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身份认同
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立足岗位,以身作则,不断进取!
B. 如何权衡教师这一职业所带给你的角色认同
教师的角色认同与专业认同
角色认同与专业认同是教师职业认同中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角色是在社会组织与制度所确定的规范下界定的,要求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承担相应的行为活动,具有社会功能性;而职业建立的是行业中的职责和规范,具有经济性和技术性。职业认同与角色认同其实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范畴,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层面,他们都需要探讨其意义是什么,也需要将个人置身于一定的背景下去反思如何去实现意义。“教师角色认同”关注教师角色的个人独特性,关注教师的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个怎样的职业,应该发挥出什么样的角色等;而实际承担的角色和理想中的角色可能有不一致之处。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照顾者、陪伴者、指导者、管理者、观察者等;一名英语教师可以认为自己是语言学家或者教学专家、教育专家等,这与他们的教学环境、教学经验和教师自身经历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教师成为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的角色更多被认可,教育专家的角色较少被认可。虽然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它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会主动寻求角色平衡。专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它的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从而表达自己在所处群体中处于技术高端水平的需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追问与确认自己的专业人员身份,包括“我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能否成为一名教学专家?”“我是要成为一名教学能手,还是一名教育专家?”,受个人化特点的影响,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有差异。有研究者认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过程是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对教学认识的不断整合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教师实践知识的过程,不同来源的知识彼此交互影响着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也就是以公开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个人实践知识,在自我反思中深刻认识个人的实践知识,并通过说或写故事使个人实践知识公开化,最终使它成为新的公开的教学基础知识,以此形象地表现出教师专业身份的动态循环的形成过程。
C. 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爱从不讲究公平,也无法用公平来衡量,所以也不必耿耿于怀有没有爱的理由。只要是真爱,有多少理由都无所谓,不是真爱,找多少理由都无济于事。
D. 什么是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意识
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们在共同的专业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树立专业的自信,并获得自我的身份认同。
E. 教师什么时候变公务员
在不久前,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师福利待遇、地位方面的改革。之前的教师是属于事业单位,现在教师确立为公务员编制。看到这条信息是不是很激动?
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
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F. 教育改革教师怎么干
一、教学目标
对“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及“教师”等概念,做一点正本清源的努力;顺便陈列并剖析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多方障碍;启发并激励教师,寻找自己投身真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最后,分享几条自己做过的或许算得上真教育改革的具体个案,以回应“怎么做“的问题。
二、专题要点
1.关于教育改革——何为教育;何为改革;教育史上几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剖析;教育改革的定义;该定义在中国当代教育语境下的应然性诠释;当代中国教育之伪教育与反教育种种;为什么得重读教育史及其它。
2.关于教师——非仅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中国教师身份认同,怎一个乱字得了;当代价值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身份自觉;当代社会教师处境的现实困境;教师职业外延的社会文化分析;教师职业内涵究竟怎么定位;教师职业尊严缘何确立。
3.寻找教师投身真教改的内驱力——你烦么你职业倦怠么你拥有职业尊严么;身处困局你打算怎么办;教改的最大内驱力是教师改变自己职业境遇的强烈需求;你有这种需求么;推而广之你在乎你学生的幸福么;他们这样上学上这样的学最后通往哪里;尝试寻求拆解与构建的你已经踩上教育改革的门槛啦!
4.我的教育改革道路——我没想教改只是想改变工作感受;我没想教改只是想学生们学着不烦;他们不烦学习了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他们好我也好;于是我做过几桩现在看来应该被命名为教育改革的事情。事情一事情二事情三事情四能讲几桩算几桩冒充个案分享吧!
三、拓展材料:推荐阅读材料、案例的名称
1.读最少一本任何版本的西方教育史著作。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卢梭、赫尔巴特及洛克的教育著作。
3.我自己写的《校本课程与教师成长》及《教师发展的四个维度》等几篇文章。
四、课程作业
1.布置的阅读书目一定要去找去读。
2.罗列自己职业生涯中最烦的三件事并给予尽可能多维度的成因分析。
3.从上题三件事中选取一件,写出改变的方案构想,然后,进行拓展分析。
五、辩论主题
1.正方:校长引领教师这句话是对的。
反方:校长引领教师这句话是错的。
2.正方:普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有利于身心健康。
反方:普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无异于自找麻烦。
3.正方:进行教育改革会影响学生前程。
反方:进行教育改革才是为学生负责。
G. 教师的角色就等于教师身份认同这句话对吗
不等于的教师的角色,他可能扮演着各种角色,只有在学校才属于教师本身角色,在家里也可能半年,这一个子女就。
H. 什么是教师的身份认同
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其中包含了制度性的“;一、作为制度化利益的“教师身份”;现代社会的交往形式是一种结构性的,任何一种关系通;对于教师群体而言,这种决定是通过被赋予一定的“身;方面是对身份的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