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慎独是师德的

慎独是师德的

发布时间: 2021-08-14 19:34:18

⑴ 慎独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慎独代表的道德品质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语出《中庸》。原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1)慎独是师德的扩展阅读:

慎独可以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⑵ 慎独体现的德育方法是什么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直视内心,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⑶ 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慎独”的意思是

答案是CD理由: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方法,慎独和自律的意思相似。一般也表达为“慎独自律”

⑷ 慎独在职业道德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慎独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义:这就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独。

(4)慎独是师德的扩展阅读:

《中庸》之慎独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

⑸ 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的意思:

1、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2、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3、“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4、“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5)慎独是师德的扩展阅读:

慎独造句:

1.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 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才能保持公仆本色;慎独、慎权、慎欲、慎初,方能抗得住诱惑。

3. 慎始慎终慎独慎微,守章守纪守法守规。

4. 低调是谦逊,是慎独,是有阅历而不张扬,是有内涵而不放肆的一种人生态度。

5.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6. 知耻知畏知止,慎言慎独慎行。

7. 为官基于厚德,克己始于慎独。

8.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10. 求明德则正心诚意,始于慎独,遏私欲于将萌,欲德之纯精不杂也。

⑹ “慎独” 是什么意思

“慎独” 的意思是: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需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出处】《礼记·大学》——春秋·曾子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这就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

(6)慎独是师德的扩展阅读

1、慎独的儒家概念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2、《礼记·大学》创作背景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教师的慎独指的是什么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教师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琢璞为玉,必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方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慎独,才能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节为大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特殊作用,要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也能一如既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
慎独对教师的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完善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时时处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就是说“人前浇花,人后偷瓜”,他就背弃了为人师表的职业灵魂精神。
二、慎独是师德的凝固剂。教师的师德、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巩固的。慎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凝固剂的作用,如果缺乏慎独精神,好的品质就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放纵和懈怠而渐渐丧失殆尽。
三、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高尚的人格能够最微妙地从是否慎独反映出来。慎独作为内心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能够使教师发现自己人格品质中的杂质,从而迅速地将它冲洗掉。离开了慎独,教师就不能觉察自己心灵的污垢。
教师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是完全必要的。注重慎独,必须抓好“隐”、“微”、“恒”三个字。
一、“隐”,即是从隐处着眼。慎独既是品德修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境界。它是基于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有很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自尊感,要求教师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到自己的思想深处,去寻找最隐蔽的角落里的不良思想和动机,一旦发现就赶紧把它抛弃,哪怕是学生和同行丝毫未觉察到的言行也不姑息。
二、“微”,即是从微处着手。慎独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方法,必然反映在一定的言行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慎独使自己的品德心理素质得到完善,就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抓住一个微字,不放过自己每一点有损教师形象的错点。哪怕是一句粗话、一点不好的习惯;哪怕学生和同行都认为是“小节无伤大雅”,自己也不能放过。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因善小而不为”,干出一些有碍教师师德的事情来。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通过慎独,并从微处着手,才能达到“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境界。
三、“恒”,即是从在恒字着力。慎独不可能一劳永逸,寄希望于自己的一时热情。它作为教师崇高的修养境界是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修养的结果。教师应着力于一个恒字,做到终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养不止。
说到底,人生在世,人前要正直,人后要正派,独处要正心。这就是慎独的延伸和内涵。慎独是时刻高悬在心灵上的一把利剑,我们要用它来警示自己,来勉励自己,来磨砺自己。

⑻ 慎独是指什么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⑼ 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1、慎独是提升职业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

2、慎独有利于我们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3、慎独有助于我们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9)慎独是师德的扩展阅读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时就失去自我约束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以外出入声色场所,花天酒地。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并且学会养成自主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

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我们也要以中纪委处理的反面典型为鉴,以《党章》为准绳,查找差距,认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热点内容
2016继续教育考试答案 发布:2025-05-19 17:57:30 浏览:128
学生喜欢的教师 发布:2025-05-19 17:55:49 浏览:778
白凉粉是什么原料做的 发布:2025-05-19 17:32:44 浏览:381
2017年四川数学卷 发布:2025-05-18 00:16:14 浏览:7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暑期 发布:2025-05-17 23:31:35 浏览:687
简单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5-17 20:37:48 浏览:13
二级学科博士点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125
永兴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664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发布:2025-05-17 16:29:17 浏览:52
小学教师的条件 发布:2025-05-17 16:21:01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