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21-12-21 04:43:18

A.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小题1:(4分) ①青绿色②胜过③向(上)④至(到)
小题1:(4分)(1)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天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
小题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分)
水:清澈(1分)湍急(1分)山:高峻(1分)幽静(1分)

B. 与朱元思书几个课时

《与朱元思书》一般教案设计是一课时。课堂教学,一般要两节课来完成,

C.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 急求!!!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D.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E. <与朱元思书>预习笔记

【关于作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生字注音嘤(yīng)戾天 lì缥(piǎo)急湍 tuān 轩邈 xuān miǎo泠泠 líng 横柯 kē鸢飞 yuān 《与朱元思书》形似字辨析缥:(piāo)缥碧桐:(tóng)桐庐漂:(piāo)漂泊铜:(tóng)铜器净:(jìng)风烟俱净湍:(tuān)急湍挣:(zhēng)挣扎揣:(chuǎi)揣摩狰:(zhēng)狰狞瑞:(ruì)瑞雪《与朱元思书》多音字辨析作:(zuò)泠泠作响相:(xiāng)互相轩邈见:(jiàn)千丈见底(zuō)作坊(xiàng)相貌(xiàn)其义自见与:(yǔ)与朱元思书(yù)参与(yú)同“欤”《与朱元思书》通假字【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鸣叫声《与朱元思书》解词嘤嘤成韵: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从流飘荡:随风飘动或随波浮动;(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水皆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轩邈,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鸟相鸣:相向和鸣。

鸢飞戾天者:戾,至。戾天,(飞)到天上。 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望峰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奇山异水:罕见的,与众不同的山水景色。

天下独绝:世上独一无二。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

桐庐:在富阳的西南。富阳和桐庐现在是属于杭州市的两个县。

直视无碍:意思是,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耐寒的树木。

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这个“千”和下文的“百”,都是极言其多。

无绝:就是不绝。

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与朱元思书》一词多义【许】

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中轩敞者为舱:高,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动词。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百】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数词。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数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
【者】经纶世务者:的人。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的部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与朱元思书》词类活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与朱元思书》文言句式1、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流”前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

急湍甚箭。( 甚于箭,比箭还快。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相当于“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2、对偶句: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对偶句、比喻句: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F.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的方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见资料备忘二) 3.根据课文,请学生填写结构图中的缺省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把全文背诵下来,最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见资料备忘三)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山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思考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古文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见资料备忘四) 2.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3.“丰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见资料备忘五) 【资料备忘】 一、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二、查找工具书,找出与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三、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G. 与朱元思书的炼字美

 

《与朱元思书》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的方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见资料备忘二) 
  3.根据课文,请学生填写结构图中的缺省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把全文背诵下来,最好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见资料备忘三)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山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思考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古文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见

 

资料备忘四) 
  2.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3.“丰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见资料备忘五)   【资料备忘】 
  一、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二、查找工具书,找出与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三、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三、师:文言文需要多读,尤其是这样的美文更要从读中去体会。朗读要注意的是哪些? 生(齐答):读准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重音;不能太快......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正音) 
2、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读音。缥碧  湍   轩邈   泠   嘤嘤成韵     横柯   鸢飞戾天   经纶   窥谷 
四、刚才同学朗读能注意字音,停顿等,那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可以再有感情一些;重音没读出来。 
师:很好,要读好一篇文章需要理解文意,才能读得声情毕茂。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同桌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板书展示重点字词解释。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五、学生理解文意后有感情齐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六、师:你能用一句话总括这里的美景吗? 学生齐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里的美景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生:请同学再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七、如此美景,如此美文,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采用 

 

“我读  ,仿佛看到了            。”或“   字词甚妙,写出             。”的模式讨论交流。 
生1:我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仿佛看到了这里的水清澈得出奇。因为“千丈见底”、“游鱼细石”可以看出水很深却能看到水底的细小的石头和鱼。 
师:从“千丈见底”、“游鱼细石”感受水深与清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是侧面描写(板书:水深、水清——正面、侧面描写)。 
生2:我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读出了这里的水水流湍急,气势非凡,特别是“甚箭”、“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描绘。(板书:水急——比喻、夸张) 
师:这句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读出气势。“甚箭”、“若奔”要读得重一些。(齐读) 
生3:我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似乎听到了一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泉水声清脆得象钢琴伴奏,鸟鸣声好象歌手在唱歌。 
师:很好,想象力丰富。的确,这是大自然演奏的自然和谐的曲子。写声音的句子还有吗?赏析一下。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这句感觉到了山谷的幽静、连绵不绝。 
师:从声音听出了环境的安静,这是以声写静,也是反衬的手法。(板书:泉水、好鸟、蝉、猿——以声写静,反衬。)这句朗读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要舒缓。(齐读) 
生4:我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看到了这里山峰高耸入云,树茂盛葱茏。特别是“寒”形象写出了树茂盛得透出了寒意。 
生5:我觉得这句还特别写出了这里山充满了生机。因为“竞上”、“轩邈”、“争高直指”把山写活了,也是以静写动的手法,显得特别机盎然。(板书:树茂,山高——以静写动) 
师:很好。那么这句朗读应怎样读好呢? 
生:要读出气势。“寒”“竞上”、“轩邈”、“争高直指”套读重音。(齐读) 
生6:我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仿佛看到了很多人都被这里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连追求功名的心都没了。也从侧面更好写出了景色出奇的美。 
师:的确,连作者也是如此。(展示作者背景介绍: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赞美之情。 
生8: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生9:向往大自然,厌恶官场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的佳境,抒发了由衷的赞美与感叹之情. 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向往山水,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有感情齐读课文) 
九、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学生评价) 
十、教师据板书指导背诵。学生诵读课文,争取成诵。然后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十一、板书:奇水:水清    水深     水急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夸张、比喻)            异山:山高    树茂              (以动写静;以声写静)   泉水    好鸟    猿     蝉

H. 结合《与朱元思书》一课,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不可照抄翻译

潺潺的水流,映照着耸拔的山峰,满山的绿色,仿佛要把整个江水变成绿的,悦耳的鸟叫声,响亮的蝉鸣声,猿猴的啼叫声,都不断地在山谷中回旋

I. 学过《与朱元思书》的来

文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给我吧O(∩_∩)O谢谢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