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老师严厉

老师严厉

发布时间: 2021-07-19 17:51:49

『壹』 怎么形容老师严厉

1、不得不说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双面人”,真实的,她有一副和蔼的面孔,脸上虽然刻写着光阴的痕迹,却丝毫无法掩盖她的真实。当你发现她在微笑中绽露一个表情,那是甜美的。

2、陈老师面容慈祥,中等身材,理了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他又长又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的眼睛,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的眼镜,显示出学者的风度。

3、我的钢琴老师个子不高,却挺着一个“将军肚”,一双黑色的皮鞋总是擦得老亮老亮的,一身笔挺的西服,看上去像一位绅士。虽然他的外表十分严肃,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人随和的。

4、俗话说的好严师出高徒嘛,张老师很严厉的,早晨一进教室总能看见她在一丝不苟的观察所有读书的同学,不读和读不好的同学就会被留在放学的时候在读!

5、老师虽然脾气好,但有时也很严肃。上课有哪位同学说话时,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拿起他的戒尺,打得啪啪乱响,那些不听话的同学个个嗷嗷直叫。不过,这多半都是装腔作势,同学们是在配合老师的“表演”。

6、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一丝一毫的过错。老师的眼睛又像妈妈的眼睛一样,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和慈爱。

7、我的新班主任姓刘,一副高挑的个子显得是那么精神,脸上的威严总是让我们肃然起敬。

8、魏老师总是一脸严肃走进教室,很少有高兴地时候,因此每每上她的课,都奠定了一种严肃愁闷的感情基调。

『贰』 老师对我特别严厉和严格是怎么回事

我也是老师,关于你说的数学这个事,我觉得是因为你老师觉得你挺聪明的,是个好苗子,数学用点心应该没问题,所以才严格要求你,希望你能学好。看电影你说不公平,并没有啊,因为你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没有你挑动,哪有这么多事,当然是重罚你。不管是什么事情,我想说的是,一般来说老师真的不会针对某一个人,做什么都有原则,你不能违反。另外一点,对你要求严格是为你好,不然真的没必要和给自己添负担。
说了这么多,给个满意呗

『叁』 老师严厉好吗

很多人都憎恨老师的严厉 学生和老师在上学期间就是对立的角色
老师想不被学生憎恨 就得过回且过
老师为学答生好才会严厉 虽然现在可能会自己的学生在心里咒骂的一毛不值 但只有这样 事后学生才知道自己的用心良苦 至少这老师不坏

『肆』 形容老师严厉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老师严厉的词语有:

一、疾言厉色 [ jí yán lì sè ]

1.【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2.【出自】:《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3.【示例】:对于这种学生,我易于~,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后悔。 ◎邹韬奋《经历·一种有趣的工作》

二、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è ]

1.【解释】:疾:快,急速;遽:仓猝,急。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2.【出自】:《后汉书·刘宽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3.【示例】:襄公把个盟主捏在掌中,临时变卦,如何不恼。包着一肚子气,不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

三、声色俱厉 [ shēng sè jù lì ]

1.【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2.【出自】:《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3.【示例】: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的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四、正言厉色 [ zhèng yán lì sè ]

1.【解释】: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2.【出自】:《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3.【示例】: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只当是真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五、疾言怒色 [ jí yán nù sè ]

1.【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2.【出自】:清·戴名世《张验封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尝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与校。”

『伍』 老师严点好有什么好处 急 老师严格能导致什么

你多大呢,说实话,也许你现在不喜欢严格的老师,但是你长大后一定会感谢严格的老师。我就很庆幸自己从小有严师。严格的老师能监督你,在你懒惰的时候提醒你,经常的提醒会让你产生自觉性,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受用一生。

『陆』 老师严厉的坏处

我想你一定是个老师吧?其实对学生严厉并不是不好。如果是的话,我觉得你该回严厉的时候严厉,该亲答切的时候就要很亲切,这样学生就会很喜欢你。
可能的坏处:
1.会拉大自己与学生的距离,难以与学生交流;但如果能平易近人一点的话,学生会很喜欢亲近你,你能在与学生的聊天中,了解班级里一些不为人知的情况,以更好的管理班级。
2.你管理的班级气氛会比较消极,学生喜欢在你背后说你坏话。
3.你上的课,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效率不高。
4.对学生过于严厉的话,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影响自己心情,这样工作很不愉快的,何必呢?
5.与学生搞好关系能使你在年底的优秀教师评比中获得很多投票,对你自身发展与晋升也是很好的。

PS:
如果你是家长或学生,那我觉得你要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在学习上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
希望你能加油哦~~~~

『柒』 老师太过严厉了怎么办

老师太过严厉了怎么办?
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老师或许就跟鹰一样,会有点凶,会很严厉,会严格要求孩子,甚至让孩子有点害怕。

