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四忌
1. 求一篇原创的、社区护士怎么进行家访,家访过程的作文,记叙文。或者是 如何提升听众的健康观念的作文
老师来家访
星期日下午,天气比较冷。我从邻居家下完象棋回来,在家门口听到班主任王老师熟悉的声音。这时,我想:遭了,王老师准是向妈妈“告状”来了!唉,只怪自己上课时偷偷看那本吸引人的连环画,被老师发现了,又为争抢打乒乓球同凌吵了一架。过去的班主任碰到这种事上门一“告状”,自己就得挨爸爸一顿打。如今新班主任王老师又上门了!
只听妈妈说:“王老师,太过意不去了,这么冷的天,为了我家的孩子,你不辞劳累赶来家访,太过意不去了。她真不懂事,有什么表现不好的你尽管直说。”我凑近门口,偷偷地往你看,只见老师边擦额前的雨水,边笑咪咪地说:“她很好,老师每次交代的各项工作都能较好的完成,对待同学也比较热情,乐于帮助他们,唯一不好的就是就是胆子太小了点,上课很少发言,班级工作不敢独立完成,应该……”
门后边的我这时跳在喉咙口的心终于归位了,心里感激地想:老师,真是谢谢你。还没想完,突然听见王老师问我爸:“今天,她哪儿去啦?”我爸吃惊地说:“那孩子刚才还在呢!这会儿到哪儿了?”
听了他们俩的对话,我只得低着头走进门,王老师拉着我,摸着我的头和蔼可亲地说:“不要怕成这样,胆子放大些,今后多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你会成为一名好学生的!”
我如释重负,暗暗下决心:为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奋斗吧!
老师的家访结束了,我抬起头,看到窗外的太阳,高悬在天空,老师骑车消失在绚丽的晚霞中……
2. 真诚与家长沟通的五大忌是什么
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十忌”
一忌不热情,态度凉冰冰。讲礼貌,知礼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起码的道德素养。遇到学生家长来访,老师应该热情接待,起身、握手、让座、倒茶、问候、道别等一些应该有的礼数不可随意省略。接待中,老师应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集中精力与学生家长交谈,若确实有急事要办,也应向学生家长道歉并讲明理由,以取得学生家长的谅解,绝不可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旁若无人、 不理不睬,让学生家长“坐冷板凳”。
二忌不文明,言行粗又俗。老师是文明的传播者。老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谈中,举止要文明,绝不可口无遮拦、出口成“脏”,绝不可有低级、下流、庸俗的语言和行为,要注意为人师表。
三忌告恶状,学生最反感。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时,介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要全面、客观,既要介绍学生的不足,更要介绍学生的优点。尤其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的介绍要慎重,绝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可全盘否定学生,否则,不仅易损害师生感情,激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让家长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耽心,如对学生的前途丧失信心,耽心老师这种看法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等。
四忌不适时,打扰家长烦。老师家访或给学生家长打电话,也要注意选择时间,应尽量避免在深夜和午休时间去打扰家长休息,老师到农村学生家里家访,还应尽量避开农忙时间。总之,老师家访前最好与学生家长预约,家访的时间不宜太久,次数也不宜太多,
五忌私心重,以权谋私利。个别老师师德水平低下,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存在索要财物,撮吃撮喝,强制用车等不良现象,家长稍有不从,即对学生打击报复。这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教师形象。
六忌涉隐私,令人难启齿。每个人都有隐私权。老师在与学生家长交谈中,要尽量避免主动谈及学生家长的职业、收入、婚姻、身体状况等,以免涉及隐私,触及禁忌,引起家长的反感。当然,家长主动告知的除外。
七忌陪训斥,家长失脸面。学生犯了错误,偶尔请家长到校与老师共同教育,家长一般都理解,也都能尽力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到学校,因此,老师应首先感谢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后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演教育学生的“双簧”戏。但是,个别老师却不是这样,在学生家长面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往往表现为单纯的训斥,在训斥中又缺乏对学生家长的尊重,有的甚至把学生的错误转嫁到家长身上,把对学生的怒气发到家长身上,对家长横眉冷对,让家长坐立不安、尴尬异常。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实在可笑、可悲!其教育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八忌“扔包袱”,家长苦无奈。个别教师在教育违纪学生时,作法过于简单,动不动就喊家长,好像家长就是老师“呼之即来唤之即去”的随从,更有甚者,让家长把学生领回家管教。这种推卸教育责任的作法,我们称之为“扔包袱”。这样做,老师是省心了,但家长又要工作,又要管束和教育“赋闲在家”的学生,真是苦不堪言。
九忌假大空,神侃无实用。本来,老师与学生家长交谈的机会就不多,双方都应加倍珍惜。家长最希望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因此,老师与学生家长的交谈就应紧紧围绕这一话题,言简而意赅。然而,有的老师不了解家长的这一心理需求,交谈中口若悬河,东扯葫芦西扯瓢,离题万里,废话连篇,无实际意义,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一次宝贵的交谈机会。
十忌不用心,一问三不知。这主要是指老师平时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不够,对学生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面对学生家长的提问,一问三不知,甚至张冠李戴,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关心或者关心不够,心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