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台安县师德

台安县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8-25 18:05:05

⑴ 从历年教师招聘中看,哪些科目老师最紧缺

1.语文教师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一直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不仅担负传统文言文教学,还要向学生传授民俗、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的知识,语文老师是相当的紧缺的。


2.数学教师


数学一直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噩梦,学生不好学,老师更不容易教。现实中的数学老师,往往教好几个班,很是累人。且每年的教师招聘中,数学老师也是占大头,仅次于语文老师,部分省市甚至超过语文老师,成为招聘的重头戏。


3.艺体类教师


所谓艺体类教师是: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体育老师,在"分数论”渐次退出舞台的情况下,会造成这类老师大量短缺的。目前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等呼声很高,且广大县城与乡镇中小学,缺音体美老师严重,所以音体美教师,现在正处于大量招聘中,紧缺!


4.信息技术教师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小学新增面试科目“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网络行业,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大数据、开发软件等成为考生喜欢报考的专业,所以信息技术老师的需求量也会与日俱增!


5.心理健康教师


以前的时候,心理健康教师在大学见得比较多,出现在中小学的概率相对比较小,而如今中小学生的问题日渐突出,要专业的心理教师辅导,所以新增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心理健康老师将会是日后每所学校的标配。这一学科的增设,彰显出国家在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将同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6.全科教师


全科教师(小学)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全智多能的网络全书式好教师。需要能胜任学语数英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要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的任意两门技术技能。


以上就是关于目前比较紧缺老师的教学科目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记得查看哦!

