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老师
『壹』 华罗庚的老师是谁
熊庆来(1893.9.11~1969)中国数学家,云南省弥勒人,字迪之
『贰』 华罗庚的简介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出色成果[1];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中文名
华罗庚
外文名
Loo-keng Hua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常州金坛区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2日(庚戌年)
逝世日期
1985年6月12日 (乙丑年)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金坛县立初中
主要成就
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
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代表作品
《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从杨辉三角谈起》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科研成果
华氏定理 华-王方法
祖籍
江苏丹阳访仙镇
配偶
吴筱元
父亲
华瑞栋
母语
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金坛话
职务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职称
清华大学数学教授。
希望能帮到您!
『叁』 华罗庚早年的数学老师是谁
华罗庚进入中学后,因为顽皮,字写得不好,时常受到语文教师的训斥,但是他的数学教师王维克却对他另眼相看。一次,金坛中学的几位教师在一起品评学生,一位语文教师带着轻蔑的语调说:“成绩好的学生都到省城里念书去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蠢蛋!”王维克听后立即反驳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很不错!”“哼,华罗庚!就凭他写的那像蟹爬一样的字,也谈得上前程远大?”“当然喽,华罗庚的字写得确实不好,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在数学方面却天赋很好,很有培养前途。”“何以见得呢?维克兄。”“起初,我和诸位的观察一样,也发现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潦草。数学的作业本子也写得很不整洁,常常乱涂乱改;后来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发现,许多涂改的地方正是反映了他在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王维克不仅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份,而且有意培养他。王维克本人博学多才,家里藏书丰富,华罗庚成为他家的常客,他或是借书,或是请教问题,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和耐心的指点,在恩师的教导下,华罗庚渐渐丢掉了贪玩的毛病,专心钻研数学。到年终考试时,王维克对他说:“你不必考了,因为考你的问题别人做不出,考别人的问题不值得你做,我给你拟一个论文题目,你回家去做吧。你的数学终归是一百分,终归是第一。”
和数论结下不解之缘
在王维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华罗庚在数学王国里努力探索,课堂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有一次,王维克借给他一本美国人著的微积分教科书,华罗庚拿去十天后便归还,王维克对他说:“数学这门功课是最有步骤的,你不可跳着看啊,我提几个问题问问你。”结果华罗庚不仅对答如流,而且把书印误之处也指给老师看。有一天,华罗庚来找王维克,将自己一篇油印论文“福尔玛最后定理之证明”交给王维克,并得意地说:“我已经寄给各个大学请批评,亦请王先生批评!”王维克看了论文严肃地说:“福尔玛提出的定理要得到最后的证明,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演算的这道福尔玛最后定理,是17世纪以来许多大数学家绞尽脑汁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是你能如此简单地证明之,岂非奇迹!然而,你的证明所依据的公理似是而非,所以不能成立!”最后,王维克语重心长地对华罗庚说:“我希望你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灰心,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用你的智慧和汗水去铸造钥匙,争取有朝一日把这些锁打开!”在这次长谈中,王维克劝华罗庚专门深入钻研数论,华罗庚听从恩师的教导,从此和数论结下不解之缘。
“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腿!”
1928年秋,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的王维克学成归来,
『肆』 华罗庚尊师的故事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46年夏,华罗庚刚从苏联访问回国,又即将赴美访问。这一去尚不知何日归来,他特地回乡一行。
这时,他的恩师韩大受与李月波也在金坛,他立即登门请安。当时金坛各界特别举行了欢迎韩大受与华罗庚大会。会前有人专程前来邀请华罗庚参加大会并讲话,华罗庚第一句话就说:“韩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坛,理当请他们两位讲话,否则哪有我说话的余地!”
进入会场时,华罗庚坚持要两位老师走在前面,还用了一句数学语言:“百分之百应该是老师走在前面。”华罗庚搀扶着他的老师们进入会场,并安排他们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侧位。
那天连窗子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乡出的这位数学天才。当有人称赞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连忙站起来摇摇手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慢慢学出来的,在座的老师都知道。”
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和对数学坚韧不拔的追求与迷恋,才使他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界的巨星,为伟大的民族增光添彩。
(4)华罗庚的老师扩展阅读: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出色成果 ;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伍』 各位有谁知道华罗庚的两为恩师是谁啊!!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 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陆』 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是中国人吗
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是中国人。
王维克,一九○○年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九五二年四月四日病逝于故乡。
王维克先生我国教育家、翻译家,世界文学名著《神曲》中文译者。
他在金坛县中学时,曾担任过华罗庚所在班级的数学课和班主任,是华罗庚的老师。那时,华罗庚才十三、四岁。王维克先生发现华罗庚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涂了又改,解题十分独特别致,就经常关心他,引导他认真学习。王维克经常借一些书籍和杂志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也常登门求教。华罗庚先生的数学家成就和王维克先生的早期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柒』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捌』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和一位青年教师的故事
1.(1)赞不绝口(2)邀请 2.(1)《堆垒素数论》写得很好 (2)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 (3)希望作者能更正 3.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