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活化石教学设计

活化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1-12-26 02:43:32

❶ 课文《活化石》,跟据课文内容简短介绍“活化石”怎么

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那么,你看过活的化石吗?
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银杏树长的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子,你能想到吗,它们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
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中华鲟生活在江河里,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由于缺乏保护,目前,中华鲟已成为稀有鱼种了。
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声音的基本知识
下一篇:动物、植物化石的知识

《活化石》其他教案更多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33、活化石·教案
33 活化石 教案教学设计
33 活化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活化石》教学一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活化石》课文
《活化石》片断赏析
《活化石》课文内容
《活化石》课文内容

超值体验

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是地理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 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
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新课程标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灵活运用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使地理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的好坏,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犹如写剧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智力活动活跃,让学生感到不积极动脑就跟不上节奏,催促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劲。如讲述“南美巨人——巴西”时,笔者就运用巴西的国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1)、从国旗上白色拱带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导学生根据巴西国旗中的白色拱带中的葡萄牙文“秩序与进步”,说说巴西的白色人种主要来自于哪个洲?并由此介绍巴西“人种大熔炉”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内容。3)、根据国旗黄色代表的含义,黄色代表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样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教学。巴西由一个单一经济的“咖啡王国”,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生产多样化、轻重工业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4)、根据巴西国旗上绿色代表森林,并由此引出热带雨林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使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没想到一个国家的国旗能反映这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以国旗为主线能把有关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又如讲述“澳大利亚”时,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1)、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2)、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3)、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如学习区域地理《新疆》可以运用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进行设计等等。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要因“材”设计,因“人”设计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提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放性使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 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 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例如关于六年级地理《地图的语言》的学习,可为学生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①熟悉校园,为画学校平面图做准备; ②回到教室, 画学校的平面图; ③讨论、汇集在平面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⑤研讨平面图制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样测两点间的距离,如何确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图例和标记等) ; ⑥学生交流制作平面图的经验和收获。这样处理教材, 开放、灵活, 改变了按教科书讲知识点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索地理与其他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与综合,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如在设计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时,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等知识,丰富讲课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对现有教材适度拓宽、加深,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时政问题;把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和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六年级地理《地图》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应用,如市场上出售的电子地图光盘;火车站、飞机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所设立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卫星云图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缺陷,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三、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 “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教师可以设计为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为一个专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之后, 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的辩论题, 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有显著差别的知识,体会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的真正价值,这样才是教会了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设计要做到结构和内容的自主生成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的程序。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来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及安排顺序可作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设计与生成的内在关系,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设计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有弹性的预设,只设计活动方案,如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组织辩论赛等,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和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当中。
总之,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改进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新课程在实施中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❸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致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致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 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们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长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上的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⒈"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⒉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本课重点】