可老师的严厉,正是对孩子的期待。

如果老师不严厉,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也不在意孩子上课不听课,回家不写作业,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

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因为相信孩子能做到,老师才会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标准,为的就是让孩子做得更好。

老师的严厉,本质上是爱孩子的表达。

『捌』 严厉老师的好处

1、利于学生学习

老师上课要求严格点,效果会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严格一点,不但能确保上课正常的秩序,还能提高老师的威严性,学生们是不能越过底线,有触犯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为上课课堂创造良好的环境,利于学生们读书学习。

2、让学生自律

让学生们早点明白,做人起码的底线要自律、自强。自律就要他们意识到什么是纪律、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就像国家法律法规一样的神圣,不可侵犯,更不能以身试法,一旦侵犯,自己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

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苛刻,让学生们早点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的重要性,能更好地提高时间的观念。老师适度的严格算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值得提倡和推广。

3、让学生更懂事

懂事的学生,很多都是和老师严格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关系,除了父母在家庭教育好外,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利大于弊。是教会了学生们懂事的开端。

总之,老师在学校对学生教育严格一点,是对学生们最大的负责,是培养学生走向成才的必经之路,是人民的好教师,是值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8)老师严厉扩展阅读:

老师对孩子严厉管教,为的就是携手家长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将来孩子能有个美好的前程,用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与幸福。

在孩子的周围能有一位严厉的老师,在孩子即将犯错之际,能让孩子悬崖勒马,及时回到正确道路上,无疑是一件幸事。

这样严厉的老师或许不是完美的,但是能让孩子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为孩子着想,一步步将孩子塑造成更好的人,这份付出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老师的严厉,实质上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玖』 为什么有的老师特别严厉

严师出高徒嘛,老师也是为了学生好,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老师。一个是本身教师的责任所在,第二个就是老师也想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学生严格孩子,为了学生好。
严,真是老师爱学生的表现,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的,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不严,何以能治学?不严何以能育才?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拾』 老师对学生严厉些好不好

据报道,从本学期开始,北京大学将对学生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将有约2%的学生被淘汰出校。具体做法是:原则上每次考试优秀率(85分以上)不超过20%,不及格率(60分以下)要有1%至10%。北大坚决杜绝考试100%的通过率,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将追究教师的责任。北大本科生每门课一般为2学分或3学分,以往,四年累计15学分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重修。而从新学期开始,累计15学分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将被勒令退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有些学生“60分万岁”的心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操作起来太生硬,可能使高等教育归于无序,使学生陷入恐慌。这种做法到底好不好?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就像工厂剔除不合格产品一样

胡江平:深圳市东湖中学教师

北京大学每年将淘汰2%的学生的消息传出后,社会(特别是高校)反应强烈。从各网站的评论情况来看,反对之声占多数。但是作为“风波”的始作俑者———北大校方,面对公众的褒贬却泰然自若。显然,这项措施的出台,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

众所周知,尽管北大每年招生囊括了全国各省大部分的高考“状元”和“奥赛”金牌获得者,但是一些北大毕业生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一位正在北大就读的学生说:北大每年学业不及格的学生人数在10%左右,校方将淘汰率定在2%,实在是一个谨慎而无奈的决策。

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严进”也必须“严出”,北大为维护自己中国百年老校和一流大学的声誉,淘汰少部分学业落后的学生,就像工厂剔除不合格的产品(再好的工厂都可能出现次品)一样正常。正如北大发言人所说的:严格考试制度只是手段,北大要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培养一流的大学毕业生,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考试制度、建立淘汰机制,这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采取这样的“非常措施”,可以给那些躺在象牙塔里不思进取的学生一个当头棒喝,促使其奋起直追,从而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向上的学风,这对北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北大此举是有较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目前,我国高校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提高教学质量已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北大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提高教学质量是惟一的选择。可以这样说:北大实行“末位淘汰”的制度,是向不良学风主动出击、维护其百年名校声誉的宣言书。

我赞同北大的淘汰机制,不过有一点应注意,在具体实施时一定要确保公平。

不能拿考试来逼人学习

刘伟:高级教师

我不赞成北大这种靠考试逼人学习的办法。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中小学生心智还很不成熟,自制力和学习自觉性比较差,用考试的方法施加一定的压力还有些作用(但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大学生比中小学生要成熟得多,对学习的认识也更全面、更深刻,学习自觉性也应当强得多。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还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还要靠考试来“逼”着他学习,这既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失败。

在知识经济时代,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的精神是无法用考试逼出来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的最大本事是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乐之者”———对学习充满兴趣,乐此不疲。一位教育家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智慧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门课不感兴趣,拿考试来逼他,他也学不好。

