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老师
『壹』 海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作家
不过 他的确是对现实失望了,然而,他对生活却满是热忱,毕竟是个理想主义者,其实吧,你想知道他是否对生活失去信心,最好的方法是去读他的诗,唯有这样你才可以完完本本地了解海子.
我以为呢,因为读过他所有的诗.于生活,大概没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热情吧,他十分爱这个世界,这就导致了他本身的脆弱性,我对他死亡的理解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一时间无法从容而谨慎地选择了死.
你读读<海子的诗>之后再回来吧!
『贰』 关于海子生平事迹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4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根本上来说海子一生爱过7个女子。他第一个所爱的女性是生养他的母亲操采菊,自当不说。 另外还有6个女孩或者说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 关于这6个女人,据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的描述:这6个女人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在《扑》中燎原仅仅以“B”、“P”、“A”、“S”、“H”和“L”等“虚拟”字母予以替代。 这6个女人,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然而他的爱情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这个在他生命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的女性叫波婉或者B。 她是海子在法大当老师时候的学生之一,她活泼可爱,对自己诗人的老师异常崇拜。后来他们大胆地相爱相恋,海子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最美好难忘而快乐诗意的时间,他为波婉写下了包括《历史》、《中午》、《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写给脖子上的菩萨》、《打钟》等等抒情小诗,寄托对波婉浓烈的爱意。期间他还写下了如《亚洲铜》等现在脍炙人口的篇什。但最后由于家庭及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在伤痛间海子写下了《浑曲》、《肉体》、《我感到魅惑》等诗歌。 在海子的诗歌生命中,一股比较恒久和稳定的支持和鼓励力量来自白佩佩或者P。这个比海子年纪大,而且已经生儿育女的女人,一直充当着海子的情感港湾,以及精神的依托者的角色。她欣赏海子的诗歌才华,她在海子的影响下重拾起自己诗意的笔,她为海子开解情感的死结……他为这个红颜的姐姐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最著名的有《美丽的白杨树》、《日记》等等。她曾经多次被海子拥抱着,曾经为海子而跟家人闹矛盾……但白佩佩毕竟是理智的,她能体会海子的快乐和痛苦,她甚至能为他提供一种依靠,她为此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知道并感谢海子对她的一往情深,但她不能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所以每次她都非常自责,她总是“发怒”,用姐姐的语气迫使海子“放开双手”——最后白佩佩迫于外界尽量减少了和海子的单独往来,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是海子有始到终最依赖的女性。 安妮或者A是海子的崇拜者,也是诗歌爱好者,海子曾经教过她写诗。她爱着海子,但海子并没有感觉到,她只能在北京毕业后回到家乡四川。海子对安妮的爱是在跟波婉出现矛盾后,经好友骆一禾的提醒开始的。可最初海子依然纠缠在和波婉的感情矛盾之中……等海子再去找安妮的时候,她已为人妻。但他并不甘心,安妮是他继波婉后真正的最大的爱情依托,他甚至幻想跟安妮结婚——他多次南下四川和安妮畅游,他们发生了关系。她和安妮一起游乐,一起写诗,好不快活。这时期他写给安妮的诗歌包括《大风》、《雨》、《冬天的雨》、《玫瑰花》、《王冠》和《玫瑰花园》、《五月的麦地》、《长发飞舞的姑娘》等篇什,海子对安妮的爱意,安妮对海子的情深都能在诗歌中一一捕捉得到。海子和安妮的关系最后被安妮家人发现而不得不选择分开。 海子对诗芬或者说S的情感是白佩佩希望培养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成功。诗芬是海子失去波婉后最直接的一个情感寄托,她成熟稳重,深爱着海子,为海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但她缺乏诗意,但海子却不喜欢这点。他知道诗芬对自己的爱,也努力试图去培养这段感情,他曾为她写下了《献诗——给S》、《不幸》,但他失败了,这段时间他正和四川的安妮交往甚密……诗芬的离开对海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时间他也只一心投入到自己长诗的写做之中…… 芦花或者H,这个被海子的母亲称之为“原本是我家媳妇”的女人是海子的同学,或许可以用“青梅竹马”来比喻两人曾经的关系,但自从海子考上北大并留京工作后,芦花也嫁人。海子每次回家都会去见芦花,对她的感情也保持着最高度的纯洁和真诚,他甚至告诉自己:下辈子一定要娶芦花,他为她写下了《村庄》、《女孩子》等一些零碎的小诗。 如果说“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和“芦花”在海子心目中是以人的形象出现,那么“李华”或者说L的出现形象则是神。海子很崇拜西藏文化,他觉得诗人李华是西藏文化的代表,对她抱着崇高的敬意,甚至把她说成是“雪域的女神”或者可以这么说李华是海子唯一崇拜的一位中国诗人之一,他甚至跪倒在李华面前要求让他在她房内留宿一宿,要完成“心行合一”,但遭到李华的拒绝……海子和李华的亲身接触大概就那么的一次,他因而写下《黑翅膀》、《我飞遍草原的天空》等。 海子对情感的信念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精神层面的,甚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天马行空:譬如在诗歌《麦地》写到的“妻子们兴奋地/不停用白围裙擦手”——“妻子们”显然是海子的内心表露,他的情感寄托不是一人的;又譬如《四姐妹》同样蕴藏着这样的情感“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四姐妹”大概指的就是海子一生中最牵挂的4个女人——波婉、安妮、诗芬和白佩佩。整个结局,作为诗人的海子都是悲剧性的,他的生命出现过快乐和温存,但一切最终回归悲剧——海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 海子的爱情就在这6个女人中曲折而艰难的结束了他悲剧的命运!最终在爱情的不断轮回和失落中他最终带着纯洁的《新旧约全书》、悠远的《瓦尔登湖》、辽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踏上了山海关的铁轨,带着对母亲深深的忏悔、带着对六个女性深深的爱恋,用诗人极端而决裂的方式走向了他的天堂。
