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入户家访
1. 公安派出所开展“入户走访”是干什么的什么意思刚回家看门口贴了张纸条,要我跟他们办公室联系。
调查住户信息,掌握资料,为破案提供线索
2. 如何走访入户
一是平时注意混脸熟。入村锻炼干部下村之初,村情不熟悉,认识的村民少,村民认识我们的也不多,我们应该有意识的经常到村内逛逛,地头看看,村口站站,商店学校门口转转,哪里人多到哪里去,见人就打个招呼,说几句话,把自己的身份亮明,把自己的联系卡递上。一来二去,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入村锻炼的事会迅速在村民中间传开,自己也能尽快让村民了解和认识。
二是入户之前心有数。到农户家中走访之前,应当事先“备好课”,向村干部询问一下各家的基本情况,如:家中有几口人,是否有党员,是否有子女在外上学、工作,家中经济状况如何,是否有特殊情况等。最好能再提前摸清各家的一两个“闪光点”,家人最注重和在意的一两个“光荣史”,比如:孩子学业有成、致富有方,婆媳和睦、子女孝顺,家风淳朴、为人友善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走访时有的放矢。
三是进门之后拉近乎。俗话说:“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开口知高低,说话见深浅。”这就要求驻村干部要学会一点交谈的艺术,掌握几招交流的方法,说好进门后的头几句话。比如:采用攀亲法能一下子缩短心理距离,使对方产生亲切感;采用赞扬法能使对方高兴,对你产生好感,激发交谈的积极性;采用安慰法会顷刻间暖其心田,感其肺腑,使对方产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之感;采用幽默法能扫除交谈时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趣。
四是提出问题忌模糊。走访的目的是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不是一味的聊家常,说套话,要在交谈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我认为提出问题应该把握以下原则:要目的明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总体上要问清哪些事,心中要有谱;要切合实际,围绕其家庭、本村居当前的主要工作和其知情关心的事来问;要因人而异,对性格直爽者可以开门见山,对脾气倔强者注意迂回曲折,对文化较低者要问得通俗易懂。“善问者能过高山,不善问者迷于平原”。如果提的问题模棱两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五是解释政策要靠谱。走访中肯定会有村民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咨询和办理程序,并渴望能够得到及时答复,如果入村锻炼干部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轻者会被受访人瞧不起,觉得上级部门的人水平也不过如此,重者会使其产生怀疑,认为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秘。这就要求入村锻炼干部应该根据所入村实际情况,平时注重学习相关政策,掌握有关规定,以备不时之需。我总结了一下,常见问题大致以下几种:拆迁补偿、低保办理、残疾人救助、医保报销、养老保险、涉农补贴、财务公开、土地承包、户口迁移、学生学费、计划生育等。
六是对待要求勿乱许。入户走访时,还会遇到村民当场提出要求的情况,或是要求办理低保,解决生活困难,或是要求帮着找找关系托托人,办理有关手续,或是要求给村里修条路、架座桥、打口井之类,解决村民生活需要,等等。面对村民的要求,我认为一定要慎重答复、语气委婉,不能随口答应、轻易许诺,也不能有意回避、故意搪塞,更不能一口回绝、拒人千里,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当面把事情详细记下来,及时向村干部和街坊邻居了解实际情况,再给予答复。
七是怨言牢骚巧止住。走访中也不乏遇到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人,或是对村干部意见纷纷,或是对集体事指指点点,或是对某些社会现象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满口净是牢骚,甚至带有脏话。我认为应该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用委婉的话控制住话题,用巧妙地方法止住牢骚,不要让对方离题太远,也尽可能让其充分倾诉,这样既能听其心声,又不致使其因情绪激动而夸大其词。
八是要给再访留余路。对于重点村民,如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上访户等,不可能通过一次座谈就把所有事情谈清楚,所以一定要给下次的走访座谈打下基础。如:“不好意思,今天打扰您太久了,咱们下次再聊吧。”“这些事你说得很有意思,今后我还会向您请教。”“我看咱们很有缘分,抽空再慢慢聊。”诸如此类的话,既表现了对他的重视,又给以后留下了余路。
九是出门告别不仓促。不仅初次见面有技巧,座谈完告别时也要注意礼节。起来之后不要急于离开,要根据座谈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对方最在意的事情,说几句真诚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或安慰,或激励,或嘱托,或劝勉。“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知心话,一番肺腑情,会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会使其感到亲切自然,会让受访者增强对驻村干部的信任感。
十是回来之后记清楚。走访座谈时带着《民情日志》,边谈边记,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这样会使对方思想上有所顾忌,交流时就不愿说实情,不敢说真相,他们恐怕我们把他说的话都记在了本子上,一旦被村干部或是其他人看到会对其有影响。我认为最好还是采用聊天式交流,易于对方接受,回到村支部后再详细把谈话内容记在本子上。
3. 对入户家访的看法
哪些学生需要家访,通过电话、微信交流还是登门家访,这个主动权应该交给教师。提升教师待遇是理所应当的,但不应含糊地与家访进行捆绑,因为更多时候,家访是一种情感交流,不宜用“待遇”进行激励。
在通讯不发达时代,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学生缺席课堂时间过长,当学生情绪状态不正常,或者遇到学生成绩短时间内大幅下滑……在老师认为有必要与家长进行联系时,便会进行家访。家访这种形式,也诞生了很多温暖的故事,比如老师帮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交学费,说服家长克服困难别让孩子辍学,动员师生为同学患病的父母捐款……这样的家访,才符合人们对家访的认知。
“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虽是段子,但家长会的确很有局限性
而现在,家访的确变得越来越陌生了。除了通讯工具的发达之外,教学任务的繁重、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单独会面变成一种奢侈。老师的家访意愿,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家长对老师家访的接受程度,也大大降低——对于不少家长而言,老师登门往往带有“找麻烦”的意图,这也是家长网上发帖反对家访的潜在原因。
家长的“怕麻烦”心理可以理解,在大中城市的学校,家长会的开会频率相较以前大大增加,对不少家长而言,参加家长会都已经是令他们叫苦不迭的负担,何况还要专门抽出时间接待老师。作为一种集体沟通形式,家长会面向一个群体,往往只能起到通告的作用,并不能解决某个学生单独的问题。所以,在有必要的时候,家访这种传统的、美好的沟通做法,还是有必要进行的。但切忌把它做成一项面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否则就真的成了形式主义。
4. 如何看待 家访
家访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好方法,但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家访还是有不少技巧的。记得上回我到一位学生家进行家访。他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家长见我找上门来,以为孩子闯了祸。当我告诉他们孩子学习进步了时,家长如释重负,连声说“没有想到他进步这样快”。这次家访让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之后,他的积极进取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本学期还光荣地入了团。由一个后进生变成了一个积极进步,认真学习的学生。
5. 关爱残疾人走访入户暖人心,该如何正确对待身残志坚的人
我觉得对待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首先要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在心里要带着真诚尊重的心态与对方交流,这是最基本的。许多残疾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自卑。而这些残疾人却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不依赖任何人,凭借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这种精神本身就是非常可敬的,也值得人们学习。
另外,很多残疾人由于没有技能,导致就业困难,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政府可以培训残疾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保障他们能够接受教育,避免他们落入骗子的视线,避免他们陷入乞讨的困境;同时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自己能养活自己,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