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教师德业并进

教师德业并进

发布时间: 2021-08-16 19:27:23

Ⅰ 四字吉祥语有那些

四字吉祥语有:

1、好事连连、寿与天齐、开门大吉。

2、生意兴隆、百年好合、寿与天齐。

3、蒸蒸日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年年有鱼、生意兴隆、家肥屋润。

14、良禽择木、嘉惠工商、胜胜小屋。

15、誓约同心、良师益友、龙马精神。

16、姻缘相配、誓约同心、花开富贵。

17、龙马精神、百年好合、身体健康。

18、幸福如意、心想事成、如意吉祥、万事胜意。

19、新春快乐、年年有余、蒸蒸日上、身体健康。

20、出入平安、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阖家安康。

21、财源广进、恭喜新禧、万事如意、笑口常开。

22、陶未媲美、富国利民、骏业肇兴、大展鸿图、招财进宝。

23、多财善贾、胜胜小屋、大业千秋、大展经纶、骏业日新。

24、源远流长、嘉惠工商、万商云集、开张骏业、骏业宏开。

25、同业楷模、良禽择木、德必有邻、乔木莺声、美仑美奂。

Ⅱ 石家庄二中是国家重点中学

不是国家重点

国家级重点中学一共13所,是1978年教育部圈定的,分别为:
北大附中 北师大附中 首师大附中 景山学校 华东师大一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 南京师大附中 苏州中学 杭州学军中学 福州一中 福州三中 南开中学 东北师大附中

Ⅲ 德业并重什么意思

品德和专业(学业)是同样重要的.品德甚至高于一个人的学业.

Ⅳ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出自哪里

  1. 曾国藩和李古寅的《败经》。曾国藩万年著作《败经》,但未成书就身先死,仅留框架于后世。河南省图书馆李古寅,根据曾国藩《败经》的框架和材料整理编辑出《败经》一书。

  2. 原经抄记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靡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心不至于内伤。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Ⅳ 德业传康是什么意思