⑵ 海城市高级中学的学校大事

1959年05月 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同志来海城高中视察工作,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1960年 学校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1978年02月14日 海城县第四中学被辽宁省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78年08月27日 经中共海城县委常委讨论同意将海城县第四中学恢复为海城县高级中学。
1979年12月28日 海城高中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党支部书记金广藏代表全校师生出席了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的各条战线先进 集体授奖仪式,并受到嘉奖。
1980年 海城高中开设人口教育课,是全国试点的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2年03月20日 海城高中应届毕业生殷桂梅同学在高考中以总成绩550.25名列辽宁省理工科第一名,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
1982年10月19日 鞍山市人民政府在海城召开推广海城高中办学经验的现场会议,市长张健中作了重要讲话。
1983年03月01日 海城高中被教育部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的先进集体。校长金广藏代表学校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接受奖状一面,为人师表纪念章一百三十七枚。
1983年04月27日 辽宁省教育局局长肖文同志,辽宁省教育学院院长李汐来海城高中视察工作。
1983年04月28日 中共辽宁省书记李铁映同志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厅领导同志二十余人,在鞍山市市长张健中同志、中共海城县委书记鲍辉同志的陪同下,去海城高中视察工作。
1983年05月 海城高中校长张德福同志参加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并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题,介绍体育工作经验。同年9月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一尊银盾,金广 藏应邀出席了全运会。
1983年05月25日 鞍山市副市长龚世萍同志,市教育局局长于祥林同志到海城高中视察工作。
1983年10月21日 中共鞍山市委副书记郭军同志,宣传部副部长张维华同志率精神文明检查团来海城高中检查工作。
1984年02月 海高教师尹树斌(全国优秀班主任)当选辽宁省人民代表。
1984年03月04日 鞍山市市长张健中同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纯六同志以及中共鞍山市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一六师的领导同志,在中共海城县委、海城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陪同下,到海高听取了金广藏同志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情况的汇报,并参观了学校,农林场和学生新宿舍楼。
1984年03月22日 鞍山市政协副主席周漠同志等九人,在海城县政协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到海高视察。
1984年 校长金广藏出席辽宁省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表奖大会。
1984年 被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定为全国中小学军训试点单位。
1984年04月 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海荣到海城高中视察工作。
1985年01月01日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铁映同志走访了海城高中,同师生一起欢度新年。
1985年02月26日 《鞍山日报》报道:为加强学校管理,适应教育改革,海城高中建立了每周五的校长接待日。
1985年05月19日 校长金广藏随同辽宁省教育考察团到日本富士山县考察,海城高中与富士县高中建立了姐妹校。
1985年07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拉奎恩先生一行二人到海城高中视察人口理论教育工作。
1985年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全国人口教育试点校。
1985年 在全国学生军训试点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1985年12月01日 辽宁省各市、县主管文教的领导在省教育厅副厅长宁韬和郝庆堂同志率领下,来海城高中参观校舍。
2000年 被全国教育部定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2003年 在全国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阶段成果汇报会上作经验介绍。
2004年11月17日 海城高中改扩建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2004年12月 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05月31日 海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潜来海城高中视察
2005年06月 海城高中举行第一届毕业生篝火晚会
2005年10月20日 海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潜来海城高中视察
2005年11月05日 海城高中扩建工程举行竣工剪彩仪式
2006年04月25日 海城市委书记李宇光来海城高中视察
2007年09月0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来海城高中视察
2008年04月21日、22日 “中美中小学校长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美方校长代表团成员一行七人来我校考察。美国印第安纳州Clay High School 校长——露丝瓦伦女士随团来我校进行了考察交流。访问期间,我校与Clay High School缔结为友好学校。
2008年9月9日 海城高中召开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65547部队捐资助学奖励基金启动仪式大会,65547部队首次捐出1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 市委副书记刘长彬出席并讲话。
2009年04月06日-09日 美国克莱学校师生到海城高中参观交流。
2009年8月 海城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新生入学阳光分班,并在海城高中首开先河。8月7日,在鞍、海两市教育部门,海城市部分人大 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及新闻记者的见证下,对秋季入学的新生当场实行阳光分班。
2009年9月4日 市委副书记刘长彬来校视察工作,对学校实现平安开学及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09年9月7日 举行65547部队捐资助学奖励基金捐赠仪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晓皙出席仪式,65547部队副政委侯树山代表全体官 兵为学校捐赠10万元助学奖励基金。
2009年9月9日 召开2009——2010学年度秋季开学典礼暨庆祝第25个教师节大会。会上对汪枫等63名先进教职工和3个备课组以及盛小芮 等312名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进行表彰。
2009年9月10日 在海城市庆祝第25个教师节大会上,海城高中被海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学校称号,我校5位教师受到表彰。其中,汪 枫老师被授予师德标兵,金晓君、齐常艳、浦艳华、邵锡云四人荣获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9月30日 市委副书记、市长项世伟深入海高新建工程施工工地现场办公。
2010年1月18日至22日 在首届鞍山市师生国际交流技能大赛上,由海城高中10名教师组成的教师代表队和10名学生组成的学生代表队,通 过激烈角逐分别夺得一、二等奖。
2010年1月20日至2月2日 应美国克莱高中邀请,由海城高中副校长杨成宇、团委书记王悦及8名学生组成的访问团一行10人,前往美国克 莱高中进行访问交流。
2010年3月11日 沈阳体育学院在海城高中设立教学训练基地,并于当日在海城高中举行了签字仪式。
2010年8月13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晓皙代表市委市政府奖励考入清华海高学子孙强及海城高中教师各5万元。
2010年9月1日,海城高中由玉皇山南侧的海城市文化街2号迁入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新城黄河路。
2010年9月5日,鞍山市副市长王忠哲、海城市委书记王潜、市长项世伟等领导视察海城高中。
2010年9月10日,学校召开2010-2011学年度秋季开学典礼暨庆祝第26个教师节大会,市委副书记刘长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 长周晓皙,65547部队副政委周新宇大校光临。周新宇副政委代表65547部队为学校捐赠助学奖励基金10万元至此该部队 已连续三年共为学校捐赠30万元。
2010年10月21日,台安高中、岫岩高中全体班子领导到海城高中交流、学习。
2010年10月29日,海城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视察海城高中。
2010年11月,校党委召开“做郭明义式的模范党员教师”动员大会,向全校党员教师发出学习倡议。
2010年12月20日举行“爱心捐款活动”,全校师生为高一14班李悦娴(5岁弟弟患白血病)捐款近8万元。
2010年12月31日市教育局在海高演播厅举行全市教育系统新年音乐会