《化石吟》是科学诗,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化石保留了下来,是生命之躯曾经存在的明证.同时它又是抒情诗,通过赞美化石从而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基础练习】
⒈解释词语.
⑴奇幻:奇异而虚幻。
⑵腐朽: 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腐朽庸俗的作风。
⑶化为乌有: 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⑷潜行: 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⑸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⑹葱茏: 青翠茂盛。
⑺叹服: 称赞而且佩服。
⒉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势) (扬) 坐想其成(享)
以逸代劳(待) 故技重演(伎) 针贬时弊(砭)
言不由中(衷) 出神入画(化)
⒊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⒋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⒈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⑴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 技术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⑵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⑴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⑵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 种看法.
⒊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假设你是第一条从水中爬上岸的鱼,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试以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火眼金睛】
⒈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⑵"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⑶"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精析: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⑴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⑵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⑶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⒗ 化石吟
【基础练习】
⒈⑴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⑵变得虚幻,不存在.
⑶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
⑷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⑸青翠茂盛.
⑹称赞而且佩服.
⒉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⒊肉体 / 虽 / 早已腐朽 / 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 / 却 / 悄然潜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 / 裹藏着 / 生命的 / 信息,
为历史 / 留下 / 一串/ 珍贵的 / 密码.
⒋略.
【拓展阅读】
⒈⑴拟人化 遥感 考古 ⑵略.
⒉⑴D
⑵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⒊略.
【学后反思】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值么都得化石?对本文中心起什么作用?
你对本文的理解是什么?(不少于100字)
《化石吟》课题研究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时导学】
〖日积月累〗
1、关于“吟”:
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游子吟》,明于谦作有《石灰吟》。这类诗都有赞颂的意思。本诗标题《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的意思。
2、关于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在沉积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它保存着生物体原有的形状和结构,一般保存下来的多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如动物的骨骼、牙齿、介壳等,植物的茎、花叶、种子等。由遗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遗物化石。如动物的粪便,鱼卵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烧骨、装饰品等。动力的足迹,昆虫的爬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这一类化石叫遗迹化石。
3、词语积累:
骸骨远古潜行葱茏幽雅化为乌有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通过提问,引出遐想。第1节以四个“最早”开头、设题,引发读者思考;第2节引出化石,解释开篇“最早”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3~6节。围绕“化石”具体抒写遐想内容,描绘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节写化石承载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节写化石经受了亿万年变迁的考验。第5节写化石具有永恒的记忆力。第六节赞美化石的伟大功绩。
第三部分,第七节。收束全文,回应开头第2节,称赞化石的记忆万物的历史作用。
2、写作亮点:
⑴想象丰富,内容充实:
这首是抒情诗,但意象甚多,内容极为丰富,纵向想像到远古,横向想像到各种对象,而这都以“化石”为联想点。“化石”是本诗的联想的“点”由此及彼,先后联想到鱼儿、鸟儿、树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恐龙、猛犸等,它们都是通过化石来重现复原的,都与化石密切想关。这样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今古交织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间,丰富了诗的内容。
⑵拟人比喻,生动形象: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化石当成会说话的人来写,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灵性,便于抒发感情。“生命的档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些都是对化石的恰当的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难探究〗
1、诗的开头两节接连用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两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后两个问句点明抒情对象,领起下文内容。两节连续不断的提问,表现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奇幻的神话。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结构完整而又严谨。
3、具体说说“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这两句诗语言运用的妙处。
这两句诗兼用拟人和比喻。“皱纹”使人联想到人,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照。但不是写人,而是在写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脸上的皱纹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档案。这里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在说明了化石的作用──记录生命的历程。用词方面,“道道”与“细细”是重叠词相对使用,给人以回环往复、节奏和谐之感。
4、“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生命是在不断地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赞叹着大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
1、《化石吟》这首诗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_____________诗。其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我们已学过同类型的古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吟》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请你用“/”给第三节诗标出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质升华〗
1、根据句子的意思将词语写在括号内或把词语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⑴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__________
⑵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有了变化。_________________
⑶葱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叹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灵之火却悄然潜行地下”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05西宁市)请你认真探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马”字的演示图,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
1、从汉字的起源看:汉字的起源跟实物有关,或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
2、从汉字的发展看:汉字的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或笔画越来越少。
中国语文网整理编辑

