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比偏高
Ⅰ 生师比的概念
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
生师比是本科教学评估中用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地位,“生师比”从来就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
生师比是高校办学结构中的一把双刃剑,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几年来,随着本科教学评估的进行和高校“内涵建设”时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生师比”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什么是合理的“生师比”,怎样确立合理的“生师比”指标,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
(1)师生比偏高扩展阅读
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前,大学尚属“精英教育”。截止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全国高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不足630万,高校生师比平均11.62:1。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相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尚小,生师比比例过低,不符合国际公约在公民受教育权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但另一方面,如果生师比过高,每名专任教师就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大规模扩招下形成的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使得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往返路途的奔波上,余下用来备课、写教案的时间已寥寥无几,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别谈还要潜心科研。
可见,生师比合理才能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上好课的同时做好科研,站在学科前沿思索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单独辅导,答学问之疑,解人生之惑,育才的同时也能育德,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Ⅱ 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哪个更好为什么
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具优势,公立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更好,私立幼儿园的师生比例更平衡。家长还是要根据儿童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的区别:
1.费用区别
公立幼儿园收费较低,因为有国家财政补贴,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选择公办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私立幼儿园的收费偏高,对部分家庭而言会形成经济负担。
2.教师质量区别
公立幼儿园教师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每年还有定期的进修培训、考试考核等,师资力量更有保障。私立幼儿园的教师通过招聘进入,教师水平相比公立幼儿园保障较低。
(2)师生比偏高扩展阅读:
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具优势,在选择幼儿园时要考虑的要素:
1.看口碑
想要入学的家长可以多与已经上学的家长交流一下,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或者有时间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一下。
2.看师资力量
考察与孩子直接接触的老师质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的招聘渠道是否规范,老师是否有爱心,言谈举止如何,也应该纳入考察中来。
Ⅲ 办学效益的办学效益论
《办学效益论》石性刚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开始,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母机”,逐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由“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由纯洁的上层建筑向功利的产业实现了“软着陆”。其功能也由“政治的附庸”或“经济的婢女”,向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全面复归。于是,愈来愈实事求是的理论和不可逆转的改革实践共同把“效益”的概念引进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和教育领域,引发了无数关于办学效益的理论争鸣和实践探索。 理论界曾在科学技术“晋身”为生产力之后,试图把教育“提升”到生产力的档位上去。此后的九十年代初,产业划分又一次把教育是不是产业的命题提交出来,这次探讨伴随着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互为印证,达成了教育的“产业”共识。早在1935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英国教授费雪在其《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就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二战后,世界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划分。1985年,国家统计局正式明确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本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就已经开始实现教育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过渡。在德国,教育投入早已列入生产性投入;在美国,教育以数十亿美元的创汇额被称为第一出口商品。如今,“用一定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实现更大量的人、财、物的产出”的教育已列入我国“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第三产业的重点”。既为产业,当然要讲究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无法脱离政治和经济制度而必须与之同构。市场经济产生和造就了利益的主体化,使社会单元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实体,学校恢复了主体性,成为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有偿化等等,要求校长必须一手抓教、一手抓钱,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求学校必须核算成本、提高质量,且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产出,因此,“办学效益”替代了“教育质量”成为评价办学水平的最终标准。
事实上,办学效益的概念直接导源于穷国办大教育事实上存在的浪费。甘肃省(1990年统计)小学平均每校班额不足4个,学生不足百人,师生比过低,教师超编4万余名,年超支人头费7000余万元,此为规模性浪费①;山东省在1991到1994年高校学生增加49.4%,导致毕业生过剩且拉动普通高中规模迅速膨胀,造成结构失调,此为结构性浪费。全国高校仪器设备的20%闲置,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仅为60%,中关村地区部分高校5万元以上的大设备,不开机的达40%,此为资源性浪费②。四川某县近三年时间里留级1415名,休学707名,一年浪费150人的人力和80万元的经费,此为重复性浪费③。另外,片面追求体系完整而无实际需要的体系性浪费;办学模式单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造成人才既多又缺的模式性浪费;体制失当、机构臃肿的体制性浪费;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机制性浪费等等。如此种种,对于“用百分之一的教育经费支撑五分之一受教育者”的我国来说,效益和速度同样重要。 (一)规模效益