⑶ 求一片关于“走进红色金典,畅想美好青春”的演讲稿!800字

沐浴红色的青春畅想
推荐学校: 渤海大学 文章作者:张思尧
红色,是中国色。红色,是中国红。她织染了党旗、国旗、军旗、团(队)旗,她引领了救国、立国、建国、兴国,她滋养了党心、军心、民心、海外赤子之心,她穿越时空、光耀环宇、辉映山川、红透中国。我们作为勇于担当的一代大学生,要在沐浴红色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升华红色中谱写灿烂如火的青春之歌。

亲历红色经典的沐浴,探寻历史节点的足迹,是大学生成长征程上,开启的一条寓教育于实践的创新之路。以其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彰显了旺盛的生机。

我从红色原点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启程,跨越10载的历史时空,北上来到位于沈阳柳条湖立交桥西北的“九一八”纪念馆,然后转向西南步入东北进关的咽喉要道锦州火车站东侧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最后返回家乡台安“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的遗物陈列室。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和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这个小人物作为起止点,二者相映成趣,各具光辉;由恢弘回到现实,由整体落脚于个体。把“九一八”纪念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并联在一起,将悲惨与荣光相互交织,二者异曲同工的彰显了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我认为,曲径通幽,荣辱共存,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真实足迹。

我驻足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前,探寻红色的起源。面对红船,我陷入了沉思。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承载了新中国的希望与梦想,它寄托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向往与期盼。我伫立“访踪亭”,凝望画舫船,吟咏着朱老总的“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的感怀诗篇,任思绪尽情地飞扬,情感之海既波涛汹涌,又细语缠绵。仿佛看到了鲜红的党旗高扬于船头,带领全国人民冲破千难万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我神情凝重地瞻仰“九一八”纪念馆。对后人来讲,“国耻”同样是红色的经典,“国难兴邦”是古之训条,我们当谨记不忘。在黑底上生长的红色,呈现着一种深沉,对人的视觉冲击更强烈,对人的心弦拨动更震撼。“勿忘国耻”四个字是最雄壮的史诗,为什么发生“国耻”——落后就要挨打、贫穷铸就了国耻。这是警示的箴言,这是为历史量身定做的“成语”。此时,我的心在艰难的自拔中挣扎,用昂首挺立的精神动力排遣压抑:不要一味地狂饮苦水,吞食苦果,感受悲伤、放纵痛苦;不要永远煎熬在历史的苦海中,蒸煮现代人的心;不要在超出承受范围中,汲取心灵的启迪。要在情感上激励,在行为上奋起,“振兴中华”是对“勿忘国耻”最现实的诠释。

我置身于辽沈战役纪念馆,真切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的枪炮声和勇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和遮天蔽日的硝烟,深切感受到了血染疆场的惨烈和 凯旋高奏的欣喜。广大将士们为创建新中国殉难的壮举,实在可歌可泣。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如山而至;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陡然升起。时而让人热血沸腾,时而让人几近窒息。周身被一种无可名状的气氛笼罩着,裹挟着。我忘情地接纳了沐浴,心路联通了当下的今天与久远的历史。先烈的遗骨支撑着祖国的大厦,忠烈的鲜血融入了时代发展的长河,前辈的追求在后人身上延续,先贤的梦想在后来者手中变成了灿烂的现实

我静静地走进了设在台安县恩良医院的“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的遗物陈列室。一件件承载荣光的物品、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履历、一次次义无反顾的抉择,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无不充盈着他对祖国的忠诚、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他不为香港优厚的待遇所诱惑,不为海外的高职高薪而离去。坚守台安无怨无悔,救死扶伤,矢志不渝。英年殉职于台安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岗位上。我仰视着人民的好医生潘恩良的铜像,崇敬之海已成汹涌,但却无言而又无语。此时,迅疾生成了这样的感悟:现实版的个体红色经典更加鲜活可感,更加沁人心脾。

