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杨万里老师

杨万里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27 14:42:06

『壹』 南宋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为杨振文写的诗《喜杨文发生子》,什么意思呀

【第一句】触目琳琅满户庭,

眼中所见,此户人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十分美好了。

琳琅:非指玉石,而是代表美好的事物。
户庭:不是说庭院中,而是指主人家家门之内的所有地方,包含且不限于院落。
===============================================================

【第二句】又闻白母梦长庚。

引申第一句,暗喻客人感慨此户人家虽然已经有了如此美满的生活……却又早就听说这家里如同李白母亲怀李白时托梦太白金星入怀一样的好事。将产妇比喻成李白的母亲,

长庚:金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
===============================================================

【第三句】杜家骥子谁家有,

引申第二句,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互联系,说像杜甫儿子那样英俊的人才不是谁家都有的。

杜甫骥子:指杜甫的儿子宗武,其小名骥子,语出杜甫作品《遣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

【第四句】天上麒麟地上行。

天上的瑞兽居然就这样降临凡间,行走于人世了。
===============================================================

【第五句】岂但疏眉惊秀拔,

难道只是让人惊讶这孩子的俊朗外表到让人忘记他才能会如何吗?

岂但:何止,难道只能。
疏眉:朗目疏眉,指相貌清秀,常被比喻美男子。比如“神仪明秀,朗目疏眉。”
秀拔:才能出众、杰出。
===============================================================

【第六句】更期洗眼看飞腾。

还是更期望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这孩子能早日成才,鹏程万里啊。

洗眼:见杜甫诗句“洗眼看轻薄,虚怀任屈伸。” ,类同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意思。
飞腾:快速升腾,这里指很快的脱于凡夫俗子的意思,与第四句麒麟相互联系。
===============================================================

【第七句】人间万事何时足,

人们活这一辈子对那些事情会有满足感呢?或者说,比较各种事物,人们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第八句】但有佳儿了一生。

只有生了个好儿子才是最令人满足的啊。其感慨等同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种语气……既直接对主人表现出了羡慕嫉妒恨,又很谦虚的贬低自家孩子,属于古人一种很隐晦的自谦方式。
===============================================

全诗大意介绍了一个客人到了主人家后表现出的各种赞许,还对主人家中的小儿期以各种期望和美好的祝愿,更直接的从孩子的相貌、年龄和其能力做出了中肯却又并不恶俗的美誉。

在此诗中,引用杜甫的次子杜宗武一事,将主人家的孩子比喻成是那种“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的人物。(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中有说,为阮兵曹与杜宗武答问对)

『贰』 杨万里的介绍

杨万里,广东人,《最强大脑》第一季选手。杨万里,因患淋巴瘤于2015年8月7日去世,年仅31岁。杨万里是深圳人,还是篮球明星易建联的初中同学,生前的工作是一名脑力记忆培训的老师,因上《最强大脑》准确识别101条斑点狗而闻名。

『叁』 名人杨万里有哪些故事

1、有一年春天,杨万里到当时的京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应考。他自认为知识渊博,准能考中,在客店住下后,便天天游山玩水。一天,杨万里在西湖的苏堤上闲游,满眼秀丽的风光,令他心旷神怡,便脱口道:“西湖风光,举世无双,湖上筑堤,天下第一。”

旁边一个牧童听了,笑着说:“您说得并不准确。”杨万里便问原因,牧童解释说:“全国有好多个西湖,风景都很美。听说广东惠州的西湖就很不错,而且也有苏东坡筑的湖堤。”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在回客店的路上,杨万里自言自语:“从前孔子以小孩项囊为师,我今天也得尊这位牧童为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一点也不假。”

2、淳熙六年正月,朝廷把杨万里调到广南东路任提举常平盐茶公事,当时广东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蛮瘴疠之地,而广东最繁杂的差事就是商业贸易税的征管,其中最主要的是盐茶专卖的管理。

南宋时期实行食盐专卖,政府出售专卖权,给私人生产销售,叫作卖“盐引”,商家纷纷贿赂负责卖“盐引”的官员,以捞取暴利,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杨万里通过暗访了解到,市场上的食盐价格太贵,是因为官盐基本上被外来的三家寡头买断,他们联合轮番涨价,缺乏市场竞争,而有关官员得了贿赂又刻意保护他们的市场垄断权,使食盐走私猖獗,严重冲击食盐市场,造成官府税银大量流失。

杨万里掌握情况后,采取了“引蛇出洞”的计策来肃贪,就这样把广南东路常平盐茶一潭死水整个地搅活了,整顿了官盐市场。仅仅过了五个月,全路零售市场的盐茶售价就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而官府收获的盐茶税比往年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朝廷和广盐销售区人民都大受其利,而杨万里的清廉和德政也在岭南一带传为佳话。

3、有一天,他去云栖竹径去游玩,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那里挖冬笋。冬笋藏在地下是看不见的,但经过一个小孩的指挥,挖下去从不落空。杨万里看了以后很惊奇,就上前问小朋友是如何做到的,要拜他为师。

那小孩抬头一看,笑着说:“您是个读书人,一定懂得很多知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杨万里诚恳地说:“我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对挖笋却一窍不通啊,冬笋是怎么找到的呢?”小孩爽快地说:“道理很简单哦,学挖笋呐,您要记住:挖冬笋,看竹梢,叶子黄,冬笋长。”

“哦?为什么叶子黄反而有笋呢?”杨万里问道。小孩说:“因为笋吸收了竹子的营养,所以枝叶就变黄了。”“噢,有道理!有道理!”杨万里捋着胡子不断点头,然后又问:“不挖掉冬笋,竹林不是会更茂密?”“哈哈,那您可说错了。冬笋不挖会自己烂掉的,只有春笋才能长成竹子。”

杨万里望着竹林,愣了一会儿,禁不住转过头来对那小孩说:“小朋友,你可比我懂得多哦,我一定要拜你为师!”那小孩笑吟吟地指着青翠的竹子,说:“虚心竹子节节高,它才是我们的老师呢!”

