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孟子师德观

孟子师德观

发布时间: 2021-09-10 05:32:51

1. 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就认识到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到教育为政治服务,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管子早就说过“衣食足而后知礼节”的话,孔子表示过“富而后教”的思想。孟子对这些问题说得更详细。他认为人民如果没有饱食暖衣的经济保证,什么坏事都会干出来,有了恒产才有恒心。实施仁政是得民心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如好的教育(善教)更能够得民心。所以他在讲了一番仁政(包括经济措施)之后就说,必须设立学校(庠、序)进行孝悌、忠、信的教育,有了这样的人民就可以战败秦、楚那些强国,可以王天下。“仁者无敌”就是他的结论。 性蕃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到了战国时期分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性善和性恶两种思想都是先验论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善性,培养善性,扩充善性,并排斥环境中坏事情的污染和损害。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悬非之心这四种萌芽(四端),并人人具有由这四胡|发晨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凡是人类同具这些德性,叫做“同类性”,好象有口都能识味,有耳都能听音,有目都能观色一样,有心便都能识理义。圣人和我们同类,具有同样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样就得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结论,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给以良好的环境和启发诱导,好象种庄稼一样,给以充分的阳光雨露,象种树造林一样,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长得很好。孟子这种教育思想中,还包含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内因虽有薯质,但还要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他说丰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饥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恶,这并非天生的结果,而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影响。在孟子看来,凡物和人都是一样,在于得到好的培养,如果养得好就长得好,失其养就消亡。 来源:人民教育

2.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2)孟子师德观扩展阅读

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 孟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一、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二、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4.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直接继承孔子的“德育第一”学说,其中,他突出了励志教育。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尽心上》)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人人内心都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它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外界的蒙蔽、诱惑,可能丢失掉,丢失即“放心”;学习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把内心丢失的良知良能保存住,培养、扩充并在社会上发扬光大。孟子提出,进行德育首先要树立道德理想,即励志教育。下面是孟子与齐国王子塾的问答;王子塾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

(《尽心上》第三十三章)(齐国的王子塾问道:“士人要做什么?”孟子回答:“树立高尚的理想。”问:“什么是高尚的理想?”答:“仁和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应有而取得是不义。以什么立身?是仁;行什么路?是义。以仁立身而行义,大人要做的事就全有了。”)“尚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仁义,以仁为心,按义行事。他在《滕文公上》中也这样说: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基本相同:要以天下归仁为己任,以礼义为天下的规范和人生的大道,把天下奉行仁义的理想和个人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

人必须立志,志向高尚而远大,所思所行就高尚而有益于普天下的人民。如何树立这样的理想并有效地实践,就是首先要研究的学问。我们在“理想人格”这一章讲过孟子提倡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第二章)(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志关注在哪里,气就随之到哪里,所以说,坚持志,就不妄动气。)“志”和“气”都属于精神范畴。“志”即意志、志向,提升一格来说就是理想,它在精神中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气”,是人的一种精神力量,由“志”来引导,所以我们又把二者连用为“志气”。人应该有志气,志气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精神的动力。所以人必须有宏大的志气,轩昂奋发,为大人,为君子,为豪杰,为大丈夫,以广行仁义为理想,则任重道远,激扬向上,有所作为,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树立道德理想,就要寡欲、内省(反求诸己),即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接受各方面的考验。我们在前面引过孟子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格言,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担当大任。孟子认为,人人可为尧舜,可为圣贤,只有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精神动力。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励志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把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简单地批评为唯心论而完全予以摒弃。唯物论者并不完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而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5. 孟子教育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

孟子的思想是实施仁政,以道德来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的延展。而且,孟子被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6. 简述孟子道德内发说的基本观点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
2、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心性论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

7. 孟子的教育观点是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8.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6)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9) 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9. 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张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明人伦”,这种核心思想的基础就是“人性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恶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曾这样比喻“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是一种本能,就像看见一个小孩即将落入井中,就会本能地营救。这种营救不是因为和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也不是为了争得好名声,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没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那就不是人了。而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的体现,也是作为人的道德基础存在的,称为“四端”。
在“四端”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观。这个“明人伦”的观点是建立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他将这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人的社会关系主要由“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和朋友关系”组成。这五种关系中,父子、夫妇、长幼属于家庭关系,君臣和朋友属于社会关系,这五种关系组成了社会所有的伦理关系。维持这五种关系就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礼、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热点内容
胃有哪些 发布:2025-05-13 21:28:01 浏览:31
教学用琴 发布:2025-05-12 15:51:55 浏览:241
嘉美通教育 发布:2025-05-12 12:47:44 浏览:677
生物国家集训队 发布:2025-05-12 11:14:08 浏览:444
师德教师学习永恒 发布:2025-05-12 10:35:37 浏览:846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
丝足老师 发布:2025-05-12 01:30:24 浏览:608
当教师好还是公务员好 发布:2025-05-12 00:53:30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