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社会地位
㈠ 论述教师的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
《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自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大儒。这些人饱学多识,学生也多能根据礼教事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师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随之大有提高。
特别是到了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更注重从各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对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国家不仅多次强调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杜会地位”,而且专门制定《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要全社会尊重教师。
同时,各级政府还选举教师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公开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以及从教师中选拔人才进人各级政府的领导班子等等。
(1)教师的社会地位扩展阅读: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中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㈡ 当代教师社会地位高不高
教师的社会地位,大部分地区还是挺高的。
不管什么教师,经济发达地区重视教育回,所答以教师地位普遍算高的(收入有保证)!
而对于中国大部分还处在发展中的内陆省份来说,教师地位属于那种既不高也不低往中间站的。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级别高的教师与所在学校级别低的教师的差距明显。当然这个对比是同级对比,如果职称越高,收入就越多,自然地位也就相对越高吧。
㈢ 怎样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应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由于专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占据版重要位置,专权业地位也就成为衡量职业社会地位的指标之一。一般说来,衡量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
2、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3、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担负着培养社会新一代的使命,有公共事业的性质,因而很多国家都将教师定为国家公务员。
4 、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职业声望的高低取决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㈣ 教师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是较回高的。一方面,人们把高等学校看答成是专业人才的“成品车间”,把高校的学术水平看成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对高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学科的专业性客观上要求教师有更精深而广博的知识,因而人们对高校教师有更多的敬重,对高校教师的工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高校教师自身由于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厚望,也往往会不顾生活的清苦、任务的繁重而努力工作。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其中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从事该项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社会文化、观念、道德等构成的综合形态中的地位。
统治阶级推崇拥戴那些亦官亦师或有钱有势的各师大儒,而广大的普通教师,特别是私学教师在社会上属于受压迫受剥削的行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教师成为被资产阶级雇佣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处于被统治阶级压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