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冯志远老师

冯志远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18 08:26:39

1. 急求!电影《冯志远》内容

估计阁下是准备写观后感吧,这个是剧情介绍,如果需要150字以内的,你可以将以下内容中的修饰词语给删掉就OK了。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2. 歌颂支教教师”冯志远”的情景诗<枸杞花开> 内容有吗

那一捧黄沙土 堆积成沧桑的皱纹
那一条清水河 流不去牵挂的眼神
那一条羊肠道 埋藏着跌撞的脚印
那一块旧黑板 擦不去无悔的青春

啊 喊一声冯老师 我知道你是咋样的人
独饮着苦涩的黑夜 你的笑容依旧那么真
回汉乡亲念不够 黄土地忘不了
是你用最后的光明 点亮了孩子的心

啊 喊一声冯老师 我敬佩你是这样的人
火枸杞花开五十载 你的眷恋依旧那么深
东师儿女为你歌 黑土地为你唱
是你把一生的大爱 写进闪光的师魂

3. 有影迷能推荐几部关于优秀教师的电影吗像《冯志远》、《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谢谢了~

《美丽的大脚》绝对合适。

4. 小学生观冯志远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兀的老人,眼睛仿佛瞎了,但眼里又仿佛发出一丝丝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个中年女子挽扶着,身后还有一个几位中年人照看着。。。。。。“

只见那老人一个踉跄往前跃进几步,双膝猛地跪在了那黄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黄沙---只有这里的人才能听见,能响的沙,高高举过头部,那细细的沙土,顺着老人的指缝就一点一点的顺风飘扬起来……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点点泪花,而身后的那些中年男女们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这就是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的《冯志远》电影中的一幕,这个手捧黄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深爱学生,受家长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在偏远地区支教一辈子,并且退休后继续辅导学生十余年,直到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才离开学校的老师---冯志远老师。看过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谁知相反,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感动伴随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当时我发现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热泪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后面的。。。。。。
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孩子们对上学的无比渴望,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位叫“张建华”的小孩子跟他的父亲闹着要上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吧,他的爸爸脸上显得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是十分的恼恨,然而把孩子吓着,使他逼不得选择了离开。还有一位叫“张宁花”的小女生,本来好好的学习却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时间,可在段中后来的她的那个陌生的背影使我有点惭愧,她居然坚持拿着书本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读着。。。。。。他们虽然本来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问题导致不能读书,但后来还是在冯老师的帮助下,补过了这一段白白浪费的时间,最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相反,而我们呢?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上进,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锻炼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经不能再说下去,因为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不知道旁边跟我一样在看在哭泣的同学,也是否感受到这种感情。冯志远老师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还教育了家长----“娃娃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的这一句话,使家长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们都好好读书,改变所谓的“历史,规律”

这使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尽责的老师,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质,然而他不仅是那一万多个学生的老师,还是我心中的老师,请允许我这个无知的小孩,亲切地叫你一声---“冯老师”

5. 观《冯志远》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兀的老人,眼睛仿佛瞎了,但眼里又仿佛发出一丝丝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个中年女子挽扶着,身后还有一个几位中年人照看着。。。。。。“

只见那老人一个踉跄往前跃进几步,双膝猛地跪在了那黄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黄沙---只有这里的人才能听见,能响的沙,高高举过头部,那细细的沙土,顺着老人的指缝就一点一点的顺风飘扬起来……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点点泪花,而身后的那些中年男女们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这就是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的《冯志远》电影中的一幕,这个手捧黄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深爱学生,受家长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在偏远地区支教一辈子,并且退休后继续辅导学生十余年,直到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才离开学校的老师---冯志远老师。看过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谁知相反,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感动伴随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当时我发现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热泪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后面的。。。。。。
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孩子们对上学的无比渴望,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位叫“张建华”的小孩子跟他的父亲闹着要上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吧,他的爸爸脸上显得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是十分的恼恨,然而把孩子吓着,使他逼不得选择了离开。还有一位叫“张宁花”的小女生,本来好好的学习却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时间,可在段中后来的她的那个陌生的背影使我有点惭愧,她居然坚持拿着书本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读着。。。。。。他们虽然本来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问题导致不能读书,但后来还是在冯老师的帮助下,补过了这一段白白浪费的时间,最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相反,而我们呢?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上进,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锻炼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经不能再说下去,因为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不知道旁边跟我一样在看在哭泣的同学,也是否感受到这种感情。冯志远老师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还教育了家长----“娃娃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的这一句话,使家长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们都好好读书,改变所谓的“历史,规律”

这使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尽责的老师,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质,然而他不仅是那一万多个学生的老师,还是我心中的老师,请允许我这个无知的小孩,亲切地叫你一声---“冯老师”

