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21-11-06 09:35:47

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㈡ 如何利用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进行教学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徐光华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专业成长经验和境界人生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

(一)抓住机遇,不粘跋涉

王崧舟曾以《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为题,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过叙事研究,并引用过鲁迅先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专业追求王老师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追求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征途上,既要紧紧抓住大好机遇不放过,又要自我奋起不断跋涉向前进,因为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转,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们道理

王老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按五年一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崭露头角”的五年:19岁就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就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学主任,23岁就成了上虞市百宫小学的副校长王老师认为他能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主要因素就是机遇,因为“文革”十年耽误了几代人,而恰好84、85、86届师范毕业生又抢占了先机

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王老师认为这五年是自己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候,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读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但他认为,这五年自己也在成长、也在发展;成长、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志趣、主要方法是读书和听课他读些什么书呢?他说,无论是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的,还是美学类的,甚至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人物传记类的书等等,只要有感觉、有兴趣都拿来读,因为“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这五年中他还听了各种各样的课不少于200节,而且养成了一边听一边写反思的习惯,很多时候是听完后就马上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也是这个阶段,他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如研究导入、点拨、表达、训练、结课等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都曾发表在《浙江教育》上

老师曾说过,由于这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近100本书、上了1000节课;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在贯注不断有膨胀,才有了后面的“一鸣惊人”和“独树一帜”

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的五年: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以自己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还上了《中国教育报》;他教的《万里长城》一课一炮走红,声名远播王老师在总结这一段的成长经验时说过,这其中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才情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实践、磨课反思中来他列举了这一个例子:为了上好《万里长城》一课,前前后后修改了12次;他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这样汩汩地冒着,语文教学也这样不断地超越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的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箭》,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

第四个阶段是“开创流派”的五年:王老师说过,在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这个阶段的成长,主导因素就是“使命”他为什么对语文教育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呢?我们从他发出的“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的感言中,就不难发现,他对语文教育强烈的使命感,有来自外界的期待、常识和苛求,更有来自内在的热情、抱负与感思实质上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也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王老师才有了对语文的庄重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他跑遍全国上课?⒔沧孟猿觥熬隆⒑托场⒋笃⒖拧钡暮寂捎镂慕萄Х绺瘢⒃谛∮锝绯镀鹆恕笆庥镂摹闭饷嫦屎斓拇笃欤钩晒侔炝恕叭谝唤焓庥镂慕萄Ч勰帷保谌∮锝绮惴河跋?

在促进专业成长和追求人生境界中,王老师就是这样,既紧紧抓住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坚持脚踏实地自主跋涉,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在自主跋涉中的“修炼方式”的追求的“人生境界”,实在值得我们总结借鉴在“修炼语文教育内功”方面: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就是收集名师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录,然后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以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硬功夫”(即既有思想“上得了天”,又有技术“下得了地”);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就是观看经典课堂实录时,抓住一些教学细节,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补充进去,并与大师们的教学处理进行对比思考,以修炼自己的教学机智、通变与智慧,因为“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就是从研究候课、导入、提问、范读、导读、训练、结课、拓展等细节入手来提高艺术水平;第四招叫“课感积淀法”,就是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载的驾驭,课感包括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格感等等;第五招叫“案例鉴赏法”,就是要学会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弄清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以使从案例中学到实质性的东西;第六招叫“文本细读法”,就是教师解读文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法门;第七招叫“主题研究法”,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都会使自己的能量(内功)上升在追求“人生境界”方面:王老师认为,做学问有境界,一个人对待职业、以对等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赚钱),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责任),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学问),第四境界叫“生命境界”(享受)他认为,到了这重境界,你上课是一种享受:什么是享受上课呢?就是彻底打开,就是全然进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远活在每一个当下,永远去体认每一个当下对你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王老师追求的就是第四境界,所以他“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二)追求个性,形成风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读王崧舟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即:一是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三是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四是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五是归于平谈━━教学风格的超越),认为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认为,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彰显出另具一格、独特个性和哲派风格

王崧舟自己曾说过,“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的开放胸襟;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我“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其具体表现是:

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

王认为,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案例片段】《万里长城》一课,他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

课始,
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

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

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课终,

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

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

师:发自肺腑之言!

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

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

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生再读)

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能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

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

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中国文化重“和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营造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

【案例片段】《小珊迪》一课,王老师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领学生一起同情着作者的同情、感动着作者的感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崇敬着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课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师:(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最想强调“诚恳”这个词语我觉得小珊迪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却一定要把零钱找还给那位叔叔(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时强调了“诚恳”)

生:我最想强调的是“信任”我觉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信任”)

生:我觉得“断定”这个词语必须强调断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实证明,小珊迪的确不是那种人他是那样诚实,那样守信(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断定”)

生:我要特别强调“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不是那种人”)

师: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你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师:是啊,小珊迪决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决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决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决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决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生:可爱)

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可敬)

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不会)

永远不会!

