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师
这个老师喜欢看电影的,初期课后你就要哪里有他在的地方就去哪,增加事件发生频率,个人魅力也要提升,同时不能丢了运动和学习。反正很多时候就是要投其所好,另外游戏中途的选项也是很重要的
2. 中国古代最早十大老师排名
1、黄石公
黄石公是秦朝末年的隐士,非常有本事。他传给张良兵书,使得张良成为著名谋略家和军事家。有个典故叫“圯桥进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那时张良是年轻的公子哥儿,黄石公为了
考验张良,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然后让张良去捡,捡来后又要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看到张良能忍辱,就与张良约定五日后在此桥见面。
连着两次张良迟到,受到黄石公斥责,第三次张良干脆不睡觉,半夜就在桥上等着,黄石公来了后,很满意,就传给张良一部兵书《黄石公兵法》。
2、老子
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洞大智慧,其思想为中国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实是中华文化之本,鲁迅先生曾讲:(大意)中国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两千年封建统治,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且老子之影响已至于全世界。
3、孔子
儒家文化之开创者。影响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孔子成为中国统治文化的精神教父。历代谥封,加之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影响整个世界,美国评一百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4、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有著作《鬼谷子》传世,为纵横家的鼻祖。
鬼谷子有四套学问。一是占卜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军事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纵横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后世占卜师也奉鬼谷子为祖师爷。
5、墨子
墨子,名翟。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
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6、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7、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郭沫若评论他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9、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10、严复
清朝著名教育家。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严复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3. 清朝历代皇帝的老师
一、帝师列表
1、顺治帝:通琇、汤若望
2、康熙帝: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
3、雍正帝: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
4、乾隆帝: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5、嘉庆帝: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朱珪
6、道光帝:戴联奎、曹振镛、沈岐
7、咸丰帝: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8、同治帝:刘崐、李鸿章、翁同龢
9、光绪帝:李鸿章、翁同龢、孙家鼐、夏同善
10、宣统帝:陆润痒、陈宝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
二、帝师资料:
1、朱轼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2、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苏如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师。
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44名进士,入庶常馆历练,结业,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讲经书等。曾辅导过太子旻宁(清宣宗道光帝)。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卒,谥文清。
3、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
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5、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帝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家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翁同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受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沈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轼
4. 三朝教育代办职称吗
总得来说,三朝教育的老师们很有责任心,为学员们提供很好的职称方案 ,让我获得了职称。
5. 张廷玉一个三朝老臣,为何在晚年不受年轻皇帝乾隆待见呢
人呐,藏拙藏了一辈子,最怕就是到最后狐狸尾巴露出来,还被人给抓住了。藏拙这件事司马懿和张廷玉都做得很高明。
可这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结局在于,司马懿的尾巴没有被人抓住,而张廷玉最后被乾隆抓住了尾巴。最终落得个唉声叹气的晚年。
02配享太庙,害了张廷玉的晚年。