发展中国家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是本世纪中后期的一种世界现象。70—90年代的20年间,亚太地区各级正规教育学生数从3.88亿猛增至6.37亿。与此不协调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在GNP的百分比几乎都在4%以下,最低者只有1.1%④。拥有世界四分之三教育总量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教育经费的八分之一。因此,西方无论怎样强调小班教学的合理性,东方仍旧崇尚夸美纽斯“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300个学生”的具有普及功能的规模办学。据国家教委1995年教育事业发展公报:我国小学校均规模197.3人,初中校均689人,高中校均531人。接1∶26的标准,小学教师超编66万人,按1∶20的标准,中学教师超编48万人,每名教师每年按3000元计,年超资31亿元。但是,按30人的班额、每班2.2名教师的比例计算,尚缺教师约300万名,此仅人力浪费。便是按一无两有六配套的最低标准,如此星罗棋布的中小学,要多配多少个套啊,更罔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了。布点散、规模孝效益低、浪费大是实现教育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最大障碍,因此,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增加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省于1995年率先进行全省性中小学布局调整,布点原则是:高中、职业高中一般设于县区驻地,初中设于乡镇,村办小学1公里之内合班并校、交叉办班。最低规模为:中学18个班(四年制24个班),乡镇中心小学5个班,职业技术学校12个班。班额最低40人。山东滨州市先行一步、成绩斐然。1995年,滨州市将市区77所中小学调整为63所,师范由4所调整为2所,仅校舍改造一项就节省资金6000万元。农村初中由280所调整为180所,小学由4654所调整为1280所,节约投资近亿元。校均规模达到734.84人,节省教师1860人,年节约资金5800万元,且复式班减少32%,课程开齐率一下子达到100%⑤。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之初,也是在“城乡一体、统筹规划”的原则下,以“乡镇搞义务教育、县城搞中等教育”为基本框架,合班并校、兼并联合,增容量扩规模,集中人、财、物力,快步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仅苏州一市就砍掉中小学1484所,无锡一所江南大学在所辖三县一岛遍设分部,兼容职高、成教、普通专科,形成覆盖面大、功能多元化的社区大学。可以说:没有规模办学,即便是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第一个目标——办学条件现代化。
(二)结构效益
检验教育结构合理与否的尺度,是看它是否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贯彻的原则是:和谐发展,适度超前。然而,处于大发展时期的教育最容易出现的往往就是各类教育结构失调所造成的结构性浪费。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其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49.45%。这个份额是否合理呢?1992年统计,全国251所教育学院校均规模只有290人左右,师生比低得惊人,学生平均占地面积却高得惊人(教育学院师生比只有1∶4.26,管理干部学院师生比1∶3.63,生均占地面积却高达245m2),超过实际需要的几倍⑥。造成师资、土地、校舍、设备的闲置和浪费。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纷纷上马成人教育学院,各科系也“兼营”成教业务,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更是惊人,效益无从谈起。教育整体结构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消长都能引发整个结构的失衡。四川省中等专业学校规模一度膨胀,曾导致其大学招生数量连续3年的下降。如今,中等专业教育的边缘不清:如职高、技校、中专在招生、学制、分配、待遇等方面莫名其妙的差异及其与专科教育在学制、课程等方面的似是而非,成就了中等专业教育昨天的炙手可热,也导致了今天的生员不足和择业困难。山东拾八五”期间高等教育以每年14.3%的增长率迅速膨胀,非但导致办学条件的下降和毕业生的分配困难,而且拉动普通高中规模激增,整个教育重心偏高,其中种种浪费自当难免。脱离当地实际需要,片面追求教育体系的完整是造成浪费和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譬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有一个6∶4的标准,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千差万别,需要自然大异其趣,一味追求比例的结果是大批职业高中的虚有其名。如今,国家又提出普通高中的四种办学模式,值得关注的是: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中与职业高中边缘不清者,是否冲击本就根基不稳的刚刚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应谨防造成新的结构失衡。
(三)资源效益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不断开发是提高办学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三个因素,这对于现行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和大而全、小而全的习惯做法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冲击。某省规范化学校标准里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独立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教师学生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德育教室以及音乐、美术、书法、史地、电化等12个专业教室,此外,还要有使用面积不低于360m2、净高6m以上、木质地板、附设有教师办公室、男女更衣室、浴室的风雨操场。国家教委下达“211工程”决定后,高校个个磨拳擦掌,纷纷誓师,一哄而上,难免重复。济南市两个自成体系的医药学院,结果是两个小学校,两套大班子,两校专职教师只1131人,而行政工勤人员却高达1671人。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富甲天下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全市只设一个电教中心,满足着全市中小学的电化教学需要。日本有了社区教育设施,学校不再用个个都搞五脏俱全的“小麻雀”。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是效益原则下避免浪费重要的办学原则,可喜的是,这方面已有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上海师范教育集团”的成立就是一例。上海原有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教育学院、第二教育学院、上海高师、幼师以及各区的教育学院、师范,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相互重复,争夺生源、重复投资,总体效益欠佳。以华东师大为龙头的师范教育集团成立后,将统筹规划办学层次,统一调整专业设置,适当集中优势,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管理效益
“向管理要效益”不只是管理方法一个层面,也不能只治人、财、物这个标,内耗和低效率主要的还在于体制、机构、机制。改革基本上是在校长负责制基础上、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进行——压缩层次、减少头绪。深圳实验中学针对“分工负责制”的种种缺憾,实行了“分工协理制”改革。首先是取消副校长代之以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根据校长的临时指派或长期委托,负责某一项临时或长期的任务或工作。中层直对校长,减少了“分管”环节,避免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和推诿扯皮现象。比之深圳实验中学,北京119中学则更进一步。她直接取消中层,实行校长、教研组两级管理。同时,赋予教研组以人、财、物等实权。改革结果是政令畅通、效率大增。目前,国内公认改革力度最大、效果最突出、整体性一步到位的是海南省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依照开发区“法定机构、主办制度、政事分开”的体制改革原则,主管教育的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且只有一职一人(另设秘书一人)。相对于国内同级教育机构的数十人甚或上百人,可谓精而又精。一人一职如何管理偌大的教育呢?办法是“政事分开”:凡属教师招聘、工资分配、人事任免、奖优罚劣等学校的事,一律由学校自己办,也就是说:办学权统统划归学校。诸如教师资格、学校编制、工资总额、校长选聘等等才由政府主办。其它如教师考核、评估验收、业务指导等等均由“法定机构”代行其职。学校内部只设校长一人、校长助理一人,学部主任一人、总务主任一人,其精简高效可见一斑。体制确定之后,运行机制的改革以“两权分离”与“三自一包”为典型代表。“两权分离”即学校所有权和学校办学权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管理重心降低,使学校在教师招聘、工资分配、业务考核、职务评聘、设备购置、研究交流、招生考试等方面独立自主。江苏苏州、海南洋浦开发区等均进行了此项改革。“三制一包”即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经费总额包干。这项改革发起于山东省滨州市,迅即影响全国各地,在国内现行教育管理改革中是最成熟的模式之一。
(五)质量效益
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效益直接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地降低办学成本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是办学效益集中完整的体现。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课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效率、耗损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办学模式、学段衔接、教学技术、课程内容。
第一、办学模式。效益损耗的主要因素是义务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高中阶段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是唯一出路;高中办学模式问题则比较复杂。学校不管地域环境、生源师资、设备设施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律教读一本书、上一套课、执行一种质量标准、挤一根独木桥,年复一年地制造着大量陪读生、复读生,淹没了学校的特色优势、泯灭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特长。杜威曾讲: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单一办学模式之下往往是单一的人才类型,这对于全方位、多层次、不拘一格产出人才的效益原则来说不也是一种浪费吗!