(3)杨万里老师扩展阅读

杨万里的代表作品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释义: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诗句描写连片无际的荷叶碧绿青翠、荷花映日分外红艳的景象。前句写荷叶,突出的是其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后句写荷花之红,以红日为衬托,目的是突显其分外娇艳之色。

2、《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释义: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三、四句,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3、《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释义: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第三、四句,“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

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肆』 杨万里的资料

字廷秀
★ 《全宋词》(杨州诗局本)(集部·杨万里集)

☆ 卷一

安乐庙头 跋符发所录上蔡语
岸 柳 跋葛子固题苏道士江行图
岸 沙 跋韩魏公与尹师鲁帖
岸树二首 跋黄文若诗卷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跋姜春坊梅山诗集二首
八月朔晓起趣辨行李 跋京仲远所藏杨补之红绫上所作著色掀篷梅
芭蕉三首
芭蕉雨 跋刘敏叔梅兰竹石四清图
跋常宁县丞葛齐松子固衡永道中行纪诗卷 跋临川梁译居士孝德记二首
跋陈简斋奏草 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
跋淳溪汪立义大学致知图二首 跋汪省干诗卷二首
跋罗春伯所藏高氏乐毅论
跋澹庵先生辞工部侍郎答诏不允二首 跋马公弼省干出示山谷草圣浣花醉图歌
跋澹庵先生缴张钦夫赐章服答诏二首 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
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
跋王顺伯所藏欧公集古录序真迹 跋丘宗卿侍郎见赠使北诗一轴
跋尤延之左司所藏光尧御书歌 跋天台王仲言乞米诗
跋忠敏任公遣帖
跋吴箕秀才 白发叹
白含笑
跋范文公与尹师鲁帖
跋符发所录上蔡语 白菊二首
跋悟空道人墨迹 白莲
跋萧彦毓梅坡诗集 白沙买舡脕至严州
跋写真刘敏叔八君子图 白头吟二首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白鱼羹戏题
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 白紵歌舞四时词春
跋余伯益所藏张钦夫书西铭短纸二首 白紵歌舞四时词冬
白紵歌舞四时词秋
跋虞丞相与赵撙节使帖还其犹子济二首 白紵歌舞四时词夏
半山寺三首
跋袁起岩所藏后湖帖并遗像一轴,诗中语皆檃括帖中语也 北风
碧落洞前滩水三首
碧落洞四首
跋远起岩所藏兰亭帖 碧落堂暮景辘轳体
跋张功父通判直阁所惠约斋诗乙蒿 碧落堂晚望
碧落堂晓望荷山
别吴教授景衡 表弟周明道工於傅神而山水亦佳,久别来访,赠以绝句二首
别萧挺之泉州二首
丙辰岁朝行东园
栟楮江滨,芙蓉一株发红白二色二首 丙申岁朝

☆ 卷二

丙戍上元后和昌英叔李花
不寐听雨
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水县 不睡四首
步过分水岭
病后觉衰 菜圃
病疟无聊 餐霜醒酒
病起览镜二首 残菊
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 残雪
病中复脚痛,终日倦坐遣闷 藏船屋二首
侧溪解缆
病中感春 插秧歌
病中感秋 柴步滩
病中感秋,时初丧寿佺子 昌英叔门外小树木犀早开
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人七首
病中七夕 阊门外登溪船五首
病中喜雨,呈李吉州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病中夜坐
尝枸杞
病中止酒 尝瓜二首
病中止酒二首 尝桃
泊船百花洲登姑苏台二首 尝荼蘼酒
泊姑苏城外大雪二首 尝诸店酒醉吟二首
泊光口 朝饭罢登净远亭
泊冷水浦 朝天集偶送西归朝天二集与尤延之,蒙惠七言,和韵以谢之
泊流潢驿,潮风大作二首
泊平江百花洲
泊鸭步 朝天续集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二首
泊樟镇
泊舟临平二首 嘲报春花
泊舟无锡雨止遂游惠山 嘲道旁枫松相倚
薄晚绝句二首 嘲蜂
不寐
嘲淮风进退格
不寐四首 陈然之少卿殿撰挽诗
嘲淮浪 陈商卿挽辞
嘲蜻蜓 晨炊白升山
嘲稚子 晨炊泊杨村
潮阳海岸望海 晨炊叱驭驿,观海边野烧
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 晨炊杜迁市煮笋
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三首
晨炊光口砦
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 晨炊旱塘
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

