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海顿的老师

海顿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15 06:56:58

『壹』 海顿背后的故事

轶事典故

海顿爸爸

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天才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珍贵礼物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见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诚地请求道:“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小女儿即将举行婚礼,对我来说,这是重大事件。我满怀感激之情,请您为我写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请求,除了向您提出,还能去找谁呢?”

善良诚恳的海顿立即慨然允诺。到了约定之日,他果真写成一首典雅的《C大调小步舞曲》屠夫千恩万谢地取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几天之后,正当作曲家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写作之际,窗外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混杂声响,着实把海顿吓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这是有人在奏乐,是什么曲子呢?

大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仔细听了半天才终于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正是自己前几天作的那支《C大调小步舞曲》吗?他赶紧跑到窗口向外张望,只见台阶上立着一头强健的公牛,牛角上还挂有金色的彩带,喜笑颜开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满面春风的女儿女婿,一支由流浪艺人组成的乐队正在起劲地吹吹打打!

屠夫庄重地走上前来,恳切地说:“尊敬的大师,对一个屠夫来说,用健壮的公牛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谢忱是最好不过的了。”

为亨德尔哭泣

海顿在宫廷供职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齐王宫两易其主(召海顿进宫的保罗·安东王子于1762年去世,继位的胞弟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继位的新主人只聘请他作挂名的音乐指导,海顿从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维也纳。

1791年,应英国之邀,海顿前往伦敦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纪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会。当大厅里回响起亨德尔的名作《哈里路亚》时,年近60岁的海顿激动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

接着,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来,全场听众无不肃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遗体被葬于圣麦斯公墓。

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

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

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

(1)海顿的老师扩展阅读

音乐特点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 在海顿的作品里 - 如下:

呈示:音乐内容开始部分的呈现,紧接着向属音的转调(音乐的紧张程度开始升级),然后是属音的终止。海顿风格的呈现部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不需要一个对比的“第二主题”来达到属音,而是重复已展开的主题(或其变奏)。

展开:音乐内容通过迥然不同调式的转变被重组,转换以及分解。通常会在短音阶平行调达到一个高潮。再现:呈示部的内容被重新呈现,但主要在主音调上。通常这种重复包含着一个“二次展开”,以此达到变调到属音的效果。这个二次展开通常在下属音发展。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海顿经常在再现部将主题的顺序打乱。

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也许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号交响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响起的和音。还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结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进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贰』 海顿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德语:Franzz Jo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齐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2)海顿的老师扩展阅读

人物成就:

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尽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尔·菲利普·蒂安·巴赫的儿子)和雷欧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亲)之于交响曲,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海顿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

另外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进成为一种精巧灵活的风格。海顿还发明了奏鸣回旋曲式,一种带有两个主题的曲式。他还是第一个将赋格和对位法引进古典音乐的杰出作曲家。海顿是奥匈帝国国歌《帝皇颂》、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国歌《永久的祝福》和联邦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作曲者。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叁』 音乐家海顿的老师是谁

自学成才的

海顿於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子裏。他父亲是位修造马车的工匠,母亲是位厨娘。海顿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但是,由於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八岁那年就被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圣司蒂芬大教堂唱诗班选中了。在唱诗班,海顿除了唱歌外,还学会了弹管风琴和拉小提琴。可是,当海顿到了十七岁的时侯,因为他嗓子变哑,不能继续在唱诗班唱歌了,於是被教堂驱赶出来,开始了流浪生活。他流落街头,靠拉小提琴卖艺混饭。后来,他教了些学生,得些微薄的收入糊口。他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很苦。有一次,他替一个叫柯尔兹的演员作了一首乐曲,因此得到了一个职位,替歌唱家波尔波拉弹伴奏。这位歌唱家趾高气扬,很看不起穷困的海顿。海顿除了在音乐会上给他伴奏外,还要帮他擦皮鞋、煮咖啡、送信、跑腿儿、当佣工。
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这十年是海顿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但是,海顿的性格开朗、乐观,生活的折磨、人生的艰辛丝毫没有使他屈服。他抓紧一切时间顽强、刻苦地自学音乐,练习作曲。
海顿二十九岁那年,有一位匈牙利公爵聘请他去担任他的家庭管弦乐队副乐长的职务。那时在欧洲,尤其是在奥地利盛行著这样一种风气:贵族、财主们为了显示自已富有、有教养,经常不惜任何代价设立家庭管弦乐队。聘请海顿的这位匈牙利公爵名叫埃斯台哈齐,他把海顿带到了他在奥地利的领地爱森史塔特,他的管弦乐队就设在那裏。虽然,海顿在这位匈牙利公爵家中仍然处於奴仆的地位,但是,生活安定了,他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他喜爱的作曲工作了。他埋头作曲,利用公爵的私人乐队来试奏自己的作品,检验自己作品的音乐效果,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提高。

『肆』 关于贝多芬从师海顿的故事是什么

1792年,贝多芬再次来到维也纳,这次他决定投入海顿门下,接受严格的训练。但当时的海顿正忙于自己的创作,他命令贝多芬练习各种对位法,但在批改他的作业时,却遗漏了许多错误没有纠正。贝多芬发现这样的学习对自己没有多大帮助,于是他便偷偷到别处听课,最后干脆换了老师。后来,贝多芬出版第1号作品的时候,也没有加上“献给海顿”的献词。海顿对这件事表面上还是维持绅士风度,但私下觉得很不是滋味。