第二、学段衔接。幼、孝初、高四个学段三个衔接点上,如果学生在学习习惯、教学方式、心理适应等方面缺乏准备,必定造成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设若小学所进行的音、体、美等特长教育在初中无故中断,小学阶段所进行的这方面的教育将被浪费。初中阶段进行的各种兴趣特长教育到高中得不到有效延续,初中阶段的良好愿望也将付诸东流。故此,效益原则下,衔接,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心理习惯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防止对接失准所造成的无谓浪费。
第三、教学技术。近、现代教育效率的提高主要的是依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仍旧是教学方法,教法的研究同样是个永恒的课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正在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场革命,我们从来没发现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像现代多媒体技术那样大幅度地提高着教学效率,以至于电化教学已成为改变教学低效率状态的首选手段。所以,我们选择教育教学技术的概念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教法概念,试图说明的就是包含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实验小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30—40%,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手段的改善。
第四、课程内容。课程作为联接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的“枢纽”,常常成为历次教育改革的焦点。目前,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批评集中在四个方面:1、传统课程面对过去,无以面对变化的当今社会和未来。2、传统课程体系学科分离,普教职教分离,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弊端过多。3、传统课程偏重认知成长,忽视情意培养。4、内容固定不变,缺乏开放性和弹性。纵观课程改革的历史,基本上是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性课程此消彼长的过程,改革趋向是弱化学术性课程的数量和难度,增加应时的职业性课程,内容上更趋时代化。但要防止世界上许多国家曾一再出现的课程“钟摆现象”,一是课程过碎过滥,削弱基础学力。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学开设的课程一度达到2100门,繁复琐碎,令人咋舌。二是防止教育内容和标准上狭隘的工业利益倾向,保证核心课程的相对稳定和体系的完整,以及合理的质量标准。最后,有必要重温今年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宝库》中的一段话:“在提高教育投入时,必须重视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而经费的提高并不是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唯一或关键的因素。”
注:
①《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投资效益的调查》,《教育研究》1993.5。
②《向教育资源要效益》,《光明日报》1996.5.10。
③《论办学效益的全面管理》,《教学与管理》1996.1。
④《亚太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互动和比较研究的作用》,《比较教育研究》1996.2。
⑤《高投入,高效益》,《中小学管理》1996.1。
⑥《平等与质量能否兼得》,《外国教育资料》1996.2
Ⅳ 出国读美高有用吗该如何选择
国际生比例:原则上中国学生越少越好,避免扎堆,但是,如果该学校完全没有(或非常少的)国际生或者中国学生,那就说明这个学校对于国际学生的服务机制不完善,这种学校也不建议学生申请。
费用:2.5万美金到7万美金都有(全包含),5.5万到6万算偏高,6万以上就属于很高了,但是,学校贵也贵得有原因。比如CATS一年6万3,因为他身处波士顿并且是自己有非常完善的国际生监管机制,所以会贵一些。
AP课程:是否教授上课,美国历史课不能选,5分为满分(常规课程、荣誉课程、GT课程和AP课程)
师生比:一位老师对应几位学生,老师的学历是怎么样的
占地大小:占地大小可以直接反应学校的财力,侧面也可以看出,占地面积很大有可能是在郊区,占地不大则有可能在城市(周边),大多学生倾向于待在城市或者离城市近一点的地方
活动:越多越好
升学:大学升学率,SAT均分,如果SAT均分高,先要问问是否因为中国学生多,拔高了SAT分数,如果SAT均分高,中国学生也少,那么这个学校就算很好的了
高中生数量
中国华人的主要聚集地是在加州和纽约州
Ⅳ 现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有哪些
纵观我国1980年以来十几年间教育的发展,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均衡,并且 这种不均衡程度在加重。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特别是从经济定量角度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作些分 析解剖。
一、学生分布严重不均衡
1.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量相对于中等学校增长速度过快。1980~1995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14.4万人增 长到290.6万,总增长速度达154%;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5677.8万人增长到6191.5万人,仅增长9%,其中普 通中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人口因素引起),由5508.1万人下降到5371万人。高考录取率已达40%。 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应重在质量,追求数量的过快增长一则挤占中小学教育经费,二则造成大学生供给 过剩,三则大材小用浪费人力资源。
2.研究生在校人数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增长速度过快。1980~1995年,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增长15 4%,而研究生在校人数却增长了6倍以上(即使扣除在职人员考研,结论也依然成立)。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 大学生就已经相对偏多(只能表现为大材小用,技工技师缺乏),而研究生则更加相对偏多(表现为研究生干 的是大学生可以干的工作,甚至是中专生可以做的工作)。
3.低成本低投入的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有下降。比如同是高等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 的成本,广播电视大学要大大低于普通高校。但是1980~1995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却由67.4万下 降到54.2万。这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来说是极不正常的。
二、学科分布严重不均衡
1.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不同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分布严重不平衡。在普通高校中,经济学科在校学生 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1980年仅为3.2%,而1995年却高达14.9%(仅次于工科)。中等专业学校中,这一 比例1980年为8.6%,1995年则高达25.4%。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需要这么多财经学科的学生。财 经学科中多数专业实际上培养的是万金油式人才,不是真正的专才。中国更需要的是农科、医科、师范、法学 的人才。但据统计,普通高校中农科在校生比重1980年为6.1%,1996年仅为3.8%;中等专业学校中这一比例19 80年为10.1%,1995年仅为5.0%。高校医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1980年为12.2%,1995年仅为8.8%;中专医 科在校生比例1980年为18.1%,1995年仅为10.7%。高校师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达29.5%,1993年为23.4%;中 专师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达38.8%,1995年仅为23.3%。
2.各科课时分布严重不合理。这里以外语课程为例说明,本来外语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学习外语是 为了使用。但是从使用角度看,无论12亿人口的中国怎样开放,90%以上学过外语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在 其一辈子中基本用不上外语。因为,首先浩大的中文资源尚没有开发;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绝大多数人没有必 要直接使用外语,只需要译文、译著就可以了;再次,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多媒体系统已使得英汉转换极为方 便,不必每个人都去找原著。因此,让所有的学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外语,在经济学上是绝对赔本的买卖 。不应为了培养一个运动员,而让1万个人都参加运动队。中国人现在更缺的是汉语文与数理化,而不是半生不 熟的英语。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有些片面,但仍可肯定它大体上是正确的。然而,在我国文 化教育的各门课程学习中,英语是时间最长、课时最多、负担最重的一门课。英语课从小学一直开到中学、本 科、硕士、甚至博士(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博士阶段还要学外语是我国的特产,也是对博士头衔的讽刺)。前 后总计20年,而数学(文科学生)、语文(理科学生)则仅开设10余年、历史、地理、化学、物理只有5年左右 。据对高校调查,我国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外语的课时数,本科生为300,硕士生为200,博士生为150, 大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15%,如果将课外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考虑进去,则我国学生总学习时间的20%~30% ,都是用于学习外语。我们的学生都快要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了。不过,花费这么多时间,我国学生外语的总 体水平并不高,本科以后的阶段,即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外语水平提高有限。因此应尽快把外语放到中学、 小学阶段,取消大学及研究生英语课程,这样,既可以事半功倍(年纪小利于学习外语),又可以使(本科以 上)高级专业人才真正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