☆ 卷三

晨炊黄冈望海 初寒
晨炊黄宙铺饭后山行 城头秋望二首
晨炊江山悬驿 城头晓步二首
晨炊浦村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
晨炊泉水塘,村店无肉,只卖笋蕨,嘲亭父 初六日过鄱阳湖入相见湾
初秋暮雨
晨炊翫鞭亭二首 初秋玩月
晨炊熊家庄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晨炊玉田闻莺观鹭二首
晨炊皂径 初秋小雨残暑未退
丞相周公招王寄以长句 初秋行圃四首
诚斋步月二首 初入淮河四绝句
诚斋待月 初入筠州界高冈铺
诚斋题三老图 初三日游翟园
城壕冰泮 初十日早炊蕉步得家书并家酿
城上野步用辘轳体
初九夜月二首初离常州,夜宿小井,清晓放船三首 初食大原生蒲萄,时十二月二日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二首 初食淮白
初食笋蕨
池陂邓店松林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 初四日晨炊横翠亭
池亭
初五日晓寒,浙人谓之蚕寒,盖麦秋寒也 池水二首
出真阳峡十首
池亭双树梅花 初出贡院买山寒球花数枝
冲雪送陆子静 初二月苦热
酬合皂山碧崖道士甘叔怀赠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十古风二首
初复即事
出北关门送季舍使虏
出城途中小憩
出惠山遥望横山 出横山江口
出峡二首 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初夏即事
初夏即事十二解

☆ 卷四

初夏即事十二解 春尽感兴
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 春尽舍舟,余杭雨后山行二首
初夏日出且雨 春尽夜坐三首
初夏玉井亭晚立 春尽有感
初晓明朗,忽然雾起,已而日出,光景奇怪 春梦纷纭
风化雨春暖郡圃散策三首
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 春晴
春晴懹故园海棠二首
除夕前一日绝 春日六绝句
除夕送次公子入京受县
春晚往永和
除夕宿临战平
春望二首
除夜宿石塔寺 春晓三首
除夜小饮,叹都下酥乳不至 春兴
春夜孤坐三首
除夜张功父惠诗,索荆溪集,次韵送往 春夜无睡,思虑纷扰
春阴
船过灵洲 春阴忽霁
船过苏州二首 春雨不止二首
船过砚石步 春雨呈袁起岩
船中蔬饭 淳熙甲辰十月一日拟省试,万民观治象诗
垂虹亭观打鱼斫鱠四首
垂丝海棠半落 辞满代者未至
垂丝海棠二首 次昌英主簿叔晴鹿望韵
垂丝海棠盛开 辞栖真室盖晋仙人李八百故居之址,中有遗像云
春半闻归雁
春半雨寒,牡丹殊无消息
次出门韵
春菜 次东坡先生蜡梅韵
春草二首 次东坡先生用六一先生雪诗律令龟字二十韵旧禁玊月黎梅练絮白舞鹅等字新添访戴映雪高卧啮毡之类一切禁之
春寒
春寒初晴
春寒绝句
春寒早朝
次奉少游梅韵 次日醉归
次公满秩来归,偶上已、寒食同日,父子小酌 次韵寄题马少张致政亦乐园
次霜月韵
次李倅子寿郡集诗韵
次李倅子寿郡集诗韵 次主簿雪韵
次乞米韵 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
次主簿昌英叔镊白韵
次主簿叔晚霞

『伍』 杨万里的老师是谁没人知道吧

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

杨万里“为童子时,从先君宦学四方”(《诚斋集》卷126《曾时仲母王氏墓志铭》),其父杨芾“隐吉水之南溪,号南溪居士云。家无田,授士以养,暇则教子”(胡铨《杨君文卿墓志铭》),最初接受的是父亲的教育。14岁时,“拜乡先生高公守道为师,与其子高德顺为友,同居解怀德之斋房”(卷39《赠高德顺》诗序)。后有《夜雨》诗云:“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便是回忆师从高守道的这段生活。如果其父亲不计在内,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位老师就是王庭珪。自17岁进拜王庭珪为师以来,杨万里就和王庭珪之间建立了一种越来越密切的师生情谊。

王庭珪(1180—1172),字民瞻,吉州安福县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调茶陵县丞。“以上官不合,弃官去,隐居卢溪者五十年,自号卢溪真逸”(卷81《卢溪先生文集序》)。自宣和五年(1123)辞官茶陵之后,隐居安福家乡,著书吟诗,设帐授徒,“主庐陵文盟者六十年”(周必大《跋王民瞻杨廷秀与安福彭雄飞诗》)。同时,“虽不仕,常怀经世心,事苟宜民,必告于当路”,从未忘怀世事。由于“蚤忤上官,晩复流窜,官簿所以不进”(周必大《直敷文阁王公行状》),以左承奉郎、直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而终。王庭珪学问渊博,著述颇丰,“有《卢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论语讲义》五卷、《语录》五卷、《杂志》五卷、《沧海遗珠》五卷、《方外书》十卷、《校字》一卷、《停停山丛录》一卷。公学无不通,而尤䆳于《易》”(同上)。

进拜而师

杨万里至安福师从王庭珪而问学,时在高宗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其《杉溪集后序》(卷84)说:“予生十有七年,始得进拜卢溪而师焉,而问焉。”王庭珪已是64岁的老人。17岁开始师从,为时几年,却不得详而知之。由其《送刘景明游长沙序》(卷78)所云:“始予生二十有一,自吉水而之安成,拜今雩都大夫公刘(安世)先生为师。”可知其于21岁之前已回吉水,师从王庭珪问学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年。又由绍兴二十九年王庭珪《答杨廷秀》(《卢溪文集》卷32)云:“某去岁获见清矩,慰十年怀想之诚。”知杨万里后于绍兴十七年至十九年在安福师从刘安世期间,与王庭珪仍时有师从来往的。

