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两难
两难问题法即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
在体育教学中常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1
。学生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体育课一直作为一门副科,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都错误的认为体育课是玩耍课,因而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敷衍了事。学生在上自己喜欢的体育内容时,思想还比较集中,体育课收到的效果也很好,而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学生就不愿意参加练习,行为懒散,体育课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
,组织纪律方面.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现在的学生上课往往只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接嘴打闹,推推搡搡,不服从指挥与安排的情况,有的内容不按要求完成或不参加,在服装、考勤方面不能按照体育课的要求去做,新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这些方面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很难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贯彻下去。3
,意志品质方面.
学生上体育课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欠缺,如中长跑运动时间长,运动量也较大,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上这样的课、老师一宣布就常常出现很多怨声,出现消极抵触情绪;对于对抗性项目,竞争意识差,缺乏拼博精神等。体育课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很多同学冬天时怕动,手脚都缩在衣服里,夏天怕晒,都想往阴处躲,这些都给体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4
,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经常涉及到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团结友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想个人,而不愿参加集体的活动。一有失败就相互埋怨,经常出现队友不和而拒绝或消极参加运动的现象。同学不爱劳动,想用却不想搬运器材,有时老师要求协助搬运器械,就怨声载道,你推我躲。学生不爱护公物,不能正确的使用或遗失器材如拿放体操垫及跳高垫时将垫子在地上拖着走等等此类的情况经常出现,时常出现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的情况。歧视"暂时后进生"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建议:
1.备好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作到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教学大纲是教材的依据,它指明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规定了教材的深度、广度、体系和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熟悉大纲,并将大纲的精神融洽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熟悉教材,弄清楚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材所占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去处理教材,使新旧知识、技术主次分明,有利于功夫落得恰到好处,收到重点突出、化难为易的良好效果。要熟悉学生,知道他们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理解和接受动作能力的强弱,好中差生所占的比率,年龄、个性特点等等。这样,在授课时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使好的学生学得有兴趣、中等学生练习得好,差的学生学得进。2
⑶ 怎么理解和解决教育两难问题,举例说明
教育的两难问题
近来,出奇的精力旺盛,每日折腾教育问题,竟折腾得近乎走火入魔的味道,当近一年修养积累的精力被我在三周内消耗殆尽之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教育或许从来是两难的。
从小到大,我所经历过的教育从未给予我选择教育进度的权利(至少中小学是这样的)。到了学校,我就只有听从老师安排的份。老师几乎不关心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程度,是否适合继续进行深度的学习。如果说,老师给予了学生学习进度上的关怀,也只能说是在小测或者单元测试上有所体现。老师通过对小测和单元测试学生通过率的统计,知晓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了解只为了在期末复习时提供了参考,而并没有对学生实际的学习进度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计划里要求学生在什么时间段之内完成对什么内容的学习,还是得紧跟着计划表向前走,虽然一些计划已将完成计划的时间考虑为时间段,试图给予学生缓冲的时间,但是这段时间是否足够依然有待商榷。在我的记忆中,我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初中毕业了;还没有准备好,我就高中毕业了;还没有准备好,我就大学毕业了……每一个学生的状况不同,硬拽着那些基础尚不扎实的学生向前走,最终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多一些,还是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功效”也有待讨论。如果说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起着脚手架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应该考虑将决定学习进度的权利下降给学生,让学生有自行决定学习的进度,给予学生练习自我学习监控的机会。
上述的设想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面对现实,给予学生自由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第一,学生年纪越小,自律能力越差。学生有可能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自信心而将学习进度制定得过慢,而错过大好的学习时间。第二,学生的学习进度越慢,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势必越长,其中由国家要付出的教育费用相应增多,这对于教育经费紧缺的我国来说是一件有心而无力的事。解决经费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由学生个人承担,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资源集中到了少数富人孩子的手里,无形当中产生了新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教育就这样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陷入了两难。在我的印象中,教育已经沉寂了很久,他是否正在等候哪个有惊世骇俗之才的人来打破这多年的沉寂,引领我们走出这两难的困境?
⑷ 很多老师又苦又累,当老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心酸
很多人都是觉得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每年都是有寒暑假的,但是其实老师真正的苦谁能懂呢?其实老师也很累,每天都是要很早的起床然后去上班,除了要给他们上课之外,还要辅导别的事情,比如说班级的纪律,孩子们是不是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时不时的要查堂等等,真的非常的累,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挑起肩上的这一份责任。
所以说就算是教师这个职业很累,但是在每个老师的心里,其实孩子们的成长和收获是最重要的,而且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的时候,自己的心里也会非常的开心,这就是教师行业最可贵的地方,所以老师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为老师而自豪!