关于红色旅行对思想教育应采取的方式,我在旅行前设计,在旅行中探究,在旅行后梳理,在此,坦白自己的如下心语:我不喜欢采取逆向的方式追溯历史,如果这样,历史的煎熬、挣扎与磨难会使你内心产生理性的枯燥,并减弱视觉的冲击力。从现实归回原点是史学家的研究模式,对大众而言,没有普惠意义。人们常说,思绪飞回从前,这是简捷而迅速的,目标只有一个“从前”那个地方,不心存杂念,不左顾右盼。然后,慢慢地往回走,观景赏花,感受变化。没有人这样讲,缓步走回从前,急速飞回现实,就是这个道理。我愿意以顺向的方式重走历史,它伴随你的是成长、发展、进步,你会感到历史前行的律动,历史创新的暖意,历史金秋的丰腴,历史碑林的繁茂与壮丽。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要让他们去享受历史,从历史的发展中生发感悟,得到一股推动力和牵引力。即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接下来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春”。 如何解读历史红色经典的内涵,更多的不是他表层的外显,而是他内在的延展。静止的南湖红船,再漂亮也不会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真正引起震撼的是始于发端后的90年的峥嵘岁月,是强国富民的艰辛历程,是迈向小康的中华崛起,是屹立于强国之林的雄伟英姿,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走向复兴的历史。

除去类同于“九一八”的事件,不要一味的纠结红色本源的固有根系,探寻它孕育生成的苦涩之旅,因为它底部的成长已经定格为历史。我们要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践行愤而启之,悱而发之。激活过往历史的人,不一定都是这段历史的始作俑者,重要的是后来者遗传并优化了他的基因,历史鲜活的成因源自于后续的生机与活力。

畅游红色经典,放飞青春理想,集现实性和实效性于一身,活化教育的魅力,推动行为落实,是它延伸的清晰轨迹。

沐浴红色经典,是对心灵的一种滋养,它既是我们成长的土壤,又是我们成才的基石。唱响青春旋律,是我们肩负的神圣的历史使命,既要谱好曲,又要作好词。曲是跳动于心田的音符,词是实际创造的业绩。词曲的珠联璧合,才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我们要在生成理想、生成信念中,指导和引领学习者的实践;要在点燃激情、煮沸热血中,规范和付诸践行者的行动。

作为时代青年,要跟准时代前进的节拍,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脉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校园文明的建设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示范者。

作为文学青年,要用手中的笔,写珠玉之篇、谱动听旋律、绘赏心悦目的图画;定格过去难忘的记忆,聚焦当下蓬勃发展的壮阔美景,憧憬如诗如画的灿烂未来。

作为师范类学生,要努力钻研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追求、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从现在做起,努力强化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牢固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道德品质,把教师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素质,努力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

探寻红色足迹,沐浴红色经典,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命题。畅游美好青春,唱响青春之歌,是我们正在行走并永不停歇的快乐之旅。

热点内容
我与老师的销魂初夜 发布:2025-08-23 23:39:36 浏览:499
新进教师培训总结 发布:2025-08-23 22:16:12 浏览:684
数学五大定律 发布:2025-08-23 21:14:06 浏览:489
优秀物理教具 发布:2025-08-23 19:26:57 浏览:209
师德师风大讨论会议记录 发布:2025-08-23 19:03:33 浏览:245
最新版小学科学目录 发布:2025-08-23 17:20:00 浏览:847
江苏教师网 发布:2025-08-23 16:21:02 浏览:437
2017年安徽省语文试卷 发布:2025-08-23 15:49:23 浏览:118
学校师德师风剖析材料 发布:2025-08-23 15:23:12 浏览:98
电功率教学反思 发布:2025-08-23 14:21:15 浏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