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老师
1. 伊悦网举办的郑州日本插花艺术鉴赏活动,坂田文子老师在日本属于什么流派的
属于池坊流插花——以“立花”为主,传统,讲究线条美。池坊流是日本最为古老的插花流派,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恪守日本插花艺术传统,以“立花”(“立华”)为主,枝条数目取奇不取偶,一般以九条枝条最为常见,这九条枝条各安排在上、中、下段,形成特异的格调,插时各枝有一定的顺序和位置,不能前后倒置,总体成垂直并稍成圆柱型。它的插花构图着眼点在于线条的构成,讲究线条美。池坊流昔日只作为一种供花的式样,现今已成为插花艺术的一个大流派,并在形式上有了不少的改进。 至于坂田文子这个人,不太清楚。
2.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为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翻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意思是如下: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公冶长篇。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文子老师扩展阅读: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句是《论语·公冶长》的第十五章。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学习要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学问为耻,两千多年以来,无数学者、先贤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点。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学习也是一样,唯有不让寸土、不捐细流,最终才能取得一方成就。
3. 关于上课少说话的故事
她担任过的最大职务就是一条艳红的杠:小队长!
在一年级的时候,不记得她是什么时候戴上的那条杠,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那条杠就挂我们家卫生间的那个大镜子一角了。年代久远的样子,看起来灰扑扑的,那条原本艳红的杠也不那么惹眼了。但是,谁也没有想过要把它取下来处理掉。
二年级什么职务也没混上。二年级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揭晓成绩那天我去学校接她。平时我从不紧盯她,有时她竟也会考个一二十名什么的回来。但她在一班,成绩好的学生就多一点。她的任课老师每每又总跟我说文子的脑子特好使,但是学习态度不好,上课非常爱讲话。有时候老师罚她站着听课,她竟能照样和同学说悄悄话。小屁孩哪来那么多的思想感情需要沟通啊?老师说再也没有办法怎么她了,因为任何时候让文子回答问题,她几乎不会弄错。呃!
怪不得她跟我说她的理想改成:老师。她当自己在讲课啊,话比老师还多。叹!
她那一心二用的本领打哪学来的(……)
我用力伸长脖子往文子教室里的黑板上看。竞选三好,优秀学生的名单都在黑板上呢。从前往后,没有。再来一次。从上往下,没有。坏了,真没考好啊这家伙。我从焦急观望的家长群里挤出,非常平静的站一边。钱涛她妈说,怎么了,我帮你再看看,说不定你没看清。我轻笑着说,没有XX文的名字。然后钱涛她妈又开始念叨她经常念给她儿子的那篇善意的安慰加鼓励的台词:当不上三好学生没关系,只要考得好,考不好没关系,只要下次考得好……可我心里就是不舒服,说不清的感觉。我当学生那会儿,要是有悟性能体会到现在自己当家长的心情,那我一定(……)。其实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不一定就是面子的问题。有时就是一种本能,谁都本能地希望自己希望亲人爱人家人什么都好是一样的。没有理由。
选举好了。家长可以进教室和老师交流。我被人流的力量推进了教室。到了老师身边时,我又特意抬头扫了眼黑板,对老师用(……)的口气说:完了,XX文没考好!老师说:XX文啊,她考得很好。但是这一次不能给她奖状。(……)她上课总说话!我暗暗松了口气,却无言了。
我也几乎每一天都有跟她念一次上课不要讲话的。后果很严重的几点我也说过很多遍了,什么你总这样,老师不喜欢你了,老师厌烦你了,你很没面子了,我也很没面子了(……)
二年级下半学期是优秀学生。
三年级她的理想改为:牛津小学的英语老师!呃!
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三年级上半学期中考全班第二名。坐位前调。升为小组长。升为小队长。又是那一条艳红的杠。别针掉了一次,我给她买了新的别在手臂上。虽然还是一条杠。但,终是来之不易的。
三个星期左右,她外婆告诉我说文子的小队长被撤了。还叽叽咕咕说一定是我每次早晨不早点送她去学校。(……)去那么早做什么?又不像我们的从前,都没有早读课了。去早了男生玩闹女生交流昨晚上看的动画片!还不如在家多睡会养神呢!
