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代称
1. 古代以来学校的代称
http://..com/question/113147574.html?si=1
网络知道已经有人解答过了。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2. 老师的别称
古代对教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版、师傅:权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长:外傅: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先生:古代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后称之为“国子监”)教师的称谓,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以后历代对京师所谓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的称谓。
教习:明清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庶士生)之师的称谓。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师保、师友:古时贵族子弟有师有保,弘统师保。晋代有师和友在诸王左右陪侍辅导,故称“师友”。
教师、先生、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慈母、春蚕、蜡烛、人梯
3.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学生
古代老师一般称呼学生为弟子、门生。如: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
(3)师生代称扩展阅读:
古代时的师生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
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上述传统只是反映少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
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
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4. 古代一些常用的代称有什么 比如:桃李、须眉、巾帼、桑梓、高足、杏林等。考试用,要全一点的。
金乌、汗青、肝胆、千金、尺素、杜康、楼兰、红豆、手足、阿斗(无能的人)
同窗、梨园、杏坛、
玉兔、婵娟、蟾宫都指(月亮)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令尊令严:尊称对方父亲
令堂令慈:尊称对方母亲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儿
令郎令嗣公子:尊称对方儿子
家严家父:指自己的父亲
家慈家母:指自己的母亲
舍妹弟:指自己的弟弟,妹妹
小犬:对自己儿女的谦称
拙荆贱内: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在下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5. 代称词大全
1桃李(学生) 2高足(徒弟) 3汗青(历史)
4桑梓(家乡) 5须眉(壮士) 6巾帼(女英雄)
7玉兔(月亮) 8阿斗(懦弱无能的人) 9杜康(美酒)
6. 代指学校的美称有哪些
1、璧池
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水池。借指太学和皇帝的选士之所。
2、村塾
旧时乡村私塾。
3、东序
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
4、洞学
指古代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
5、府学
古代官学之一种。由府一级设立。
6、国庠
国家开设的学校。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7、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
7. 古时师生合称有哪些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夫子、先生、山长、外傅、教习等等。
古代对学生的称呼:门生、弟子、受业、桃李、高足等等。
8. 古代对老师和学生有哪些称呼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夫子、先生、山长、外傅、教习等等。
古代对学生的称呼:门生、弟子、受业、桃李、高足等等。
一、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1、“夫子”[fū z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战国)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释义:希望老师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
2、“先生”[xiān shēng],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
例:《书信集·致萧军萧红》——鲁迅(近代)
“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3、“山长”[shān cháng],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例:《文明小史》——李伯元(清)
“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台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后来改了学堂,便充总办之职。”
释义:他本来是郎中大人派放的知府,因为置办军服的事情耽误了,制台大人觉得他的学问很好,就请他做了出院的老师,后来书院改成了学堂,便安排了总办的职位。
4、“外傅”[wài fù],是指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例:《节寰袁公行状》——董其昌(明)
“(袁可立)七岁就外傅,受《毛诗》,又授《礼记》。”
释义:袁可立七岁离家就学于老师,精通《毛诗》和《礼记》。
5、“教习”[jiào xí],古代对于从事以教授他人学习为生的人,都称为“教习”。
例:《桃花扇·传歌》——孔尚任 (清)
“在下 固始 苏昆生 是也,自出阮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
释义:我是固始县来的苏昆生,从阮衙出来,就投入了妓院,做了这个美人的老师。
二、古代对学生的称呼: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
“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 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
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例:《庸盦笔记·徐庶成真》——薛福成(清)
“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释义: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当了学生。
4、“桃李”[táo lǐ],古代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例:《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刘禹锡(唐)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释义:放榜这一天,名声就传遍了天下,所有的门生都属于天子门下。
5、“高足”[gāo zú],古代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例:《世说新语.文学》——刘义庆(南朝)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释义:郑玄投奔马融的门下,三年没有见过面,只能听其得意门生们的讲授。
9. 教师的别称是什么啊
1、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2、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内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容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3、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9)师生代称扩展阅读
教师作用: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是燃烧的蜡烛,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圣者,甚至是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救世主。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