『叁』 跪求海子的感情经历
一生中爱过7个女人,总是沉浸在理想浪漫主义爱情中,抛开世俗当小三,和每个崇拜自己的女人幽会,而众多的女人都因为现实离他而去。海子的诗歌充满了死亡,黑暗,但他期待光明。自杀前最后一首生机勃勃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力感,因为无力,只能充满祝愿,只能期待。海子的诗不能正面理解。而这一首充满了绝望的最后一首诗歌竟然被选入课文中……一个精神分裂的诗人,我们真的要读他的诗吗?
『肆』 诗人海子的家庭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怀庆怀宁县高河镇查家湾。1968年,小海生5周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小学。年年成绩第一。15岁,他以高分考入北大法律系。在这所著名的学府里,他爱上了阅读,迷上了诗歌,开始学习写诗。后来查海生、骆一禾、西川并称“北大三诗人”。海子的诗歌多次获奖。他凭借辉煌的才华、非凡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渊博的知识,在短暂的生命中,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里,创造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四年大学毕业后,查海生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当老师。消息传到查湾村,父母欣喜若狂,他们的梦想成真,一个农民的儿子终于从贫瘠的土地上走进了首都,成为首都高校的一名教师。在中国政法大学,他教授哲学等课程。后来,海子恋爱了,对象是他的学生,他的粉丝。家庭背景的悬殊,这段情未有正果,他失恋了,感情的失败,让他痛不欲生。为解脱,他迷上了气功。经常失眠、出现幻听、幻觉……死前一夜,他睡梦中喊出“我活着没有意义了”,喊醒了四邻,就再也无法入睡,诗人觉得如其痛苦地活,不如去自己构建的另一个天堂-----太阳中去。他决定乘着天梯(铁轨)去上帝(太阳)那儿去报到。如此,这个喊着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诗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几天后,闻讯赶来的父母把他的骨灰盒从北京又带回到查湾村。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生他养他的这方土地上。
『伍』 海子是谁
海子,当代青年诗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在农
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创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
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 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一生,
凭着辉煌的天才,奇迹般的创造力和敏锐的直觉,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
了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
大奖特别奖(1986)、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1988)。海子的部分作品已被收
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海子诗选 :
『陆』 海子的简介谁有啊
作家简介:
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64年 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柒』 海子《日记》里的“姐姐”究竟指谁,真的是姐姐吗
海子《日记》里的“姐姐”究竟指白佩佩,她是海子的红颜知己。
海子拿她当做自己的姐姐,拿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理智的白佩佩并不认为海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一往情深,那时的海子在心理上还只是一个孩子,孤单的他太害怕,作为唯一依靠的白佩佩也成为了他感情的寄托,白佩佩承担的不只是海子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那时的白佩佩在与海子的关系上更像是一个母亲。白佩佩对海子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慈悲更为贴切。
附原文
海子——《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
『捌』 如何评价海子的遗言
【海子遗言】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
[不是遗言的遗言]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
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4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是有关朋友告诉我,我也是这样感到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顶点。我的任何突然死亡或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
海子
89.3.24
另外,我还提请人们注意,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输的。
现在我的神智十分清醒。
89.3.24 夜5点
校领导:
从上个星期4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孙舸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直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常远或孙舸负责.常远: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孙舸:现在武汉.其他有关人员的一切精神伤害或死亡都必须也由常远和孙舸负责.