那么,所学内容又主要是什么呢?对此,杨万里曾说:“其所以告予者,太学犯禁之说也。”(《杉溪集后序》)所谓“太学犯禁之说”,其在《杉溪集后序》中有具体说明:“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在仁宗时,则有若六一先生,主斯文之夏盟。在神宗时,则有若东坡先生,传六一之大宗。在哲宗时,则有若山谷先生,续国风、雅、颂之绝弦。视汉之迁、固、卿、云,唐之李、杜、韩、柳,盖奄有而包举之矣。中更群小崇奸,绌正目为僻学,禁而锢之,盖斯文至此而一厄也。惟我庐陵有卢溪之王、杉溪之刘(才卲),两先生身作金城,以郛此道。自王公游太学,刘公继至,触犯大禁,挟六一、坡、谷之书以入,昼则庋蔵,夜则翻阅,毎伺同舍生息烛酣寝,必起坐吹灯,纵观三书。逮暇,或哦诗句,或绩古文。每一篇出,流布辇毂,脍炙荐绅,纸价为贵。嗟乎,若两先生,当妖禽群啾而发紫鸾之鸣,抑扬骤歌而奏清庙之瑟,鹬冠毳服之竞丽,而觌黄收纯衣之制,其有大勋劳于斯文,其伟乎哉!”可见,其所学主要是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古文和诗歌。

作为独出机杼、自成一体的诗人,杨万里曾经走过一条曲折而漫长的探索之路,他曾总结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卷81《诚斋荆溪集序》)又说:“予少作有诗千馀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盖学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同卷《诚斋江湖集序》)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杨万里36岁以前,作诗学江西诗派,所作“大概江西体”,与老师王庭珪崇尚黄庭坚恐怕不无关系。当然,诚如钱钟书所云:“北宋末、南宋初的诗人里,有些是瞧不起江西派而对黄庭坚却另眼看待的,例如叶梦得和王庭珪;他们的态度恰好像元好问的《论诗》绝句所说:‘论诗宁下涪翁拜,不作西江社里人。’”(《宋诗选注》)对于王庭珪的诗文,杨万里也曾如此评价:“先生诗句得法於杜子美。自江西而下不论也。”(卷126《王叔雅墓志铭》)又说:“少尝见曹子方,得诗法。盖其诗自少陵出,其文自昌黎出,大要主于雄刚浑大云。”(卷81《庐溪先生文集序》)王庭珪崇尚黄庭坚的诗,然而却“不作西江社里人”,“自江西而下不论”,不步江西诗派之后尘,其诗近学黄庭坚,远承杜甫,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始学终弃,既学习前人,转益多师,又追求“笔下何知有前辈”(《迓使客夜归》),追求“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杼,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这一点,与王庭珪也似乎不无关系。

王庭珪又是一位刚正爱国、颇具胆识和骨气的诗人。在南宋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中,一直坚定地支持抗战,反对和议。绍兴十二年(1142),也就是杨万里至安福师从的前一年,王庭珪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不但热烈赞扬了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斩桧罢和议”(王庭珪《跋曾世选三贤论》)的爱国壮举,而且直接指斥了秦桧的卖国罪行。“时先生年七十矣。于是先生诗名一日满四海”(杨万里《卢溪先生文集序》)。后被乡人欧阳安永告讦,朝廷以为“谤”,十九年贬辰州(属湖南)编管。在王庭珪因诗送胡铨而获罪遭贬之后,也有人谓乃“先生之过”者。杨万里后来在《卢溪先生文集序》写道:“里之士爱先生者,谓诗之祸从古昭昭也,先生不戒,又欣然犯之,适以济权臣之威、成小人之名,此先生之祸也,亦先生之过也。或曰:先生何过哉?先生言直而诗工耳。言不直,诗不工,世无传也。世有传矣,不见媚于明,必见媚于幽,故庭草随意之诗,空梁燕泥之诗,飞燕昭阳之诗,不才多病之诗,言非直也,诗工而已耳。诗工而非直,犹且小者逐、大者死,况先生之诗工而言直耶?先生何过哉?济权臣之威,亦稔其恶,先生成小人之名,未若小人成先生之名,先生何过哉?未几,时相殂,先生得归。又未几,今上践阼,初召,除国子监簿,再召,除直敷文阁。年馀九十,耳目聪明,赋诗作文,不见老人摧颓之气,朝廷想闻其风采,天下诵传其诗。祸先生者,何知其非福先生乎?”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王庭珪获许自便,于次年春回乡。孝宗即位,召对,他乘机极言时政,建议“诚宜赫然奋威权,震动天下,委任贤相良将,以扫除宿愤,恢复中原”,力戒“和议断不可用”(《卢溪文集》卷26《上皇帝书》)。王庭珪坚定的爱国精神、刚正气概和无畏的人格,给正处青年的杨万里以震撼、以濡染,在杨万里心灵深处刻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又,周必大《直敷文阁王公行状》云:“公学无不通,而尤䆳于《易》。少尝师乡先生张汝明,晚自得于言意之表。汉上朱先生震、文定胡公安国、芗林向公子諲见其解,皆叹赏以为必传。公亦不轻示人,欲献公车。会诗狱兴,郡守议收公,理掾汪公涓奋曰:王君刚介,勇于义,一纸书招之,必来。他掾变色云云,自请提禁卒、挟廵尉捕公,守唯唯。他掾遂行,至则突入公家。公谈笑就逮。家四壁立,惟《易解》鐍箧中,卒疑其货也,挈以去。他日,公叹曰:天厄吾书。或谓今藏掾家云。”王庭珪《易解》20卷虽因诗狱而遭亡厄,未得其传。但是,后来杨万里自62岁始,用去十年时间,潜经覃思,作成《易传》20卷。这是否也受到老师的影响呢?