得业川康是指健康鲤鱼岭的一种健康保健品,他们是口服的

Ⅵ 武汉大学情况

武汉大学网络名片 武汉大学校园景色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中文名:国立武汉大学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WHU简称:武大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创办时间:1893年类别:国立综合性大学现任校长:顾海良所属地区:中国武汉主要奖项: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目录[隐藏]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校名拾趣 校训释义 校歌品鉴 校史档案 【历史变迁】 【鼓励与鞭策】 【校史年表】历任校长 数字武大 珞珈撷英 院系设置 校园文化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校名拾趣校训释义校歌品鉴校史档案 【历史变迁】 【鼓励与鞭策】 【校史年表】历任校长数字武大珞珈撷英院系设置校园文化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武汉大学校徽(常用但并非官方公布)武汉大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人文底蕴。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 “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学精神。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 “ 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 学校简介【学校环境】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 600亩(含附属医院占地面积438亩),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536 76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老图书馆、半山庐、十八栋。近年来,武大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学生住宿区桂园、枫园、樱园、梅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樱梅枫可以说是诗情画意。还有湖滨、星湖等住宿区都各有特色。
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发一些讨论的热点),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曾有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事实上,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学校概况】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一区,即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二区)、信息学部(三区)、医学部(四区)。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有110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4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9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目前普遍认为的理工类的较强势院系有: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科社科类院系则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优势领域,如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校,非双聘)、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校、非双聘)、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在学生的文化生活方面,有学生喜爱的“四大名嘴”、“珞珈讲坛”为代表的教会大学生思考的学者与讲坛,还有藏书丰富,建筑风格古朴的图书馆让学生迷恋。更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节,让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17项, 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 五个一 ”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 智囊团 ”和“ 思想库 ”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 “ 创造、创新、创业 ” 教育的新理念,培养 “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 ”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1280人,硕士研究生10731人,博士研究生6736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566人(截止2008年武汉大学录取港澳台侨学生总人数连续五年居全国内地普通高校之首),有外国留学生 1491 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编辑本段]校名拾趣武汉大学的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 右向左,“国立武汉大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至右的习惯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实际上意思基本一样)。“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这样理解也同样豪情万丈。
一个大学的名字倒过来读,也一样意味深长,磅礴大气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前无古人的。这也是武大学子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
“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以《学大汉武立国》(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学大汉,武立国"从此名满天下。 [编辑本段]校训释义为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编辑本段]校歌品鉴纵观武汉大学历史,正式作为校歌的乐曲主要为四首:学堂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现校歌。以下分别予以叙述。
一、学堂歌:为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创,受外国学堂歌曲及中国古风影响,主要目的是“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格式为六字句加七字句,共分十三段。乐曲曲调厚重凝实,铿锵有力,沉稳中而有起伏变化,充分体现了学堂的神圣与教育的庄严,可谓为佳作。但由于学堂歌按令“遍发湖北通省各学堂、各军营”,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是自强学堂或方言学堂的校歌,因此在此处不加赘述。
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是武汉大学前身国立武昌高师的校歌。校歌在张渲校长主持下作成,词曲作者不明。歌词如下:“乾坤清旷,师儒道光,国学建武昌。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灵秀萃诸方。 东西南朔,多士跄跄,教学益相彰。 朴诚有勇,陶铸一堂,学盛国斯强。”曲调婉转飘逸,似从云中飞过,同时又落地有声,无有虚无缥缈之感,代表了师范学校教书育人、刚柔并济的特点。就歌词而言,本词开门见山,抒发天地安泰、普道尊儒的思想,表现了传统师范教育的精神特点综观全词,浑然天成,一气而就,以四言五言之传统诗词形式,并工对仗格律,充分表现了武昌高师的办学宗旨、理念与特色,令人闻歌识校,难以释怀。
三、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武汉大学校歌创作之巅峰向无争议,是为国立武汉大学校歌。该校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词曲作者亦不详,现今版本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系由表桓昌校友回忆歌词,何淑英校友提供曲谱而得,与其他版本或有不同。全词如下:“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选珞珈胜处,学子与翱翔,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学子与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时爱景光。”全词极尽引经据典之所能,文言歌词虽有晦涩难懂之嫌,但其音律协和,意蕴深远,则远非白话所能及。歌词采用文言,并非有些人所谓的固步自封、保守陈旧,而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学校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校歌为大学之门户,代表大学之形象、大学之精神。国立武汉大学作为名师云集、众才合璧之高深学府,承载了中华数千年传统文明,并极力吸取西学之所长,如此理应以深邃高远之文言雅句来表现本校、宣扬本校,而远不是寥寥数行白话文所能展示的。在结合文言韵律的基础上聆听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方才酣畅淋漓。听毕凝思,词曲皆紧凑衔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曲调婉转多情而又似催人奋进。综览全词,跌宕起伏,层次分明,顺势便将国立武汉大学的景、情、人、思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予人以雄浑壮丽而又间杂轻盈柔和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现校歌:由珞宣作词,陈国权谱曲,严格意义上说是代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歌词暂列如下:“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竞翱翔。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难,明日作栋梁,明日作栋梁。”其歌词为白话,虽通俗易懂,然略显轻薄。按毛翰的话说,“(现校歌)远不及其国立时期老校歌的典重隽永”。现校歌主要以现校训作为校歌的中心。武汉大学现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现校歌中“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与“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正是表现了现校训的四大精神。但除此之外内容较为空洞无物,诗韵不足,意象也略为死板,因此不能全面体现武汉大学的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现校歌虽然轻柔优美,但曲调过高,使得未经过专门音乐发声训练的同学难以按原调唱毕乐曲,这更是现校歌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遵循原校歌琅琅上口的风格。综论之,现校歌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一首歌曲,但却并不适合用作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武汉大学的校歌。[1]