❹ 树叶各种资料

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叶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叶子的边缘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是锯齿状。

一片完整的树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叶片是平展的,交叉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叶柄—支持这叶片,并把叶片和茎连接起来。托叶—保护幼叶。

根据叶柄上长有叶片的数目,叶可分为两种:单叶—每个叶柄上只长有一个叶片,复叶—每个叶柄上长有许多的小叶。

(4)活化石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叶的形态

1、椭圆形

形如椭圆,中部最宽,尖端和基部都是圆形,如樟树、橡皮树、木犀、茶树、黑枣树、樱草的叶。

2、心形

形如心脏,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如甘薯、牵牛、紫荆、麻的叶。如果是心形倒转,叫做倒心形,如酢浆草的小叶。

3、掌形

叶片三裂或五裂,形成深缺刻,全形如手掌,如棉花、蓖麻、葡萄、槭树、梧桐的叶。

4、扇形

形如展开的折扇,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如银杏的叶。

5、菱形

叶片成等边的叙方形,如菱、乌桕的叶。

❺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了解制作的步骤。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学生分组讨论。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2.学生发表意见。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4.阅读课文。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6.学生交流。五、延伸、拓展: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❻ 藏戏的教案

《藏戏》教学设计(A、B案)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

❼ 学写导游词 悬赏我会加的。。。。。。(急急急!!!)8月26号以内给出答案!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游览善卷洞。
现在我们已来到善卷洞门楼前。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的门楼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华贵而典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善卷洞”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让我们进门楼细心漫游这“万古灵迹”。
前面巨大而奇崛的太湖石上镌刻着四个隶书大字“万古灵迹”,这是由宜兴籍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写的。善卷洞古在哪儿?一是溶洞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二是这棵被称为原始社会活化石的小叶银缕梅;三是洞的得名。我们还是边走边说吧。
善卷洞得名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古籍《庄子》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逍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不远万里之遥,来到江南这处荒山石洞中隐居,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善卷洞全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内游程800米,共有三层,层层相连;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就像一幢石雕大楼。尤其是“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浆往天上撑。”堪称一绝。历来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现在,大家来到了洞口,一块七米多高的巨石挡住了去路,你可别小看这块石头,它已经是三万多岁的高龄了,而且是每五十年长一公分,一点一点长高的。因为洞顶岩层滴下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些碳酸钙就逐渐凝固起来,“滴水穿石”在这儿变成了“滴水长石”。遗憾的是,1957年洞口出现塌方,加固后的洞顶不再滴水,巨石停止了生长。它好像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因此称为“砥柱峰”,古时也叫“小须弥山”。好,让我们绕过巨石,进洞探奇。
现在我们到了中洞,这个大厅叫“狮象大场”。既然叫狮象大场,就应有狮有象。我们先看狮子,大概因为长时间的站立,它感到十分疲惫,正躺下来休息,还张着大嘴在打哈欠,嘴里露出一对大门牙,侧过的头上只能看到一只眼睛,腰身凹进,臀部突出,尾巴自然地拖在地上,仔细看,身上还长有长长的狮毛,颜色是青色的,真是地地道道的青狮。大家看像不像?像。那就请大家换个角度来看大家。
大象精神抖擞的站着,长长的鼻子拖在地上,象牙、前腿、后腿清晰可见,唯独看不见它的尾巴。为什么呢?原来象王的尾巴又短又小,和它宠大的身躯相比,实在有损它象王的威严,因此它偷偷地把尾巴藏进了山洞。