在王庭珪之后,杨万里还师从过安福刘安世、刘廷直,师从过庐陵刘才卲,然后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初赴任赣州司户参军。值得注意的是,正值“而立”之年,才刚刚走上仕途,杨万里便萌发了“弃官”之念。四十四年后,74岁的杨万里在《与南昌长孺家书》(卷67)中曾提及此事:“初仕赣掾,庀职一月,有所不乐,欲弃官去,先太中怒挞焉,乃止。”若非其父之“怒挞”,杨万里竟真的“弃官”而去,那么,其所为与其师王庭珪弃官茶陵、长隐卢溪又将何其相似乃尔!由此可见,在为学、为诗、为人、为仕等方面,杨万里所受王庭珪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勤相往来

杨万里进士及第、初入仕途之时,王庭珪还远在湖南辰州。而王庭珪获自便回安福之后,杨万里却一直在赣州任职。因而,两人重新见面,只能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杨万里赴任永州零陵丞。当年,曾两度至安福拜谒王庭珪。王庭珪《答杨廷秀》手简(《卢溪文集》卷32)云:“某去岁获见清矩,慰十年怀想之诚。少年登科,未足为左右贺。一日相见,词学骤长,语有惊人,兹可贺也。去冬之官,再经敝里,失于侦伺,辱留手墨,追见不及。家仆回,又辱惠字,何其勤也。”第一次应是专程前往拜谒,两人相别十年,今“一日相见”,王庭珪喜其学成,故贺其“词学骤长,语有惊人”。对照王庭珪后来于乾道六年所作“益能为文,以显于时”(《卢溪文集》卷45《故左朝奉郎刘公墓志铭》)之评,可见此贺并非客套、溢美之语。第二次则是赴任途中取道安福,因未能谋面,故留下“手墨”,留下遗憾。至零陵后,又有书信命回吉水的家仆送致,可惜已佚。由“慰十年怀想之诚”一语可知,在王庭珪于绍兴十九年七月被贬辰州离开安福之前,两人之间该是常相见的。杨万里有《题代度寺》(卷2)云:“一别重来十五年。”代度寺在安福,诗写于隆兴元年(1163)八月,前推15年,正是绍兴十九年(1149),足证杨万里于绍兴十九年确实到过安福。也许正是特地赶往安福为老师贬窜辰州送行呢!师生情谊,于此可见一斑。

杨万里离任赣州,时在绍兴二十八年,其《达斋先生文集序》(卷80)云:(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后四年,某自赣掾辞满,乃归南溪”。第二年,便赴任零陵。那么,其专程前往安福拜谒老师,首先当如师所言,为“慰十年怀想之诚”,其次或许亦为赴任零陵为政之需。因为王庭珪曾任丞茶陵,两地同属湖南,虽隔时已久,然风俗民情,毕竟可以咨询。

隆兴元年夏,杨万里离任零陵归至吉水,九月,赴调至临安。时王庭珪已在临安任国子监主簿,两人开始又一度密切交往。

杨万里到达临安后,王庭珪是其首先谒见的人物之一。九月就有《为王监簿先生求近诗》(卷2)云:“林下诗中第一仙,西风吹到日轮边。杜陵野客还惊市,国子先生小著鞭。拈出老谋开宇宙,本来清尚只云泉。新篇未许儿童诵,但得真传敢浪传?”诗中将王庭珪称为“清尚只云泉”的“林下诗中第一仙”,誉为“杜陵野客”杜甫;祝其来到皇帝身边做“国子先生”,只是小试马力,虽年已84岁,仍当“拈出老谋开宇宙”,大展宏图;最后表明“求近诗”以“得真传”之意。其中“杜陵野客”之誉,与后来《卢溪先生文集序》中“其诗自少陵出”之说是一致的。王庭珪则有《次韵杨廷秀求近诗》(《卢溪文集》卷17)诗:“闻说学诗如学仙,怪来诗思渺无边。自怜犹裹痴人骨,岂意妄得麻姑鞭?曾似千军初入阵,清于三峡夜流泉。只今老钝无新语,枫落吴江恐误传。”紧扣“诗仙”一语下笔,说“学诗如学仙”,只要修炼到了家,便能“诗思渺无边”,虽然自痴于诗,也曾被誉为“似千军初入阵,清于三峡夜流泉”,但毕竟今已“老钝”,无有新作,只是误传诗名而已。一者诚以求之,一者谦以答之,师生授受之意彰显。

