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老师
① 历史上汉武帝的师傅是周亚夫吗
汉武帝的老师是儒学的卫绾 黄老之学的汲黯 历史有记载的
② 汉武帝的老师是谁
儒学的卫绾
黄老之学的汲黯
③ 汉武帝老师及黯简历
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景帝时因为父亲的原因任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后来出京做官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后犯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
④ 汉武帝与卫青是什么关系 汉武帝的老师是谁
第一层关系是君臣,第二层关系是姐夫与小舅子,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汉武帝是皇帝,卫青是大将军,汉武帝对卫青寄予很高的期望。
⑤ 刘彻的老师是儒生,这与他后来独尊儒术有联系吗
这跟后来刘彻推崇独尊儒术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当时前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致使儒家学派衰落,统治阶级开始大兴实行思想专政,这也让当时的各大思想家们苦不堪言,最终不满秦朝专制,开始了反抗,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站了出来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而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儒学已经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匈奴的侵犯,边疆少数民族的动荡,这些都是汉武帝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官僚贵族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剥削,各阶级矛盾也更加厉害,大臣们的观点不一致,都在动摇着国家的稳定,刘彻清楚而只有政治稳定,内部和平了才可能去开拓疆土。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关键点,懂的必须采取措施来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是现在传统的思想跟道家思想很难去实现他的雄才伟略,知道了打好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必要条件,而儒家思想正好可以帮助汉武帝很好的稳固政权,所以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刘彻推行独尊儒术。
儒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人就可以的,刘彻的老师作为儒生就很好的把儒家思想传授了出去,让他在刘彻这里经过沉淀打磨,最后应时而生,为汉朝的大一统提供了思想理论,但这也就阻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⑥ 关于汉武帝的重臣介绍
他在位的时候有13个丞相,只有四个算是善终 一个是他老师卫绾 老滑头 景帝问他儒道区别,他说不知道,他不读老子 结果推出个辕固差点让野猪咬死 汉武帝早期要和他奶奶对着干 搞儒家 对儒家来说是好事,但对汉武帝身边的儒家来说就是坏事 他奶奶不高兴 汉武帝了不起就是被换,还没有性命之虞 他身边那票人就死定了 所以卫绾在早期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尽量不做事情(和电视不一样),基本上还是在按无为的方针办事 汉武帝就看他不爽了(怎么老师给自己拖后腿) 卫绾一听见风声不对就说病了(也不知真假)借机先遁 辞官回乡了(勉强算得善终吧) 第二个是平棘侯薛泽,没名气吧,就是没名气才活下来的 本来在田蚡死后,武帝本打算接着就让安国做丞相的 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不争气摔伤了脚(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 汉武帝的便宜有那么好占? 一个事情没办好或者哪天惹到武帝不高兴轻则斩首,重则族诛 薛泽在位的时候屁事都不敢做 几年之后也就下了 终于落个善终 还有一个是公孙弘 第一次招贤出来的 用了几年就回乡 第二次招贤能得了第一 又因为长得帅 逐步在薛泽之后当了丞相 那时候都74了 这个人伪装得很好 上恭下谦 虽然广招门客 但本人却极其简朴(因为这点,当时有名的大直人汲黯经常说他虚伪。