三、教师分布严重不均衡
1.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首先,从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人数看,1995年普通高校是7.3人,中等学校是15. 9人,小学是23.3人。这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实际上,中、小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更需要教师。作为对比, 我们看一下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师生比例。美国:大学是1:17,中学是1:12,小学是1:20 ,三者差距不大;日本:大学是1:11,中学是1:17,小学是1:20;前西德:大学是1:8.5,中学是1:14,小学是 1:18;英国:大学是1:14,小学是1:19.7;法国:中学是1:12.5,小学是1:12.1;前苏联:大学是1:11.2,小 学是1:8.3;印度:大学是1:15,中学是1:23,小学是1:61(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巴西:大学是1:12,中学是 1:14,小学是1:23。其次,从城乡对比看,我国普通中学的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1993),城镇为1:13.8, 农村则为1:16.2;普通小学的师生比例,城镇为1:20.6,农村则为1:23.1。再次,从地区对比看,农村普通中 学的师生比例较高的上海为1:5,较低的浙江为1:22.4;农村普通小学的师生比例较高的上海为1:16.9,较低的 广西为1:33.6。
2.职称结构分布严重不均衡。首先,高级职称所占比重明显偏高。以高等学校为例,教授占全部教师比重 1985年仅为1.4%,而1995年高达7.8%,有些学校高达15%;副教授占全部教师比重1985年为8.3%,而1995年高达 26.6%,有些学校高达40%。正副教授合计所占比重1985年为9.7%,而1995年高达34.3%,有些学校高达60%以上 。高级职称教师1985~1993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7.4%!难怪有人戏称教授贬值!其次,在教职员工中非教师类人 员(行政、后勤)所占比重居高不下。高等学校这一比重1985年为40%,1993年为39%,几乎没有变化。中等专 业学校这一比重1985年为44%,1993年为39%,仅仅是略有下降。再次,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 重偏低,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行行出状元,关键不在于绝对水平,而在于相对水平,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行 业,使10%的人拥有高级职称是合适的,保持这一比例是必要的。
四、财力分布严重不均衡
这里的财力是指学校所获得的经费、基建费、所占有的教学设施及创收能力。不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 之间财力严重不均衡是阻碍我国教育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学校内部的很多矛盾都源于此。
1.系统之间的严重不公平。我国的教育是按不同系统划分的。有教委系统的,也有各部委系统的;有部门 办的,也有地方行政组织办的;有政府办的,也有企业办的;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党委系统的,也有政 府系统的,还有军队系统的。据1993年统计,普通中学专职教师中,教委系统的占83%,其他部门的占10%,集 体办的占7%;小学专业教师中,教委系统的占59%,其他部门的占6%,集体办的占35%。据估计,不同系统之间 的办学条件高低差距至少在1倍以上。这里的办学条件包括:显性的事业拨款,建设费及教学设施,人员平均工 资,隐性的各种福利(住房、医疗等)。特别是中小学,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比如公办与民办之间 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创收能力极为悬殊。本来按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不同系统的小学与中学是不应有较 大差距的。
2.城城之间、城乡之间、乡乡之间的严重不公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其突出表现是 :进入一个所谓的重点中小学需交纳“赞助费”数万元。各个学校由于所拥有的师资水平不同,所处地理位置 不同,所占土地面积大小不同,所拥有房产及设施不同而有巨大的反差。同在一座城市,不同学校之间的经济 差距可以在数倍以上,并且常常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至于城乡之间的学校差距,则更悬殊。据了解,有些 乡村学校全部财产就是几间草房、几十个土桌、木凳,没有任何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笔者曾听说在北京远郊 的一个村办小学,全校除几间土房之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副羽毛球拍,而这副羽毛球拍还是新分来的一个教 师捐赠的。在6500万贫困人口的落后地区,一所小学往往全部财产只有几十元。甚至在广东省,也有不少小学 仍旧是几间危旧的草房。一些乡村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几十元(甚至还被拖欠)。因此,如果将城市里 的好学校与乡村里的差学校相比较,其差距要在十倍以上!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必须破除既得利益,必须抽肥 补瘦。如果义务教育不公平,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的质量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Ⅵ 未来社会对幼师专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幼师师生比连年走高,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千分之45,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四分之一。
中国的生均公用经费大约为1000元人民币,美国的生均投入为10000美元,因此,目前的师生比已经严重偏高。
民办幼儿园数量平均每年增长3000所,增长速度持续迅速减慢,公办幼儿园数量维持几乎不变。
2009年幼师在校生21万人,其中69%进入本行业,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供给5万人。但是随着幼师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的加大,这一部分人应该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是我的脑补:假设未来每年供给4万人(小于目前值),他们全部进入新增的3000所幼儿园(由于现在的师生比已经严重偏高了,可以认为已经存在的幼儿园需求量很少,甚至负需求),每个幼儿园可以进13人。可是民办幼儿园的平均幼儿数是150人左右,对应的需求教师数应该是7人。供给远大于需求
Ⅶ 英语问题
ratio[英] [ˈreiʃiəu][美] [ˈreʃo, ˈreʃiˌo]
n.比,比率; 比例; 系数
vt.求出比值,除,使…成比例; 将(相片)按比例放大[缩小
复数: ratios
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英汉双向大词典
1. N-COUNT 比;比率;比例 A ratio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things when it is expressed in numbers or amounts. For example, if there are ten boys and thirty girls in a room, the ratio of boys to girls is 1:3, or one to three. In 1978 there were 884 students at a lecturer/student ratio of 1:15... 1978年有884名学生,师生比为1比15。The bottom chart shows the ratio of personal debt to personal income...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个人负债与个人收入之比。The alt to child ratio is 1 to 6. 成人与儿童的比例为1比6。
英英释义行业释义缩略语网络释义Noun1.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wo quantitie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quotient)
双语例句1. The ratio of pupils to teachers was 30 to 1. 学生和老师的比率是30比1。
来自《简明英汉词典》
2. The ratio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one to four. 双方人数对比是一对四。
来自《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3.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AMPA is 2.3μM, which leaded to the Ratio of 0.8±0.14. AMPA作用的最适浓度为2.3μM,反映细胞内[Ca2+]高低的指标—Ratio值约为0.80±0.14。
来自互联网4. These problems include the high sex ratio an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aging. 例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等。
