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表达
① 《教师口语》一书的《序言》说:“《教师口语》是为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新增的专业课程。”
“序言”还是应该用书名号。书名号是用来标明书名、篇名等的符号,而“序言”属于篇名。比如文天祥有一名篇,是他为自己的《指南录》写的序之一,被称为“后序”。这个后序的标准写法就是——《〈指南录〉后序》。你看这个序就用上了书名号。
② 什么是教师口语表达训练
教师口语表达训练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有机组成
③ 教师口语的特征有哪些
教师口语的特征
抑扬顿挫的语调,语调是指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重缓急的语气,语气是指说话的口气。富于变化的语言节奏,语言节奏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从而得于心,出于口。明畅通达的语流,语流是有声语音在行进中的趋向或态势。
④ 教师口语表达需要注意的问题。
起码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性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口语,也有别于书面语言,而是一种规范化的口语。我们有些老师在授课时对这一方面就不太注意,有时把生活中的语言带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使得一些问题的阐述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了难度。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授除法时,把“10除以2”常常说成“10除 2”这样就使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接受知识就有了难度。因此,教师语言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科学性,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符合语法、逻辑的要求,做到知识正确、读音准确、用词恰当。否则,不仅给学生接受知识造成障碍,而且会贻害学生终生。
二、生动性的问题
教学语言虽然要具有科学性,要求规范化,但它又有别于书面语言,它还要求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只有生动才能使学生爱听,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消化理解授课的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生动性的原则,必须做到两点:一要通俗,二要形象。这两点都有助于学生把课听懂。一个大学毕业生分到一所中学教初中化学,面对刚刚接触化学这门知识的初中学生,他不是由浅入深地讲解基本知识,而是凭个人兴趣大讲特讲一些深奥的化学问题和现象。尽管地讲得津津有味,可学生却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听不懂他讲了一些什么,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这种有悖于通俗性原则的授课方式轻则影响学生的成绩,重则使学生丧失了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形象性的问题也是使课堂生动起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中小学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的阶段,学生们对形象性问题的理解掌握能力要高于对抽象性问题的理解掌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把枯燥深奥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化枯燥为活泼,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近,使学生听得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拼音,这对刚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授课难度大,内容枯燥,如果不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很难使小学生们掌握这些拼音字义。有的老师就采用形象化的手法,根据拼音的字形、字音编成一些形象性强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这样就使学生在趣味性很强的教学中,靠形象的帮助掌握了拼音,学会、听懂了老师所讲的知识。
因此,无论你课堂上采用哪种授课方式,也不管你要给学生传达什么知识,在授课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口语表达中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走向努力的反面。我想这不会是老生常谈,而应该是令我们中小学教师时时注意的。
⑤ 教师口语中表述技巧要处理好哪几对关系
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不能模糊模棱两可,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婆婆妈妈,吐字要清晰,语言要幽默,另外还要一扬顿挫,有节奏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⑥ 教师口语表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教师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
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包括话语除了从父母那里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教师那里学习。教师口语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师又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教师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示范,二是引导提高。这都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口语水平,不仅要标准规范,还要流畅精彩、妙语连珠、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话。
(二)对教师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护的作用
字正腔圆,生动富于激情的口语表达对提升教师个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调查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是因为他(她)说话声音好听,朗诵好,讲课有激情等等,而这些方面都是口语表达的不同体现。
另外正确的口语表达,尤其是用声发声方法对教师的嗓音也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清晰、响亮,同时音色圆润而富有个性魅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教师应在发声方法上加以改进,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目前教师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缺乏激情
在《教师言语表达》一书中,白晓明教授认为教师言语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及认识规律。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异想天开的阶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激情,又要生动有活力有爱心。有学者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有: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
2、语音表达不够规范
有些教师语音不纯,乡音难改,如把 “南方”说成“蓝方”,“诗人”说成“私人”;夹杂方言语汇,语法错误;声音嘶哑,尖细;有的教师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说话快的像“打机关枪”,语调也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容易产生听课疲劳,不利于消化吸收;说话慢的又喜欢“拉长腔”,慢条斯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部分语文教师示范朗读和指导朗读能力差,如授课时使用方言词汇,语法上也容易犯错误。在新教师中,较多存在照本宣读,通读教案、讲义或书本,讲课时习惯夹杂着诸如“这个”“那个”“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这些无疑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
美国艾帕尔・梅拉别思曾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就是说,表情给了人们更多、更丰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师虽然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或上百学生讲课,但好像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抬头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师做祷告一样念念有词;或者眼睛不离稿,只顾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满意的几个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同样那种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态则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到压抑,失去学习兴趣。
三、解决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如何使教师口语具有魅力
