语说:「宋人精禅学者,孰如苏子瞻」。东坡的禅学对后世文人有较大影响,「苏门四学士」皆游学于禅门。

热点内容
泰安一中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20 04:20:27 浏览:231
兵佣哪里 发布:2025-05-20 01:47:42 浏览:170
一年级语文拼音练习题 发布:2025-05-20 00:57:44 浏览:91
教学管理培训 发布:2025-05-20 00:56:58 浏览:889
师德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20 00:37:15 浏览:824
课堂整老师 发布:2025-05-19 23:37:16 浏览:919
天才的英语 发布:2025-05-19 19:40:53 浏览:547
2016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发布:2025-05-19 17:57:30 浏览:128
学生喜欢的教师 发布:2025-05-19 17:55:49 浏览:778
白凉粉是什么原料做的 发布:2025-05-19 17:32:44 浏览: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