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标兵申请书
Ⅰ 为什么一进学校见到老师和同学就有一种威慑感,威压感,以至于成绩上不去,小学到高中都一样,刚开学还好
大学教授
潘文石同志事迹简介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大学崇
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年
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年
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表现出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是他
的座右铭,他对科学研究始终抱着严肃、严格的态度。他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关注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在科研中,
他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切的把握
之前,从不轻易发表论著或宣么最新发现。他常说:“我的奋斗
目标不仅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书。论文虽然有用,也能换来个
人的名利,但是很可能无法解决关键的问题。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是,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努力,探索求新,把科学作为争取人类幸福
的手段,我们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本质。”潘教授的工作不仅仅局
限于纯理论的研究,还紧密地与当地的生活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起来。年底,他率领一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在秦岭对
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取得多
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澄清了许多大熊猫科学研究上的疑团。面对秦岭
南坡存的过度采伐现象和大熊猫面临的危机,他致信和
,建议在秦岭大熊猫的密集分布区内停止砍伐森林,成立新
的自然保护区。这一建议被立即,年,秦岭大熊猫最重要的
分布区内全部停止了砍伐,成立了新的自然保护区。年3月,潘
文石教授带着两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
坡。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必须时时精打细算。从至研究地区,先
坐35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坐8小时的长途汽车,再等待林区过往运输
原木的汽车,才能辗转到达野外工作站。大熊猫生活的高海拔山区冬
季严寒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去了,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追
踪大熊猫,却一直坚守在这深山老林中。他们为了节约时间和木炭,
经常把很多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一连吃几天,直到转移到新的工
作点。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是缺乏油水,有时连主
食都不够吃,总感到饥饿。这种状况持续了8年之久。在这8年中,寒
冷的冬夜,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旧工棚里,不敢生火,只好把身子
钻进鸭绒睡袋里,一只手拿着蜡烛照明,一只手写研究日记。年
8月,第一只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的大熊猫“娇娇”产下他的第一个
幼仔。为研究这个大熊猫母幼家庭的活动和方式,他们背着帐篷
、仪器和小型发电机等跟随大熊猫在深山峡谷之中跋涉。年,他
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上。探索一种在贫
困地区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的生存发展的途
径。自年11月始,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广西崇左建立了野外研究基
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他不仅收集了
大量的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的科学资料,他还热心参加当地的社区建
设,帮助白头叶猴分布区四周的农民改善饮水条件和发展沼气。
潘文石教授重视教书育人,他在给历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堂
课时,总要讲到,“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人
间社会的种种阻遏面前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潘文石教授
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真正做学问的年轻队伍。他带的研究生,在就
读和毕业后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成了治学做人的典范。
天津新华中学教师
朱兆林同志事迹简介
朱兆林,女,39岁,党员,天津新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
共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全
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特等劳动模范(两届)、天
津优秀党员、津门女将、十佳青年教师、“三育人”标兵、优
秀青年知识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是级学科带头人。
她注重理想教育,心理教育。她给学生们讲一代伟人周恩来、风华
绝代钱钟书、具有海拔高度的居里夫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
她让“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感动着她的学生,激励他们成长上进。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学生们提高了对党的认识,仅一个班就递交了16份
入党申请书,6名学生升入高三后就光荣地入了党。
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有位
学生没有完成语文作业,却交上一篇颇具《诗经》味道的“检查”。她
就用这份“检查”做教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叫做有文采,应当怎样学
好语文。这位同学酷爱军事,她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最后
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电子工程科技大学。朱老师说每个
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她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潜藏的特长。班上有
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儿,朱老师在日记中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就专门为
她写了篇文章《来点傲慢与自信》,又选了该生的一篇文章,送到天津
日报社,结果两篇文章发表于同一天的《天津日报》“教育天地”版。
此事对学生影响极大,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位学生说:“老师,我也学
你。”于是郑重地填上了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学生中树立“人人能成才,天
天有进步”的观念。她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她让学生演课本剧,班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小和小
演员,学生们从成功的快乐中获得了学习上的收获。她在课堂开设五分
钟演讲,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兴奋、快乐、充实与期
待中渐渐提高了语文能力,悟出了成功的奥秘。
朱老师用爱心赢得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每年元旦,她送给每个
同学一份礼物。第一年元旦,她的眼睛刚做完大,虽然一只眼睛缠
着厚厚的纱布,但她仰着头倚在墙上给个学生每人写一张贺年卡。
第二年元旦,她用劳模奖金元和元工资,给每一位学生了一