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教师想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关注两个方面:气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清晰度,声音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胸腹联合呼吸法不仅吸气量大,增强了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同时也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声音。
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过闻花香、搬重物等方法来掌握,另一个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归音。
2、语言表达生动贴切,富有幽默特点
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节奏。教师要表达肯定、否定、疑问、感叹、不满等就要用不同的语气加以呈现。书面语上相同的文字由于语气、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则不同。此外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还有停连、重音、节奏。通过语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粗细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章段落进行训练,如节奏方面可以通过对比训练培养自己对节奏的把握。如果是轻快型的节奏,整篇文章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蓝的散文《困难》,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
幽默就像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点上一点整个菜就会更鲜美。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还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发出会心笑声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3、充分的课程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美的声音如果说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准备。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吃透大纲、消化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到位。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积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4、学生心理的把握
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会犯困,如果讲的内容又不是那么吸引人,老师依然照本宣科说,“这节课我们讲的是伟大的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一节课下来,学生趴下一片,仅有几个挣扎在听的也是眼神迷离。而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处理得就很好:他首先从孙思邈开棺救孕妇说起,然后再介绍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人称“药王”。这样就很好地把学生的精神气调动起来,提高上课的效果。
另外学生上课的时候可能认真听了,也认真记了,但是下课玩了一圈回来思绪就会不在学习上了,上节课讲的内容也会有所遗忘,如何让学生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同时把两节课的内容连接上也要讲究方法。如果老师接着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说“上节课我们讲了……”,把上节课的内容又大概复述一遍,学生就会没耐心听或者走神,因为他觉得这些已经讲过了,了解了。如果老师能将学生身边的事或者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联系课堂内容,效果就又不一样了。如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老师在讲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时,中间穿插了大家感兴趣的“金话筒”奖评奖过程、经验教训,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5、恰当使用体态语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户”折射出来。因此,眼神较之其他体态语,是一种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讲课,既要学生听,又要学生看。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讲,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授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的态度。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讲课内容上来。
手势,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思。教师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势,用来指示具体的对象或者数量,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手指头,这些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
另外,教师着装应大方,站立讲话时头部端正,站姿稳健挺直。这样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学生感到可信赖,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上走动时步伐稳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回辅导时,步履以慢、轻、静为宜。坐的时侯尽量保持优雅庄重。■
⑦ 教师口语的基本特征
一、有声性。口语主要靠声音,靠每个字的字音和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和各种特殊的语调。因此,口语是由语音表现的音节、词、句构成的达意传情系统。
二、即时性。口语突发性强,即时现想现说,往往缺少仔细考虑,因而句子短,结构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冗余。同时,说出云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理解别人的讲话,后面的词声音还没听清,前面的词的声音已经消失。
三、情景性。口语是面对面地交往,有特定的情景。有很多意思彼此可以意会,有时说话者说出个别词就能代替全句,甚至没有吭声,只是一个面部表情或沉默不语,也能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四、多变性。口语交际过程及内容往往由参与者共同调节,特别是在对话中,七嘴八舌,唇枪舌剑,因此说者和听者都可以随机应变,因情而异。
五、复合性。口语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复合行为,要经常借助如手势、表情等非语言因素的帮助。听人讲话,不光听语音,辨词义,还要察颜观色,看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因此,听人说话是眼耳并用地接受信息的复合行为。
(7)教师口语表达扩展阅读
口语练习是一种重复,没有重复的语言教学,其效率是低下的,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更谈不上语言使用。学校体制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如此。Littlewood(1992:53-54)倾向于课堂中的自然学习,提倡三个禁止条件,以利于生成自然学习环境:
(1)禁止系统呈现语言以便让学习者接触到自然的语言例子;
(2)学习者禁止练习语言点,他们听到并加工内化的语言,并借此发展语言能力;
(3)教师禁止改错,学习者的语法系统会自然朝着母语者的方向发展。笔者反对这类倡议,因为第一个条件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相悖;第二个条件否定了练习的作用,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练习,离不开重复,并且学习者第一语言学习也需要大量的练习;
第三个条件不仅否定改错的作用,依靠学习者自发地发展语法系统的做法值得怀疑,而且还再次否定了教师的作用。须知,学校体制下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可能是自然环境。
⑧ 名词解释 :教师口语
教师口语课是在应用语言学指导下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和特点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以普通话教学为基础,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和水平,是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
⑨ 教师口语的规范性有哪些
一、教师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
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包括话语除了从父母那里以外,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从教师那里学习。教师口语表达是否准确规范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教师又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教师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示范,二是引导提高。这都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口语水平,不仅要标准规范,还要流畅精彩、妙语连珠、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普通话。
