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1、每天可以笑着面对学生2、学生把你当成知心的哥哥姐姐3、工作是你的乐趣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B.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1、每天可以笑着面对学生
2、学生把你当成知心的哥哥姐姐
3、工作是你的乐版趣
心理健康的权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C. 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1.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要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
据我们的调查,教师的心理困惑集中在:“当今学生难教”“工作压力过重”“学校管理不当”等方面。作为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要树立发展性评价,倡导行动研究,加强参与式管理,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在教师中间建立一种教学取向的结构化团队关系,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学校心理环境。
2.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都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学校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工资、福利待遇等,更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的自主权,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建立客观公正、正面激励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满足成就动机。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严格限制时空上存在分离性的教师兼职,恰当分配角色任务,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D. 如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上)
--------------------------------------------------------------------------------
发表时间:2003-9-15 14:03:00 作者: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三)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调查
正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也就越来越多。
1. 高峰、袁军(1995)采用SCL-90量表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是小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小学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加上小学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为此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这都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的直接诱因。此外,由于社会期望值偏高,难免产生焦虑、恐怖情绪。
在比较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层面后发现,小学教师群体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以下差异:
①地区差异。郊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市区的小学教师。
②性别差异。调查数据表明小学女教师除个别因子(这里的因子指上面谈到的不良表现)外,心理健康问题远比男教师严重。
③年龄差异。各年龄组的小学教师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年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虑和“其他”(饮食、睡眠)比青年教师严重;而青年教师则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比老年教师严重,呈现明显差异;中年教师始终居中。
④学科教师差异。担任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调查数据显示,除个别因子外,担任语文、算术、外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比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其中外语教师心理健康最差,体育教师相对最优。
⑤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差异。该研究表明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仅在躯体化因子上班主任症状显著严重于非班主任。
2. 贾林祥、宋广文(1999)同样采用SCL-90量表对32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①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
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除了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这可能是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
③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差异很显著;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得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④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除了在恐怖因子上两者得分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
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教龄而增高的趋势。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E. 教师心理健康演讲稿
教师的职业使命固然神圣,但是教师是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教师的心理困惑和情绪失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会发生的。不能绝对化地认为,教师有心理困惑就是不正常。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喜悦和悲伤,而这些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所导致的。在众多的压力源中,与人更密切相关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称为生活压力源。公认的生活压力源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改变,例如亲人亡故、患重病、失业、子女离家出走,或者恐怖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等。生活琐事,包括家用支出、工作职业、身心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挫折感和动机冲突。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即个体在挫折情境下的挫折感。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
“冲突”是一种心理困境,它是指因个人同时怀有两个动机而无法兼而获得满足所致。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就会产生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但迫于情形,只能避开一件,而必须接受另一件(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的处境),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三是趋避式冲突,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当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也可能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境下,就会产生趋避式冲突。上述三种都是比较简单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动机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因此,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教师的压力源与教师工作的特点密切有关。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在许多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其二,家庭压力: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其三,社会比较压力: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
F.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容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G. 教师怎样自我调节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积极应对压力 首先,教师要学会减压。 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善于调节情绪 教师如何调节情绪,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学会控制情境。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基本过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 其次,运用积极认知。 再次,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最后,注意行为调节。 (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因此,要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乐于合群。 (四)科学用脑 教师的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都是复杂的,如果不注意科学用脑,容易引起身体和心理的疲劳。长期的身心疲劳,不仅会导致生理疾病,而且容易造成教师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情绪不稳等,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如何科学用脑呢?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适时用脑 每个人的生物节律是有差异的,教师要熟悉自己的节律,确定用脑的最佳时间,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2.交替用脑 (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H. 谈谈教师自身是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
一、教师抄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
2、调控情感
(1)、情绪控制
(2)、合理宣泄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3、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2)、个别或集体讨论
(3)、坚持锻炼
(4)、寻求专业帮助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
(7)、调换环境
二、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I.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并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适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祥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调整自己,学会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在这我将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谈自身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一)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凡事首先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让心大一点: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变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变小了。很多的事情往往都是自己把它给想得太复杂了,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万事开头难……这些告诉我们的是事情的开始或许有点难度,但只要平心静气的把心放宽一点,放大一点千里之行也不过是难在第一步,万件事也不过是第一件事情难完成。再大的事情也不过如此,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释放出来,要看到这大千世界的气象万物。死死的握住你的双手,你什么也没抓住,伸出你双手你就拥有的整个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二)必须加强身体锻炼。心理健康其实与身体健康也是有一定的联系存在的,现代的教师不应当追求自己身心都健康。多做户外运动,提高自己的保健意识,注意饮食的结构,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运动方式,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影响。(三)学会简单化生存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如果要说起来有很多金钱,名誉,地位,有太多太多,但作为老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点,让自己的人生追求简单化:有个伴、有个窝、有点钱、有好友!(四)确立对自己的信心人的毛病是不相信自己,因此总看别人。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且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学会扬长避短才是正确看自己。(五)永保一颗平常心对生活、对工作、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要有过高的要求。面对生活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我们都要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只要尽力的去付出,结果也不过成功或失败。成功了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成就感,可这种感觉又能持续多久?失败了带来的是痛苦与失望!其实无论成功或者失败,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既积极主动地做事,对任何事情都要尽力而为,但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都完美,始终保持从容淡定的心。
J.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
教师心理问题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这种影响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其它影响所难以比拟的,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的。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影响学生乐观情绪、健全人格的建立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角色接触的广泛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如果教师时常带着情绪工作,把来自家庭、社会、同事、领导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掺杂个人的喜好,对学生进行讽刺、人格侮辱、习惯性谩骂,等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厌恶学习,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如何改善教师心理问题
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重中之重。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的减少、克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1、从教师自身角度
教师自己应要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协调,克服影响进取型人格培养的心理负效应。要培养群体归属的自我意识,树立学校群体职业信念。明确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确自已的职责。加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自我调整,注重学习心理理论,以理论指导,促使自己做情绪的主人,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心境。
2、从学校的角度
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要多关心下属,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3、从社会的角度
要考虑到教师首先是平凡人,和其他人一样,有人的所有本性和需求。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与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将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