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底线
Ⅰ 教师的道德底线在哪儿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Ⅱ 如何坚守教师从教的职业道德底线
视课堂如生命的敬业精神,敢于自检讨,勇于承认错误的担当精神,明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做才是一个敬业爱岗,尽职奉献,守纪惜誉,知荣明耻的优秀教师;
然后从“敬畏事业讲师德,严守教师底线;
敬畏法纪懂规矩,严守公民红线;
敬畏职业守纪律,严守执业边线”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和变相体罚、酒后驾车、公然索礼等损害教师形象的案例,阐明师德师风的底线、红线、边线是所有教师不可逾越的“禁区”。
“讲师德、懂规矩、守纪律”巡讲报告会是对优良师德师风的弘扬与洗礼,精彩的报告让该校教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生活中出现“自律意识不强、从教行为不廉、施教行为不端、个人形象不佳、爱岗敬业精神不强”会有损教师形象,甚至会给的个人事业和整个教体事业带来严重影响,告诫教职工要常怀敬畏之心,在思想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向优秀教师看齐,坚守道德底线,不触碰纪律红线,提师能、修师德、严纪律,做一名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教师,为上虞职教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Ⅲ 教育的底线是什么
其实,教师也是人,谁也没有权利要求我们“崇高”。
但是,作为一个教育人,必须守住教育的底线!
我们的底线就是一道防线,为孩子们排除世俗侵扰,留下一方净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徐建利:教师的底线是至少不伤害任何一位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成长。
百年孤独凤凰:教师=良心+责任=爱心+技艺
李默言:不可误人子弟。
无涯的博客:负责任是为师的最后底线,如果连该负的基本责任都不能做到,枉为人师。
吕建斌:在真和假之间,选择真。做真人,说真话,对待学生更要如此,做一个“真”教师。
在成绩和身心健康之间,选择身心健康。因为身心健康关系学生一辈子的幸福,做一个热爱生命的教师。
在知识和方法之间,选择方法。方法才是让学生不断获得知识的法门,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在爱和冷漠之间,选择爱。爱他人,也会爱自己,心中有爱,才会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在富贵和清贫之间,选择清贫。眼里没有名利的喧嚣,心里自然清凉,做一个淡泊的老师。
在随波逐流和坚守之间,选择坚守。只有在默默坚守中,才能找到真我,做一名是“自己”的老师。
在原则和让步之间,选择原则。原则是一种信念,信念不倒,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并影响一大批人。
xihan830215:我认为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每当静心思考,只要自己做得问心无愧。
文清子园:在尊严与人情之间,要挺直腰板,尊重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有可能尊重学生,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真正的爱源于尊重。只有教师自己有了最起码的尊严,才有可能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Ⅳ 教师如何把握原则坚持底线
现在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发生矛盾,但是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最终要以学生的学业为重。还要坚持一个底线,那就是确保安全第一,在校园内不发生人身伤害恶性事件。
Ⅳ 谁来坚守教师的底线 《师道》 王春雁
《谁来坚守教师的底线》王春雁
翻开中国教育这部悠久的历史,实在有趣得很。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长廊中,身穿一袭长衫手持戒尺的教师跟在“天地君亲”之后,一步一趋,高高在上,浑身洋溢着辛辣浓烈挥之不去的师道尊严。大大小小的学生到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先生鞠躬行礼。教师在“神”一般的光环笼罩下拥有崇高的威信和绝对的话语权,出语犹如圣旨,学生好比军人,必须绝对服从。至于“问题”学生,更有面壁的反省和思过,“侍候”的木板和竹条,下跪的供认和承诺。于是,“黄荆棍下出好人,男儿膝下有黄金”被尊为古代教育的名言至理。它犹如一面宗教灵幡,引渡莘莘学子芸芸众“生”,抵达“学而优则仕”的彼岸。想不到的是,在这些铁尺木板藤条竹片穿透岁月的声声敲击中,也还居然走出了王国维、钱中书等一代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更新。这是一个全新而文明的教育时代,教育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脱胎换骨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撒播,新的教育秩序正在构建,新的教育行动正在“开花”。我们欣然看到,曾经辉煌而神圣的教师已经无奈地从朽折的神坛上缓缓走下来,卸去那曾抵御过中国最寒冷天气的飘飘长衫,一步一退。前天,退到讲台上,手持粉笔,口若悬河;昨天,退到讲台下,左手给学生递粉笔,右手给学生传话筒;今天,已退到教室后面,听台上学生讲课,还要配合鼓掌。那些曾经双膝着地的学生也一天天站立起来了,一天天长高起来了。学生的话语权也随之直线攀升,大有超越教师进入言语自由王国之势。前天,坐在讲台下,举手可以发言,有理即可;昨天,和老师打成一片,发言不须举手,象“话”就行;今天,已走上讲台,随心所欲,想啥说啥,说错也“对”。专家们美其言曰,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教育的人性,这就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教师博大的宽容和爱心。
的确,新时期的教育正日益闪烁着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情怀的火花。诸如交流、平等、对话、个性、人格、快乐、尊严、生命、价值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深厚内涵和丰富注脚。更有“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就是服务者”、“在享受中学习,在快乐中成功”也已成为当前教育新的名言。于是,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说“我不想答”,专家认为那是他的权利,我们必须面带微笑地尊重;学生偶有失误,我们要象表扬一样进行交流甚至“鼓励”,要让别人感觉到这位同学似乎做了一件好事来告诉老师或是拾金不昧来交给老师;学生探究质疑,我们更要“求之不得”鼓掌欢迎,任其说什么“朱自清”的父亲爬铁道违反交通规则也罢,说什么“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也罢,说什么学生即老师、老师即学生也罢,只要他不怀疑这是上课,说什么都算“创意”说什么都算
“行”。这是一道多么迷煞人的教育风景线啊!