来自汉英非文学 - 白皮书5. A step-down transformer has a turns ratio less than 1. 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小于1。
Ⅷ 宏观经济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
一、 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矛盾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1997年以来,中央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财政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998—2001年四年共发行国债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铁路、公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一批重要工程,开展了生态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数次提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方针,消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1999年,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入手,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投入。国家还专门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能力。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八次降息,M2每年增长14%左右。在1998—2000年的3年中,金融机构贷款增加了3.53万亿元,国有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4000亿元左右。200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全年贷款累计增加1.29万亿元,其中,新增基建和技改贷款2456亿元,相当一部分与国债投资项目相配套。使国民经济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扩张。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一枝独秀。2002年要继续扩大和培育内需,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13%左右。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今年央行增加了货币投放。4月基础货币增加20.5%,5月又增长19.5%, M1、M2增长也随之加快。
但是,也应当看到,虽然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并未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较高的景气局面:
1、通货紧缩的困境依然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7-2000年分别是102.8,99.2,98.6,100.4,200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仅仅增长0.7%,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教育文化服务的价格上涨造成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1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状态。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其中一季度下降0.6%,3、4、5、6月分别下降0.8%、1.3%、1.1%和0.8%。作为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自从2001年5月份就开始下降,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今年上半年降幅高达5%。这说明我国经济继1998-1999年之后,再次进入通货紧缩状态。通货紧缩不仅仅造成商品价格的下跌,进而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经营困难;也带来劳动力价格和报酬的下降,进而造成广大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农民、城乡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越来越不景气。曾经利润较丰厚的衣着零售业经营者,现在很多人不赚钱。蔬菜零售业在前些年一直是一个只要出苦力就能赚钱的行业,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人经营赔钱的局面。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以来,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呈持续减少趋势。2001年底,全国人口127627万人,就业人员73025万人,其中城镇23940万人,占32.8%;农村49085万人,占67.2%。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0年为2.5%,1995年为2.9%,2000年为3.1%,2001年为3.6%。据政府部门有关资料, 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1998年为1448万人,2000年底为1506万人。2001年底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约1800万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515万人,非国企下岗人员约600万人。截止2002年6月底,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00万人,比年初增加19万人,国企下岗职工464万人,比年初减少51万人,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万人,减少3.5%,其中国有单位减少5.7%,集体单位减少12.7%,其它单位增加12.3%。预计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至4.5%左右。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就业统计制度不完善,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一是失业人员只反映登记者,不能反映未登记者。如未能及时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2002年,新疆历年累计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达10万人,当年毕业需要安置的又达6万人。二是只能反映显性失业,不能反映隐性失业。国企许多职工劳动关系虽仍在单位,但实际上隐形失业问题相当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很困难。集体和私营企业的下岗问题也难以反映。估计全国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2010年之前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扣除退休者,还有约30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三是只能反映城镇,不能反映农村。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仅1.98亩。全国19.5亿亩耕地,拥挤了近5亿农村劳动力和3.6亿农业劳动力。按现有生产条件衡量,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比较恰当(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5000万人就够了),加上非农业就业因素,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即达3亿人以上。2000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19.5万人,其中集体企业3832.8万人,私营企业3252.5万人,个体企业5734.2万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但近年乡镇企业不景气,就业下降,由于城镇的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也出现困难,许多城市限制雇用农民工。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角度计算,我们需要在未来5-10年左右,每年转移1500-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所以实际失业率要比政府公布数据高得多。
3、居民消费依然不旺。利率已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依然不能够激活消费。3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8728亿元,比年初增加5051亿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困难,消费的相对水平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1997-2001年分别为50%、47.9%、46.1%、45.2%和37.4%。批零贸易企业也处于困境之中。
4、企业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国债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6401亿元,增长12.8%;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为5189亿元和5308亿元,增长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
5、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负值。1998-2001年,我国净出口额分别为434.7、292.3、241.1和225.5亿美元,连年下降。
