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的要求
需要标准的普通话,不能说不文明的话。朗读时要富有感情,抑扬顿挫。
❷ 教师语言规范要求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用方言土语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上规范化语言。用方音讲话不规范,用普通话语言讲话,语汇、语法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不规范的。
例如,一位老师指着黑板的某一地方说:“同学们,作业要认真、工整,不能芝麻花工(马马虎虎)。”他的读音合乎普通话语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而就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要用普通话教学,就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流畅、准确的普通话。
其次是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
(2)教师语言的要求扩展阅读
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杜绝绝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禁止的。还有些教师爱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尤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几乎像泼妇骂街一样,这同样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❸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规。小学数学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设计能力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教学内容的处理
3、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行为要有效,就必须把握好“适度”两个字。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4 、 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5、教案的设计
二、 语言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自已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对数学美的反映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艺术魅力。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活动来看,数学教学都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 高效地学习,并感受到数学教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它是教师学识和智葱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
❹ 教师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有哪些
一、教师备课时书写用字要求
所有备课笔记、教学案例等用字符合要求,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二简字或错别字。
二、教师上课板书及教学用语要求
1、板书用字符合要求,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
2、教学时必须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三、教师课外辅导时板书及教学用语要
1、辅导用字符合要求,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
2、课后辅导时必须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四、教师批改作业、书写评语用字要求
批改作业、书写评语时用字符合要求,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
五、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工作用语和交流材料要求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室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所用文字材料用字符合要求,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
❺ 教师语言要求
1.要说规范的普通话,避免方言土语
国家对教师从业资格有普通话等级的具体要求,但有些老教师并没有参加普通话等级考核,上课用方言土语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人认为,高等院校的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比中小学的学生要强,所以大学老师只要专业功底厚实就行,语言表达是其次。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方言差异很大,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如果学生连老师说的话都听不懂,就失去了教学语言的效用性。
有一位南方籍的老师讲课,把“典型”说成“谍影”,把“概括”说成“嘎夸”,不一而足,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下课以后,教学督导员问学生对这位老师讲课的意见。学生说,不知道老师讲得好不好,因为根本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
同时,规范的普通话是很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中青年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语言的魅力。
2.语言表达要清晰,避免含糊其辞
语言表达要清晰,这也是教学语言的教学性和效用性所决定的。教师应该明白通畅地表达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讲解理论、传授知识,必须精确地表达内涵,不能出现表述错误,不能使人产生歧义或误解。其次,教学语言必须语法正确,用词恰当,合乎逻辑,避免语病。有一些老师讲课表述含糊,词不达意,谬误百出,让人尴尬。
3.语言表达要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教学语言要简洁,这是与普通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教学语言要精练,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课干净利落,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没有一句废话。
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口头禅”的不良习惯。有些老师讲课,夹杂着“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的习惯性语病;有些老师习惯说“是不是”、“然后”、“你知道不”、“你懂吗”、“这个的话呢”等口头禅,听来让人生厌。据说,有一位老师习惯说“是不是”,有个学生想知道老师一节课到底能说多少,老师每说一次,他就翻一页书。一本书翻完了,还没下课。还有一位老师每说一句话,后面都带个“哈”。学生就记住了这个“哈”,给他起绰号叫“哈老师”。有些口头禅甚至会刺激学生。一位老师习惯说“你懂吗?”一次上课,有学生忍无可忍,突然起立,大喊一声:“我懂!”老师一脸惊愕,学生一片哄笑。
❻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是什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学会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学会合作。
❼ 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什么要求
普通话等级考试,对比语文和数学科目,语文普通话要求便要高一些。
❽ 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讲话时要注意语速!
一定不能不熟练!
让学生能听懂你的话!
讲的有趣一点,让学生喜欢你!
❾ 课堂教学中对老师导入语言有哪些要求
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课堂教学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板书、实验、练习、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标志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所以研究课堂领域的语言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使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着,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的语言。
①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还是叙述事实、情节过程,或介绍地点、环境特征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②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无论对实物的演示说明,对操作过程的指导,还是对实例的解释说明,教师都应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学内容,点明直观作用。运用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识。
④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都要确切恰当,有画龙点睛之妙;也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实事求是之意;应该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之感。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技能。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要能把知识传授出去,学生能听清楚就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语言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课堂教学的失败,并不都是教师知识贫乏或资历短造成的,大多是讲授缺乏应有的语言技能。那么,究竟怎样来选择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的语言呢?这一阶段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开始。把学生的具体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与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此阶段应以讲解为主,融会讲述辅以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其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安排来分,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上分,可
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的影响程度分,可采用指导法、自学法等。总起来看,此阶段的教学语言应主要体现在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上。
①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的特点。但做为口语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依靠语言的逻辑力量。
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叫人难以忍受。
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讲授的内容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这样可以使一些问题不致悬在半空中。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于理解新教材。
②透辟性主要指阐发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要做到这一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驾御教材的能力,能够居高临下,对全课以至整个章节的教材都要有准确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师在讲授中只突出几个论点,并围绕这些论点把它说清楚。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除了必须清晰地阐明每个论点外,还能利用图解、事例及其它教学媒体来帮助说明。最后教师还要再回到他的论点上来,清楚地重申论点,使学生通过最后总结能加深理解并尽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❿ 教师语言应如何做到规范到位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即使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不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高更严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概括好教师的“十二种素质”时,几乎每一种都涉及到教师的语言修养。从某种意义说,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学科性、情感性、科学性、启发性、通俗性和艺术性。一、学科性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学科的性质不同,教师的语言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各门学的特点组织教学语言。如语文课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想象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要求教师要有充沛的情感,丰富的词汇,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善于进行恰如其分地描绘、夸张、形容和比喻、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娓娓动听,这样才能开拓思维、激起情感的共鸣,唤起丰富的想象,加深认识,发展智力。政治课是以培养学生论证能力、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逻辑性、说理性和鼓动性。政治教师应是善于言词,能说善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