我立即奔到在做家庭作业的文子身边,确认小队长被撤事件。她点头。我问老师怎么说。她告诉我是因为上课讲话。唉!老生常谈的问题呀!!!头疼。
我淡淡地说,哦,你看吧,上课讲话这个问题后果真的很严重。要努力改正啊。然后我没再多说什么。可我心里说了对老师不尊重的话了。什么老师呀,治不好上课说话的事儿,也别这样伤孩子的自尊啊。要不就别让她当小队长,当了没几天就撤了,是孩子心里也会有落差不好调整啊。
我这算不算帮亲不帮理啊。(……)
上课讲话(……)
4. 端午节想给老师发个微信红包,文子说明不知道怎么写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
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
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
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
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
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
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
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
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
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
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
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
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
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
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
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
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
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
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
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
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
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
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
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
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
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
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
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
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
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
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
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
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
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
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
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
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
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
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
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
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第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6. 论文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7. 依悦网举办的郑州日本插花艺术鉴赏活动,坂田文子老师在日本属于什么流派的
属 于 池 坊 流 插 花 — — 以 “ 立 花 ” 为 主 , 传 统 , 讲 究 线 条 美 。 池 坊 流 是 日 本 最 为 古 老 的 插 花 流 派 , 已 有 五 百 多 年 历 史 , 它 恪 守 日 本 插 花 艺 术 传 统 , 以 “ 立 花 ” ( “ 立 华 ” ) 为 主 , 枝 条 数 目 取 奇 不 取 偶 , 一 般 以 九 条 枝 条 最 为 常 见 , 这 九 条 枝 条 各 安 排 在 上 、 中 、 下 段 , 形 成 特 异 的 格 调 , 插 时 各 枝 有 一 定 的 顺 序 和 位 置 , 不 能 前 后 倒 置 , 总 体 成 垂 直 并 稍 成 圆 柱 型 。 它 的 插 花 构 图 着 眼 点 在 于 线 条 的 构 成 , 讲 究 线 条 美 。 池 坊 流 昔 日 只 作 为 一 种 供 花 的 式 样 , 现 今 已 成 为 插 花 艺 术 的 一 个 大 流 派 , 并 在 形 式 上 有 了 不 少 的 改 进 。 至 于 坂 田 文 子 这 个 人 , 不 太 清 楚 。
8. 老子的师傅是谁
老子的师傅是商容和商容师兄周太学博士。
1、商容
老子从小都很聪明,特别爱思考。老子父亲望子成龙,请了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知识。商老先生老子教授三年,因老子太聪明,没有教授的内容了,推荐到其师兄处学习。
2、商容师兄周太学博士
老子在商容老师的推荐下,到达了周国,拜见博士,进入太学学习天文、地理、人伦和《诗》《书》、《易》、《历》、《礼》、《乐》等书籍,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官。
(8)文子老师扩展阅读:
老子的世界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9.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学生吗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越国大夫范蠡是师生关系。
首先,从年代上讲,世所公认,老子长于孔子约二十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了吴国,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这年,老子九十八岁。范蠡约三十岁从越王,二十三年报越,因此这年范蠡约五十三岁,老子长范蠡约四十五岁。所以,他们都是春秋末年同时代的人。老子长寿,古者上寿一百二十岁,老子应有这个寿数,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据我看老子至少应是上寿之人。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后卒于陶,去世年纪约七十四岁,可以说,老子在范蠡去世后,还健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史记·越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国语·越语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对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较,特别是近年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语、行为,无不继承、运用和发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刚出道,即谏越王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世家》)等等。特别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圣人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论述,可以说,范蠡是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最好的实践者。从思想线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继承和实践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差的。而对于同时代,年岁仅差老子四十多岁的范蠡来讲,除了他曾亲自师从过老子以外,是很难解释的。
第三,古籍有明确的记载,“文子,老子弟子”,在汉及汉以前的文献中都是明确确认的。如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遣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师恰恰又是文子。《史记集解》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这是个连环师生关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们仔细地研究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一线单传。在那个时代,当然也不可能一线单传。文子和范蠡同时师从老子是极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乱时,正当56岁,退休返乡,这时范蠡十一二岁,文子与孔子年岁相当,为36岁左右。因此,从年岁上讲,这三人在老子退休后于老子故里相会,成了师生。范蠡是文子的学生,但同时又是老子的亲传弟子。是极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岁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时师从孔子的有颜回、曾参父子。那么,文子与范蠡师生同时师从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涡阳。这是使我想到老子与范蠡是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这应无疑义。但是,史载陶朱公冢有三四处之多,最有争议的是今之山东省定陶和山东肥城陶山。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但据我考证,安徽省涡阳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都符“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这涡水直到三国时代,还是曹操操练水军的地方。陶若在山东陶山,实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说是“齐国腹中”了。陶朱公离开齐国到陶,他搞的是“国际贸易”,那当然陶必不在齐国,而陶山实在是齐国的腹地了。
凭什么说安徽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但使我确认不疑的却是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关就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那么,又怎么可以确认“陶”是安徽省涡阳的西阳集镇呢?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我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在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中,对“陶”有详细的考证。
现简介于此。
我们认定了老子故里在涡阳,范蠡与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涡阳,那么,同时代的老子与范蠡在同一地相处不是顺理成章的么?老子与范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明确的么?从时间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后,文子与范蠡在老子故里从师约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学成之后才去越国任相国;二十多年灭吴以后范蠡先到齐国,二三年后即赴陶与老子再次相会。这我考定约于公元前471年正当老子百岁之时。我相信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处。
老子故里在涡阳,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于涡水后,老子才西出关重游周都的。时当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详见《老子范蠡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