本《在北大等你》。第三年,她从每位学生写的诗中精选1至2首,用自
己的劳模奖金出了一本精美诗集《小荷才露尖尖角》作为毕业纪念。18
年来,她坚持每天晚上备课、查资料。她还告诉学生:“别管多晚,你
们随时可以我的解惑答疑。”她还从工资中拿出元,资助
困难学生,为晚上补课的学生饼干、面包。为了给学生补课,她经常
放弃午休。
她带的三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名列前茅;她教的届特长班
有10名学生被保送上重点大学,其中3个清华大学、2个大学、3个
复旦大学(1个直读博士)、2个大学。她参加全七学科多媒
体创优课大赛,获一等奖。在学校四次由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中均获高
分。应《天津日报》“家教”的邀请,她为天津高三考生举办讲
座,获学生投票评选的“最最最喜爱的老师”。她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
论文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承担着国家级基
础教育科研课题“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导读研究”的研究任务。
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完成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有5篇论文获国家级、
级一等奖,发表70余篇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完成或主编了15部
书籍。
吉林省延边朝自治州珲春果树新村小学教师
马宪华同志事迹简介
马宪华,女,41岁,党员,吉林省延边朝自治州珲春果
树新村小学教师。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只身一人从条件较好的学
校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果树新村创办小学。
马宪华到果树小学报到的时候,在20多平方米土坯仓教室里能
看到的,除教育局带来的20套桌椅和一些课本、文具外,再就是十几个
来上学的孩子。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从
马宪华家到学校,单程34华里,途中要翻4座山,过5条河,骑自行车要
走两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得走三个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
上顶着星星才到家,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雨天一身泥,春秋要趟
带冰茬的水过河。年夏的一个雨后,她强行过河时被山洪卷下水,
多亏对岸的几个村民把她救了上来。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教学条件太差,但马宪华想:既然担起了这份
责任,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她要让孩子们接受正规教
育。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除了英语其它的课程都开了,每门课她都认
真对待。
每周她要上35节课,还要为插班生补课。每逢期末考试,她都到第一
小学取回密封的,请村长拆开并监考,考完后再将封好送回一
小判卷。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很好,跳级和插班生也在80分以上。所以,
当这里的三批31名学生读完三四年级后转往内小学时,各校都乐于接
收。老师们反映,马宪华的学生成绩好、品行端。现在她仍每天往返于
这段崎岖的山路上,教着24名六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是全村所有学龄儿
童。村民们深情地说:马老师是用做人的良心和标准在教我们的孩子。
由于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学工作中,因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家。
除了节假日,家里的事她一点也帮不上忙,家里有多少鸡鸭她都不知道
。丈夫干着繁重的农活,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到果树小学去的时候,
七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两公里的山路,遇上放学没有同伴时,
吓得不敢走,经常含着眼泪进家门。她为此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一天
天进步,她感到了慰藉。当耳闻马宪华的感人经历,又目睹了她的艰苦
环境后,东北师大一位教授感慨地说:“她,是真正的教师”。
她的工作得到了党和的肯定,她的事迹在全国多家媒体上播发,
原副看了她的事迹后批示:要宣传好马宪华精神。、
州授予她“师德标兵”、吉林省委省授予她“山区的好教师”
称,召全省干部众向他学习。去年3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
先进女职工”称,她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在京作了事迹报告。9月10日
她参加了全国优秀农村教师座谈会。两次进京,她分别受到
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同志的亲切接见。
Ⅱ 师德标兵申请书 怎么写得好
瞎写呗
Ⅲ 关工委德育家庭申请表主要事迹怎么写
我有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自组建家庭以来,我们一直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家庭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深受同事、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一、爱国守法、热心公益我的家庭成员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家人遵纪守法,慎诺守信,是一个积极、文明、进取向上的家庭。我和妻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关心老人关心弱势群体。
积极帮助困难户和贫困户的学生,积极参与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201X年,我们都填表申请了曲阜市青年志愿者。
二、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我们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桃李满天下。我们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于钻研,为人师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中能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教材,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目标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和动脑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充分利用游戏、音乐、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积极进行课题研究,201X年我们参与实验的曲阜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又参加了济宁市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教学中,我们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并注意采取分层次教学,效果显著。在管理班级方面,我们具有较深的教育理论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观念新、方法适当、效果好。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带班级成绩显著,曾多次获乡级优秀班集体。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忠于职守,为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的耕耘着,深受学校领导的倚重和学生的爱戴。我爱人201X年5月做了声带小结手术,医生嘱咐要休息三个月。
而她只休息了三个星期就到校工作了,因为在这个时期要少说话,她就帮助代课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令学校师生非常感动。.由于我们的工作态度认真,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和“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三、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是我家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家庭。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