当月,杨万里又有诗曰《宿徐元达小楼》(卷2):“楼迥眠曾著,秋寒夜更加。市声先晓动,窗月傍人斜,役役名和利,憧憧马又车。如何泉石耳,禁得许喧哗?”王庭珪也有诗《次韵杨廷秀临安小楼不寐之什》(《卢溪文集》卷10):“坐待银蟾上,寒禁酒力加。霜清群动息,雁过几行斜。楼角犹吹笛,天街又走车。客眠终未稳,人语已争哗。”两人不但吟诗唱和,而且共宿徐元达小楼,师生亲和之情深在。

十月,王庭珪“以老求去,主管崇道”(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10),离临安回安福。杨万里为其送行,作《送王监簿民瞻南归》(卷2)诗:“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黄纸苦催得髙卧,青霞成癖谁能那?诏谓先生式国人,掉头已复烟林深。路旁莫作两疏看,老儒不用囊中金。”对王庭珪因“青霞成癖”、清尚烟林而“黄纸苦催”、再“得高卧”倍加钦赏,深致敬意。两人在临安的交往就此结束,为时一个多月。

隆兴二年正月元宵后,杨万里因父病,离临安回吉水。当年八月父亲去世后,又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后,直至乾道六年(1170)四月赴任知奉新县以前,基本上都在家乡。王庭珪自回安福后,除去世前一年即乾道七年冬因胡铨力荐、孝宗两诏而赴临安、“对内殿”(周必大《直敷文阁王公行状》)外,也一直是在家乡。这六七年之中,两人当时应有来往。乾道七年冬,王庭珪因赴临安“锡对便坐,富有嘉言”,十二月二十二日被“特授依前左承奉郎、直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卢溪文集》附录《除直敷文阁诰词》)。时杨万里已在临安任太常博士,两人当时也应有来往。只是这两段交往皆未见诗文记载,无法考实而已。

晚复托婚

回到安福后,王庭珪于乾道八年“三月己丑(二十一日),乃得微疾启手足”(周必大《直敷文阁王公行状》),走完了他93年的人生历程。三年后,其子王頔(字叔雅)也“坐而云逝,实淳熙二年闰九月一日也,享年五十有三”(卷126《王叔雅墓志铭》)。杨万里《王叔雅墓志铭》有云:“某少出先生门下,与叔雅有五十年之旧,晚复托昏焉。于谊宜铭。”两家“晚复托昏(婚)”一事,应该发生在王頔去世之前。《诚斋集》卷52有《回王敷文民瞻家定亲启》,全文云:“贤者有后,仰玉树之森然;儒冠多贫,顾席门而陋甚。云何犹子之二女,得配执事之两孙?伏承某人第一令孙,乃吾家忠襄之甥,生而独秀;而某侄子第五女孙,为诗人泸溪之妇,愧其非宜。发币载欣,挥毫莫叙。”此定亲启既称王庭珪为“敷文”,而王庭珪在乾道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才被除“直敷文阁”,则最早也应作于八年初之后。

由启文所述,“某”“犹子之二女”,得配王庭珪家之两孙,而此启所定之亲,乃“某侄子第五女孙”配王庭珪“第一令孙”。又由《王叔雅墓志铭》可知,王頔比王庭珪去世才后3年,却已有“男二人,詹、澹”和“孙男五人”,则此次定亲之“第一令孙”,绝非早已生儿育女的王詹,而是叔雅“孙男五人”中第一人,即王庭珪第一曾孙。《卢溪文集》卷39有《詹孙定婚启》和《澹孙定婚启》,后者有云:“不揆蓬蒿之室,素钦忠义之门,久接英游,敢求婚对。”其“忠义之门”之称,与杨万里启之谓“吾家忠襄之甥”相符,则此“第一令孙”或应是王澹之子?但是,问题却远非如此简单。

今据乾隆壬寅重修安福《冷溪王氏族谱》载:“詹,頔长子,字岩鲁,行八,配东冈刘氏,子四:澄、洄、澜、涛。澹,頔次子,字无极,行九,秀才,常(尝)与侄澄编次祖《卢溪集》。配吉水湴塘杨忠襄先生女。子三:潜、溉、湜。”再据杨万里《宋故赠中大夫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杨公行状》(卷118),杨邦乂只“生女一人”,“归新淦进士陈敦书”,则王庭珪次孙澹之所娶,并非如族谱所说为“杨忠襄先生女”,而其实是杨忠襄先生之孙女。又据《冷溪王氏族谱》载:“澄,詹长子,字见可,行二,秀才,尝编次祖《卢溪集》,配吉水湴塘杨诚斋先生女。”“潜,澹长子,字时可,行七,配湴塘杨诚斋先生女。”再据杨万里于庆元四年(1198)所作《同王见可刘子年循南溪度西桥登天柱冈望东山》诗(卷38):“亲交久别忽相从,饭罢相将柱瘦筇。”称王澄(见可)为“亲交”,庆元五年(1199)所作《赠王婿时可》诗(同上):“忠襄先生有贤甥,卢溪先生有贤孙。只今二十能缀文,超然下笔如有神。”则杨万里之二女,分别配王庭珪之澄、潜二曾孙,当属实无误。又据杨长孺《诚斋杨公墓志》(载吉水《忠节杨氏总谱》),杨万里有“女五人,长季蘩,嫁进士刘价,皆先卒;次季蕴、季藻、季苹、季菽,嫁进士王徽、刘亿、从仕郎新荆门州司法参军陈经、进士王潜”,则第五女季菽嫁王潜,应相合无疑,而次女季蕴嫁王徽,徽、澄则字异。杨万里于淳熙十五年(1188)所作《庐溪先生文集序》(卷81)有云:“先生之孙澹及曾孙徵及其门人刘江诠次先生之诗文凡若干卷,将刻枣以传。”然而王庭珪曾孙七人之名,字皆从“水”,将徽、澄、徵三字相比较后,完全有理由相信,杨长孺墓志之王徽、王氏族谱之王澄及杨万里序文之王徵其实是同一人,而徽、徵则皆为澄之因形近而字误耳。而《卢溪文集》卷首所附杨万里序文,“曾孙徵”则正作“曾孙澄”!又据《冷溪王氏族谱》,王庭珪曾孙七人,澄行二,洄行三,澜行五,涛行九,潜行七,溉行十三,湜行十六,可知《王叔雅墓志铭》之云“孙男五人”依次应指澄、洄、澜、潜、涛,而溉、湜则出生于頔去世之后。王庭珪于乾道八年去世后,周必大所撰行状和胡铨所撰墓志铭载其有“一男,頔;一女,嫁将仕郎彭飞。孙男二人,詹、澹,皆世其业,孙女二人”,虽皆未言及曾孙,而王頔去世才仅仅后王庭珪三年,却已有“孙男五人”,不可能全在王庭珪去世之后出生。但王潜至庆元五年(1199)尚被岳父在赠诗中称扬为“只今二十能缀文”,却可以说明他应该出生于曾祖王庭珪去世之后。则定亲时间,也应在王庭珪去世之后。