由于企业不景气,在企业特别是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报酬低、不稳定,且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不看好,所以也难以吸引人才并鼓励劳动者钻研技术,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收入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这对于正在迈向工业化的我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十分不利。最近沿海一些企业高薪招聘技工而不得就是一例。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特别是农民的贫困导致经济上的矛盾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
1、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年发展,有效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据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
2、企业和个人投资效益低,寻找好的投资项目困难,项目经营的预期收益偏低,以至企业和个人投资热情低。改革后商业银行的"惜贷""催还"行为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许多企业和个人试图通过投机来获取高的收益,如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大幅增加,成为中国股市的一道风景。
3、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外经济形势严峻。
4、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结构性问题。比如,住房消费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很多家庭收入低,储蓄少以及房价的偏高,因而无力购买。
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85,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几年收入增长主要是在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提高。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导致消费需求提高的困难。
三是预期对消费的制约,由于近几年陆续出台的企业改革(下岗分流)、社会保障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产业化(实际是上学收费)政策等,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稳定的预期,使得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高达40%,而美国仅仅只有5%,大大限制了消费支出的增加。
四也是最为关健的因素,农民购买力的不足和消费水平的低下。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提高到1990年的2.2、1995年的2.71和2000年的2.79。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35.11%降到2000年的19.18%。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从30.19%增长到36.38%。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其落后,限制了耐用消费品等正常需求。2000年农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仅分别为48.74%、12.31%和28.58%(城镇的相应数据分别为116.56%、80.13%和90.52%)。这大大低于同一收入水平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至少落后10年。这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设想,若仅此三种家用电器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水平,就可有约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若5年完成,平均每年为2000亿元;加上乘数效应,则每年带动国民经济增长5000亿元以上,可使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居民消费的不振,这几年消费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拉动。1998-2000年,政府消费比重分别为20.4%、20.9%、21.4%,逐年增加。
因此,我国经济出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城市失业和农村就业不足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需求不能满足,突出表现在贫困现象特别是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这个矛盾有些问题来自于供给方面,如重复建设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但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来自于有效需求的不足。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盈利能力差,其实质又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二是城市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等需求升级困难,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也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发生困难,这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是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一)解决经济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
怎样使我国经济走出这种困境呢?也就是说,解决这种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启动住房、汽车和旅游等消费①。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一则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相关的经济政策已经给予了发展的保
证,不需要政府作为经济调控的重点和启动内需增长的突破口
了。例如随着住房改革政策的推进,住房商品化已经在健康发展,
并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200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45亿元,增长25.3%。二则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如
在汽车消费上,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短缺,城市居民人均道路很少,车库紧张,交通拥挤,停放车辆困难,汽车使用成本很高,因此汽车消费将是一项长期受限制的需求。三则这带有浓厚的城市偏向倾向,眼光只知道盯着3亿城市人口,而忘记了我国人民的大多数——9亿多农民怎么样进步,怎么样发展。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城市的需要是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问题,农村的需要是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问题。一个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差如此大,是极不正常的,表明社会经济是不健康的。
我认为,可以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一矛盾。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剩余生产能力是可以动用的消费和储
--------------------------------------------------------------------------------
①厉以宁教授早在1996年完成的《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就提出:一国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同社会最终需求是否旺盛以及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假定社会最终需求不旺,企业的生产就会停滞或萎缩,经济增长率也会减缓。我国国内需求中,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哪个或哪些行业可以成为下一步的满足消费热点的行业或带动社会最终需求的行业?经济学界有人认为,今后有效地启动国内市场的将是:一、住房的商品化,二、普及小汽车,三、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设想,今后我国的经济的健康运行与此是不可分的。在这三条渠道中,住房的商品化最为重要。因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衣"、"食"消费支出比重会下降,"住"、"用"支出比重必然越来越高。"用"与"住"的支出往往联系在一起。家电设备、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支出要受到住房条件的制约。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实际上预示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部门之一。
蓄,既可以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也能够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从供给方面,我们仅从第二产业出发,先估算一下有多少剩余生产能力:
200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按1/3的生产剩余估算,剩余产品约有2.5万亿元。也就是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至少在2.5万亿元。按照60%的边际消费倾向推算,需要1万亿元的初始消费和投资来启动,就可以使最终需求扩大2.5万亿元。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何启动初始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需求呢?
