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的目的
1、规范教师日常行为、教学秩序和师生互动。
2、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的教师品德。
3、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老师风格,以促进学校校风建设。
2. 师德师风的目的意义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在倾洒心血、汗水和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享受职业荣耀,收获精神追求,体现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是知识才能、思想道德、精神和个性,展示的是教师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比其他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必须培养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心灵高贵、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职业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字眼,才能做好教育这份神圣的工作。
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能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只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范上、人格魅力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地位、社会责任崇高于其他职业,在于其言行、仪表、道德修养会影响其教育对象和社会公民。师德之“德”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道德范畴。西汉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起着重要作用,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感化他人、辐射社会,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影响深远,会有力地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对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现阶段提倡师德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在倾洒心血、汗水和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享受职业荣耀,收获精神追求,体现人生价值。
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地位、社会责任崇高于其他职业,在于其言行、仪表、道德修养会影响其教育对象和社会公民。
(3)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的目的扩展阅读:
1、老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老师是称为传授知识的人。
2、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4. 为什么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巩固学校的师德教育活动成果
5. 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进一步推动以教师回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答的教师队伍建设,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全体教师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重师德、讲师风是学校强校之本,更是学校的精魂所在。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学校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对于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影响的扩大、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品味的形成以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6. 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民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由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的,是由人民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决定的。
首先,教育劳动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及良好个性的人。培养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道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所以,每一个社会总是对从事教育这一社会职业的人员,提出较高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的人。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抱着怎样的劳动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直接熏陶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第三,教育劳动的手段,除了教材和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外,对学生发生作用的主要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才能、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真谛是以人格培育人格。在教育劳动中,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直接展行着教育工具的职能。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而且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第四,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学生、教师集体、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教育劳动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从事教育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人民教师之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还是由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代新人这个神圣职责决定的。今天,我国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对年轻一代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年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年学生的素质受到教师素质的巨大影响。我们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人,一定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从对祖国的前途出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用共产主义道德激励自己,使自己成为高尚道德的人。
2.师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从师德的起源来看,师德的产生首先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师道德的内容不断变化,在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内容。
7. 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1、认识观念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认识不足,思想保守,吃大锅饭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育人意识淡泊,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听之任之,仍有极少数教师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进行有偿家教,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2、组织纪律问题
一是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穿着或佩戴与教师身份不符的服装、饰品;二是上班期间不能坚守工作岗位,闲谈、说闲话,阐自离开工作岗位串办公室、办私事、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随意缺课旷课;三是上课时间接打手机、会私客。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看影视片、玩游戏等。
3、工作态度问题
一是个别教师不服从工作分配,拈轻怕重,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自由主义思想严重;二是工作无起色,工作方法陈旧,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极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课堂不能组织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是个别教师教学成绩低下,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不重视业务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随意性大,不能严格遵守课堂常规进行上课、辅导。
4、廉洁从教问题
一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管理学生缺乏耐心、细心和爱心。体罚学生、将学生赶出教室的行为也偶然有之;二是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以教谋私现象在个别教师身上存在;三是极个别教师同事之间不团结,闹矛盾,斗嘴,不能很好的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我们办校的目标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不相称,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