青狮、大象如此之大,称它们为狮王、象王大概不过分吧。狮王、象王分列两旁,而且脑袋都朝着洞口,既像守卫善卷洞的两名卫士,又像两位好客的主人,欢迎各位的光临。
大家随着我来看一块奇石,我们称它为“多变石”。在不同的角度看,它一会儿像猿猴,一会儿像蛤蟆,一会儿又像狐狸、像海豹……因为洞内的钟乳石都是形象化的石头,一定要站好位置才能看得逼真。用我们的行话讲,叫不说不像,说了看看有点象,角度站得好,越看越像。好,请随我继续向前。
在这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个大字,在佛教教义中,欲界指的是红尘,也就是人类居住的这个花花世界,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人间天堂”的意思。这四个字是梁代的贞白先生陶弘景给善卷洞赞语。陶弘景是我国道教中有名的人物,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当时,他有“山中宰相”之称。好,既然这位“山中宰相”都给了善卷洞这么高的评价,那么大家都不要客气,请随我上天堂一游。
朋友们抬头看一下洞顶,上面的岩石似云雾布满了整个山洞,四周白茫茫一片云雾迷漫,雾气腾腾,好似站在海中心一样看不到边,所以上洞称为“云雾大场”。
上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终年温度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也许有的朋友要问:上洞是否安装了空调,要不,怎么会保持恒温呢?不是安装空调的缘故,而是靠一块大石头起了一定的保温作用,整个山洞都是由石头组成的,至于是哪一块,朋友们在游览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等上洞游览完之后,我再为大家揭开谜底。
请看上面一硕大的蝙蝠正展开双翅向各位飞来,在它的身后还紧跟着一只小蝙蝠。在古代,蝙蝠是被当作一种吉祥物来看待的,有“万福来朝”“五福临门”“福寿双全”之说。
在这小水池旁还长着一棵杨柳树,从树杆中的小窟窿可以看出它已生长了许多年了,可仍显得生机盎然,树枝茂盛,那下垂的柳枝,似乎对各位的到来正表示着热烈的欢迎。
头顶上这片钟乳石和中洞中的“砥柱峰”一样,也是由滴水长成的,不同的是,这片钟乳石现在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不停地往下生长,假如有哪位不相信的话,不妨拿出尺子来量一下它现在的长度,等五十年之后再来量一次,就可以证实我的话是真是假了。站在这个角度看,这片钟乳石好似一片含苞待放的荷花,朋友们想看荷花开放,就请跟我往前走。
请朋友们往下看,这个景象不由得想起古文《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刚才还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现在到了水里已竟相开放了,不知可有哪位朋友已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实际上,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水中的倒影,下面的水不深,只有十几厘米,可是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幽深,也显得更漂亮了。
请朋友们向我靠拢一点,前面我们讲过,看景要站好角度,否则,就成了糊里糊涂钻山洞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匹白马,身上的颜色是白的,因为坐着而看不到它的后腿,现在让我们换一下角度到对面来看一下,看一看它变成了什么?
朋友们先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哪位能猜得出来?对,这是一只老绵羊,从它背上隆起的部分来看它像是西藏的牦牛,从它长长的耳朵来看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单单从它头部朝下的三角区来看却是一条小金鱼,而从它的整体上看更接近于一只老绵羊。按习惯,马年过去即迎来羊年,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副对联:“骏马踏雪归去,灵羊迎春而来”。这块石头因站的角度不样而能看到两种动物,我们称它为“坐马立羊”。
请各位再转身看一下这石壁上有一条黑色条纹,这是一条乌龙,这条龙的尾巴正拖在水池中吸水。上洞其他几个池子里都有水,唯独这个池子里是干的没有水,水都已经让它吸干了,又从它抬起的嘴里喷了出来,“乌龙喷水一条线,喷到空中一大片”。马上这里要下雨了,请大家马上离开,免得淋湿了会感冒。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自然这位超级雕塑家给我们画的一副幽默画:狗熊爬树。在这树干趴着一只狗熊,它看见乌龙在喷水,吓得急忙往树上爬,由于这只狗熊平时养尊处优,难免身胖体重,到了关键时刻露馅了,爬了几百万年也没能爬上去,相反地连自己的尾巴却爬掉了。站在树枝上的是一只山鹰,尖尖的嘴巴朝下,好像正在嘲笑这只笨狗熊。不过依我看,这狗熊虽说笨了一点儿,可它这种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上洞不失为一处拍电影的好地方。《智取威虎山》中的威虎厅就在此取景,当时,这座山雕的虎皮宝座就放在平台中间,栾平就是我们刚才走过来的路上被带过来的。另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第八集的黄风洞以及电影《塞外奇侠》等也都是在此拍摄的。
整个山洞是由两棵梅树支撑起来的,请看右侧这棵由上、下两截所组成。这棵梅树为了不使自己被自然界所淘汰,经过几万年的生长,终于长到一起来了,中间有明显的连接痕迹,称为“万古双枚”。“枚”是“梅”的意思。