至此可以明白,启文中“云何犹子之二女,得配执事之两孙?伏承某人第一令孙,乃吾家忠襄之甥”,所称“执事”、“某人”,原来不是指王庭珪,而是指王頔。还可以认定,杨万里这篇定亲启应该是以他的一位叔父的名义写的,也就是说,杨万里二、五两女各婚配王庭珪两孙之长子这门亲事,是由他的那位叔父出面料理的,所以启文中称杨万里为“犹子”、“某侄子”。同时也可以发现,启文中“第一令孙”其实应是第一、四令孙,“某侄子第五女孙”也应是某侄子第二、五女儿。或许,季蕴婚配王澄之亲已先定,此启所定只是杨万里第五女季菽与王頔第四孙王潜之亲事。然而今存启文何以误为“第一令孙”和“第五女孙”?则无从考证,姑存疑耳。

杨万里与王庭珪两家“晚复托昏(婚)”,结为姻亲,将自己二女许嫁给老师两曾孙,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其师生之间无比亲密的情谊。

师恩永铭

在王庭珪去世三年以后,其子王頔也于淳熙二年(1175)闰九月一日去世,且“将以明年十二月庚申葬于安福县翔鸾乡青陂之原”(《王叔雅墓志铭》)。杨万里牢记“某少出先生门下,与叔雅有五十年之旧,晚复托昏焉,于谊宜铭”,为作《王叔雅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杨万里由子及父,写王頔“六经、百氏,悉钩其深,尤邃于《春秋》,初,文定胡公(安国)过泸溪先生草堂,与先生讲《春秋》,叔雅从傍听之,即能陈说大义”,写王頔“少从先生,赋《早行篇》,先生惊喜曰:吾子亦能诗乎!遂授以句法”;写先生送胡铨诗狱发时,王頔“愿以身代之罪,若笞死、庾死,唯命,翦之市朝,亦唯命”,写先生已谪辰州贬所后,王頔不顾“狸嗥鼯啸,非人所居,崖路攀天,下则入阱,距家二千余里”,“徒步省觐,胝足血指,一岁再行,行不可至,至不忍归”;写王頔“一再试于有司,即弃去,曰:持古晞今,可乎”;写孝宗“即位,闻先生名,两诏召见,先生往来道途,叔雅皆侍行,礼部侍郎周公(必大)嘉叔雅之勤,欲白之朝,有以旌宠之者,叔雅力辞焉”,等等。择事谋篇,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先生父子的深厚情谊和诚挚敬意。

至淳熙十五年(1188),王庭珪“先生之孙澹及曾孙澄,及其门人刘江,铨次先生之诗文凡五十卷,将刻枣以传,而太守朱公(晞颜)子渊复刻其诗于郡斋,澹属万里序之”,杨万里深感自己“尝侍先生之杖屦,闻先生之诲言者,欲辞,敢哉”,故于当年“九月晦日”为作《卢溪先生文集序》,且不忘署名时自称“门人”。序从绍兴十二年先生以诗送胡铨贬新州而“诗名一日满天下”写起,对先生的壮举加以充分肯定和赞扬,接着对先生的诗文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盖其诗自少陵出,其文自昌黎出,大要主于雄刚浑大云。清江刘清之子澄评先生之文,谓庐陵自六一之后,惟先生可继闻者,韪焉。”表达出杨万里对自己老师的真诚推崇。