6. 请问,去年很有名的去宁夏支教的上海老老师叫什么名字丫

去年12月15日,晨报报道了失明老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支教42年的感人事迹。1953年冯志远被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任教,5年后又满怀激情赴宁夏支教,在双目失明后,还坚持给孩子上了5年的课,直至四肢瘫痪才离开讲台,最后被其妹妹接回了吉林长春老家。报道刊登后,热心的上海市民纷纷通过晨报对冯志远表达了慰问,很多人还为冯志远献上了爱心捐款。近日,冯志远老师更连续获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和”感动宁夏十大人物“的称号。

在看到晨报报道冯志远老师的事迹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曾通过晨报联系过冯志远。昨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派专员给冯志远老师送去了2万元慰问金。慰问信中写道:“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上海人民,我们为您感到自豪和骄傲,您的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大力提倡的上海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

慈善基金会送上慰问品慰问金

晨报报道了冯志远老师的事迹后,曾是冯志远学生的著名导演史蜀君将此事反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陈铁迪当即表示:“这是上海出去的老师,上海人佩服他,也一定要支援他。”随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计划接冯志远老师回上海治疗,住进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金山众仁护理院。但由于冯志远老师的身体太差等原因,这个计划尚未实施。

昨日,为了更好地帮助冯志远老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派出专员来到了长春冯志远所在的妹妹冯宝珍家。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宣传部副部长金重愉告诉记者:“由于冯志远老师行动不方便,目前还不能将其接到上海进行治疗,我们只好先派人看望一下他。”

当徐崇仁、张仲煜、盛微微三人代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来到冯志远老师面前时,冯志远虽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还是感动得直起头,不肯躺下去,一只稍微能转动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握手时,76岁的冯志远老师激动得老泪纵横。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冯志远送上了慰问品和2万元慰问金,另外还有一封慰问信。盛微微为冯志远老师读了这封信,表扬他长期以来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的默默奉献。

因身体太差赴沪治疗恐难成行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专员当面向冯志远老师发出了邀请。盛微微说:“冯老师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一辈子,现在病了,还缺少医疗资金。我们真诚希望能接他回上海接受治疗,现在护理院也已联系好。”冯志远强抑激动,摇了摇头,用含混的声音说:“身体不行了!”

冯志远的妹妹冯宝珍也表示:“非常感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片好意。但哥哥身体瘫痪了,我真不敢再让他赶那么多路。”

记者看到,冯宝珍为哥哥准备的尿布都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床头,冯宝珍不时将手伸进被窝,看看哥哥有无尿湿。“他大小便都在床上,一动身都会喊疼。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细心照料啊!”冯宝珍说。记者注意到,冯志远睡的是一张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双人床。自从冯志远全身瘫痪后,冯宝珍就睡在了哥哥的身旁照料他。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宣传部副部长金重愉表示:“我们主要是看望冯志远老师是否到上海治疗,我们会尊重他的个人意愿,对冯老师的帮助我们将会继续下去。”

7. 东北师范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东师建校70多年,知名校友有很多,各行各界都有。但我是东师学外语的嘛,就很关注本院的事。也是前两年的时候被外交部翻译天团的新锐小哥帅到,知道他是东师的校友,那个时候关注了些东师校友的信息,才有幸了解到东师的一部分知名校友。

先说一下帅到我的外交部校友王泽国哈哈。本硕都是在东师读的。还是90后,你们可以去搜一下他在质监局记者会上的翻译视频听一下,这个发音是我这辈子都学不来的(枯了~)而且外交部简直是每一个学语言的小伙伴的梦想....吧?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从事外交工作,但外交部的前辈真的令人钦佩啦。

其实还有挺多的。(我大一的时候还记得有人说迪丽热巴小姐姐也在东师念过预科呢哈哈哈。)优秀的前辈是东师学生的榜样,真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荣。

8. 冯志远观后感

朋友,我帮你找了好打一阵子,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采纳一下我的回答,帮忙积累一些分,谢谢!祝你成功!
《冯志远》观后感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9. 冯志远老师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
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
他 名牌大学毕业主动支教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

他 与妻长年分居一心向学

即使儿子生病也不回家,吃在学生食堂,住在学生宿舍,双目失明后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直到患脑血栓无法自理

他 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抱怨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这就是冯志远口中的条件很好的宿舍

他 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

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

新闻提示

12月11日,一张来自上海的一万元加急汇款单送到了长春市一汽389栋73岁的冯宝珍老人家中。

“他们真的把钱汇来了!二哥,二哥,你的学生给你汇钱来了,是从上海来的!”冯宝珍老人激动地高喊着,躺在床上的一位76岁的干瘦的老人听见了,空洞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将汇款单抓到手中反复地摸着……

