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1-11-04 22:39:10

『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理是自由落体运动,两铁球下落高度相同,同时落地,和质量无关。

在忽略空气阻力的前提下,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a=g

由h=1/2gt^2 t=(2h/g)^1/2。

两铁球下落高度相同,同时落地,和质量无关。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十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试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

伽利略的试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但却触怒了比萨大学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伽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但他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刚25岁,是他当教授的第二年。

『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是一篇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一篇叙事文章。

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在年轻时代追求 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俐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在第2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背景介绍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2、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肆』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凝点是什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的疑问是如何产生呢?

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数学教授伽利略,邀请比萨的一些学者和大学生来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让一个重十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由塔上自由下落,轻的和重的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把试验重复一次,结果仍然相同。

伽利略的试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1909年,德国学者沃尔维尔(E·W0hlwill)率先表示质疑,“伽利略从未在比萨时的著作中写过这件事,在后来的著作中也未提到”。1935年,美国学者库珀(Lane Cooper)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比萨斜塔》一书中更大量举证,证明伽利略没有做过“比萨斜塔实验”。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即通过计算和推演,证明结论。

“比萨斜塔铁球实验”最早见于伽利略的一名弟子维维亚尼(Yiviani)所著《伽利略传》(1654年),维维亚尼写道:“由同类物质构成,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物体,其运动速度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认定的那样与其重量成正比例,而是全部以同样的速度运动。这个论点,他(指伽利略)曾当着其他许多大学讲师、哲学家及全体科学家的面,从比萨塔顶反复做实验加以证明”。

简言之,没有资料能证实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铁球实验”,已是当下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人物背景: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伽利略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在宫庭数学家里奇的悉心辅导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结合起来,获得了精密的测量方法,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仅25岁。伽利略给学生们讲宇宙,并告诉他们,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好相反。他还告诉学生,所有东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运动。

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他通过别人的一点描述,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内容简介:

作为将实验引人科学研究的先驱,伽利略也从未忽视实验的验证作用。他在各种著作中,提到过落体实验30多次,其中一些实验地点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过“比萨斜塔实验”的人,大都引此为依据。事实上,并无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萨斜塔。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史学者基本证实,当初伽利略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这一观点时,使用的是“思想实验”,即通过计算和推演,证明结论。

在晚年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描述了“实验”的推演过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大石头下落速度大于小石头,那假设“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为低的速度运动。

而当把他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以前以8的速度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速度运动”。意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将大小两块石头绑在一起时,会产生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该理论不能成立。

『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背景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在伽利略的时代,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因此带着这个疑问伽利略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错了。因此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实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实验。

(6)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