3、在语文课堂上追求“双峰插云”般的“大气境界”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盘围棋,最讲究一个“气”字有气则活、无气则死;大气则神、小气则凡气是气量、气度、气概、气魄、气势、气象、气派、气韵气要大,大气的课,总是左右逢源、纵横自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案例片段】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以“纹丝不动”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勾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鹊馗形蛴⑿鄣奈按笮蜗?

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

生:我是从“我们趴在地方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中读懂的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那种念头

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具体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生:(朗读课文)太阳渐渐爬上山头(师插话:原因之一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师插话:原因之二如此近距离的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师插话:原因之三我们在低处,更容易被敌人发现)

师: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些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生:潜伏的形势非常紧张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再次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纹丝不动”(朗读课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是抓住“挪动”和“呻吟”这两个词来体会的挪动就是轻轻地移动,呻吟就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这时的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觉得这就是“纹丝不动”

师:体会得很好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这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刻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够更好地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自由练读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读出了英雄钢铁般的意志你为什么要将“千斤巨石”读得这样重?

生:我觉得千斤巨石这个词写出了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形象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你的朗读声中,包含着对英雄无限崇敬的感情,让人感动啊!“一寸地方”、“一声呻吟”,这两个地方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这样轻?

生:我觉得烈火烧身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邱少云却忍住了,直到最后牺牲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不能读得太响、太快

师:还有谁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对英雄的感情?(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尽管声音比较平淡,但老师能够感觉到,你对英雄的感情却是非常真挚的特别是这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读得特别感人!“半个多钟头”你拉长了,读得也特别重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这半个多钟头对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来说,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啊!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朗读这段话(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没有同学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如果邱少云做不到纹丝不动,就会被敌人发觉,敌人就会袭击我们,我们的部队就会受到重大损失

师: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这次作战计划还能完成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这次作战计划不能完成,391高地这颗毒牙还能拔掉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391高地这颗毒牙不能拔掉,整个战线还能往南推移吗?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整个战线不能往南推移,抗美援朝战争还能取得伟大胜利吗?

生:(齐答)不能

师:假如你就是邱少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慊嵩趺炊琳舛位埃ㄑ杂闪范梁笥懈星榈乩识琳舛慰挝模?

师:你甘愿这次作战计划全部落空吗?当然不甘愿!所以你才会读得这样沉重(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邱少云,在自我牺牲和整个潜伏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之间,你选择什么?

生:我选择自我牺牲

师: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宁愿以自己的剧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友们的安全、来换取战斗胜利的坚强战士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

4、在语文课堂上创生“雷峰夕照”般的“开放胸襟”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情感的出轨、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案例片段】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王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解疑,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并点化他们的疑问和创见,既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又不忘教师的引导责任

师: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把提问的次数控制到6次谁有问题?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结实,怎么会“碎”呢?

师:问得好答案百分之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放到课外去研究吧,行吗?(板书:矿产资源形成?)

生: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板书:地球母亲?)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讨论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行!

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凭什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好,还有最后一次提问的机会

生:我们应该怎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母亲?

师:(板书:精心保护?)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前面的问题都包含进去了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他又引导学生主动解疑:

生:我研究了“地球母亲”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地球提供给我们的,是地球养育了人类

生:我认为,地球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儿女一样

生:我们的生命是地球给的,所以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生:慷慨的母亲

生:温柔的母亲

生:和蔼可亲的母亲

生:美丽壮观的母亲

生:无私的母亲

生:伟大的母亲

师:但是,这样一位无私而伟大的母亲,那些无知的、贪婪的人们却是怎样对待她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械卦咨币恍┬《?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资料)同学们,不光是这些啊就在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的身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
55000公顷
的森林被大火和砍伐毁于一旦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由此可见,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在立定根基、扬长避短、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中逐步成就的从教20多年来,他虔诚地模仿过于永正先生的质朴和平实,专注地学习过支玉恒先生的大气和洒脱,刻意地追求过靳家彦先生的奇崛和壮阔,细心地琢磨过贾志敏先生的严谨和机敏但最终,他悟到了自己的教学天性和本真━━课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无课、无为,这是一种“课不异人,人不异课;课即是人,人即是课”的境界,亦即“人课合一”的境界王老师说过,课无止境,我想,我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永无止境、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王崧舟走上了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巅峰

㈢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急用,急用!!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