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微故事
『壹』 作文家访好故事学生角度写1500
通过各种形成的家访活动,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学习、情感、交友等心理问题:
1、(学习困惑):初中学生肩负家庭的重托,背负沉重的中考压力,年龄特点,出现了不少学习困惑、自信不足,情感困扰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来自农村的我校初三(1)班学生梁某,因家庭困难、家长期望过高与现实成绩相差太远,压力太大、神精紧张、惧怕考试。
2、(情感困扰):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催生出校园“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占我校学生数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在心理、行为、等方面极不稳定,这部分同学因长期与监护人分离,缺乏完整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而导致不少心理问题。如七年级学生马某,担心与男生交往,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3、(交友困惑):来自乡下初二(10)班同学李某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寄养在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大伯家里,造成他性格内向,自卑心理很强,语言等行为习惯与其他同学相比差异很大,作为优生的他学习成绩曾一度下滑。不愿与别人交友。
二、案例主题:
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家访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家访工作为突破口,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焦虑、厌学、自卑的不良情绪,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思想氛围,从而把我校打造成为和谐舒心的阳光校园。
三、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老师面对外面的世界觉得眼花缭乱,各种烦恼、矛盾纷纷出现。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感到枯燥的德育教育、思想工作已经力不从心,在很多事情上,学生的违纪带有一种故意的心态,他们也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有的不由自主的去做了,很多学生的违纪就是属于“明知故犯”的;与此同时,老师的不当的教学行为经常使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心理困扰。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全面铺开和深化,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贰』 你经历过哪些感人的支教小故事
2017年11月19日晚,下自习大约20分钟了,在一个班学生问完问题之后,我回办公室,再下楼回宿舍时,我刻意路过了教的另外两个班的教室,果然看到还有些学生在教室认真地填写地理图册。我顿时感觉付出的真心都得到了加倍的回应。以心换心,是很幸福的事情。
『叁』 如何写家访先进事迹
新昌县沙溪镇小的张笑芳老师“200次家访留住一个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以后,新昌县龙皇堂中心完小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学习先进人物,争做优秀教师”的活动。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是学习的榜样,要学习她情系学生、竭诚为生、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她立足本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张笑芳的事迹,看似寻常,其实艰难。在她一次次重复的劝说里,在她温柔而坚执的态度中,有一种超出职责本身之外的力量,有一份不忍不舍无法放下的牵挂。只有炽热的心肠,才能保持住几年里不退的温度!张笑芳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一个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正如她自己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张笑芳老师的事迹是我们每个教师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肆』 急需话剧《家访》的报幕词 话剧是关于留守儿童 老师家访的故事 希望报幕词能够直入人心
家长意见及建议: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能进入实验中学学习,觉得是为他今专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属平台,因此时常教导他要好好学习,珍惜机会。自上初中以来,他在学习方法、个人品质、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我们觉得很欣慰,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这次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他各科考试成绩均不太理想,分析原因,除了粗心大意外的学习习惯亟需改正外,也暴露出既往基础知识不够牢固,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除了加强督促引导外,希望老师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共同努力让他有进一步提高。
『伍』 我的家访故事义乌市征文结果
我的家访故事义征文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我班王某,学习习惯很差,上课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性格粗野,愿意和同学动拳头。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他喜欢劳动,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有利于转化方面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爸爸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问“老师,孩子在学校里又怎么啦?”我赶快解释:“请不要误会,老师是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气氛缓和了。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高兴,学生也非常感激,时机成熟,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期末考试。
这些年来,我接触的"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还要扎实的做好这项工作,使更多的孩子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