帮助他们排扰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我们做到以诚相待,对待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对待兄妹的子女均能视如己出。在社会上也能做到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经常给老人、孕妇和病人让座。
在街上或公园内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重他人,礼让他人。四、移风易俗,少生优生家庭成员都相信科学,能做到不封建迷信、不信奉邪教;待人接物不讲究排场、不铺张浪费,新事新办,不墨守陈规。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遵守计划生育政策,201X年,我们申领了“独生子女光荣证”。五、勤俭持家,保护环境生活中,我们能依据每月的工资收入合理安排开支,以温饱为原则,克勤克俭,从不乱花一分钱。我们的衣食着装及生活用品从不追求时尚和名牌。
以整洁朴素大方和实用为宜,同时,我们也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教育孩子要合理消费,让他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保护环境,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准则。我们经常参与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外、小河边、公路旁、风景区捡拾垃圾。
消除白色污染;教育学生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教育学生保护水源,节约能源。我们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经常说服周围的邻居这样做,力争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感染周围的人,一同为创造“蓝天碧水”的舒适生活环境而努力。
Ⅳ 我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三。没交半工半读申请
后果复就是不能顺利毕业制以及拿到毕业证,并且你还不能进行专升本考试报名。
解决方法:
1、补齐相关的费用。
2、如果你实在没有钱交相关的学费,建议你跟相关的领导(如辅导员,校长)说明情况,请求延长缴费时间。
3、放弃专升本考试,先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再去进行专升本考试。
4、跟家里人说明情况,请求家人帮助。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莱芜师范学校,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师范学校、莱芜市第二职业中专、莱芜广播电视大学和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校合并组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有山东省教学团队5个、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7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全国、全省先进工作者10人,莱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莱芜市劳动模范3人,1人登“全国好人榜”,1人获得“山东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Ⅳ 今天填报志愿,有个自称老师的人向我推荐一个学校,倒是到家上网查了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好,感觉被坑了…
大学教授
潘文石同志事迹简介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大学崇
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年
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年
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表现出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是他
的座右铭,他对科学研究始终抱着严肃、严格的态度。他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关注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在科研中,
他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切的把握
之前,从不轻易发表论著或宣么最新发现。他常说:“我的奋斗
目标不仅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书。论文虽然有用,也能换来个
人的名利,但是很可能无法解决关键的问题。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是,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努力,探索求新,把科学作为争取人类幸福
的手段,我们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本质。”潘教授的工作不仅仅局
限于纯理论的研究,还紧密地与当地的生活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起来。年底,他率领一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在秦岭对
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取得多
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澄清了许多大熊猫科学研究上的疑团。面对秦岭
南坡存的过度采伐现象和大熊猫面临的危机,他致信和
总理,建议在秦岭大熊猫的密集分布区内停止砍伐森林,成立新
的自然保护区。这一建议被立即采纳,年,秦岭大熊猫最重要的
分布区内全部停止了砍伐,成立了新的自然保护区。年3月,潘
文石教授带着两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
坡。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必须时时精打细算。从至研究地区,先
坐35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坐8小时的长途汽车,再等待林区过往运输
原木的汽车,才能辗转到达野外工作站。大熊猫生活的高海拔山区冬
季严寒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去了,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追
踪大熊猫,却一直坚守在这深山老林中。他们为了节约时间和木炭,
经常把很多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一连吃几天,直到转移到新的工
作点。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是缺乏油水,有时连主
食都不够吃,总感到饥饿。这种状况持续了8年之久。在这8年中,寒
冷的冬夜,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旧工棚里,不敢生火,只好把身子
钻进鸭绒睡袋里,一只手拿着蜡烛照明,一只手写研究日记。年
8月,第一只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的大熊猫“娇娇”产下他的第一个
幼仔。为研究这个大熊猫母幼家庭的活动和方式,他们背着帐篷
、仪器和小型发电机等跟随大熊猫在深山峡谷之中跋涉。年,他
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上。探索一种在贫
困地区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的生存发展的途
径。自年11月始,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广西崇左建立了野外研究基
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他不仅收集了
大量的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的科学资料,他还热心参加当地的社区建
设,帮助白头叶猴分布区四周的农民改善饮水条件和发展沼气。
潘文石教授重视教书育人,他在给历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堂
课时,总要讲到,“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人
间社会的种种阻遏面前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潘文石教授
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真正做学问的年轻队伍。他带的研究生,在就