海子
89.3.25
爸爸、妈妈、弟弟:
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常远报仇,但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海子
89.3.25
一禾兄:
我是被害而死.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诗稿在昌平的一木箱子中,如可能请帮助整理一些。《十月》2期的稿费可还一平兄,欠他的钱永远不能还清了。遗憾。
海子
89.3.25
『玖』 针对海子的悲剧,对老师和学校说什么
在计划经济下中国的学校基本上清一色是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没有进入教育领域,改革决定提出以后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因此就发展了民办教育。但这只是增量上面发展,公办学校的存量是非常大的,这么大的公办学校存量,而且优质教育又集中在公办学校,一段时间实行了重点学校制度,这样的话民办学校要和公办学校竞争是非常困难的。
而事实却是初高中教育中,民办学校占有80%,领导看到的数字,是从民办学校返回户籍地的学生人数,而平时他们在民办学校读书。民办学校以教养教,好学生不仅不用花钱,而且还在挣钱,用一般学生养尖子生。在这样的结构下,往往政治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在高考指挥棒下,分数是唯一的硬指标,其他的教育,那就对不起了,没空。
在孩子的教育中,教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经济发展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孩子你能承受多少!在和平的年代出身,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在和煦的阳光中学习。不知苦为何物,不知逆境在哪里,任性、自私、受不得委屈。我们也尝试着讲过去,讲贫困中的艰辛,但收效甚微。
孩子是中心
现在讲享受的多,讲奉献的少;讲自我的多了,讲祖国的少了。每年大批的公费留学生出国学习,而归国为祖国出力的很少。更有甚者,带着科研秘密投靠好看国,出卖国家利益。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跟上。有很多同学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树立起一种感恩的心,没有民族利益观念。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革命理想主义教育。
孩子们带的是红领巾,敬的是五星红旗,一旦涉及到理想主义教育,理不壮,气不直,有时候被分数所冲淡,教学工作的考察指标强调不够。缺乏革命理想主义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精神颓废,目光短浅。
回过头来看海子一类人的自杀,就不难理解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教育,应当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拾』 海子在法大的恋人是谁
周玉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下面简称《面》)好比一根从燎原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下面简称《扑》)里掰下的肋骨——如果说燎文是一个气势恢弘的男人的话,周文则是含情脉脉的女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行文都渗透着海子一生苦难的诗意。
作为诗人的海子,他的诗歌生命与他生命中出现的几个女性是分不开的,生养他的母亲操采菊且先不说,另外还有5个女孩或者说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海子曾经为她们动过情,写过诗,曾经因为她们而快乐过,伤感过……他诗歌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6个女人,连他自己也丝毫不忌讳说出自己诗歌生命与女人的关系:女人(当然特定时期有特定对象)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关于这6个女人,我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这海子内心女神形象……在《面》中这6个女人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而在《扑》中燎原仅仅以“B”、“P”、“A”、“S”、“H”和“L”等“虚拟”字母予以替代。的确,我们再没有必要去考究这些女孩的现在和未来,甚至没必要再去考究她们的真实姓名,她们一如海子短暂的生命一样划过,并与诗人海子发生情感的碰撞,带给海子丰沛的诗情,激发了海子的诗歌创作。
波婉或者说B是在情感上对海子影响最大的一个。她是海子在法大当老师时候的学生之一,她活泼可爱,对自己诗人的老师异常崇拜。后来他们大胆地相爱相恋,海子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最美好难忘而快乐诗意的时间,他为波婉写下了包括《历史》、《中午》、《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写给脖子上的菩萨》、《打钟》等等抒情小诗,寄托对波婉浓烈的爱意。期间他还写下了如《亚洲铜》等现在脍炙人口的篇什。他们也曾经山盟海誓,海子要做“诗歌皇帝”,他还要册封波婉为“诗歌皇后”……如果承认海子和波婉的爱是一个悲剧结局的话,同时就必须承认他们有着美好的过程——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人看。其实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已经构成客观存在的矛盾:师生恋和“门当户对”。当时还是80年代末,师生恋绝对是一种叛逆,他们的关系自然首当其冲受到来自学校的压力;“门当户对”是来自波婉家庭的压力,她的父母从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写诗的穷诗人,而且海子本身家境贫困,更加引起波婉父母的不满……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海子把持不定,他既不希望伤害波婉父母,更不希望失去波婉。事情出现僵持情况,他们的情感在考验中被逐渐淡化——波婉本身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女孩,但她不像海子能从诗歌中获取全部的精神满足,她更对自己未来以及物质生活有所憧憬并提出要求——这让他们自己的沟通出现了冲突和矛盾,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在伤痛间海子写下了《浑曲》、《肉体》、《我感到魅惑》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