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高校教师研修

高校教师研修

发布时间: 2021-07-17 09:33:30

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

一、确立“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
坚持“以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之路,建立“教育教学课改——教科研——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反映时代精神在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它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确课改的目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去实践。
实施新课改后,学校的教学将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结合。因此,教学工作应首先抓好课堂教学与其补充和延伸的科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生治学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考、操作、实践,形成主动的教学场景,产生省时、博得“共振”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增设各学科的训练环节,强化学生自我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坚持不懈地开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从课改实践中提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以各学科的教研课题研究为契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力量的教学办学模式。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估机制
确立了“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及措施。
依据“以人为本,以发展师生的潜力为主线”为办学理念,学校制定了《教学评价方案》,初步采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结合自己、学生、同事、学校四个方面开展;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为“我给自己写评语”、“教学寄语”、“家长评价”三个方面,根据学科的特点细分为一些小栏目,整合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的评价,是评价力求做到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三、立足教学常规抓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教科研活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常规教学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点。学校在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推进教改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研工作。
1、开展学习型教研。通过教研组学习,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评课等交流形式,吸引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课改教研活动中来。
2、开展活动式教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每一位教师融入到学校教研中去。每位教师每学年按要求必须完成“八个一”活动:读一本课改专著,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设计好一篇优秀教案,制作好一个课件,命一份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试卷,参加一些课题研究,上好一堂研讨课,分析好一堂课例,做一次学科专题中心发言,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3、开展专题式教研。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个别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解决,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学校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活动力度,群策群力,随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色,学生的学情反映和教学效果反馈等情况,展开深入研讨,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共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全组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学校规定各备课组必须做到“四定、四备、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同一目的要求、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考试检测。
4、开展专题研究。如怎样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开发校本课程?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等许多专题研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人人都参加课题研究。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让具有特色的办学之路更好更坚定地走下去,将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我校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自1999年国家取消大中专生指令性分配机制以来,学校没有得到青年教师的补充,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竞争,教学氛围缺少活力。由于学校布局及招生政策的变化,学校的生源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让学校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接下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Ⅱ 如何写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研修计划

到网上查 ,就行了

Ⅲ 大学教师和研究员的区别是什么

大学教师和研究员,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都属于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选择当大学教师的人,比选择当研究员的人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当你明白大学教师和研究员的区别,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就意味着,在科研方面的条件更好。想要搞研究,不能单打独斗。高校教师既是科研人员,又是教学人员,在高校工作,学生可以成为他们的人力资源,老师和学生一起攻关,更容易出成果。相比之下,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往往就没有这么多学生可用。很多人选择当大学教师,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Ⅳ 高校教师应以研究为主要任务对吗

高校教师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为辅助研究。

Ⅳ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主要内容有哪些

大学教师在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还从事开拓性工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一方面推进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直接训练了学生,这是高等学校科研的显著特点。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以大学为依托发展基础研究,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

Ⅵ 高校教师出国研修怎么联系国外大学

如果是自己考虑出国读书进修,跟正常的出国留学读书一样,如果是学校安排的,一般可以找学校相关负责人沟通,还有可以看下国外是否有朋友联系导师等

Ⅶ 高校教师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们组织历史文化学院的离退休老教师到洋浦校区去与本科学生座谈。在座谈中,一位同学问道: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上课有什么区别?一位老教师回答说:中学老师主要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大学老师在上课中则是将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学之中。应该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并不是凭空而发,而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同学的提问更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现在就将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虽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颇,却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的教学而言。至于公共课的教学,则情况与此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然而,总结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工作,其中有两种倾向颇值得注意。一种是一部分教师因各种原因,长期忙于教学,承担着大量的课程,但多年没有写过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虽然没有发表过文章并不能完全就说这个教师没有在思考,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但也确实存在没有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试想,如果教师长期没有自己的研究,而仅仅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那样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我们常说,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那就难以有效地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有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我们才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兴趣。
假如以上所说有道理的话,那么,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而且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专业课和专题课必须这样,即使是通史课的教学,也应该尽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通论》导言中说,教师即使是上通史课,他所讲授的也应该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而不仅是书本上的中国通史。对于这个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笔者在不同场合听到有的教师讲,如果大学老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上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这话听起来可能会使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但其中也不无道理。
近年,多次强调教授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的课程,并且教学评估中还专门要考察每个高校教授为本科生开出课程的比例,这是有目的的。依个人的看法,强调教授到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开课,就是强调要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教师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因为,教授是应该有他自己独到的研究的。换言之,要求教授为本科生开课是表象,实质则是要让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果教师仅是介绍和讲授书本上已有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贯穿其中,我们怎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呢?怎么能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会同学们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呢?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上课,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近来有一种看法颇为流行,认为这些年各个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轻视教学。评职称、评奖励只讲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师的教学(他们所说的教学,主要指上了几门课)。而愚见以为,作为老师,上课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课的,你有没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地融入教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不重科研那又重什么呢?
以上所说并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毕竟是有区别的,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大学教师取得了科研成果后,还有一个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的问题。而在我们近几年的教学中,另一种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教师,虽然承担的课程冠以“中国XX”、“世界XX”,但他所讲授的内容,始终局限于自己研究的某几个问题上,而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开来,拓展出去。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的了解,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这样,由于学生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难以有效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达不到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是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在这个融入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自己的科学研究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说到这里,可以将我的基本看法作一个简要的归纳。那就是:在大学的教学中,没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简单地代替教学,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真正能够始终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教师本人的研究也是极为有益的。在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然会去吸收和系统地整理相关的知识,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因知识的补充和温故知新而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观点,这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我们这一点做好了,就能够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热点内容
校园青春电影2017 发布:2025-09-15 20:50:11 浏览:763
教学创新论文 发布:2025-09-15 14:31:43 浏览:118
新班主任古丽君电视剧 发布:2025-09-15 14:15:39 浏览:771
佛太极拳教学 发布:2025-09-15 11:23:27 浏览:712
小学二年级奥数学 发布:2025-09-15 10:26:29 浏览:594
文综地理题 发布:2025-09-15 08:45:41 浏览:3
美女日本老师 发布:2025-09-15 06:42:10 浏览:717
雾霾文言文 发布:2025-09-15 04:23:26 浏览:571
实拍老师扇 发布:2025-09-15 03:38:35 浏览:437
涿州老师招聘 发布:2025-09-14 21:13:55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