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自律
究其根本 便是 师德 二字
教师 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个需要 拥有严格自持力的人们才会可以参与的工作。
所以,在这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的劣根性会被放大,教师也是人,也不例外。
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些最基本的精神引导不能缺少,这就是师德。
师德,是一个看似宽泛,但是却是非常具体实在的精神约束。
教书育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廉洁自律,对于老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要求,更是一个做人的准则。
所以,做一个好老师,首先是做一个好人。
② 谈谈教师如何自律求解答
作为一名校长,不但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学生,还主动伤害,简直禽兽不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在新时代,教师如何自律呢?
1.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书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徳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在面临我国加入的今天,有个别教师却把这个给忘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加强语言修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交流中,在评价学生的言语中,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好语言这个关口。特别要注意:表扬不能失实、超限;批评不能贬斥,刺伤。要很好的掌握分寸。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简练性和直观性等。
3.规范自己的行为。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把尊重师德规范变成自己深刻的信念,才能有为人师表的自觉行动。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随时都注入到学生的心头,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试想:一个上课迟到,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一个难不帮,见坏事不制止的教师又如何教出救困济贫、助弱斗凶的学生。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
4.以高尚的形象树立威信和尊严。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庄重、大方、整洁、朴素的着装,能够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特点与美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敬爱之情,进而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尊严。过分鲜艳、浮华或过分拘谨邋遢,都是不适宜的。教师的威信和尊严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教书育人实践逐步树立起来的。在这方面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如果这样,学生当面不敢冒犯你,但心里不服气,在一定的时机总是要冒犯你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把学生自己同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大动肝火,更不能挖苦体罚学生。一旦自己有过失,要敢于承认,有错必改,以取得学生的谅解和信任。
5.对自己严格要求。
学生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受着象教师这样的严格监督,也没有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到事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呢?那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一身作则,注重身教。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廉洁从教,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积极参加教育系统开展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用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教育系统争光。
③ 如何搞好廉洁自律和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主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今天主要从学校和教师这两大方面来与大家老师共同探讨怎样加强老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一、学校 学校是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新世纪教师的师德培养: (二)行动落实上:加强教育法规学习、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1.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认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2.深入开展“讲师德、做师表、树正气”活动,使每个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甘于奉献。 3.树立典型,培养教师爱生情感。 4.树立有效的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教师终生学习观。 5.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师德水平。 二、教师 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一,要为人师表。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是说我们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样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其次,要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二,要有敬业精神。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要学会学习,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深入学习和恰当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只有具有了这种敬业精神和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使思想和学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建立合作意识。不是有这么一句古话吗?“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种力量一旦被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例如在备课中就应该资源共享,形成全力,让教案与教学生发出更大的魅力;而不应相互封锁,互相嫉妒,各自为战,以致影响效力。 合作能激发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团体,如果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甚至相互拆台,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就很难干出成效。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的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创造奇迹。 第四、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是少数优等生,而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因为所有学生都是教育教学对象,都是中华文化的承接者。老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具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加焕发光彩。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人格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养成,更需要的每位教师的主动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共同撑起秧坝教育的蓝天!
④ 师德建设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我抽到的是他律。希望有辩论经验的朋友们给予指点,应该从哪个方面说
首先要准确掌握师德建设、自律、他律这几个词的概念,建议查辞海、辞源、现汉,查过之后要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对这几个词的意思进行有利于你方和对方的延伸,经过分析利弊之后,最终确定一个上方都可以接受但是符合你方逻辑推导并能最终得出偏向于你方结论的定义。
其次建议说一下师德建设的意义,当然是说的意义重大比较好。这样有利于你方将师德建设置于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上来做文章,同时也可以在立论这一块做得更深刻。
再次你们可以列举分析一下自律在一些方面的不足,而这些方面他律可以很好的弥补。另外注意考虑他律的不足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律来弥补。另外还可以从时效性、可操控性等角度考虑。
⑤ 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应该你遵守的一个规则,他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应有程序的事情,然后对这些事情呢你你自己应该产生一个控制能力,如果说,职业上不允许你做的话,你要用自己的自力能力控制自己,不要做。
⑥ 师德靠自律还是他律
师德是老师行为道德规范的简称,师德主要靠自律和他律将结合。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重任,师德好坏与否无疑是关乎教育形象威信、牵动社会大众神经的最敏感的话题、最核心的内容。不可否认,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大,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全面配套的系列文件,基本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一体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然而,严密的制度规范却为何没能彻底根治和消除师德问题,现实中为何却仍然存在着违反和玷污师德的现象?透析实践中发生的种种违反师德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还不高,缺乏强有力的自律意识和能力;二是外在的监管惩处还不严,缺乏强有力的他律约束和警醒。正是由于自律的薄弱、他律的疲软,才诱发和导致了那些违反和玷污师德的行为出现。
尽管这种现象并不是主流,只是发生于少数人身上的个别现象,但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却是全局性的,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整体教育的威信是一种严重的抹黑和损毁;导致的危害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损害的是人们对老师的信任,挫伤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信心。而形成这样的危害后果,不仅仅是教师之悲、教育之殇,更是社会之害、国家之患。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师德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的掉以轻心,绝不可陷入事后治理的被动层面,必须牢固确立未雨绸缪、事前防患、抓小抓早的思路。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始终遵循“教育者先受其教”的规律,把师德教育贯穿到老师的选聘、入职、岗前和职后培训、管理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牢固确立“师德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理念,始终毫不放松地重视加强老师的师德教育,加大师德考核的力度,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一票否决指标。通过教与考,扎实打牢老师从业任教的纯正思想根基,增强老师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师德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和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职能部门等全方位、多方面的监管渠道,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设立投诉平台、明察暗访等方式手段,在全社会编织起严密的监督之网,构筑起强大的监督之势,让思想不正不纯的老师心存畏惧、去除幻想、不敢违反。
最后一点就是要抓首例、零容忍,对那些违反师德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零容忍、不留情,坚持从速从快查处、从严从重处罚,坚决将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让那些胆敢以身试法者一次违规就付出终生悔恨的惨重代价。唯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警示震慑效应,将违反师德行为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遏制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
⑦ 师德建设为什么要靠自律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所以当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内心的信念来调整时,教师的自律直接影响师德的建设。
⑧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自律还是他律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8)师德的自律扩展阅读
“十七大”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尤其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
所以教师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