⑸ 家长来园探望,教师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家长来园探望,教师具体走出两难困境
这个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协商解决的
一切为了孩子,学习生活,还是不要探望,讲清楚其中的弊端,对孩子影响很大。
⑹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
现在老师好当吗?如果你就这个问题去采访老师,只怕十之八九的老师会告诉你,现在老师不好干。不仅是说初出茅庐的新老师不好干,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都会觉得,干了几十年,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进之一分,不行,退之一分,不可。老师犹如在钢丝上跳舞,在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中寻找那个恰恰好的平衡状态,那个区间。可是,哪里有那么多恰到好处呢?恰到好处的标准在哪里呢?谁都不知道,也许你认为恰到好处了,家长不这样认为,领导不这样认为,那就可能导致你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所以,很多老师现在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做教育了,管还是不管?管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是允许的,太严格不行,太松弛也不行。很多老师都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老师这样的进退两难?我想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长个性的觉醒,现在家长素质越来越高,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希望老师按照自己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有老师戏称以前是老师教学生,现在是家长教老师。在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是手心里的宝,理应受到老是更多的关注,而在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只是普通的教育对象,一视同仁,由此引发的家校矛盾。
其次,媒体的推波助澜,媒体比较热衷传播老师的负面新闻,以博取流量,眼球。造成社会对老师的误解,把个例当做普遍事例,对教师队伍失去信心,一旦老师教育方法出现了他们认为不妥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负面的新闻,激化矛盾。最后,是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的处理越来越“坚决”,一旦出现家校矛盾,不分青红皂白,先处理学校,老师,平息舆论。以上种种,导致家长越来越牛,老师越来越怂,孩子越来越难教,“熊孩子”越来越多。
笔者认为,立法保障老师的教育惩戒权是当务之急,让老师明确知道什么样的措施是可以的,什么样的措施是不被允许的。让老师不再进退两难,让老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权利,应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不再对“熊孩子”只能听之任之,束手无策!
⑺ 想做老师,但现在有两难选择,请问“教师编制”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说一下:所谓的公办学校就是事业单位,在编老师,就是国家正式的“干部”编制。是“铁饭碗”。但公办学校里面的老师并不都是有编制的,也有编外聘用的。所以,你自己要仔细衡量。如有疑问,可以给我发消息。
⑻ 幼儿园保教两难解决策略
实施对策
1、完善、健全幼儿园保育工作制度。
幼儿园保育工作制度是开展一切保育以及教育活动有序的保障,要不断学习,完善保育工作制度,才能让保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2、创建一个新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专业水准。
有文化、会沟通、善于学习,能在实践中学习、思考、探索、并且懂得总结生活教育经验的人。教师在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医护知识和保育知识,能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生活经验,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的专业队伍。
3、在具体工作分配中,教师将保育工作渗透在教育工作中,积极配合实施五大领域教学任务。幼儿生活上,针对幼儿存在的个体差异和生活需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应该尝试开放部分生活教育渠道和活动。
4、调动家长的参与度,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园保育工作中,建立一体的教育理念,保证工作实效。
5、对幼儿心理辅导工作做尝试,让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
其实,幼儿园保育工作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都应当认识到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生活教育也是一门学科,在老师们的细心引导,耐心照顾下,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⑼ 老师越来越难当了,为什么
因为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在家又是隔辈老人带着,对孩子专有些溺爱,父母又忙于属工作,教育的少,形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个性强,常常以我为中心,比较任性,所以不好管理教育。
反之,补课、送礼成风也败坏了老师的名誉。
⑽ 教师怎样对待冲突中的学生
动机冲突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里面常考的一个知识点,在16年的真题中以主观题即材料分析的题型来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在考试过程中很多同学是容易混淆的分不清楚,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这几种冲突。动机冲突包含了四种冲突,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趋指的是趋向、想要,比如说两个东西我都想要,但只能选择要一个,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利相全取其重,所以我们又称其为接近性冲突。
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避指躲避或者说不想要的,即存在两个不想要的东西,只能躲避一个,比如说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又叫回避性冲突。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比如蛋糕很美味,但吃了怕胖;裙子很好看,但很贵。
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简单来说有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对你即既有吸引的一面,也有排斥的一面,比如说,两个男生同时追求你,一个有钱,但不帅,一个帅但没有钱,那你要怎么选择呢?
(2016年全国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是,总是拿不定注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要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