(二)对教师本人的魅力提升及嗓音保护的作用
字正腔圆,生动富于激情的口语表达对提升教师个人魅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做调查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是因为他(她)说话声音好听,朗诵好,讲课有激情等等,而这些方面都是口语表达的不同体现。
另外正确的口语表达,尤其是用声发声方法对教师的嗓音也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清晰、响亮,同时音色圆润而富有个性魅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教师应在发声方法上加以改进,进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目前教师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缺乏激情
在《教师言语表达》一书中,白晓明教授认为教师言语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语言发展及认识规律。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异想天开的阶段。因此在过程中要有激情,又要生动有活力有爱心。有学者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有: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型”、“部队长官型”。
2、语音表达不够规范
有些教师语音不纯,乡音难改,如把 “南方”说成“蓝方”,“诗人”说成“私人”;夹杂方言语汇,语法错误;声音嘶哑,尖细;有的教师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说话快的像“打机关枪”,语调也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容易产生听课疲劳,不利于消化吸收;说话慢的又喜欢“拉长腔”,慢条斯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部分语文教师示范朗读和指导朗读能力差,如时使用方言词汇,语法上也容易犯错误。在新教师中,较多存在照本宣读,通读教案、讲义或书本,讲课时习惯夹杂着诸如“这个”“那个”“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这些无疑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3、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
美国艾帕尔?梅拉别思曾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就是说,表情给了人们更多、更丰富的信息。①
有些教师虽然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或上百学生讲课,但好像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抬头看天花板,好像是牧师做祷告一样念念有词;或者眼睛不离稿,只顾念教案;或者是眼睛只盯着自己满意的几个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同样那种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神态则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到压抑,失去学习兴趣。
三、解决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如何使教师口语具有魅力
1、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教师想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关注两个方面:气息(呼吸)的控制和吐字(口腔)控制。
首先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清晰度,声音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胸腹联合呼吸法不仅吸气量大,增强了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同时也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声音。
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可以通过闻花香、搬重物等方法来掌握,另一个需要掌握的就是吐字归音。
2、语言表达生动贴切,富有幽默特点
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节奏。教师要表达肯定、否定、疑问、感叹、不满等就要用不同的语气加以呈现。书面语上相同的文字由于语气、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则不同。此外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还有停连、重音、节奏。通过语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粗细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章段落进行训练,如节奏方面可以通过对比训练培养自己对节奏的把握。如果是轻快型的节奏,整篇文章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柯蓝的散文《困难》,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
幽默就像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点上一点整个菜就会更鲜美。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高超的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控制课堂节奏,还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发出会心笑声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3、充分的课程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美的声音如果说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准备。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吃透大纲、消化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到位。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积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4、学生心理的把握
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会犯困,如果讲的内容又不是那么吸引人,老师依然照本宣科说,“这节课我们讲的是伟大的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一节课下来,学生趴下一片,仅有几个挣扎在听的也是眼神迷离。而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处理得就很好:他首先从孙思邈开棺救孕妇说起,然后再介绍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人称“王”。这样就很好地把学生的精神气调动起来,提高上课的效果。
另外学生上课的时候可能认真听了,也认真记了,但是下课玩了一圈回来思绪就会不在学习上了,上节课讲的内容也会有所遗忘,如何让学生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同时把两节课的内容连接上也要讲究方法。如果老师接着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说“上节课我们讲了……”,把上节课的内容又大概复述一遍,学生就会没耐心听或者走神,因为他觉得这些已经讲过了,了解了。如果老师能将学生身边的事或者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联系课堂内容,效果就又不一样了。如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老师在讲到三十年播音成果时,中间穿插了大家感兴趣的“金话筒”奖评奖过程、经验教训,再回到三十年播音成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5、恰当使用体态语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户”折射出来。因此,眼神较之其他体态语,是一种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讲课,既要学生听,又要学生看。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不是对着学生的耳朵讲,而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善于洞悉、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学生精神凝聚、视线都交织在老师的脸上时,这便是肯定的反馈信息。相反,学生目光散射、东倒西歪、交头接耳,或者趴在桌子上等,这便是厌倦、否定的态度。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讲课内容上来。
手势,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表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思。教师常用的有指示性手势,用来指示具体的对象或者数量,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手指头,这些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
另外,教师着装应大方,站立讲话时头部端正,站姿稳健挺直。这样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之美,令学生感到可信赖,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上走动时步伐稳健,不快不慢,上身正直。在巡回辅导时,步履以慢、轻、静为宜。坐的时侯尽量保持优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