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教师心灵
❶ 旨在培养我们什么的什么的美好情景
小学数学“美好数学教学模式”是平南县数学教研组的一个课题,它是指与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相对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美好教学情境,运用提前预习教学方法,探究美好知识的教学内容,实施美好检测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模式。
美好数学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点教学过程:一、美好情境;二、美好预学;三、美好知识;四、美好交流;五、美好回顾;六、美好检测;七、美好拓展。其中,美好情景是这个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优秀教师要拥有一颗能够唤起共鸣、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发潜能的心灵。拥有这种心灵的人必定是富有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师。所以教师需要用美好的知识感化学生,而通过设立美好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美好情景的设立利于激发课堂的生命力,全面培养学生。
一、 在美好数学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是非常重要的。
设立美好情景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通过设置美好情境进行新课启示,则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可诱发学生产生非知不行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帮长工们讨工资的故事,巴依老爷说,工资可以给,但从8月1日起,他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他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让在他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去。阿凡提到了某天,真的从巴依姥爷家帮长工们拿到了工钱。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存疑惑,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这样就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觉乐学的求知精神。
二、 创设美好情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比的基本性质》中,通过设立如下情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比例知识。
有个老太太笃信神佛,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她儿子不胜其烦,决定教育教育她。
于是,有一天他喊了一声:“妈!”老太太答应了他。过一会他又喊:“妈!”老太太又答应了他。可这个人还是没完没了地喊。老太太终于被喊烦了,便没好气地说:“不在!不在!你烦不烦?”
这个人笑着说:“我才喊了您几声,您就不高兴了。那阿弥陀佛每天不知被您喊了多少遍,不知他该怎样发脾气呢?
这是一个运用类比推理的例子。通过这个生动的情景,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美好情景是美好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巧妙地设立情景能让学生领悟美好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对重量单位“千克”与“克”进行讲解时,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立以下情景:
拿出一些大小不同的苹果,以此来使学生进行猜测,苹果大小与重量有什么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故事:小明和妈妈去买苹果,但是在买完之后妈妈却说重量不足。这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为什么重量不够?”接着教师便可以告诉学生因为少了20克,这样将“克”引入到故事中,能够为学生灌输一种实际购物的感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应用,深刻地了解其中存在的价值。教师这样设立美好情景,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快乐、生动、活泼。
总之, 创设美好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是美好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美好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小学生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美好数学的情感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美好情景突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使美好数学教学模式得以良好的发展。
❷ 老师好电影教育意义
(一)分离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苗婉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这段话十分富有诗意,这句话中有他对学生的深深不舍,有对那些洋溢着青春的学子们的祈愿,更有对安静,对这个本来有着大好前程、有着光明未来的最中意弟子的痛惜和愧疚。学生们在他的教育下都懂事了,都去放飞了,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留下,何况他还一度被冤枉,他的心早已经看透了现实,即便学校分给了他房子,也不能挽留他早已破碎的心,而宁愿选择去了一所乡村小学。那么,这种选择和学生、和所在的学校和那个叫做南宿的地方分离的举动,是否就可以真正实现曾经的过往从记忆中抹去,是否就可以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我想不是这样的。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写道:“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的内心不断地有对联系的渴望,一种强烈的渴望,对我们的心灵和远方的星辰、我们自身和世界的他者亲密无间地生活这一状态的渴望。我们向往与他者联系为共同体,因为我们知道,依靠这个共同体,我们在生活中会感觉更自在,相互间不再有陌生人,地球上不再有异乡人。”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曲婉秋老师了,他其实从未离开,从未从他曾经的版图上走远,这种分离其实是一种深深联系的渴望。他这一辈子应该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南宿一中发生过的一切,他永远都期望人的善良正义如光芒把所有心灵照亮。
(二)惩戒
苗婉秋老师无疑是一个说一不二、霸道专制的老师,从他对学生的一次次斗争中就可以看到,从他的“苗霸天”绰号也可以看出,即便他如此霸气冲天,动不动就让学生做俯卧撑、蛙跳,但最终他却以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当学生帮他把都是的自行车找回来,在操场上给他颁发“全宇宙最优秀老师”的称号时,他的惩戒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他仍是愤恨不已仍在责备学生不懂得珍惜时间。他这样的个性仍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对自己因成分不好失去美好未来的惨痛经历的悲愤。帕克·帕尔默说:“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正是因为他内心深蕴的君子精神、师者仁心让他能够坚守师道尊严,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而他的惩戒最终产生了善的力量。惩戒的存在或许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让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秉持正义、敢于负责地走向未来。
(三)反思
这部电影既是以学生王海的视角来怀念那个难忘的学生时代,其实更是对那个时代师生生活的反思,这种反思是苗婉秋老师给予他们的,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教师带给学生的都早已种在了学生心里,就是这个严爱有加的老师让高三三班的所有学生有了念想,有了影响一生的力量,王海的反思正是代表着他们的坚强的成长。在电影中,曲婉秋老师也有一次深刻的反思,那是在他人生最失意落魄的时刻,是他的老师告诉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于是,他穿过人生的阴霾,在反思中重建了自己的人生。
他恪守职业道德,饱含教育情怀,坚守道德底线,虽然历尽人生坎坷、无缘金钱名利,但他确实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人。如何能够达到,我想,首当其冲的还得是学会反思。
《老师好》这部电影唤醒了我们对美好师生关系的追寻,在这个明媚的春天,它也如一抹阳光轻拂过教师的心田,也如一颗明亮的星,将黑暗的夜空照亮,让我们对人性的善良、职业的尊严、理想的守望充满无限的向往和追求。
❸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一次,我们一家三口放晚学刚回到家,老公从手提袋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说:“这是孙校长送的书,你好好看看,这本书比较难懂,你要反复看。”我接过书一看,书名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显然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但为了不薄老公和孙校长的好意,我只好硬着头皮看。