位列三公还盖布被,的确有点邀买人心的感觉) 不过6年后,他80岁时死在相位上,也算善终 最后一个善终的丞相就是石庆 这个人在电视里就有提到 谨慎得不能再谨慎了 景帝问他天子舆架就几匹马 他一个一个指着数了三遍才说有6匹 …… 他做丞相和薛泽差不多,尤有更甚 看见汉武帝打仗打得国库都空了 怕出什么事牵涉到自己头上 就想辞职 明显他没有卫绾那么会讲话 武帝不准 于是又战战兢兢做了几年 最后善终也算保命有道了 田蚡虽然也是在相位上病死的 但绝对算不得善终 黄河改道的事情 因为田蚡的缘故祸害了十几个县这件事武帝虽然并没怪到他身上 但他在死了之后恐怕丞相也不会换得那么勤 若是他有幸活到淮南王刘安谋反败亡那时 特别是武帝得知他曾经收过刘安的钱之后 亲口说要把他族诛 死得早也成了好事…… 13个丞相,善终4个,其中卫绾也不知道算不算 1个死得早逃过一劫 被杀的3个,多伴族诛 自杀的3个 一个许昌,在窦太后死后立马就被下课,虽然没死,不过还有个罪名。估计受了些折磨。他的下课和卫绾是两个概念 一个田千秋,运气好,是在武帝末期,而且熬到了武帝比他先死。躲过一劫~而且上书建议停察巫蛊也正是时候,算是功德一件了。而且武帝后期,集权基本完成,丞相也只是一个虚设的建议官员而已,少了实权,也少了猜忌。 其他武帝在位时的重臣 自杀的不少 像张汤(既忠且廉,因为被诬告,连反驳都不敢,连忙自杀了。遗疏上奏才说自己是被冤枉的……武帝似乎不是一点半点的嗜杀) 在巫蛊乱时,御史大夫暴胜之就因为按律法没有抓司田仁(就是放太子刘据跑了那个),准备是打算奏请之后再作打算(因为2000石的官员抓放要先请示皇帝),结果被武帝骂了两句,惶恐自尽(或许是害怕族诛)…… 在汉武帝身边的重臣真是刀口上混饭吃。不是每一个都像汲黯那样,无数次直言于朝堂还可以善终的。即使他们没有把柄给汉武帝抓,只要惹到一个不高兴,说不定一家都完了。 关于在汉武帝身边做重臣,有一个态度很值得一看 就是公孙贺 在公孙贺听说汉武帝封他做丞相的时候还当时就吓得跪在汉武帝面前哭了起来,推辞不做。不过没成功,一出宫门就连声叹气,说脑袋这下悬了。后来牵涉巫蛊(多半是被陷害,谅他没那个胆子),落个族诛(还留下句成语叫罄竹难书)…… 或许能在汉武帝手下干得长的 只有五代十国那个历五朝奉十帝的奇人冯道了 历史把秦皇汉武并称还真有点贴切 好多始皇帝的思想都被武帝发扬了 比如法治 秦时阻力那么大 汉武帝给法治外面套了个儒家的壳子就解决了 比如开疆辟土 秦统一以后开始扩张 后来逐渐丢了 但汉武帝又慢慢打了回来 而且还新增加不少,一辈子就喜欢干这事 再比如世人所谓的嗜杀(个人以为始皇帝不嗜杀,不过这里取大众观点) 非要扯到始皇帝 那就焚书坑儒吧 焚书牵连的人估计比不上巫蛊之乱的多 坑儒……460多个 至于功臣,似乎没杀过 汉武帝厉害啊~ 尤有过之 这些那些且不说了 对身边的近臣重臣,他有一句话很直白“不杀何施”
⑦ 汉景帝的老师晁错,一辈子忠心耿耿为汉朝,为何却被腰斩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作为汉景帝刘启的老师,晁错一辈子为汉朝忠心耿耿,但结局为何是被腰斩于东市?今天笔者来与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一辈子忠心耿耿为汉朝从汉文帝开始,晁错就为汉朝建言献策。
晁错非常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他在《削藩策》中,犀利而刚硬地说道:"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然而其态度比贾谊更坚决。同时,晁错不只是一个政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实践家。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 在晁错的策划下,汉景帝实施了"削吴会稽、豫章郡"。
总之,晁错一辈子对汉文帝、汉景帝忠心耿耿,提出并实践了许多有利于汉朝国计民生的建议与措施。不仅巩固了大汉王朝的统治地位,也为老百姓谋取了不少的利益,为汉朝未来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发生"七国之乱",被腰斩东市
上文说过,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策》的主张,并具体采取了削藩行动。他发布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接着还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这些行为引起了各诸侯的强烈反对,让他们开始憎恨晁错。
