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政策
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和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大计。除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外,全国政协委员 姜昆建议要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投入人力财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Ⅱ 教育扶贫有什么好处
【摘 要】治贫先治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应注重发挥教育的作用,让知识产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文在已有教育扶贫的政策基础之上,对教育扶贫脱贫工作作一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那些贫困人员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更别提现代化科技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不具备读写算能力,无法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势必制约人们的收入,甚至连生活都举步维艰。而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读写算的能力,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转换成生产力。
教育不仅能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还能彻底斩断代际贫困链,变输血为造血。一般而言,父母没有上过学,对教育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很高。那些没上过学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而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自然收入就低了,供小孩上学的能力也就低了。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子女早早的辍学进入职场,而子女依然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使贫困家庭周而复始的贫困,进入了恶
Ⅲ 教育扶贫政策
教育扶贫政策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彻底稳定消除贫困,笔者以为须从根源入手,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国家要拔除贫根,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解决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据国家最新公布的农村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弥补教育“短板”,就得解决城乡、东西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首先要在观念和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东西部教育资源交流。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利用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平等、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缩小城乡、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差距。
《关于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第二条 1.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片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择部分有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支持其发展壮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认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扩大片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3.开展高等学校对口扶贫工作。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省内高校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在片区内加快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Ⅳ 扶贫政策有哪些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8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
1、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
2、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
3、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4、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5、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6、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
7、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脱贫问题;
8、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4)教育扶贫政策扩展阅读:
扶贫方式:
1、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3、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
4、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1、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2、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Ⅳ 什么是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具体措施:
一、精准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
1.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底数台账。
2.建立教育扶贫基本情况台账。
3.建立教育扶贫工作推进台账。
二、稳步提升“三区三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保障义务教育。
2.发展学前教育。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5.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6.实施好“三区三州”现有免费教育政策。
7.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8.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力度。
三、面向“三区三州”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
1.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
2.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
3.强化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
四、多渠道加大“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投入
1.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2.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
3.集聚“三区三州”教育对口支援力量。

(5)教育扶贫政策扩展阅读:
意义:
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许多贫困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表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有些还是国家经济建设重要的急需的资源,有计划地开发这些地方的经济,可以带动社区的发展;从全国整体考虑,开发这些地区可为将来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转移,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建设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扶贫-网络
Ⅵ 教育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具体措施:
一、精准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
1.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底数台账。
2.建立教育扶贫基本情况台账。
3.建立教育扶贫工作推进台账。
二、稳步提升“三区三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保障义务教育。
2.发展学前教育。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5.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6.实施好“三区三州”现有免费教育政策。
7.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8.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力度。
三、面向“三区三州”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
1.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
2.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
3.强化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
四、多渠道加大“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投入
1.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2.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
3.集聚“三区三州”教育对口支援力量。
Ⅶ 国家有什么学生扶贫政策
在普通高校就读、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的对象为在普通高校就读一,经扶贫部门按“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审核后.免(补助)学费。 二,标准为1000元/、无名额限制、资助对象 1、专科(高职)3500元/,可以提供扶贫手册的学生即可纳入资助范围: 1;生﹒年,标准为本科3830元/、资助标准 对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新增以下资助项目,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我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除享受原有的国家助学金外,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我省户籍的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生﹒年,进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可纳入资助范围(资助对象以下均称为“农村贫困学生”).扶贫专项助学金。 2; 2
Ⅷ 教育扶贫政策给学校带来什么变化
人才不是只出生在富裕家庭,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是相当优秀的,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了让下一代更有希望,扶贫是势在必行的。我以前的学校就特别爱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至于成绩差的嘛就自己看着办啦。。。要知道现在学校的升学就业率可是关系着整个学校的声誉排名的。而对于优秀学生的帮困扶贫不但对整个国家可以起着所谓的“消除两极分化,共同进入小康水平”的旗号,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名声等。
Ⅸ 河南省教育扶贫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政策措施
(一)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
1.学前教育。按照年生均6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并按照年生均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
2.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基础上,按照年生均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标准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3.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住宿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4.中等职业教育。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
5.高等教育。对在本省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专科学生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从高校事业收入中提取的学生资助经费,优先用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对完成学业仍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各高校通过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发放特殊困难补贴等措施解决。对考入省外高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鼓励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勤奋学习,争取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主要目标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证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到2017年,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得到完善,生活待遇得到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继续教育机制得到完善。
——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参考资料:http://zz.bendibao.com/news/2016718/54406.s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