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总结
A. 国画白描 帮忙写一篇小结谢谢了!!!!
线,或称线条,在几何学上是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所以,简而言之,线是点的延伸,它的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为曲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
线描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构成中国画民族风格的一个要素。线描是运用线的轻重、浓淡、粗细、方圆、转折、顿挫、虚实、长短、干湿、刚柔、疾徐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质感、量感和运动感的一种方法。它不著颜色,有时可有一些淡墨来略加渲染,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规律,并富有韵味。用线的变化,要与造型的形式美紧密相连。其线或刚健、或婀娜、或轻灵、或凝重,由于用笔多变遂产生极为丰富的感觉。用线描来造型的特点是清晰、简练、富有装饰性,可以完美地刻划各种现象,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物象的新的生命。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中国画白描作品是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他们都是以线构成,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进行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故而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关系就靠线条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比别的画法更不易掌握。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通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地创造,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线描技法经验,仅画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钉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白描在勾勒时可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据不同物件用浓淡两种或两种以上墨勾成的,如:人物的皮肤用淡墨,头发用浓墨,不同颜色的服饰用不同的墨色。
白描要特别注意“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在构图上的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要偏重于对比较强烈的安排,层次要分明,线条的处理上要带有装饰性、旋律性,防止碎乱、呆板、松散等毛病。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作品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作品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实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无疑将成为当代中国画作品走向辉煌的起点。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白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于石器时代的壁画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线作为表现语言,表现题材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猎,部落战争等场景,造型古朴,简洁,如:半坡人面鱼纹盆,青海大同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蒙古阴山岩画等,可以理解为我国绘画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线条流利挺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描绘画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一批专业画家,和秦汉比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作品在题材多样化过程中已显露出来表现当代生活的兴趣肖像画得到重视,构图技巧有了提高,风格多样化,技法上既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技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白描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张萱、周仿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吴道子,是盛唐"画圣",一生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其技法特点“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赋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索。”(画鉴),其用线“如铜丝萦盘”,施以重彩,人物虽小,“气韵落落有宏大放纵之态。”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作品更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后称“吴带当风”。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俗"。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白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以民间画工为主力的壁画创作中;壁画创作其规模的宏伟壮观,手法的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在誉满中外的敦煌壁画及藏经洞绢画、唐墓壁画之中,使我们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遗产。宋代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广泛,除山水,花鸟,仕女、圣贤、僧道之外;田家、渔户、牧民、婴戏及历史故事也在其列。注重"写心"深度,在形象结构把握上,更注微妙变化。使白描的表现力更加准确生动;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国画技巧上一向主张——突出主题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使白描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独立画种。元代由于民族和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鸟画方面遗兴的文人画飞速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对道家文化的推崇,出现大量道家题材的壁画作品,其形象夸张浪漫,线描奔放有力、线描的形式美感得到最大的发展,白描也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绘画艺术。代表作品为永乐宫壁画。明代由于社会因素,文人画相对有所发展,线描以继承前代传统为主,或白描、或工笔密丽、或水墨点染、或用线质朴。清代白描绘画一度出现衰落景象,从题材方面不是扩展而是收缩了,技法风格方面缺少新的进展,许多绘画脱离实际,因袭模仿少有生气,代之为生硬僵板和纤弱的风格。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中国字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白描无论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还是笔迹周密的密体,都具有着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即写意性。写意并不是只从简单的表现方法上来说的,应该是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白描,不论疏体密体,在创作中不是描绘真实的艺术,而是一种心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悟,在造型规律上和西方存在着差异,大体上说西方的造型是一种具象的造型,准确完备真实,并有科学系统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作依据,保证其最后的具象的目的,中国绘画的造型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得意”造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也就是说的写意性。
