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1. 求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万能心得体会(2000字)
把里面的内容给改下,就可以了,我就是参考这上面写的....
这个是我以前回答过的一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2. 上海交通大学 暑期社会实践算什么课程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指什么类型,反正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3. 暑期社会实践申请书
范文: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社会实践调查的策划及安排
策划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一:活动出发点及立意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越来越猖獗的沙尘暴天气,带来了许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北京春天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让多少向往北京的人如今"谈京而色变",北京的居民更是被沙尘暴天气困扰得苦不堪言!
然而,事实上,内蒙古的沙尘暴远远比北京的严重的多.据报道,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最多的地区!今年1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牧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出现大风扬沙天气,最大风力达到9级,大风将地面的积雪,沙土和干枯的牧草卷得漫天飞扬,天地之际白茫茫一片;5月4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当时以来最强的一次;一浪更比一浪高,就在6月14日这样一个炎炎夏日的下午,一场强沙尘暴袭击了塞外青城呼和浩特.这一则则的新闻报道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内蒙古的沙尘暴天气真的是达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了.但是,沙尘暴只不过是一种天气现象,隐藏在这种现象下面的原因才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据专家分析,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土地的不断扩展以及沙漠化程度的不断加重,是沙尘暴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确确实实,内蒙古草原的退化速度之快,足以让所有的知情人担忧不已,深感痛心.许多到内蒙观赏草原的游人却不由得发出了"草原之上难见草"的感叹!
曾几何时,令人神往的内蒙古那绵亘千里的绿色海洋,变成为让人失望甚至令人生畏的荒漠;曾几何时,风景秀美,牛羊满地的塞外明珠变得变得如此贫瘠;曾几何时,人们心目中"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再也不存在了,而是被大风狠狠的吹上了天空,变成了"大风吹过,昏黄一片"!
近年来,滥垦乱采,超载放牧,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让草原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家乡——达茂旗,曾经是水丰草美的地方,今年却遭受到了60年不遇的大旱灾,全旗约有135万亩草场遭受蝗虫的袭击.而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每年高达4%以上!我们美丽的草原正在被无情的吞没,草原在呻吟,人民在哭泣.
传统的畜牧业在无度的放牧和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表现出来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已显露无遗.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仅给内蒙畜牧业的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收入的增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方的大风正一次次的掠起地上的沙席卷着草原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以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经济该怎么发展 内蒙古的牧民将何去何从
我们都知道内蒙沙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具体的情况又是如何,灾害的影响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决定对内蒙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考察.为内蒙古的经济谋出路,改善草原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中,只有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才能使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事业中胸有成竹,才能对症下药,才不会盲目出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关注西部,关注内蒙古",本着这个原则,我们打算搞一个考察内蒙古环境恶化问题的社会实践.我们将穿越大半个内蒙,走访锡林格勒盟,达茂旗,四子王旗,阿拉善盟等地的一些环境恶化比较严重的地方,亲见亲历,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受灾状况,亲身体会"沙化"给草原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和给当地人民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便.我们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整理后,以报告的形式向全校师生介绍,从而展示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内蒙古,让大家真正的认识西部,了解西部,为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潮流中做准备;也通过介绍环境恶化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巨大负面影响,来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号召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去,为内蒙古的振兴事业作贡献!
二:活动日程安排及资金预算
此次活动,我们小队将横穿内蒙,行程数千里,耗时半个月,对四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一市(呼和浩特市)进行实地走访,考察.日程安排及路费预算如下:
7月13日,我们小队从上海出发,14日到达中转站北京.从上海乘火车到北京,预算路费180元.
14—15日,从北京到达内蒙古锡林格勒盟,预算路费90元.
以下是实践路线级活动安排:
15日中午到达我们这次考察的第一目的地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我们将在那里考察当地环境恶化状况,走访牧民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预计将耗时两天即15,16日.
17日到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对当地的草场退化情况进行考察,用时约两天.并了解那里林草间作,林果间作以及林药间作等补救草场退化问题操作模式
19日到乌兰察布盟达日旱茂名安旗(达茂旗).此期间将和当地政府商讨上海交大与其共建基地等事宜.预计需用时两日.
21日到巴音淖尔盟乌拉特前旗,考察风沙对当地的侵蚀状况,需要两天时间.
23日到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主要征对那里的土地沙漠化情况实地考察,用时两天.
25日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对当地的企业(伊利等)进行考察.
次考察路线绵延一千多公里,预计需要路费200元.
26日返程.呼和浩特乘火车到上海,路费190元.
以上的路费预算总和每人660元*5=3300元.
食宿费预算:
1:住宿费:每人每天30元*10天=300元.
2:伙食费:每人每天10元*14天=140元.
食宿费总计每人440元*5=2200元.
另外,实践所器材及资料费用(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的租用费,胶片,纸张及各种打印,扫描费用):预算500元.
以上资金预算总计:3300+2200+500=6000元.
4. 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主要考察学生什么方面
每年夏令营的主题活动是不一样,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
5.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今年暑假外校能否进去参观
你想进哪里呢?一般都可以呀,图书馆要刷卡。
6.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活动有哪些
bot——Think about the heroes saving life in the dark.
7. 上海交通大学助飞计划有必要去吗
上海交通大学助飞计划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事务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以内及共青团上容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协助发起的一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老生(主要是结束大一生活即将升大二的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回家返乡等机会走访新生(尤其是困难新生)的模式,让新生全方位了解交大,帮助其做好全新校园生活的准备,并为困难新生送去学校的各项帮困助学政策及学习资料、爱心车票等物资。
8.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报名什么时候截止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GCA“美国课堂体验夏令营”
活动时间 第一期:7月11日-7月22日 第二期:7月25日-8月5日
活动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七宝基地
目前活动已经结束,需要报名的话得等2016年了。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夏令营:
暑期出游是很多学生的最爱,尤其是出国游学的形式,但很多出国游学夏令营实际上“游的多,而学的少”,使游学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有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SJTU)继续教育学院本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拓展孩子的国际化视野”的理念,联合美国非盈利组织国际课堂联盟(GCA)精心准备了一个精品美国课堂文化体验课程,并邀请一批美国优秀的在职教师到中国授课,把美国课堂搬到家门口,让中国学生实实在在感受美国课堂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员就这么方便地领略了美国课堂的魅力、体验了美国学生的校园生活!
9. 上海交通大学开放吗可以进去参观吗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士可以进去。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停车场管理人员杨女士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停车场建成于2015年,共有两层700多个车位。初期只对校内师生开放,后来尝试向社会开放共享,夜间车位甚至还可以包月出租,目前已形成常态化运营。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除拥有古色古香的百年徐家汇老校区之外,还有布局合理、格调新颖、风景秀丽的现代化闵行新校区,另外还有法华镇路校区、上中校区、七宝校区。
学校拥有工科物理、工科数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生物技术等4个国家教学基地,1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9)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扩展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优秀人才,
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校友有江泽民,以及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邹韬奋、茅以升、蔡锷、黄炎培、邵力子、王安等。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的校友有200多名。
10. 上海交通大学暑假开放吗
交大徐汇校区肯定是开放的,闵行校区一般要看工作证或学生证才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