当前,学生沐浴着新课改的和煦春风,摆脱一切顽固的束缚,在七彩的天空下放飞梦想,自由飞翔。个体的生命意识、独特体验和自主精神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淋漓尽致的纯情展示,我们似乎在新教育的天幕下看到了他们如星辰般闪烁亮丽的人格和情怀。然而,当夜静下来时,当教育处于“零度时刻”,我们无不忧心忡忡诚惶诚恐。原本庄重大气的课堂被充满稚趣的游戏活动所替代,原本理性睿智的结论被浮躁的宣言喧哗的热闹热闹的掌声所替代。于是,“寒窗”演绎为“温室”,“艰苦”演绎为“快乐”,“答案”演绎为“随想”,“寒窗苦读”穿过千年迷雾乱世风云终于在教育嬗变的今天提炼出了“在温室里快乐地玩游戏”的精彩含义。
只是,我有点不太明白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究竟能抵达真理的什么高度,学生近乎直白的体验和稚嫩的认识究竟会切中生命意识和文化传承的何种程度。我更不明白这到底是不是新课改的特色和标志性“建筑”,我无权评说,更无言叙述。只是出于良知而担心,那些日益爬上讲台差点站在教师肩头的学生,位置高了,会不会忘乎所以,变成小公主小皇帝,会不会眼花缭乱,辨不清花朵的颜色;掌声多了,会不会迷失方向,只认得什么是对,不晓得什么是错;快乐多了,会不会不知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挫折,什么是代价,什么是付出。如果说成功是容易打造的,为什么要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为什么成功者总比失败者少。如果说成功是轻松快乐的,为什么充塞我们视听的常是打拼的声音和失意的叹息,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成功者在奋斗历程中微笑的表情和灿烂的写意。
作为教师,我更是困惑,甚至想呐喊。教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也不是避谷山野的高人,更不是静观清风白云驾鹤闲游的隐士。教师是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更有心界需求和美好愿景。教师理解宽容学生,同时也渴望被理解被宽容;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渴望自己发展;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意识,同时也渴望别人来理解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意识;学生需要快乐学习,教师也渴望快乐工作;学生需要人文关怀,教师也渴望人文关怀;学生需要人格尊严,教师也渴望人格尊严……。然而,教师的这些最基本的愿望和合理性需求,社会各界都关注和提供了吗?!当前的新课改都达到和满足了吗?!面对目前教育这台虽“豪华新颖”却日渐失衡的现代“天平”,试问,谁来拨正谁又来给予?!
抬起头来,我们只看见学生至上。一群群激昂之师高擎时代教育的大旗正沿着一种“安全通道”尴尬无奈地纷纷退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已至边缘地带——构筑成现代教育一道举世瞩目惊世骇俗的风景线。怵目教育这道绝壁的风景,谁来坚守我们最后的底线?!谁来营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Ⅵ 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有这么几条底线,不得逾越
是这个帖子(转载):
任何职业,都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不应该例外。
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有这么几条底线,不得逾越;
1、有人愿意送,教师收礼也可以,但不要因此歧视或故意刁难其他没有送礼家庭的孩子;
2、不能明目张胆向学生和家长索取礼金财物;
3、不能为了自己的业绩,肆意增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延长学习时间;
4、不能给自己的学生办补习班,收取补习费。
Ⅶ 师德的底线是什么
在社会格外关注师德的时候,在教育内部审视和反思师德的时候,在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修养的时候,提出“师德的底线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明智的。以往我们一味讲“红烛”精神、“春蚕”精神,讲“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师德的“上线”。但是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现实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下滑。因此从实际出发,对师德除了提出理想的高度,还应有个底线。有人提出师德的底线是人性,好像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底线显得太低了些。我认为师德的底线应该是良心。
我们教师之间几十年来好说的一句话是:“当教师是个良心活”。这看起来是低调的,但这“良心”二字份量不轻,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良心的内涵其实很丰富。首先,良心是真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真”做为教育的至高境界。现在这个“真”字更为可贵,因为社会上假的东西太多了,校园里的假东西也不少,比如高喊素质教育却实干应试教育,在上级检查评估时制假材料,甚至指挥学生说假话以获得高分数,不一而足。这种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的思想作风败坏了校风、教风,带坏了学生。
良心是善心,是仁爱之心。一个教师要有满腔的悲悯之心,要做仁者,要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谁不爱学生,谁就教不好学生。”那些唯我独尊、言语霸道、动辄惩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教师缺的就是善心。那个逼学生母亲为其子陪读二十天还不依不饶使学生自杀的班主任,那个让学生当堂喝尿的教师,那个划伤四十一个小学生手心的女教师,他们都没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养,缺少良心。
良心是事业心和责任心。要立志当一辈子教师,甘于青贫,耐得寂寞,不羡富贵浮华,不思跳槽下海。我们“出无车,食无鱼”,但我们有崇敬我们信赖我们爱我们的纯真善良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清明透彻求知若渴的几十双眼睛,我们享受着人间的真情,我们把一株株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这是那些坐在主席台上和小轿车里的人得不到的精神享受。少数教师向住“富贵穴”和“肮脏地”,就让他们去吧,熬到最后是真金。
良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仍有很高的道德教育价值,特别是在道德失范的环境里,在教师中倡导良心,并以此作为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恰当的。
Ⅷ 教师守住底线,不触碰红线是什么意思
不要违背师德之类的,列入金钱
Ⅸ 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如前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对待学生的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是革命的后代,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
4、对待自己的道德
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