所谓写意性,首先从字面上来说,从“写”字的字体结构来看,古代繁体字的“写”字是“冖”和“舄”据汉《说文解字》“冖”乃“交复深屋”,“舄”鹤也。鹤于深屋中与牢笼无异,自然欲出之而后快,从字形分析看这就是写的原始含义。《小雅》曰“我心写兮。”是抒写其心的含义。又《诗·邶风》“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表现一个形体不难,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最难,故按凡宣泄、倾吐、表现为写。这样写就由屋中之鸟引申到宣泄、表现、倾吐。而对“意”字的最早论述出现于南朝宋宗炳德画论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意作为中国画的治学之道,各朝各代都有论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画的操作规范,“实诚在胸臆,意奋则笔从”,“骨气形似皆须意气而成,非懦夫所能为也”是指画家胸怀与情感通过绘画的宣泄。“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则指画家的主观情绪。绘画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是强调审美意识起主导作用。中国画是绝对讲“意”气,尚情趣,立意高远,笔情墨趣,是其内在情感的迸发,意是情思所致至,理智和情感相一体,是自然生活的交融与感受所得。画家的品格、胸襟、气质、素养、情感显示出各自“意”的品位,是情感、思想、直觉三者的统一。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为之乌合”说明“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写意的理论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唐代张彦远指出“意在笔先”,“意气而成”,“笔不周而意周”,等谓之写意观点,便是写意的先驱,宋代苏轼米芾等人进一步倡导写意画的意气所至“摹写无详略与诗人同”。陈去非诗云:“意足不必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既是说“不专于形似,而得于象外者”。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正是这些理论确立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
中国画的白描,不取逼真感,特重风神气韵,白描,是中国画的一大创造,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有层次,有折叠,有掩映,有隐藏。中国画的白描,决不同于标本图的用线,不仅仅是为了界定物象的轮廓,中国画在用线画出物象的形貌特征的同时,就通过行笔的或刚或柔,或缓或疾,或轻或重等不同笔法和千般变化,来表达画家本人的情感意态。画家笔下的线条,犹如歌唱家嗓中发出的音色,决不是单单告诉你他唱的是什么词句,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韵来表达那感人的神情意蕴,使人得意而忘词,这就是所说的“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律”,这是中国画的宗旨,也是中国画白描的特点。
中国画的白描,特别强调的是书法用笔,这在整个中国绘画中也是同样要遵循的准则,也就是所说的“书画同源”,这就是线描的另一个特点,即白描的书法性。中国画的白描和书法一样,同样孕育于中国的远古绘画和图案作品,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各自的体系,在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同时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形成两种又各具形态,又相辅相成的两支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于绘画和书法的关系,首先从字形上来说,众所周知,我国在原来所用的文字是繁体字,在繁体字中,“书”“画”写作“书”“画”,上面都有一个“聿”字,“聿”字的读音,古代和现在不同,燕地叫“弗”,楚地叫“聿”,秦地叫“笔”。含义都是指的笔,由“书”“画”二字的繁体字写法可以发现,书法和绘画在使用工具上就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用的毛笔。由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书画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元代赵子昂提出的“以书入画”说。赵子昂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第一次把书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绘画,这种以书法的线条,即笔墨在绘画中独立化的倾向,使得绘画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走上一条“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有限洞照无限”之路。
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中国绘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书法的抽象性,书法的形象语言即笔法也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另外书法的精炼贯通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中国的绘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白描单从笔法上来说,从书法中吸收了很多营养,尽管我国古代的先贤们把白描归纳为“十八描”,但从表现技法上来分无非就是两种,这就是工笔的线和写意的线。无论是工笔的线还是写意的线,都受到书法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体现在笔法上。工笔的线一般都比较工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铁线描,如游丝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等,这种线条的运笔主要是平行运动,要求用笔圆浑、挺拔、有骨气,中锋用笔,“如锥划沙”,要单纯,要有力度,“如高山坠石”、“如斧劈物”,有渗透感,要“藏刚健于婀娜之中”,这正是书法中的篆书的用笔要求;另一种工笔的线是兰叶描,这种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吸收了隶书的用笔要求,这种用笔是在平行运动的同时加强了上下的提按动作,相对于铁线描用笔有变化,中锋有起伏,强调起笔的回锋,形成隶书的“蚕头燕尾”,隶书用笔的形成是中国画白描用线的生机,丰富了中国画用笔的表现力,如兰叶描、战笔水纹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柳叶描等.写意的用线,线条比较粗放,更加简练概括,线的形式更加抽象,更注重“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这正是吸收了书法的行书和草书的用笔,笔法连贯,气势贯通,更加注意形式的美感,如枯柴描、减笔描等.