左侧这棵寒梅,虬根蟠屈,枝叶纷披,其间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笔,可密聚如林。更为奇特的是上面有只小熊猫,圆圆的耳朵,黑黑的眼睛,两条前腿还抱着一只绣球在玩耍,显得非常活泼、可爱。这只小熊猫自从来到善卷洞后感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很适合它,就在此长期隐居,再也不愿回到四川老家了。
在神说传说中,天地是由盘古分开的,请看这里有一只肌肉发达的手掌,五指叉开,手心朝上,似乎正用力托住洞顶,我们称它为“盘古托天”。善卷洞的最早形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水池中的水比日常所用自来水重百分之三 ,含矿物质较多,晶莹澄澈,万古常清,且可治眼疾。
善卷洞里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上还有楼,现在请朋友信步登高,更上一层,饱览一番上洞全景。
朋友们,在游览上洞之前,我曾说过,上洞能保持恒温,主要靠一块石头起了保温作用,在刚才的游览过程中不知有哪位朋友找到了这块石头?现在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请往前看“一片飞云掩洞门”,这块石头似一片飞云把上洞口给遮住了,只留下一条小小的缝隙,加上它还在上洞的地平线上,阻碍了洞内外的空气对流,这就形成了上洞终年保持摄氏23度的气温。
上洞游览就到此结束了,不过善卷洞的神奇佳景主要集中在下洞、水洞,下面请朋友们随我继续游览下洞。
“百病消除”四个字,原来并非荣毅仁所书,而是由民族资本家荣德生老先生所书。说来,其中还有一段佳话呢!
荣老先生和储南强先生是好朋友,当荣老得知朋友为了整修善卷洞耗尽家产,甚至连夫人的首饰、媳妇的嫁妆都变卖一空时,非常感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赠了洞内所需的全部水泥。1934年当溶洞整修完毕正式对外开外时,储南强先生特邀荣先生前来游玩,荣老非常高兴,尽管当时身体不太舒服,还是应邀而来。没想到,当他上上下下游了一圈之后,就被善卷洞的神奇佳景深深吸引住了,感到心情非常舒畅,连那点不适之感也不治而愈了,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百病消除”四个字,可惜的是,原迹在“文革”时当作“四旧”被毁掉了,后由他的儿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复书于此。在此我也祝各位朋友有病的百病消除,没病的更加康键。
“梯口”是下洞的进口,从这里下去要经过105级台阶,有五层楼深。中洞和下洞原来只有小小的溶洞相通。为了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走回头路,从1925年开始,每天有20名工匠在这里开凿,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打通。在这途中还要经过四道门: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万马门。每当下雨时,下雨声和下洞的流水声经过折射传到这里,产生共鸣,站的角度不同,能听到四种不同的声音,风雷交加,波涛滚滚,金鼓齐鸣,万马奔腾。今天外面是晴空万里,没有下雨的样子。假如哪位朋友有雅兴的话,不如下雨天来领略一下这其中的诗意。
上洞、中洞的特点是高大宽敞,下洞却好像一条狭长的走廊,加上流水潺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下洞又称“又一天”。
请看前面石壁上有一串香蕉、几只扁豆、一条老丝瓜和玉米、辣椒,下面的是老鹰,就像一位守护神,在看守这些瓜果,只能供各位欣赏,不能品尝。下面还有位老寿星在笑咪咪地看着各位,光光的脑袋,长长的胡须,这叫“寿星开口笑,祝愿各位身体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赞扬青松刚直不阿的品格而写的一首诗,请看前面这棵松树,树干粗壮,枝叶遮天,高大挺拔,树枝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但是,它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它称为“通天石松”。
抬头看上面有“华盖顶”三字,这是下洞最高点,距在面有22米,此处还有两尊佛像,一坐一立。善卷洞原来佛像五百余尊,大部分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砸掉了,这两尊佛像因放得太高,地势险要,没人敢玩命地爬上去,才幸免于难,得以保留下来。
前面就是洞口,能看见一线光明,却又被洞顶下垂的片片钟乳石挡住,这些钟乳石犹如佛手、幕布一般,所以这里称为“佛水幕”。京剧《盘石湾》中的“蜂窝洞”就取景于此。
掀开幕布,对面石崖上有一道瀑布,水从上面冲击而下,水击石,石抛水,相互冲击,溅起串串飞珠玉液,较之一般的天然瀑布另有一种风韵。主持整修善卷洞的宜兴名流储南强先生曾对此写诗一首:“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收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根据这首诗的含义,这座棕亭取名为“滤心亭”,此处不失为一处照像留影的佳景,各位想照像可前去照像,照完后我们再去游览善卷洞的精华处——水洞水晶宫。
在右边石壁上分别悬挂着一口钟和一面鼓。这种钟鼓现在看来并无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在下雨时就会出现一个奇迹,上面接连不断的水滴在鼓面上,下面一道道浪头撞击在石钟上就会奏出美妙而又动听的乐章,假如把中洞的狮象比作仪仗队的话,那这里就是乐队了。
上洞的荷花品种不凡,花开在上洞,三结莲藕却结在下洞,边上还有南瓜、西红柿。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水码头,这里也是山洞的心脏,称“壑心”,各位刚才上、下漫游数百米,想必都有点累了,请在“洞庭”处休息一会。