Ⅶ 怎样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呢?从现实工作上来看,这个老师能不动就不动,能不讲话就不讲话,能不管理就不管理,这就是教学的最高艺术,这是「智慧的教师」的本色。一切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而这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愿意学习,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会有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件荣耀的事,他的现实表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不是用一个被要求的自己去激励现实的自己,也不是用一个被规范的自己来责备自己。他的光明好学的自己跟现实的自己是合而为一的,这其中有一种深度的满足感、安全感,也就是幸福感。
一般的教育,能教出——用「被要求的理想的自己」来激励或对抗「现实的自己」的孩子,已经不错了,表示孩子的光明还若隐若显。等而下之的是,教出——不是用「理想」来对抗自己,他完全现实化了,他会用他的现实需求来对抗老师和父母,他希望现实上受到要求和规范的自己不再受管束,他希望成为纯现实的接近动物的那个自己,所以起来对抗老师和父母。如果年纪还小,或性情比较温柔的孩子,这种对抗可能没显现出来,他在老师父母面前,会勉强去符合大人给他的标准,也就是暂时压抑他现实的自己,这种学生一时之间表面看起来是好学生,其实心理并不坦然。这不是真好,是一种病态的好,因为他的生命是分裂的,自己跟自己隔阂,自己跟自己对抗,他纵使拿到了许多「三好学生」的奖状,但他并不真的快乐,他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能量。这种「耗散生命」的生活方式,或许会维持一辈子,他在众人面前,勉强维持着「好人」的形象,但他心里却不踏实、不坦荡,这种人虽已经很难得了,但也是相当可怜的。我常想,他们为什么不更上一层楼呢?但,习性已成,又没有人提醒他,他可能一辈子没有「向上一机」的福份。
让孩子能够自己喜欢做一个「从内在通出来」的孩子,也就是做一个真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喜欢长进,让他时时回归自己人性的光明,用光明无限的自己引导现实的受限制的自己,这是对他人生最大的开发。当人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内心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他也将得到人间最大的幸福!这种人可以称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常有光明发用的经验,常有幸福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能力便能保持一辈子,当他现实的自己跟光明的自己有一种摩擦的时候,他会很快警觉,警觉了,便很快调整,永保光明、永保幸福。所以我们教育的最大责任,是要让一个孩子养成自动自发自觉自治的能力,即使离开了家长离开了老师,依旧有不断的自我调理自我长进的能力。
不过这种能力,很难由学生自己来养成。因为我们刚才说尧舜性者也,汤武还要「反之也」。汤武这种人的「反之也」,是障碍很少的反之也,孔子的障碍可能也不大,孔子的学生颜回或许更厉害一点,颜回的天性比孔子似乎还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的秉赋大概和汤武同等级,孔子不敢说自己和尧舜一样。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没有真尧舜的。天下间没有真尧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尧舜当作一个理想中的人来看。汤武,则是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体贴自己天性的人,这一种人是世间实有的;那种从来没有障碍,一概都是从天性而发,这是没有的,那不是人,是神!
尧舜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这么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重要,因为他是理想中的人格,这个叫「立象作用」。就像易经立个卦,而有「象」可观,比如「干卦」就是画六个划,就象征了天地的创造性,象征了无限的光明刚健,这个叫「象」!是个符号,是个象征,是「理当有如此者」,不是时空中真实的存在。因此不要寄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尧舜,任何真实存在的人,都是要「反之也」一下,都是要冲破每个人个别的一些难关。而老师最重要的「功德」,就是对他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而且要协助他冲破难关。一个人如果能冲破现实的限制——让刚才所说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而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导现实的自己,而且是自愿如此——他将一辈子去克服自己现实的限制。能够克服这种种限制的人就是所谓的「内圣」。当他发现世上的光明,往往被不安、污染和拙劣所覆盖,他对世界人间将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来改变这种不安、污染与拙劣,这种事业叫「外王」。
所以「内圣外王」是人间永恒的理想,要做永远的奋斗!孟子所谓「扩充」,「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但这个永远而广大的功业,其实并不高远,就在你我每个人当下的一念中,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在这个地方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用人性的光明当老师,传导了你人性的光明,启发了学生人性的光明,其实整个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在此,整个天地的精灵也不过在此!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当下是相通贯的,与众生当下是相感应的,于是一时之间,天下好像都在你的仁德的感召之中,就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
好了!儒家讲到最高,要「无声无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轻轻松松的。「羽扇纶巾谈笑间」不是很轻松吗?「樯橹飞灰烟灭」,一切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不是很轻松吗?想要如此轻快,你应先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做起,你的表现不在声色上了,但这时还有一些隐忍的味道,──我在勉励自己更加光明,尽力接近天性,还要用一番力气。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琢磨他的教育智慧。开始时,能做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就不错了。我自己有明德,我随时思索做老师的智慧,我遵守着做老师的道理,我有做老师的样子,渐渐就可以「不大声以色」,不必大声叫骂,不必动粗,学生自然自动自主愤发向上。从此更上一层,「德輶如毛」老师只轻轻地走过来,站在学生面前,或坐在那里,以其清明的眼光关照一下,学生就能领会老师的心意,不必开口警诫,就已经教好了,学生感觉到好像没老师一样。「无声无臭」,则是大声小声都可以,管严管松,都恰到好处,有老师没老师根本都一样,呵呵!(众笑)
老师越使用智慧,就越不必用现实的生命力,越用智慧,自己内在的「涵养」就愈深,所表现出来的德业就愈高。因为人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活的人是有光明的灵性的,有光明灵性的活人,他的灵性是很容易被感动的,他的光明是很容易被引发的。所以老师的涵养与德业,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默默地感动学生,启发学生的清明本性,于是老师自己修了德,也同时成就了孩子的「德」,虽然孩子此时不知道这就是「德」,但越长大就越能体会出来,这种从内而体会出的德,叫「大德」!
这种教育法一定要推广开来,推广到全世界!现在西方式的学校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标准,管它什么「智慧」,认为那是不科学的,学生不学智慧,所以老师也不必有「智慧」了。我认为我们师范学校的培训内容,须要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师范学校,根本不讲这些「心法」。师范学校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素质」,但这「素质」,是以「认真」为标准,以能够操作既定的技术,所谓「体制的教材教法」为标准,其实这只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师的本分。现在从师范学校训练出来的为人师者,没有「德」的观念,没有「智慧」的追求。现在体制的学校课程、应试制度,也不需要老师有这种能力,于是「以盲引盲」,人心败坏,不可收拾。