对老师的恩谊,杨万里可谓永生难忘。在王庭珪去世三十年以后的嘉泰二年(1202)壬戌,76岁的杨万里重新读到其《与彭郎凌云将仕》手简,仍激动得难以平静,因而于正月十二日为之题写跋语。《诚斋集》卷101有《跋王泸溪民瞻先生帖》,全文云:“泸溪先生以诗取老桧之嗔,二沈希其意,出力挤老先生,以策元勋,竟何成耶?先生料其不三年必有大咎,果若其言。又四年,桧亦殪。古语云:前车覆,后车戒。嘉泰壬戌后五日,门人杨万里敬书帖尾,而归之其宅相彭梦协云。”考《卢溪文集》卷31《与彭郎凌云将仕》手简六幅之一有云:“己巳冬,作书与彭彦直、王十五迪洪时云:(沈)昭远欲陷我而进身,我非凡人,二沈不出三年,必有大咎。彦直以示同僚,端修亦闻之,莫不笑以为狂言。近方知端修死状与昭远无异,皆不出三年。天道如是,我又何憾!当有归日矣。”故知所跋“王泸溪民瞻先生帖”即《与彭郎凌云将仕》手简。又《卢溪文集》附录有《杨文节公诚斋跋王泸溪手简》云:“嘉泰壬戌人日后五日,门人杨万里敬书帖尾,而归之其宅相彭梦协云。”故知集载跋文“嘉泰壬戌后五日”中,“壬戌”后脱“人日”二字,人日为正月初七,后五日,当为正月十二日耳。师亡已三十年,仍不忘自称“门人”,师恩永铭之心,可鉴!可叹!

『陆』 杨万里的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他是南宋的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

『柒』 关于杨万里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战和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渴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滴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方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栻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ZE兼权吏都右待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人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厅里于是自劫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奸臣专权元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捌』 杨万里的生平事迹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杨万里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渴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滴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方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杨万里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栻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ZE兼权吏都右待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人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万里于是自劫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奸臣专权元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玖』 杨万里是哪个

杨万里
(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今存诗作4200余首,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也写过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如《竹枝歌》七首写纤夫雨夜行船,《圩丁词十解》写筑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所著《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又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所著《诚斋集》133卷(包括10种诗集及各体文章),有《四部丛刊》本;《杨文节公诗集》42卷,有乾隆间刻本;《诚斋易传》20卷,有曝书亭影宋本;《诚斋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拾』 请介绍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绍兴三十二年以前,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这诗作后来被他烧掉了。此后到淳熙四年(1177),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他在《题唐德明建一斋》诗中说:“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从渠散漫汗牛书,笑倚江枫弄江水。”这种蔑视书本而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成为他诗风转变的契机。现存《江湖集》的七百多首诗中,既有学陈师道五律、王安石七绝及唐人绝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风趣轻快的小诗,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淳熙五年以后,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基本形成,他的诗学观点也基本成熟。其《荆溪集序》自言此时“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安石)、陈(师道)、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而且,这时“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写诗十分顺利。这种重视观察自然、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见解,对于江西诗派主张从前人那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论正是有力的反动。

不过,“诚斋体”的形成,不仅是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还要求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热情地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又必须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蕴的人生哲理,这样写成的诗,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而且富于理趣,像下面几首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乱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春迹无痕可得寻,不将诗眼看春心。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过杨二渡》之一)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三首》之三)

此外,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溪回路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晚归遇雨》),“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将至建昌》)等,都表现了“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一是善于敏感地发现与迅速地捕捉在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人所不能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富于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这正是他抛弃堆垛古人、剥扯古语、模仿古诗而热情地投入生活的结果;二是注意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即所谓“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新”(《蜀士甘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作二诗见赠,和以谢之》),这则是他把理学及禅宗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的产物。

“诚斋体”在语言方面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基本特征。

由于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以表现其中的勃勃生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验,那种生涩或过于典雅的语言反而会妨碍他所要表现的内容,所以他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具体说来,首先,杨万里的诗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脉连贯,很少有断续拼合和跳跃连接的,这越过江西诗派而较多继承了宋诗自梅、欧、苏以来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其次,是多采用自然的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活泼,并求得新颖、生动、轻快与风趣的效果。

杨万里的诗较少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但这类诗虽为数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如《悯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写出了农民艰难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绝句》写他出使金国时所见所思,也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从总体上说,机智活泼、风趣自然是杨万里诗的显著长处,但他的诗同时也很少表现尖锐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黄庭坚),因此大多取材细琐,缺乏雄大的气魄。

有些诗更有粗率滑易的毛病,让人觉得浅俗无味;偶尔也有卖弄学问的陋习,重又走到江西派的老路上去。但他毕竟开创了新的诗风,这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诗人所不能比拟的。在杨万里打破了江西派诗风的笼罩之后,有些诗人既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辟蹊径,又缺乏独创的才力,于是就另外找些古代诗人作为效仿的对象,好像走出一间牢房又进了另一间牢房,总不如杨万里那样跳出牢宠,无拘无束。

热点内容
2017年四川数学卷 发布:2025-05-18 00:16:14 浏览:7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暑期 发布:2025-05-17 23:31:35 浏览:687
简单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5-17 20:37:48 浏览:13
二级学科博士点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125
永兴教师招聘 发布:2025-05-17 19:10:15 浏览:664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发布:2025-05-17 16:29:17 浏览:52
小学教师的条件 发布:2025-05-17 16:21:01 浏览:41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 发布:2025-05-17 16:14:16 浏览:819
夏威夷群岛地理位置 发布:2025-05-17 16:10:46 浏览:949
奴隶老师漫画全集 发布:2025-05-17 16:01:34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