北大出此下策,恐怕也是出于无奈。从残酷的高考中拼杀出来的学生,大多已疲惫不堪,很多人都学怕了。这时,大学老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智慧的兴趣,而不是用这种“末位淘汰”的办法来强迫学生。

另一方面,大学也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闲暇时间,不要把功课安排得满满的。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思想、闲暇出想像力。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中获得的,负担过重更导致兴趣丧失。

英国牛津大学只考两次试,入学一次,毕业一次。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校方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选修课,开设了大量的讲座。美国哈佛大学前三年不分专业,让学生在两千多门选修课中自由选择,到第四年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专业。这些方法都是很高明的。我们的大学应当往这种高明的管理方面多下下工夫,而不应当只靠考试来使学生就范,考试不是万能的。

和北大精神不符

陈伟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在中小学一直很风行,现在很可能也要在大学里流行起来了。北大校方希望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做法我并不赞成。

其实,现在大学的考试制度已经相当严格了,但不及格现象始终不能杜绝。有的老师甚至叹息:想要有些人及格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有的学生宁愿重修或者通过请客送礼来“混”学分,也不愿意多花时间背书。究其原因,我觉得根源并非是有些人所说的校园里的不正之风,也不是学生缺乏求知欲,而是现在很多课程不能吸引学生。一是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二是某些老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同一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来讲,受欢迎的程度就截然不同。

从理论上说,各院系都在为培养本专业的人才而努力,学生们也大多在自己的专业里遨游。可是倘若做个调查,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全都喜欢中文,生物系的学生说不定是个编程高手。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真正兴趣并不在本专业,很多学生都利用课余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而校方一旦严格规定不及格率,学生肯定要人人自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兴趣,多花时间去应付考试。而让人难受的是,现在很多教科书无论是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者已经“过时”。让学生每天去死啃这些课本,这不是一种浪费吗?

而且,老师们恐怕也要为这硬性的“不及格率”头疼了。万一碰到一个班的学生个个都勤奋好学,该怎么完成这不及格的“指标”呢?是自己挨校方的批评,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去逮一个倒霉蛋?

北大多年来享有盛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据说当年北大学子“懒散”成风,而外来旁听者众多。有一次老师上完课后点名,请本班注册的学生举手,结果举手者竟无一人。可在那种境况下,北大照样人才辈出、笑傲学坛。而当前这种刻板的考试制度,似乎与北大精神不相符合。

我个人认为,高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高素质的老师、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至于学生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校方还是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要什么都规定得那么死。对大学生来说,真正有兴趣去读书的,并不需要此类的制度来约束。而对无心向学者,即使考试能考得满分,也未必有什么实效。

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杜如樟:教育局退休干部、教育部

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北京大学从本学期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以后每年将有2%的学生因考得不好而被淘汰“出局”。听到这个信息,我不禁为此制度的设立而叫好。

北大从整顿考风、学风开始,从严治校,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现实之举,也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之举。说它是现实之举,是因为它针对性很强。当前确实有些大学生以为考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前途光明,钱途也光明。船到码头车到站,该好好歇一歇、玩一玩了,再也不勤奋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经不住各种诱惑,进歌厅、泡酒吧,通宵达旦搓麻将,花前月下谈恋爱,把读书置之脑后,导致学业荒废,学校对此也无可奈何。现在,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给大学生们一个警示,让他们时刻绷紧学习这根“弦”,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说它是战略之举,是因为此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感召力。实行“末位淘汰”,严厉打击作弊抄袭、请客说情等现象,可以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做人,使校园真正成为一片净土,让青年学生在这片净土上健康成长。而且,由于北大的影响力,这种做法还可能对其他院校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虽然说“末位淘汰”制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考试成绩也未必能说明一切。从实践来看,在校期间成绩中等甚至很差的学生,日后大有作为的也并不罕见。但按照北大的规定,本科生每门课一般为2学分或3学分,累计15学分不及格的才给予退学。也就是说,在4年中共有5至7门课不合格的学生才会被退学,这还是比较合理的。只有严进严出,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从总体讲,北大此举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是一个好办法

热点内容
夏利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9:20:56 浏览:780
历史游记 发布:2025-09-14 05:10:18 浏览:891
歪歪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5:06:45 浏览:144
健康教育字 发布:2025-09-14 03:12:43 浏览:564
师风师德体会培训心得 发布:2025-09-14 02:35:01 浏览:571
轮指教学 发布:2025-09-14 01:44:11 浏览:413
师德师风感受 发布:2025-09-13 23:53:20 浏览:790
成都初中数学 发布:2025-09-13 20:04:01 浏览: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吗 发布:2025-09-13 19:56:46 浏览:225
围棋老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3 19:40:59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