中国画的白描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但并不是说中国画的白描只是用来勾出轮廓质感和体积,白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中国画的线本身具有极大的意象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卫夫人《笔阵图》里所说:“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陆断犀象……”非常生动、形象、充满了生命力量。再如传统白描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它以各种具象的物体来形象地描述不同线条抽象的质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就决定了这种用线不但表形而且还达“意”。在西画中,线一般用来勾画对象形体的轮廓线,主要着眼于事物形体的外部特征,以及线勾画形体的客观准确度,较少考虑线本身的审美。而中国画的线除了完成上述西画的用线任务外,还必须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运用不同性质的线表现不同事物的质感、气度、神韵等等,并将作者的情感融于其中,表现“理解的东西”,而不是“看到的东西”。因此,中国画的线,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气质、素养、功力等等,是一种精神性的、意象性的表现。中国画家这种用线来塑造形象的表现方法,使中国画不得不带上强烈的主观意象性。在白描中,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面貌,铁线描粗细一样,圆润流畅。兰叶描,他从铁线描演变而来,豪放飘逸,形似兰叶,用笔雄放,粗细交互,富于运动感。中国画的白描,在用线上十分讲究,线的组织、穿插、开合、呼应、疏密、纵横,线描笔法的抑、扬、顿、挫、转、折、提、按都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白描因为其单纯的以线造型的特点,只是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这样在表现的技巧上就要求很高,如果想画好白描作品,这样就对白描的笔法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笔法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的用笔方法。笔法在整个白描甚至整个中国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的第二句就说到“骨法用笔”,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作画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思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很早就指出了用笔的重要性。
对于用笔,有很多的要求,古人给我们总结为用笔五法,也称用笔五字诀:一是平:是指用力平均,执笔平稳,起止分明,笔笔送到,平中见奇,“如锥划沙”点画之间有内在的力之美。二是圆:圆是指中锋用笔,转折出如“折钗股”,圆润有韧性,勿忘生角,行笔勿无往不复,要含蓄有力。三是留:是指用笔能控,使笔迹在运动中均匀自然,行笔要慢,笔力凝纸,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有始有终,如“屋漏痕”。四是重:是说用笔有力,着纸有声,如“高山坠石”,切忌轻飘浮滑。第五是变:就是指用笔有变化,要灵活而不滞,转折疾徐轻重顿挫,“如飞鸟投林,惊蛇入草”。
其实简单的说来,用笔的要求无非是三个,这就是:
(1)有力:好的线条就像是卷曲的铁丝,“如铜丝萦盘”,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有张力,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要“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是指的“骨力”“骨气”,是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线现在运行过程中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的大毛病。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板、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3)变化: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表现力,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要本着一个统一变化的法则,在白描的用笔中不同的用笔会产生不同得效果,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等。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转折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白描的用线布局要有虚实,要虚实相生,这样才可以互相衬托互相补救。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白描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得到继承和发扬。
B. 有关国画的有趣的演讲稿
演讲比赛一般为3-5分钟;若是讲座性质,时间20-25分钟为好;若是倡导性的发言10-15分钟就可以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演讲需考虑以下几项:
(1)先带领听众再一次重温国画艺术的精彩之处,列举经典作品。
(2)既然如此精彩,我们应该继承与发展,如果我们抛弃、远离了,后果会如何......
