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与师德
㈠ 政德文化基本特征
观点提示
十分有必要在执政和行政主体间广泛宣介、纵深培植为政之德,充分发挥政德之“压舱石”的效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精神之钙和灵魂之钥。
倘说德是个体的立身之本,那么为政之德便可承立国之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是中国古老的为政纲领,浓厚的德治特质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中。历史和实践的更替发展无不印证了道德之于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教化力量,正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所言。
体现公权的政德是国家道德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是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的风向标。新时代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凸显了新的社会矛盾,意味着党和国家必须肩负新的时代使命以紧跟新的发展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执政和行政主体间广泛宣介、纵深培植为政之德,充分发挥政德之“压舱石”的效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精神之钙和灵魂之钥。
政德之要:守公严私
政德归属于道德范畴,是道德在执政治国中的反映,因此,政德遵循着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阶级社会中,政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和客观现实性,这决定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和民族国家中政德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强调的政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适应于新时代的现实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共产主义道德的必经阶段。政德主要反映着党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等,既是政治实践的动力又是政治实践的保障。政治实践就是公权力的具体运行,党政人员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公权力,公权力所到之处必须以保障、维护和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趣。因此,守公严私是政德的核心要义和必然要求。
公私之辩是正确把握政德本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道德败坏、作风不古者损害人民利益,损害党和国家尊严,因此,秉公用权、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德,也是对一切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政领导干部则更要进一步处理好公与私的价值排序,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党政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的价值遵循。明大德,强调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党性的核心在于人民性,大德即最大的公德,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考量,守住了公与私的底线,同时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壁垒,是中国共产党政德的深厚内涵。守公德,强调要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公德直接指向人民利益,凸显公权力的人民性和从政人员的职能性,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运行的必然要求。严私德,强调要严格操守。私德是人们在个人领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严私德意味着要严格规范个人领域的风气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总的来说,人民性是政德的根本性质,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大德、公德和私德之中,是政德的核心要求。
政德之美:精神涵养
政德作为政治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充溢着精神之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政德、立政德、养政德是政治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也是涵养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系统工程,必须握稳把好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因素,从根源上净化党内政治生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道:“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灵魂涵养作用对理解政德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德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魂,是一种美德与善德,美在无私为公,善在为民服务。政德在经济发展、历史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实践等方面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由此形成的政德成为从政人员为政的“道德律令”,能够有效规制其政治行为。“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德作为善的精神对涵养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深厚的为民情怀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同时,为民、爱民、亲民、利民的政德之美也将不断强化和完善政德。
对清官廉政的讴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西门豹、黄霸、陈希亮、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都在爱民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立德”之不朽。在现代中国,政德同样得到关注和崇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求的政德是公职人员的必修课。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大力激发政德的精神引领和灵魂涵养作用,培育先进政治文化,“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政德之立:敬民笃行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立政德,根本在敬民,政德的最高标准就是敬民、爱民,为人民服务。“敬天保民”“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君舟民水”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彰显着人民情怀在国家治理中的分量。因此,敬民之需、敬民之思、敬民之制对于塑造现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的“民”是国家的主人,敬民的根本目的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敬民信仰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追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并且我国现行制度设计和规制安排无不是敬民信仰的集中体现,无不是在将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追求制度化、可执行化,无不是在努力增强公职人员的人民认同意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力量就会不断增强,国家富强的道路就会愈加宽广,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也会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因此,公职人员必须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意识,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
立政德,重点在于笃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劝学”“修身”“齐家”等思想为党政领导干部笃行政德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关于“劝学”,《礼记·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段话将治学分为五个紧密相连的递进阶段,从学习到笃行,强调为学要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政德并不能自发形成,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政德。其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重点和关键,二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有的放矢”,因此公职人员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解难题、答疑惑而学习和实践。
关于修身,《礼记·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政德的体现不仅要求在日常工作时作风过硬,更见乎独处时的行为举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关于“齐家”,在家国一体的古代中国,传统的实践方式是先齐家后治国,虽然“齐家”与“治国”的逻辑演进顺序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从政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涵养好家风——党员的10堂主题党课》中指出的:“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亦是学风、作风,更是党风和民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良好家风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培育良好政德的滋养作用,强调立政德必须重视家风建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发挥优良家风的塑造和约束功能,真正做到戒贪止欲。
立足新时代,公职人员树立讲政德、立政德的行政思维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守公严私、精神涵养、敬民笃行从不同角度分别回答了“何为政德的核心要求”“为什么要立政德”以及“如何立政德”的基本问题,共同构成分析和阐释政德的基本维度。适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决胜期,各级公职人员要将立政德落到实处,为人民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党政领导干部应“多积尺寸之功”,深入基层,多做实事,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激励全体人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该文系国家“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2日第6版
㈡ 医德如何十天内见生死;政德如何十年之内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内见分晓;
医德~~是每个医生的职责所在~
没有什么几天内见生死吧~~
政德要看社会趋势了~~
不一定就是几年之内的事了~
师德呢,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德了~
㈢ 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
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
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
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㈣ 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也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原则底线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华民族向来倡导做人要有道德,为官要讲政德。所谓政德就是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领导干部群体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干部的政德既要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的要求,也要包含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所必须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应包括领导干部个体的人格和品德修养。
(4)政德与师德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党性原则是政德的灵魂,对于党和广大党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忠诚于党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明大德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㈤ 教师政德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好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并且研究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他们的求知兴趣和认识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事求是,为祖国建设事业而献身精神的一代新人。
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具备比常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完美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就应该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和与人合作,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㈥ 教师要有师德,医生要有医德,国家的政府公务员应该有什么德
公务员考核标准在公务员自法中是有相关规定的,以下是公务员法中关于考核的回相关规定:
对公务员的答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㈦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怎么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应从弟子规三字经做起,从小把基础扎根好,说实话,书不是只用来读,更主要还是要去做的,才有受用!
㈧ 政德修养包括哪些内容
加强政德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而开展“读书学习提升境界”主题活动将对加强政德修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读书学习提升境界”主题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和四个阶段 “四个方面”学习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党章党章是规范和指导全党行为的总章程认真学习党章将有助于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第二是学习理论理论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与依据学习理论要从对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成果的学习以及对党的思想、理论、观点著作等的学习两方面入手。第三是学习典型树立优秀党员典型用人来影响人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最后是学习国学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思想底蕴发扬传统美德。 “四个阶段”学习活动的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学习活动发动阶段包括发文通知、集中开会等形式的宣传营造开展读书学习、提升政德修养的热潮。第二是落实阶段此阶段是整个活动的核心阶段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自行运转与自觉落实形成良好的政德教育氛围。第三是汇报阶段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政德教育学习的思想汇报请党员及群众代表等前来聆听同时进行现场问辩交流使政德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到心。最后是评比与总结阶段将各单位及个人开展政德教育与读书学习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同时将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与事迹进行整理向上级及社会进行深入的汇报与广泛的宣传
㈨ 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内容
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内容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范;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政治伦理的规范;战国时期,孟子上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说,并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 ,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