(二)农民待遇国民化和农民城市化建设的举措及数据测算
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着手,这里提出扩大需求的三条举措:
1、 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增加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增加2000亿元)。
3、 根据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增加6000亿元)。
前二项主要是农民待遇的国民化问题,后一项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现代化问题。下面具体讨论之。
1、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
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现约有6600万人,他们为全民财富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以剪刀差的形式贡献了主要的国有资产,又为子女的上学、结婚、建房耗尽了一生的积蓄。如今年老体弱,随着传统道德的丧失,子女对他们的赡养普遍出现困难,因此造成了许多的痛苦和悲剧。现在是到了他们享有社会保障的时候了。若人均年保障额按3000元计,全国老年农民年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约为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尽人皆知。这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极为不力,也大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农村现中小学学生12090万人,教职工605万人。若农村小学生人数视为正常,要达到城镇的中小学生比,则农村中学生人数应达到7133万人,基本上翻一番,说明现在农村小学生升至中学的比例太低;若达到城市的师生比,则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应增至1100万人,其中中学600万人,小学500万人。(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如下表):
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基本数据
合计
城 市
县 镇
农 村
中学学校数 (所)
77268
14473
20853
41942
在校学生数(人)
73689101
14970220
22856105
35862776
教职工数(人)
4910968
1249134
1590535
2071299
每校学生数(人)
954
1034
1096
855
学生/教职工
15
12
14
17
小学学校数 (所)
553622
32154
81184
440284
在校学生数(人)
130132548
18166507
26928904
85037137
教职工数(人)
6454862
1075403
1396831
3982628
每校学生数(人)
235
565
332
193
学生/教职工
20
17
19
21
合计中小学学校数 (所)
630890
46627
102037
482226
在校学生数(人)
203821649
33136727
49785009
120899913
教职工数(人)
11365830
2324537
2987366
6053927
普通中学教育经费(万元)
9818888.9
2885042.8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6658801.6
2208547.8
普通小学教育经费(万元)
9939983.1
5735693.6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7704708.3
4548153.3
全国城镇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833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1177元;农村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80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616元,只相当于城镇中学生的一半;全国城镇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932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700元;农村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67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535元。设想农村中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1500元,总额达1070亿元,增支约850亿元;农村小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700元,总额达到600亿元,增支约150亿元。合计国家财政性经费年增支约1000亿元。这是经常性开支。下面再计算基建支出。
农村中学生按7000万人计算,每校1000人(约24班,每年级4班),则有7万所中学,每校投资350万元,总投资2450亿元;农村小学生按8000万人计算,每校500人(约12班,每年级2班),则有16万所小学,每校投资160万元,总投资2560亿元。中小学共需投资约5000亿元。若分5年完成,每年约需投资1000亿元。中小学建设的实际操作可按农民实现城市化后的人口分布建设。
两项合计,建设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年支出约达2000亿元。农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并大大地促进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形成,为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3、 按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
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户口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为92820万人,占73.33%;户口在城镇的常住人口33763万人,占26.67%。乡村人口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只需要留下1/3的人口,即3.1亿人;2/3的人口,即约6.2亿人,需要进入城镇。
假设开展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后,1/3人口进入城市,1/3人口进入小城镇,1/3人口留在现代化的农村,不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忽略尾数,则三者的人数都是3亿人。为了计算方便,根据我国国情,现在这样设想:全国约二十亿亩耕地,农村每一万亩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村,每十万亩耕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每一百万亩耕地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则需要建成20万个新村,每个村的人口平均约1500人;2万个小城镇(可以以现在的中心乡镇为基础),每镇平均约增加1.5万人;2000座新城市(可以以现有的县城为基础),每个城市平均约增加15万人。这种城、镇、村的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这种投资总额。
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数据测算表
项 目
城市
镇
村
合计
城、镇、村数
2000
20000
200000
人口规模(人)
150000
15000
1500
人均占地(米2/人)
100
200
300
城、镇、村占地规模(公顷)
1500
300
45
总人口(万人)
30000
30000
30000
90000
总占地(公里2)
30000
60000
90000
180000
单位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公里2)
1
0.75
0.5
每城、镇、村投资额(万元)
150000
22500
2250
总投资额(亿元)
30000
45000
45000
120000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我国为60-120米2,新加坡为227米2,美国为200-400米2。根据我国国情,并考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均建设用地,市、镇、村分别按100米2、200米2、300米2计算;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额,市、镇、村分别按1亿元、7500万元、5000万元计算,则总投资额可达12万亿元,其中市、镇、村分别为3万亿元、4.5万亿元、4.5万亿元。设想这个目标在10年完成,每年只需投入约1.2万亿元。如果国家与地方按1:1配套,则国家每年只需投入6000亿元。当然,新城市的实际建设操作,一定不会按2000个、每个15万人的规模执行,可以根据不同待发展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能够吸收的进城农民量等因素而定。可以扩充现有的大中小城市,也可以规划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现代新镇和乃至新村的实际建设操作也是这样。
三项总计,需要国家投入10000亿元。其中用于经常性开支3000亿元,用于建设性开支7000亿元。恰好是平衡总供给的初始消费和投资启动额。
资金来源可以由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是采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形式解决。在现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这会带来就业的扩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Ⅸ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编者按:本文是年5月张诗亚教授、邵燕楠副教授赴英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同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作的报告。“顶岗实习”是我校张诗亚教授首倡的一条“更新”农村师资的新模式,它对于西部教育的扶助模式和师范类本科生实习体系的改革有着开创性的成果和意义。中央电视台、重庆时报等多家媒体都做过相关报道。《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也刊登了相关文章《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美姑县、贵州威宁县为个案研究》。本期简报将呈现此文,在编辑中略有删减。
