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
A.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有多大的区别
两所学校差不多的,只是各有所长,文理北大第一,工科清华第一。大多数工科专业,北大都没有开设,比如机械电气建筑土木等等,所以你里面看到一些清华的工科行业大牛报道而几乎没见过北大,让人感觉北大科研比较弱,其实不然。北大的理科科研实力还是非常牛的,实打实的第一。工科自然是清华第一。而工科接近于我们实力生产的,所以工科好的学校名气可能更大点。
开个玩笑,清华:我们要努力建设祖国。北大:我们尽量不给祖国添乱。在清华,找个无关紧要不影响交通的地方放一块“禁止停放自行车”的牌子,自行车真的会停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在北大放同样的牌子,会有人把车锁牌子上。
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注重的培养方向不一样,清华和北大同样都是非常优秀的两所学校~
B. 北京大学哪个专业最好
北大最好的专业(学科)是北京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具体是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C. 新时代师德建设是什么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内工作的系容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他又号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3)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扩展阅读:
立德垂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要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做学生的楷模。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专门论述。他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D. 北大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直是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
(4)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E. 北京大学办学宗旨、校训、校风
北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北大校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大一直没有确定的校训。盛传的校训有两个,第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个便是“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九校联盟、亚洲大学联盟等联盟成员。
北大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平复校。1952年,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回归,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F. 北京大学建立的历史
1898年,北京大学诞生,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当时的京师大学堂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终于初具规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 。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
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
文革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2017年9月,北京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6)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扩展阅读:
北大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 、亚洲大学联盟 、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重要成员。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G. 新时代师德建设是什么需要
新时代师德建设是教育需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分重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加快建设师德师风的四个基本要求。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四个统一”的要求,不仅适用于高校教师,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
(7)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扩展阅读: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引领和推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
教师与社会、教育与国家紧密关联,能否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H. 北京大学校训是什么
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
北大尊重学生选择,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适合不同志趣学生的多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
(8)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扩展阅读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I. 北京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一、北京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
经济学、西班牙语、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地质学、核技术、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结合)、口腔医学、法学、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合)、哲学、化学、药学、保险、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城市管理、汉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历史、预防医学、国际政治、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新闻学、环境科学、金融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
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
亚非语言文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二、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
北京大学共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等41个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序号 双一流学科名单
1 哲学
2 理论经济学
3 应用经济学
4 法学
5 政治学
6 社会学
7 马克思主义理论
8 心理学
9 中国语言文学
10 外国语言文学
11 考古学
12 中国史
13 世界史
14 数学
15 物理学
16 化学
17 地理学
18 地球物理学
19 地质学
20 生物学
21 生态学
22 统计学
23 力学
24 材料科学与工程
25 电子科学与技术
26 控制科学与工程
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8 环境科学与工程
29 软件工程
30 基础医学
31 临床医学
32 口腔医学
3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34 药学
35 护理学
36 艺术学理论
37 现代语言学
38 语言学
39 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
40 商业与管理
41 社会政策与管理
三、北京大学专业排名
以下专业由北京大学学长学姐实名推荐人数排名,大家同时可以参考推荐指数选择。
排名 专业 推荐指数(人数)
1 经济学类 4.6 (175人)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7 (123人)
3 法学 4.7 (121人)
4 哲学类 4.4 (106人)
5 中国语言文学类 4.8 (96人)
6 工商管理类 4.5 (91人)
7 数学类 4.9 (72人)
8 数学与应用数学 5.0 (71人)
9 临床医学 4.5 (64人)
10 经济学 4.6 (59人)
四、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复员返回北平(现北京)。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J.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清华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
你们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我的答案是:“两个人都对。”在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尤其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指出:“如果我们只顾到理想,只谈人生哲理,忘掉人活着还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等开门七件事,我们也许会自以为很快乐,但很可能会饿死。但如果我们活着只看到目前实际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饱肚子外,还要靠些比较遥远、比较抽象的东西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非常乏味!”