张廷玉得知自己配享太庙以后,那叫一个兴奋啊。毕竟汉人配享太庙,这是张廷玉独一份的,为此张廷玉就更加卖力地工作了。
乾隆登基以后,张廷玉依旧受到重用,不过有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内阁中满汉之间,充满了斗争的问题。
亲制诗三章以赐,廷玉入谢,奏言:“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清史稿》
当时的辅政大臣中,张廷玉是汉人,可是其他几个都是满人。鄂尔泰死后,讷亲成为了内阁首辅,再次超过了张廷玉。
所以说张廷玉和这帮满族大臣之间,其实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在他来看,这帮人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比不上自己,就因为身份的原因,才身居高位。
- 当年雍正皇帝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他始终都没有忘记。乾隆也是不断提醒他,每次他想要回家养老的时候,乾隆就拿配享太庙的事情来督促张廷玉。
- 一直到78岁的时候,乾隆才答应让他退休回家养老。张廷玉总算松了口气,可以休息休息了,但是有件事他不放心,那就是能否配享太庙的事情。
- 为此他特地找到乾隆皇帝,希望乾隆给他写一个凭证,将来一定保证让他配享太庙。乾隆皇帝那叫一个生气,这明显就是不信任自己嘛!但是老头子这么大岁数了,乾隆也不想折腾他了,所以就给了他一份承诺诏书。
没想到第二天张廷玉自己就不上朝谢恩了,而是让他儿子前去谢一下乾隆皇帝就好了。结果问题就大了,这回算是彻底得罪乾隆皇帝了。
03张廷玉的耳目,成为了乾隆皇帝最讨厌的事情。
乾隆皇帝觉得张廷玉不亲自前来,这是非常讨厌的事情,所以他下旨让张廷玉过来把话说清楚,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不满的。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这诏书还没传达下去呢,张廷玉大清早就赶到乾隆这儿来谢恩了。这下子乾隆跳起来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乾隆认为他身边有张廷玉的耳目。
次日,遣子若澄入谢。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由敦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谢,上责由敦漏言,降旨切责。廷臣请夺廷玉官爵,罢配享。---《清史稿》
旨意上位传达下去,张廷玉就提前过来谢罪,这明摆着是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了,而且这个人的官职还不低,至少是内阁学士中的某一两位。
自己身边安插了别人的眼线,这是皇帝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为此乾隆皇帝大发雷霆,不仅把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剥夺了,甚至连配享太庙的资格都给剥夺了。
张廷玉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小心谨慎了一辈子,到老了却遇到这么一档子的事情,盼了一辈子的配享太庙,这回算是彻底栽了。
6. 从古到今著名的老师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7. 全国十大著名教师
排在抄之首的是
北京八十中学的
童嘉森:特级教师、首师大研究生导师(虽然他是中学老师),从教38年。一直战斗在一线!
然后是北大附中的英语李萌:她主要是把现在高考研究的透彻,9年高三把关。在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别的老师是学不来的
第三位也是北大附中的,韩校老师,历史特级,不但历史好,并且给学生演讲励志教育。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
第四位人大附中的周沛耕,数学的神话。不多说了。
第五位北京101中学的朱爱农
第六位李金池
第七位是地理田佩淮
第八位是化学林祖荣
第九位是语文周京昱
第十位是秦海地
8. 为什么那英能稳坐《中国好声音》三朝冠军导师
从第一季好声音开始,那英就担任导师,身边三位导师中人来人往换个不停,只有那英一人稳坐四朝江山,而且还拿了三次冠军,分别是第一季的梁博、第三季的张碧晨还有第四季的张磊。
这都不是重点,那英四年三个冠军的背后是她与《中国好声音》之间的特殊关系。网上爆料称目前灿星经纪人公司股东结构:大股东田明(中国好声音大老板),二股东那辛(那英的姐姐),三股东蒙桐(那英老公),大家去工商局查询股东结构就明白了,这就是那英每一季都能做导师,每一季的学员都能拿冠军或者名次靠前。
9. 康熙的老师有哪些
1、陈廷敬
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2、沈荃
松江府人,顺治九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有传。沈荃常指导康熙学书,据传沈荃每侍帝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深得康熙帝赏识。为康熙书法代笔人之一,其书法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
沈荃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为官清廉。他喜好诗歌,他的诗作也有功力。沈荃独会心于高、岑、王、孟,足见他的性情。
3、南怀仁
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
4、黄锡衮
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福建晋江潘湖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深受圣祖倚重,累官至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著有《潘湖鸣凤集传》《金湖白叶黄武烈记》《潘湖叟黄大学士文集》十卷、《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等。其裔黄高升黄伯爱行贷榕城嘉崇里圣王庙南金墩巷十九世嘉庆年间至纪鸦片战争时黄兴祥讳锡来为避战乱远渡南洋拉森码头。
5、彭而述
字子籛(jian),康熙幼年时的老师,号禹峰,邓州彭桥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
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后而述感到年事已高,与其追逐于战阵戎马之间,不如著书名山,随作《归田记》,归乡专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