(3)如何继承,又如何发展?给大家思考30秒,然后,自己把曾总结出了一些想法供大家分享,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大家能够更易去继承去发展;
(4)最后,是激励语言,激励大家去传承艺术,去发展艺术,这已经上升为了一种精神,文化精神、优良传统。
C. 国画的精髓是什么
首先,国画的底子应该是书法,而不是素描,切记切记。
其次,国画的韵味源自古典书卷之气,而非现代时尚之气,凡是提出中国画的现代化的,都不是纯粹的国画,那是徐悲鸿为始作俑的一批人,引进西方美术教学方式以后的才出现的,并且,当时引起的目的在于纠正并协助中国画的传统化教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在素描的高级学府——前苏联——俄罗斯,素描也不是这么画的,去了一次,从最基本的东西重起炉灶革新了一次。
绝对不要以透视关系、明暗对比来考量国画。
临摹画作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要今天临习这家明天临习那家,这样是没用的,哪个名家,都有超出常人之处,细细体会,细心摹画,临习时对象的选择也很重要,首先不要入手先临摹风格过于跋扈的、奇崛的,要自平和入手,然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特定风格临习。
切忌浅尝辄止,无论临习哪家,都要钻研一番,等到真正懂了以后,或者确确实实不再感兴趣以后,再换别家。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1、用笔《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笔线粗壮而毛辣,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树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运用。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画出拇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运笔方法十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山水画的线条的提倡: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哪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挤出来,这样运笔铡润。”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先生把刚柔这对矛盾处理得非常的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俨少的画中,山石的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容与、婀娜多姿。刚柔相济,产生极强的形式美的世术魅力。有质有韵是指肉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制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为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了。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
“画是不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之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支美妙的动人乐曲。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用笔“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行、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讲层次,求变化。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泼墨法:用笔毛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胆落于纸上。积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后)层层添加。破墨法:先画一种墨,未干时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4 国画教学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徵,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一)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或墨较浓),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或墨较淡),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画完枝干以后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大自然的数木是最佳的画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古人画树以夹叶(勾叶法)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后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后,夹叶渐少,单叶(点叶法)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徵一片或一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显者,通称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较稀疏。
(四)松树画法松树象徵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松叶如针状,有半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丛则曲。
(五)柳树画法古人常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
(六)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丛林)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晴林新篁)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D. 自学国画是不是很难进步
既然你对山水画有这么多了解,那我就简单的说一下。
你自己说的,山水不同于书法,为什么?并不是因为画法和用笔的多样化,而是画有一个构图在里面。这个构图没有公式可学,千变万化。临摹只是一个学习阶段,学什么?只是学习前人的表现技法,就是如何将成片的墨迹变成气势恢宏的画作。然而整天对着名家的画作临摹只是闭门造车,很快你就会被困入其中,难以自拔。为什么无从入手,并不是山水的讲究技法、规律问题,而是因为你头脑中还没有一幅完整的画作。
总结前面来说你现在需要的是不断的临摹练习,最好是整幅的临摹。还有更重要的是速写,这个应该是关键了,不管在学画的任何阶段,速写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自己的阅历也是不容忽视的,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你自己的亲身经历,想画山水画,连山都没见过你怎么画啊!自己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边看边画速写,再将速写整理一下。
就现阶段你去从师,那你只是在乱花钱,并且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学艺得学精啊!拜师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前期的完全可以自己完成的。到了自己觉得可以独立作画的时候再去拜师学艺,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学精。
E. 老年大学 国画班班长总结 怎样写
老年大学 编辑
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退休后的老龄人口更是缺少娱乐活动。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多,20世纪八十年代,老年大学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于法国。1983年6月4日,山东省率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1984年3月1日,广东省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广东领海老年大学;中国的第一套老年大学教材于1987年秋出版发行。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健康、烹饪、艺术等方面。
F. 国画,画竹子的技巧
竹子一般是学中国画的起手式,通过画竹子,了解,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也领会了,竹子那种中空外实的谦谦君子之风。画竹子用笔一般是先轻后重再轻,也有少数是先重后轻,看竹子叶片的角度,按照芥子园画谱上面总结的,
画竹的方法,有个字吧,介字法,一组竹子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构成组织的叶片。画竹子,还要注意,叶子的方向,不可以同时朝一个方向,也不可以四面八方出叶子,这就需要观察生活,到自然界里面去观察,竹子叶子的形态。