汉景帝发布削藩令十多天后,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军们打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景帝急忙向晁错征求平乱建议,晁错此时出了个昏招:"皇上你应该御驾亲征,让我来留守京城。"(居然把皇帝推到了危险境地)
就在这时,大臣窦婴听到叛乱消息后匆忙入宫,请求景帝召见曾在吴国担任过丞相的袁盎。这袁盎一直与晁错就有矛盾,当景帝问他平乱之策时,他要求景帝屏退旁人(当时晁错还在场),向景帝别有用心地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
景帝沉默良久后,决定采纳此建议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袁盎向景帝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还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并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此时晁错还毫不知情。当皇家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了诏书,可怜的晁错当时还穿着朝服就被腰斩了。
三。 晁错悲剧的原因分析
1. 晁错个人的性格有缺陷,他确实是个事业型强人,但只顾兢兢业业干事,不知道处人与世的方法(父亲劝他不听,无奈服毒自杀)。造成他的人际关系很差,他只对皇上忠诚,却目中无人,朝中没有一个知己朋友。如汉景帝的亲信大臣陶青、陈嘉、张欧等都与他有隔阂,特别是与袁盎结下了世仇,所以关键时刻不仅没有人帮助他说话,反而对他落井下石,乘机鼓动皇帝除掉异己。而且当皇帝征求他平乱方法时,竟然把皇上推到了前线,自己退缩在后,这就是找死啊。
2.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就听信袁盎与诸大臣的话,轻易批准了腰斩自己老师晁错的奏折呢?
因为当时叛军打着的是"诛晁错,清君侧"旗号起兵的,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以为朝廷里真的出了小人,君王被奸人所挟持,急等着各路诸侯进京勤王,因此他们自然积极支持诸侯王的"义举"。然而如果汉景帝杀掉晁错,叛军就师出无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所以汉景帝在选择牺牲掉晁错后,换来的是天下的人心,对他而言显然是非常划算的事情。后来"七国之乱"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被平定,晁错之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是说他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晁错的悲剧警示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考虑周全,不能只顾埋头做事,不注意处理好同事、朋友的关系,否则寸步难行,甚至会带来不幸。
⑧ 汉武帝送别恩师卫绾所写的信
那一封信应该只是虚构出来的
在信中有“宫中熙熙,皆为利来;宫中攘攘,皆为利往”一句,是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货殖列传》)演化而来的。
在整个《汉武大帝》影片中,有许多改编情节存在。
比如:汉武帝接见匈奴使节时让侍卫代替,自己穿着侍卫衣服旁观。然后派人去询问匈奴使节的看法。
这一段是历史上曹操的事情。
⑨ 汉朝大帝刘彻在登基以前(儿时)他的老师是如何要求他的又要让他熟读什么典籍!还有刘彻小时候的作息时间
汉武帝幼年时期,是汉景帝和窦太后执政。当时朝廷普遍遵循的是道家思想,窦太后更是道家思想忠实的信徒。所以年幼的汉武帝学习的只能是以《道德经》为主的道家经典,也学习一些《离骚》《七发》等文学作品。
⑩ 不顾群臣反对,汉武帝刘彻为何执意为老师吊孝送葬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被称为汉武帝是因为在为期间征战四方,将周边的不安定国家全部都打服了,后人遂称刘彻为汉武帝,一般这种人物都是比较冷血的,但是汉武帝在其老师死去的时候不顾群臣的反对,也要为自己非亲非故的老师吊孝送葬。这里应该有两种原因。
最后汉武帝给自己老师吊孝的事情其实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也是群臣反对的原因,这样有损于龙颜,但是汉武帝坚持如此这也是他英明之处,收获了民心,自己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