要具体认识清华和北大的不同,必须从历史上来分析。
(1)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从两校的历史看,北大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清帝国的高级官吏;清华则是靠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预备学校。因此有人说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义”的桥头堡;而最初的清华则是殖民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试管婴儿。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从两校找到这两种不同力量的残余影响。
两校在近代又都经历了两场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后。“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后是在清华。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开创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学生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打麻将、吃花酒,把上大学当成进身之阶;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而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后,逐步使北大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他首先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观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马叙伦、辜鸿铭等;他主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发起很多学会、研究会,使学生的精神爱好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正当的文体活动上来……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学蔚然成风,北大名副其实地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以后,陈独秀与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继而通过“五四运动”,又创造了北大“直接行动,献身主义”的革命传统。“北大精神”从此逐渐形成。
清华的改革则是在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手开始。照清华最初的制度和风气,西学在中学之上,美国教员在中国教员之上,职员在教员之上,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国民党政府接手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提倡所谓的“通才教育”,拨入大笔资金进行建设。罗家伦任校长时提出“四化”,即“学术化”、“民主化”、“革命化”、“纪律化”,虽然后两“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两“化”则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此后又实现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长梅贻琦也常说:“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校长的职务是率领职员为教授服务。”从此,清华大学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北大、清华有互相学习融合的趋向,因此有所谓“北大清华化,清华北大化”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本科学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础教师队伍和行政组成,特别是研究所与研究生,学术上仍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抗日战争一结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园。
第二次大的改变则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科并入北大,北大的工科并入清华。从此北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排头兵”,而清华则成为“高等工业学校”的“龙头老大”。此时的北大、清华,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园文化精神却仍然保持。
(2)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理想主义的
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而不像北大学生那样喜长袍,还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承担责任者。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大是理想主义的,清华是现实主义的;北大是人文的,清华是科学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华是讲求实际的;……甚至有人借用韦伯的概念,称北大是重价值理性的,而清华是重工具理性的,这些说法虽不尽符合事实,但却也不无道理。
漫步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则明显地体会到喧闹与寂寥的两种不同人文景观。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给人以历史的沉重感;清华的校园则是标准的棋盘式,规规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筑,给人以现实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觉走到哪儿都有人;而在清华则有地广人稀的感觉,尤其是几乎很难见到女生。北大的体育场什么时候都热闹非凡,自习室则人满为患,甚至屡次发生“占座风波”,而宿舍则或者成为热闹的休息娱乐场或者空无一人;清华的体育场平时空荡无人,而下午四点半以后则沸沸腾腾,一张一弛十分明显,自习室中人数不多,而宿舍中则纷纷埋头苦读,一片寂静。以至于许多北大学生极其羡慕清华的自习条件,暗叹若是两校交换一下,北大也就不会有自习座位危机了。
北大人与清华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对照,北大人好动,清华人好静;北大人灵活,清华人踏实;北大人争强好胜,清华人谦虚谨慎……这也许与学科差异不无关系,北大的校园人文气氛浓厚,荟萃了社会学科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涉猎的思想风气,重个性,轻权威;重理想,轻现实;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充满自信,互不服输,平素滔滔不绝,堪称一批“侃”将。而清华的校园则科学气氛浓厚,集中了工业各学科,从而形成了一种“术业有专攻”、无暇旁顾的思想风气,重权威,轻个性;重现实,轻理想;重实践,轻理论,互相尊重,但有时自尊,有时自卑,平素埋头苦干,堪称一批“干”将。
(3)“从小事做起”与“从大处着眼”
北大人常常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却往往不肯从小处着手;相对来说,清华同学往往重视从小事做起。这从两校所提出的口号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而清华则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虚一实,昭然若揭。
虽然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清华园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成为了“单腿巨人”。但是在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之后,两个校园内在的文化宿命似乎并没有改变。有人以牛津与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来类比于北大与清华,虽然实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历史上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来与西方大学相较短长的话,中国拿得出来的恐怕只有这两校。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专门的学院纷纷把名字改为“大学”(有人称这是把小店铺叫成超级市场);又开始高校联合办学,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冒充。北大与清华,是一般学校无法望其项背的。
北大与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颗夺目的明珠,仿佛如互相绕转的双星。他们之间的单纯比较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更像一对兄弟或姊妹,互补互学,携手共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北大与清华将携手共进;在民族振兴的青史上,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