我们一路走来推广读经,一步步的,从最简单的,有空时读两三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读三字经也好,读唐诗也好。然后慢慢提升到必须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开始读,从每天读两三个小时,到愈多愈好的「大量读经」。到了读经私塾,就是八小时、十小时全天候读经了。就读经教育的「量」来说,读经私塾已经是读经量的最高展现。至于读经教学的「质」,如今,读经私塾已经到处都有,哪个老师愈有今天我们所说的「心法」,哪个老师就越教越轻松,学生和老师愈走越亲切;哪个读经私塾越采用我们的建议,它的管理麻烦就愈少,发展就越蒸蒸日上。
所以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从人性而行,从良知而行!以「心法」教学,以「智慧」教学!

Ⅷ 树立德业为话题的作文八百字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华丽的外衣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用道德镶边,人生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美在于心灵。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回到原点,这个人的一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但重新找到它却很难,就如大海捞针。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的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看一个人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品质如何、道德如何,这样的人才会成功,如果再有文化与知识,没有道德的支撑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要永远记住:美在于心灵,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Ⅸ 急啊!哪所中学的学费在2000左右的,学校的校风不错的,在莆田或涵江近处。不包括涵江私立实验中学。

青璜(六中初中部,地处涵江)、哲理(二中初中部,地处西天尾)、擢英(一中初中部)等收费都不低。我是六中高中的学生,就青璜而谈,学费不多,赞助费不少,我读的时候要4000一年,但是有奖学金,如果你能考到年段前30名,刚好抵掉赞助费,我当初就是。
就整个涵江来说,六中的校风是最好的(不是莆田)。但近几年,乱收学生,差生也不少,当初我读的时候,校风很好。所以你一定进比较好的班级,要不然会耽误你的。
涵江其他中学校风听我的朋友说,都不太好。除了重点班,但学费低。
其他一级达标校(除六中)收费都不少,学习压力也不小。万一坚持不下就糟糕了。

热点内容
2017年四川数学卷 发布:2025-05-18 00:16:14 浏览:7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暑期 发布:2025-05-17 23:31:35 浏览:687
简单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5-17 20:37:48 浏览:13
二级学科博士点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125
永兴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664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发布:2025-05-17 16:29:17 浏览:52
小学教师的条件 发布:2025-05-17 16:21:01 浏览:41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 发布:2025-05-17 16:14:16 浏览:819
夏威夷群岛地理位置 发布:2025-05-17 16:10:46 浏览:949
奴隶老师漫画全集 发布:2025-05-17 16:01:34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