主动支教

1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

主动到偏远西部支教

那位干瘦的老人叫冯志远,老家在长春市双阳区。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是家里5兄妹中惟一的一个大学生。1953年,冯志远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在那里工作了5年。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对,自愿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

2 一口气教了四个科目

拿工资给孩子买文具

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惟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志远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挤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

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

一心向学

3 只顾着学生很少回家

至今未得到妻儿理解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期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岁的时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时。每次回家,儿子都哭着求他快点回来吧,可他每次都是一边答应,一边告诉妻子好好照顾儿子,因为他的心早就飞回学校了。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由于冯志远常年不回家,和妻儿的关系也越来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儿的谅解。

4 没时间治病双目失明

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历史课。从远古时代到新中国解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5 被学生扶着走向课堂

直到患重病无法自理

每天早晨,都会有两名学生来到冯志远的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扶着他下床,然后拿着毛巾站在旁边,等老师洗完手后,再将毛巾递过去。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张涛就会牵起老师的手扶着他走向课堂,全班同学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总会起立齐声高喊:“老师好!”

下课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扶着他,来到食堂,争着把自己碗里的菜夹到老师碗里,有的学生干脆直接喂老师吃,常常是十几双筷子同时伸出去,放在冯志远的嘴边,等着老师吃完再送上下一口菜。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一天。

病重回乡

6 想与妹妹见最后一面

回到阔别47年的故乡

2000年4月的一天,远在长春的妹妹冯宝珍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来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见我啦。”妹妹听后泪如泉涌:“哥,你终于肯回来了,还等什么暑假,我现在就去接你!”5天后,妹妹冯宝珍坐火车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中学,在一间狭窄的学生宿舍里,见到了自己四十多年没回故乡的哥哥。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让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哥哥每次在信里提到的条件很好的宿舍。也是在那时,冯宝珍才知道,哥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患上了脑血栓,时常手脚麻痹无法行动,已经入院治疗一次,在双目失明实在不能再上课的情况下,才给她打来电话。就这样,在和他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们合了影后,冯志远于2000年6月4日回到了阔别47年的故乡长春。

得到资助

7 校庆时得知老师近况

几位学生邮来万元钱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学举行百年校庆,冯志远当年的几位学生认出了冯志远的老伴。得知老师已身患重病并双目失明时,便委托一位学生在长春的弟子前去探望。12月11日,一张万元汇款单从上海寄来,上面只有4个学生的姓氏。记者与给老人汇款的一个学生取得联系,这位远在上海的学生已经68岁,他叫何寅,是冯老师当年的学生,另外三人分别叫史蜀君、刘翰民、董梅荣。何寅说,冯老师在他印象里是个睿智而才华横溢的人,是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知道了普希金,知道了俄国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文学启蒙人。现在,老师的遭遇让他们十分震惊,这些钱不多,只能聊表他们做学生的一点心意,他们希望老师早日康复,有一个康乐的晚年。

吐露心声

8 最大的愿望还是讲课

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儿

冯老师说,他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教过的学生已有10000多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上了大学的人就数不过来了。说起自己这一生,老人一点都不后悔,他爱教课,爱给学生们讲故事,讲知识。

他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采访最后,老人说,他这一生惟一的遗憾是太愧对妻儿,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他们一面。

■记者手记

那一个个学生自制的小本

采访中,老人的妹妹冯宝珍费力地从一个旅行箱里拿出一个紫色小包,告诉记者,这是二哥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包里有10多本自制的袖珍小本本,翻开这些小本本,记者看到的是一首首古体诗词。这些诗是老人双目失明后,想好念出由学生们代写的。老人说,之所以保留这个,就是希望能时时感受到学生们在身边的感觉,他说自己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听到这里,记者落泪了……

失明后的他凭着记忆给学生上课,直到患重病无法自理。 2005年感到中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冯志远》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师们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间真情, 看过了电影频道的这部《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国的人物之一.

10. 电影冯志远剧情简介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汕头市东方中学的吗??,问下,我们今天也要写哈。

热点内容
文综地理题 发布:2025-09-15 08:45:41 浏览:3
美女日本老师 发布:2025-09-15 06:42:10 浏览:717
雾霾文言文 发布:2025-09-15 04:23:26 浏览:571
实拍老师扇 发布:2025-09-15 03:38:35 浏览:437
涿州老师招聘 发布:2025-09-14 21:13:55 浏览:347
零五网初二物理同步练习 发布:2025-09-14 20:51:19 浏览:678
胃病多久好 发布:2025-09-14 18:27:57 浏览:635
教师专业化成长 发布:2025-09-14 16:39:40 浏览:484
八年上册数学 发布:2025-09-14 16:04:25 浏览:358
标杆教育 发布:2025-09-14 15:51:08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