画竹子同时还要注意用墨的深浅,浓淡,不能全用一个颜色,中国画中的淡墨,表示远,浓墨表示近,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竹子的远近,另外,一组叶子还要有大有小的搭配,有露有藏,这才符合自然界竹子生长的特性。

(6)国画教学总结扩展阅读:
笔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
古人称笔 “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力度与方式,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
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墨 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
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
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画技法
G. 美术赏析
本节课本人根据近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所进行的尝试,希望能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欣赏课,内容上不必去求全因为45分钟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更应注重的是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首先本课课题《长河漫步》,选题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导向性。所以本课决定采取以“马”为话题漫步历史长河通过古代的雕塑绘画作品的欣赏,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特点——形与神的关系。通过对几个主要历史时期“马”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以线为主、以形写神、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关键是教师的介绍不能太专业、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的接受 ,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马”的线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对“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 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以形写神,及象征意义的表达。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长河漫步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 欣赏视屏资料,引出话题
1、 马与人类的关系,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征——秦始皇兵马俑(特点,价值)
2、 马在战争中的作用——名将与名马(项羽、关羽、秦琼等人的坐骑,学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叙述故事)---引出作品《马踏匈奴》(地位、艺术特点、风格、)第一次提到形与神
3、 由《马踏匈奴》引出《马踏飞燕》重点讲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想象力——中国旅游标志。与外国作品的比较——想象力
4、 (设置问题) 中国古代专门考察画家想象力的题目1踏花归来马蹄香,马蹄的“香”如何体现?2野渡无人舟自横,舟的“ 横”如何体现?3深山无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体现?——含蓄的美。——想象力
5、 小结 汉代以前的艺术特点,存在形式。
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绘画进入了新阶段。(纸的发明,理论的完善等)
6、 唐朝绘画的“马”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以线造型,同时传达了时代的风貌——盛世的肥美、宽大
(设置问题) 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
7、 宋代绘画的“马”对比例,神态线描、墨染这说明在技法上除继承传统之外,又精研马的比例,神态,而使画马艺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线造型与外国绘画的光影块面的对比)
8、 (设置问题重点讨论)文人画家介入画马使画的内容寄托了人文情怀,人文情思。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欣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
9、 明代画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拟宋,元笔法,缺少新意,缺乏独创性。画马有意大利人郎士宁他的特点是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笔不苟。但其画马过分写实,艺术的概括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还运用的不够。
H.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例如在教学湘版义教教材《傲雪梅花》一课时,其能力目标可确定为“学生能在15分钟内用中国画工具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写意梅花图”。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湘版义教课标教材7-9年级中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内容有三个课目:分别为《傲雪梅花》、《寄情山水》、《以形写神》,其教学核心目标分别对应为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形神兼备。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是重点,至于制作步骤、绘制方法等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再如制作课中,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笔者建议教师用关键词呈现教学流程,并对表示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五)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同一范例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其典型意义的使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三个这样的课目:分别为《格尔尼卡赏析》、《立体主义画派》和《战争与和平》,教学中教师可能都会以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作为范例,但在这三个课目中其侧重点是应该不一样的,在《格尔尼卡赏析》一课中,范例的意义在于“就事论事”,即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主题、构图、色彩、方法、原理、影响等方面;在《立体主义画派》一课中,以《格尔尼卡》为代表作品旨在了解立体主义画派的产生、艺术追求、造型原理、艺术风格等;而在《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是艺术家表达的永恒主题之一,不同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手段与方法不尽相同,其中《格尔尼卡》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用主体主义的造型原理来表达,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憾力。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生成性状况主要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类比与拓展的能力,教学中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愿望,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能否运用本课学习所得解决实践问题。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三)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而对教学的负效应的思考是教师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师中的内容、课件、演示、评价、作品等有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副作用,如老师示范后学生可能完全模仿,课件等形式的“花哨”可能转移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力,评价中的一味鼓励导致学生“好坏不分”等等都有负效应的具体体现。负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程度,需要在教学中对负效应进行有效的把控,让其最小化。
I. 国画入门
我刚开始学一些简单的:大熊猫、虾米、小鱼
后来:竹子、兰花、菊花、梅花和简单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