西部农村教育滞后是中国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提高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之关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中国政府承诺,到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上实现“两基”。为此,中国政府在西部农村启动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教师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地区师资的落后局面,客观上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何改善、改变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现状成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四川省美姑县、贵州威宁县的师资情况作了实地调查。这两个县都是民族自治县,都尚未实现“普九”。贵州省威宁县是一个以彝族回族苗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位于乌蒙山脉高原,处于长江、珠江上流分水岭和乌江源头地段。全县人口共有109万,全县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四川省美姑县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全县人口183000人,截止2004年,仍有62506人没有越过温饱线。
一、西部农村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农村的教育处于一种低级循环的状态,西部农村教育的滞后不仅是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教育物质方面的落后,而且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教育观念的传播都要依靠扎根于广大西部农村的教师。然而,西部农村的师资现状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数量不足
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西部农村地区师资的瓶颈。许多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学点、村小、非完小都存在一位教师肩负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美姑县的依果觉乡尔玛村小,只有一位教师,由于缺少教师,不能招收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这位教师教授三、四年级所有的课程。由于缺少教师,尔玛村的一、二年级的学龄儿童辍学。截至2005年,四川美姑县共有中小学教师1495人(包括代课教师),现有中小学在校生22408人,根据师生比例,尚缺小学教师529人,初中教师尚需36人,仍需9名高中教师。如果按2010年“普九”目标来概算,需小学教师1585名、初中教师662名、高中教师107名,合计共需教师2354名,到2010年中小学教师需净增1232名。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现有专任教师3196人,根据师生比1:29.8人计算,尚差2288人,现有初中专任教师1457人,按照1:23.9的师生比,仍需1380位专任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的财政困难。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04年的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但财政支出却达到4.5亿元,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境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到2010年,共需要新增教师10062人,平均每年需新增教师1400人,按新进教师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不含教师今后晋职晋级提高工资),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教师工资2100万元。但凉山州“普九”欠账资金已达到19864万元,成为县乡政府和学校的承重的负担。2004年,美姑县县财政全年对教育总投入2434.0728万元,其中中小学教师的工资2297.6274万元,业务费34.2万元,公务费52.2454万元,村小建设费50万元,教师的工资占了美姑县财政投入的大部分。
对于西部农村学校来说,因县财政困难而造成教师缺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就美姑县和威宁县来说,青年教师普遍不愿意去工作,即使依靠行政命令分去的教师,也表示有离开此处去别处工作的愿望。 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上占40.2%,近年来,许多学校基本上停止录用新教师,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
2. 教师的职称结构或编制结构不合理。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在农村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2.5%,所占比例偏少。在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中,职工所占的比例偏高,专任教师的缺编尤为严重。
3. 学科结构不合理。四川省美姑县、贵州威宁县的许多学校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程,其余的课程均未开设,最主要的原因上缺少这些学科的教师。在所调查的一些学校中发现,即使开设这些课程,国家给学生发放了免费的图画、音乐等教科书,也因为没有教师而形同虚设。一般来讲,语文教师兼任图画教师,语文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上图画课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所做的事情,教师只是维持一下课堂秩序。就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除高中和城区学校外,大部分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初中和小学的英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严重不足。
4.教师地域分布、流动不合理。骨干教师多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真正需要的教师的边远农村代课教师居多。县城中小学,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职工严重超编,人浮于事,办学效益较低。而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比较边远、条件比较艰苦的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的学科不配套。西部各省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考核或者考评,通过考核或者考评的教师就可以掉入中心小学或者县城里的中小学,而没有通过考试的教师,就会被重新分配到离中心小、县城中小学远一点的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县政府试图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种做法却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增加了使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教育的更劣势的地位。
5. 双语教师不足。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小学一、二年级实行双语教学,三年级以上采用汉语授课。这就要求有大量的双语教师,但在美姑县和威宁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双语教师严重不足,也没有对已有的双语教师进行当地语言的培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不能交流的状态,只好采用手势等方式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这无疑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高
西部农村地区至今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截至2005年5月,美姑县仍有314名代课教师,其中小学毕业的代课教师有205名,初中毕业的代课教师101名,高中和中专毕业的代课教师仅有8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代课教师7.02万人,其中在小学的代课教师6.08万人,中学代课教师0.94万人,占全国代课教师总数的12.6%,占全区专任教师总数的20.1%,这些代课教师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小学和初中。代课教师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为完成“普九”的任务,西部农村聘用了大量的代课教师。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空着教师编制不用,采取低薪聘请代课教师的方法来维持教学基本运转。美姑县代课教师的工资仅为60元/月。
Ⅹ 您好 请问 perkiomen school 这个学校好吗 谢谢了
这是一所正规的以寄宿为主的质量却一般的美国学校。它的SAT成绩和全美的平均成绩差不多,留学生的比例也略偏高一些。不过,学校的规模比较合适,校园的面积也相当大,提供应有尽有的AP课程。也就是说,如果有潜力,一样可以学很多AP课程。
美国高中数学物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