读和毕业后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成了治学做人的典范。
天津新华中学教师
朱兆林同志事迹简介
朱兆林,女,39岁,党员,天津新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
共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全
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特等劳动模范(两届)、天
津优秀党员、津门女将、十佳青年教师、“三育人”标兵、优
秀青年知识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是级学科带头人。
她注重理想教育,心理教育。她给学生们讲一代伟人周恩来、风华
绝代钱钟书、具有海拔高度的居里夫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
她让“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感动着她的学生,激励他们成长上进。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学生们提高了对党的认识,仅一个班就递交了16份
入党申请书,6名学生升入高三后就光荣地入了党。
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有位
学生没有完成语文作业,却交上一篇颇具《诗经》味道的“检查”。她
就用这份“检查”做教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叫做有文采,应当怎样学
好语文。这位同学酷爱军事,她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最后
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电子工程科技大学。朱老师说每个
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她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潜藏的特长。班上有
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儿,朱老师在日记中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就专门为
她写了篇文章《来点傲慢与自信》,又选了该生的一篇文章,送到天津
日报社,结果两篇文章发表于同一天的《天津日报》“教育天地”版。
此事对学生影响极大,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位学生说:“老师,我也学
你。”于是郑重地填上了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学生中树立“人人能成才,天
天有进步”的观念。她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她让学生演课本剧,班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小编剧、小导演和小
演员,学生们从成功的快乐中获得了学习上的收获。她在课堂开设五分
钟演讲,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兴奋、快乐、充实与期
待中渐渐提高了语文能力,悟出了成功的奥秘。
朱老师用爱心赢得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每年元旦,她送给每个
同学一份礼物。第一年元旦,她的眼睛刚做完大手术,虽然一只眼睛缠
着厚厚的纱布,但她仰着头倚在墙上给个学生每人写一张贺年卡。
第二年元旦,她用劳模奖金元和元工资,给每一位学生了一
本《在北大等你》。第三年,她从每位学生写的诗中精选1至2首,用自
己的劳模奖金出了一本精美诗集《小荷才露尖尖角》作为毕业纪念。18
年来,她坚持每天晚上备课、查资料。她还告诉学生:“别管多晚,你
们随时可以我的解惑答疑。”她还从工资中拿出元,资助
困难学生,为晚上补课的学生饼干、面包。为了给学生补课,她经常
放弃午休。
她带的三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名列前茅;她教的届特长班
有10名学生被保送上重点大学,其中3个清华大学、2个大学、3个
复旦大学(1个直读博士)、2个大学。她参加全七学科多媒
体创优课大赛,获一等奖。在学校四次由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中均获高
分。应《天津日报》“家教”的邀请,她为天津高三考生举办讲
座,获学生投票评选的“最最最喜爱的老师”。她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
论文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承担着国家级基
础教育科研课题“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导读研究”的研究任务。
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完成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有5篇论文获国家级、
级一等奖,发表70余篇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完成或主编了15部
书籍。
吉林省延边朝自治州珲春果树新村小学教师
马宪华同志事迹简介
马宪华,女,41岁,党员,吉林省延边朝自治州珲春果
树新村小学教师。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只身一人从条件较好的学
校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果树新村创办小学。
马宪华到果树小学报到的时候,在20多平方米土坯仓教室里能
看到的,除教育局带来的20套桌椅和一些课本、文具外,再就是十几个
来上学的孩子。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从
马宪华家到学校,单程34华里,途中要翻4座山,过5条河,骑自行车要
走两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得走三个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
上顶着星星才到家,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雨天一身泥,春秋要趟
带冰茬的水过河。年夏的一个雨后,她强行过河时被山洪卷下水,
多亏对岸的几个村民把她救了上来。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教学条件太差,但马宪华想:既然担起了这份
责任,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她要让孩子们接受正规教
育。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除了英语其它的课程都开了,每门课她都认
真对待。
每周她要上35节课,还要为插班生补课。每逢期末考试,她都到第一
小学取回密封的,请村长拆开并监考,考完后再将封好送回一
小判卷。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很好,跳级和插班生也在80分以上。所以,
当这里的三批31名学生读完三四年级后转往内小学时,各校都乐于接
收。老师们反映,马宪华的学生成绩好、品行端。现在她仍每天往返于
这段崎岖的山路上,教着24名六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是全村所有学龄儿
童。村民们深情地说:马老师是用做人的良心和标准在教我们的孩子。
由于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学工作中,因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家。
除了节假日,家里的事她一点也帮不上忙,家里有多少鸡鸭她都不知道
。丈夫干着繁重的农活,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到果树小学去的时候,
七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两公里的山路,遇上放学没有同伴时,
吓得不敢走,经常含着眼泪进家门。她为此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一天
天进步,她感到了慰藉。当耳闻马宪华的感人经历,又目睹了她的艰苦
环境后,东北师大一位教授感慨地说:“她,是真正的教师”。
她的工作得到了党和的肯定,她的事迹在全国多家媒体上播发,
原副总理看了她的事迹后批示:要宣传好马宪华精神。、
州授予她“师德标兵”、吉林省委省授予她“山区的好教师”
称,召全省干部众向他学习。去年3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
先进女职工”称,她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在京作了事迹报告。9月10日
她参加了全国优秀农村教师座谈会。两次进京,她分别受到总理
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同志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