『伍』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老师吗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的启蒙老师是尼佛,跟从莫扎特学习音乐理论。也师从海顿、申克等人。

贝多芬的求学经历: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

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

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古典时期的音乐巨匠,也是乐迷最为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家之二,其中贝多芬还被后人尊为“乐圣”和“交响曲之王”。但是对于普通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来说,两位作曲家的风格还是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别。

(5)海顿的老师扩展阅读

罗曼罗兰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评价:

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

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他的理想,还有他身体中的特有物质,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

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各自在音乐上的成就是值得人们去探讨比较一番的,莫扎特的音乐温婉、细腻而且华贵,贝多芬更是一位音乐史上的巨人,他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一直是深远的。而两人的创作中交响乐更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交响乐作品。

可以说受到巴赫的影响非常深,更加注重感染力,同时也不失戏剧性,而贝多芬一生虽然仅仅只有九部交响乐作品,可以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雄伟而浑厚,一直到现在也是人们喜欢的作品。

『陆』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有啥关系~~

交响乐之父海顿 音乐神童莫扎特 乐圣贝多芬,他们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

『柒』 贝多芬为何又换掉了海顿老师

1792年,贝多芬再次来到维也纳,这次他决定投入海顿门下,接受严格的训练。但当时的海顿正忙于自己的创作,他命令贝多芬练习各种对位法,但在批改他的作业时,却遗漏了许多错误没有纠正。贝多芬发现这样的学习对自己没有多大帮助,于是他便偷偷到别处听课,最后干脆换了老师。

『捌』 贝多芬的老师是谁

贝多芬的启蒙老师是倪菲,当时的宫廷乐长,指点他要多多研究巴哈的《平均律古钢琴曲集》。专本来贝多芬第一次去属维也纳时是要拜莫扎特为师的,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建立师生关系,母亲病危,回到德国,后来再返回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拜了海顿为师。一个德高望重一个血气方刚,不可能事事志同道合,也由于海顿当年不曾向别人学过作曲,因此认为这种难事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在一次贝多芬发现海顿老师并没有改正自己作业中所犯下的大错误时,便无意跟海顿学习了。在海顿赴英时结识了其他优秀的老师,例如歌剧作曲家申克,音乐理论大师耳布列希贝卡以及擅长声乐作曲法的意大利人萨里耶里。在贝多芬随上列音乐家学习期间故意保密,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让他的其他老师知道他同时还跟别的老师学。贝多芬跟萨里耶里前后学了十年,原因是他认为声乐作曲要比器乐难得多了。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真假还没来得及考证。

『玖』 贝多芬与海顿的关系 师徒

贝多芬年轻时,曾跟随著名音乐家海顿学习音乐创作。然而,师生二人对于音乐创作的倾向却并不一致,海顿的乐曲风格比较沉静,而贝多芬的乐曲风格则热情奔放,彼此很不协调,因此师生之间经常出现分歧。 海顿古老的、墨守成规的创作风格,常常引起激烈如火、勇于个新的青年天才贝多芬的不满。师徒之间经常争论不休。 有一次,海顿给贝多芬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就是把自己谱写的小步舞曲让贝多芬谱写成一首谐谑曲。而贝多芬却是在向一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做大胆的尝试,是用海顿“旧的语言”写贝多芬自己的“新的格言”。海顿看完作业后,极为气恼,并劝贝多芬沿用古老的音乐形式,不要轻举妄动,“跳到深水中去”。但贝多芬还是“跳下去”了。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乐风不再守旧,与海顿的劝告相去甚远,这几乎把海顿气的昏过去。他便责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写上‘海顿的弟子贝多芬作’?”海顿怒气冲天,立即辞掉了这个“不忠实”的弟子。 贝多芬在革新道路上越走越快,胆量也越来越大。他不仅改革了当时盛行的“无标题音乐”,并把“标题音乐”的新形式实践在自己的 交响音乐中,他还将囿于宫廷中为王公贵族服务的“室内乐”解除束缚,介绍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贝多芬又招来了新的谴责。舆论界的批评家们嘲笑这位创造力丰富的新人:“那副农民一样的粗短身材的乡巴佬儿,相对纯音乐进行改革,真是荒谬!”贝多芬对批评家们的咆哮置之度外,又继续尝试下去。他坚定地说:“一批奔腾的骏马绝不会让蚊子叮了几口就裹足不前。” 大道理:创新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然而,开辟这条捷径,会遭到诸多的困难和阻力。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具有打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和决心。

『拾』 莫扎特给他的老师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

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顿岂能轻易相信。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未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仅一会儿的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于是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莫非莫扎特也钻进了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且慢,让我们沉住气,仔细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
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
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网上找的。

热点内容
英语碟 发布:2025-09-16 19:47:24 浏览:412
什么开放 发布:2025-09-16 17:40:01 浏览:800
面包的英语怎么写 发布:2025-09-16 16:23:11 浏览:778
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发布:2025-09-16 15:20:04 浏览:965
地理坐标符号 发布:2025-09-16 10:17:44 浏览:938
幼儿教师师风师德演讲稿 发布:2025-09-16 07:48:26 浏览:745
生物理论 发布:2025-09-16 02:01:48 浏览:37
奉化学古筝 发布:2025-09-16 00:20:13 浏览:386
人大美术学 发布:2025-09-15 22:07:45 浏览:651
校园青春电影2017 发布:2025-09-15 20:50:11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