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 2022-01-08 07:58:42

如何学好中医学

平时我们一旦说到大学里哪个专业最难学,必定有医学的一席之地,可见,这个令众多学习闻风丧胆的专业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么去学好医学呢?

一、形象思维

首先医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这两个了。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系统性的学习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医学中,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对你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⑵ 中医基础理论要背哪些老师们指教指教

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藏象,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病机,治则等。藏象是最重要的,
二、至于哪些东西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你去看下教学大纲要求就可以了,
三、学中医,简单讲,就是理论结合实践。

⑶ 学习中医学。大纲是什么,具体的学习教材有哪些

《实验中医学》(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1.0.2
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二),(又名:中医学综合实验)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TCM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5
学时:70
本课程标准学时为70个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 学时
1)理论课、分组(课堂) 3
2)学员分组选题、小组整理选题发言稿(图书馆) 3
3)选题课堂介绍、讨论、教师分析、表决(课堂) 3
4)课题检索、设计,个人独立撰写开题报告(图书馆) 6
5)开题报告、讨论、教师分析、表决(课堂) 3
7)实验准备、动物模型预初实验(实验室) 37
8)造模、继续实验准备、熟练各实验技巧(实验室)
9)集体处死实验动物、取材、实验检测全面展开(实验室)
10)数据处理、分析(实验室) 3
11)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和初步分析,教师辅导(课堂) 3
12)撰写研究报告(实验室) 6
13)宣读研究报告、提问、答辩,教师总结(课堂) 3
70
前期课程:实验中医学(一),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生物化学
授课对象: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根据学生文献综述撰写(20%)、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态度(40%)和实验报告撰写(40%)评定成绩。
课程简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选题、课题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乃至撰写实验报告等系统的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暴露其知识面的欠缺,主动去吸取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的培养和升华。
Following the teachers’ supervision,the students can independently select subjects,design topics,prepare research,practice experiment,analysis experimental data and write some test report. They can test their knowledge and detect their deficiency in the practice.They take relevant knowledge initiatively and make use of it to sublime from learning to using in the practice.

一、前言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能力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
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高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后者来研究、发掘和发展前者,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关键是人才。中医现代化的实验研究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求对传统中医理论方法的了解,又要求对现代科学技术有关原理、方法、技术、理论的掌握,并能够把两者合理有机地组合起来。在以往开展中医研究、研究生培养中,明显暴露出缺乏这样的人才,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因此,缺少这样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已经成为限制中医药迅速发展的一条重要因素。
本课程即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需求而开设,课程在《实验中医学(一)》培训的基础上,要求并指导学生综合所学中、西医学知识、现代研究技术,独立自主地开展包括选题、课题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乃至撰写实验报告等系统的实践,使学员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检验所学的知识,暴露其知识面的欠缺,主动去吸取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培养和升华。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目的要求]
1.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独立地、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开展中医实验研究的能力。 课程设计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培养独立研究的基本能力,及其综合能力,并在教学形式上给予保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所学中、西医学知识、现代研究技术,独立自主地开展包括选题、课题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至撰写实验报告等系统的实践,使学员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暴露其知识面的欠缺,主动去吸取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的培养和升华。
2.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中医药学创新、创造、开拓的精神和能力,尤其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用结合;其次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主动自学,不断补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再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包括对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协作精神、主动精神。这些素质、精神、能力对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是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
2)要求热情、积极投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研究、创造的积极性。投入愈多,收获愈多。鼓励勤思考、勤观察、勤提问、勤动手。鼓励加强交流,切磋利弊,获得大量的书本上学不到、体会不深切的知识。
3)在教学形式上保证学员成为主角,辅以启发教育,注意培养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亲自动手,独立、主动、认真地参与实验研究的每一个过程,主动参与研究的所有环节,在研究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参考文献,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并在研究、讨论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取舍决策的能力、创新能力。课堂讨论鼓励大胆发表己见,虚心吸收同学、老师的观点和意见,扩展分析思路,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有效地培养独立开展实验中医学研究的能力、竞争和拼搏的精神、开拓创造的能力。增强科研的信心和勇气,培养科学实验思维能力。
4)要求在学习研究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5)要求培养和加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要求培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能力。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求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的限制、课时的限制、学生实验研究技术的水准、教学实施所在科室实验条件的限制、带教教师学术水平的限制等等,所开展的实验往往会与部分,甚至多数学生所期望、理想的有一定的差距。在最终确定并开展的综合实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内容往往不可能是最先进的、最激动、最系统、最周全的。为此,既要求学员培养准确地了解环境、适应环境,调整研究的思路、设想、方法的能力;同时要求学员从今后研究工作需要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锻炼和效益。使学员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能力得到培训,增加今后研究的适应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员坚毅的心理素质、毅力、自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7)要求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学风,客观地进行实验设计、分析报道实验结果。
8)要求重视培养信息的收集、利用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1.首先介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立即自学《中医学综合实验》教材,内容包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选题
第三章 课题设计
第四章 研究准备
第五章 实验实施
第六章 实验数据分析
第七章 撰写实验报告
第八章 综合实验实例
附录
2.学员自愿分组选题,4人一组。小组集体撰写选题报告。
3.选题课堂交流、提问、答疑,每组由第1人介绍。无记名投票确定选题。
4.学员分组课题设计,独立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交,作为成绩。
5.课题设计课堂交流、提问、答疑,每组由第2人介绍,第3人综合小组其他3人补充。无记名投票确定入选设计,初步明确研究内容和分工。
6.学员预初实验、实验准备和实验。
7.课堂实验结果交流和数据处理讨论。每组由第4、5人介绍。
8.学员数据处理、分析。
9.撰写研究报告,并上交,作为成绩。课堂每组推荐1人论文答辩。