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记得刚进三年级时,就听说了我们班的“小谭”,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并都长年在外,他跟着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家孩子也比较多,日子过的很清贫,所以他很难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手和身上总抹的脏兮兮的,成绩十分不好,进班时倒数第二,作业从来都不写,并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每次站路队时,他都会默默地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大课间活动时,我常常找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总会躲藏在某个角落。就算找到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又不见了。为了鼓励他,我便在课间悄悄地观察。我发现,小谭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可以承受的了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可以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一天中午,班级站队经过别的班级门口,我看见地面上有几片碎纸屑,全班都走过去了,纸屑仍在那里。最后走过来的小谭,看见我盯着地上的纸屑并皱着眉,也许是为了表现,他快速弯腰捡了起来。为了教育全班同学,也为了能够鼓励小谭,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让他担任我们班的卫生委员。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小谭原本空洞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紧接着又黯淡了下去。不过,从那天起,他的身影似乎在我面前晃动的次数变多了。为了进一步鼓励他,我多次找他谈话,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此心来唤醒、呵护彼心;还给他剪指甲,送给他东西,给他开小灶,辅导他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和他玩。渐渐地,小谭开始和同学们相处了,大课间,他和大家一起跳起了长绳、玩起了呼啦圈。还真别说,小谭虽然比较瘦弱,但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比较好,各项活动都玩的不赖。随着和大家的相处,小谭学习也开始用心了许多,课堂上认真听讲了,敢发言了。虽然每次考试只是进步几分,作业还经常写不齐,但总体上的确是进步了。这正是教师对孩子心灵上尊重、呵护与抚慰,使我们的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面向全体,面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真正好的教学正是源自于此。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
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❹ 哪个网站可以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其他一些教师阅读书目一般可选择什么网站在网上阅读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
❺ 谁知道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全书怎么下载
http://www.shupeng.com/book/3597761?qid=139406864066805111020501a6
❻ 好的教学源自哪里──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记得刚进三年级时,就听说了我们班的“小谭”,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并都长年在外,他跟着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家孩子也比较多,日子过的很清贫,所以他很难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手和身上总抹的脏兮兮的,成绩十分不好,进班时倒数第二,作业从来都不写,并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每次站路队时,他都会默默地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大课间活动时,我常常找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总会躲藏在某个角落.就算找到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又不见了.为了鼓励他,我便在课间悄悄地观察.我发现,小谭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可以承受的了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可以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一天中午,班级站队经过别的班级门口,我看见地面上有几片碎纸屑,全班都走过去了,纸屑仍在那里.最后走过来的小谭,看见我盯着地上的纸屑并皱着眉,也许是为了表现,他快速弯腰捡了起来.为了教育全班同学,也为了能够鼓励小谭,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让他担任我们班的卫生委员.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小谭原本空洞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紧接着又黯淡了下去.不过,从那天起,他的身影似乎在我面前晃动的次数变多了
❼ 描写心理震撼的词语
描写心理震撼的词语
轻轻地合上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几个词语在脑海中渐渐显得清晰,那就是在阅读时触动我心灵的几个词语。
1、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首先触动我的是这一句话:“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让我联系到另外一个词语——内驱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驱力无疑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因。但是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目的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不同,由此造成内驱力有和无、大与小的差距。内驱力隐藏于自我个体之内,具有隐蔽性,只有对他们的行动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内驱力的源头。学校进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教育局进行“学科带头人”“县级名师”的评选,这些都为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供了外因。但这些荣誉绝对没有个人达到自我期许、自我认同的目标后所产生的成就感更有价值。帕尔默说:“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这句话也可以反推过去:外部给你的表扬和荣誉绝不会比你给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师在这份工作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按照朱永新的说法,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惧。第一次看到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教师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个年近60岁的老教授在走进教室前也会恐惧——我之前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样。回想自己在从教的前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恐惧明天的课没有充分地准备好,恐惧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恐惧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更恐惧自己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有一大截。“难道教师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吗?”“难道其它教师的心理也是这样子的吗?”我多次自问,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了信心。看到帕尔默对恐惧的解释我今天才豁然开朗。现在经历了六年的磨炼,虽然没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种想逃跑的感觉,但还是有一丝恐慌,因为我无法预料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如何。帕尔默告诫我们说“不要害怕”,因为“我可以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
3、共同体。帕尔默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或许他的另一种说法更通俗一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体”这个词语让我想到海盐独创的一个词语——“一体两翼”( 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为两翼的教研体系)。共同体的成立无疑为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实现建立一个圈子,搭建一个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共同体,小到备课组、教研组,大到片的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但自己总感觉这些共同体的的交流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们无法在共同体内体验到那种表达与倾听的愉悦。是的,我们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不愿听取别人的批评,我们更不愿批评别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不以为然。长期形成的个人思维与矜持阻碍了我们的沟通。为什么我们的共同体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帕尔默的这句话无疑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是的,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的个体还没有想要表达自我的渴望,所以还没有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中,是内因先起作用,还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书读完了,思索还没有结束。一本好书不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它能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深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觉得,这本书做到了。
❽ 教师必读的十本书
1、《学记》2、《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4、《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5、《优秀教案》6、《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7、《致教师》8、《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9、《从平凡到卓越:25位优秀班主任的故事》10、《教育方法学》。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❾ 跪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电子版书籍免费网盘资源下载地址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帕克·帕尔默编著的一本图书。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我们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