在唐朝时有位叫李蠙的人,年轻时曾择居善卷洞后的碧鲜庵苦读诗书,一天清晨起床后,看见一条龙从水洞里游出,龙头朝着洞口,在呼吸天地间的灵气,李蠙立即写了封奏章给皇帝,说“神龙出现,必是天子祥瑞”。在大门牌楼处有一巨石,上有著名书法家钱松岩所书“万古灵迹”,这四个字就是李蠙对善卷洞的奏称。
中国人民历来是把龙作为至高无上的崇拜物的,这位举足轻重的李蠙先生既然有辞为证,后人也难以分辨,李蠙这一题铭,大大提高了善卷洞的知名度,给善卷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给后人整修带来了不少麻烦。
1933年,当地名流储南强先生决心打通下洞、水洞的连接口,无奈石工们迷信千年神龙的传说,不敢大胆施工。凑巧的是德国海京伯马戏团正在上海举行驯兽表演,哄动了整个上海市,储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托人去跟马戏团联系,希望他们能来捕捉这条白龙,洋先生对龙并不忌讳,只是对于做生意十分精明,认为这条白龙未必能够捕来,捕来之后能不能演出更是个问题,虽说驯兽已有二十多年,狮象都能指挥如意,可捕龙尚属首次,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砸了牌子可划不来,就婉言谢绝了。
储先生憋了一口气,非要探个真假,他亲自督率石工,夜以继日磨了好几个春秋,终于打通了,他又第一个驾小船在小洞里探险,结果呢?连一条水蛇都没有看见,更别说什么千年白龙了。
从此,水洞隐白龙的神话就只作为传说流传民间了,然而,在这窈窕曲折的水洞里“船在水中行,浆朝天上撑”的幽奥意境,在人们心中终究是个谜,在座的有几位已经忍不住想坐船去看个究竟,下面,各位就随我坐小船来领略一番水洞的意境吧?
朋友们,请坐稳了,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水洞。
水洞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长120米,弯弯曲曲有三个转弯,水面最宽处达6米,最深处将近5米,前面滴水莲蓬头,各位要保护好自己的头,千万不要撞个大包带回去作留念。“水头”是水洞岩层最低处,请把头低下,前面水中倒映,五彩缤纷,四壁生辉,水石一色,好似来到神话里的“水晶宫”中。
在前方突出的是一条来自扬子江的鳄鱼,它来到善卷洞后再也没能回得去,一气之下,把眼都急红了。各位看过鳄鱼头,要小心自己的头,旁边有一只老鳌正在休息。“人过鳄鱼头,雪山脚下可行舟”,鳄鱼头旁边有座雪山,山中冰雪融化,中间有条羊肠小道直通山顶。
山洞中划船稀奇古怪,与众不同,别处划船浆在水里划,各位看我手中这根浆却是往上撑的,这叫朝天撑船。
“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转过九十度直角弯来到二弯,转弯处的角落里有一只轮船,不是东风号,也不是远洋号,是善卷洞里的“石头号”,因为船上的设备太落后,开了四千多年才开出一个轮船头,估计还要再开五万年才能全部开出,到那时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各位仔细听那声声滴水,似一首永不停息的“滴水协奏曲”,就像在声声呼唤着那条传说中的白龙,清朝诗人谢方连曾写过一首《善卷小水洞》诗:“石晴闻雨滴,窦冷欲生风,只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
在欣赏曲折的河弯、陡峭的悬崖、压顶的天穹、千奇百怪的自然造型时,各位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正在游览地下画廊、地下博物馆,或者是地下探险。
离开洞府,拾级而上,石壁上镌刻着古今中外许多游客赞美善卷洞府的诗词歌赋。各位游客不妨一边休息一边吟咏。请看,这儿是有“第二徐霞客”之称的蒋叔南先生游览后的留言:“好书不厌百回游,美人不厌千回看,二洞不厌万回来。”在这面加固的石壁上,原刻有“一片飞云化彩蝶”的诗句,据传,这是缘于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故事。
这一座古老的四角碑亭中,碑上“碧鲜庵”三个大字,乃是唐代太宁、凤翔节度使李蠙所书。碑后侧上方是“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对面“蝶亭”,依岩而立。过去,在这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观蝶节”。这一天,千百对蝴蝶在青山花丛中比翼双飞,其间有一对硕大的蝴蝶于中午时分出现,据传是“梁祝”的精灵所化,双双飞舞,最后绕亭三匝,飞向碧鲜庵后隐去。古有诗云:“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祝英台读书处”,这是一座一步一景的仿古建筑群,1992年在“碧鲜庵”旧址上重建。让我们进园一观。
坐北朝南的是“英台阁”,下面是梁祝读书、操琴、娱乐的场所,二楼是卧室。英台阁右侧的“英台书屋 ”中陈列着八块漆雕屏风,记述着“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等八个小故事。
好,让我们千别梁祝,穿过长廊,再访三位古人。“三生堂”,里面有三尊神像,身材、面貌、胡须,一式一样,右手都握着一卷书。他们是什么人呢?一位是唐代的李蠙,就是写“碧鲜庵”三字的人;第二位是北宋的李纲;第三位是南宋的李曾伯。这三人都曾寄居在善卷寺读书,后来做了大官又都出钱整修寺庙,又因他们三人都姓李,当地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一人转三胎,就塑了三个一模一样的神像。有一副对联讲得很形象:“一人转世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姻缘。”
我们从善卷洞门楼进来,从善卷古寺的山门“华藏门”出去,整个游览到此就结束了,前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一条街,向西行不远处是号称“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