[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
本课程以学员自学和自己动手选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及撰写研究报告为主,教师指导、分析为辅。
2.教学安排
1)首先介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自学《中医学综合实验》教材。
2)学员自愿分组,4-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计算机检索等方法检索文献,进行课题设计。
3)课题设计课堂交流、提问、答疑,独立撰写文献综述,并上交。作为考试内容之一。
4)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各小组承担实验指标、研究内容的分工。
5)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准备、经费预算、预初实验和实验研究工作。
6)课堂实验结果交流和数据处理讨论。由每组的第4、5人介绍。
7)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数据处理、分析。
8)独立撰写研究报告并上交。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各组推荐1名代表课堂宣读研究报告,学生教师提问,答辩者记录,全组一道参与答辩。
3.考核办法
全体任课教师讨论商量,依据开题报告(20%)、研究报告(40%)、研究态度(30%)和研究贡献度(10%)评分。

三、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七年制中医基础专业、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使用,亦适用于其它专业,包括研究生选修或辅修本课程的学生。
2.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安排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能影响课程的基本体系。

四、主要参考书目
1. 方肇勤主编.实验中医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 方肇勤主编.中医学综合实验.第一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4,第二次印刷
3. 方肇勤主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 贲长恩主编.中医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 汪谦主编.现代医学实验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 侯灿主编.医学科学研究入门.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 倪宗瓒主编.医学统计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8. 方喜业主编.医学实验动物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9. 李仪奎主编.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0.史继学,等主编.实用医学论文写作与技巧.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

⑷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十一五”国家级、新世纪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命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
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
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书共有模拟试卷十套,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内容。适合于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执业中医师、中药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以及研究生升学考试参考,也可供教师考试命题参考。
本试卷集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基本覆盖各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题型丰富,符合目前该课程的命题原则;难易度适中,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针对性较强,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研究生升学考试之参考。本试卷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近百位教授、博导亲自执笔撰写并审定。

⑸ 学习,中医

中医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学习中医没有捷径,只能靠个人的悟性+好的老师指导+长时间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不断的提高个人修养,才能真正成就一个能够治病救人的中医。
所以,如果只想学点皮毛,用于自我保健,那么靠上网多了解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自学、向好的中医师咨询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想成为中医师为别人看病,以此为业,则奉劝您千万不要有速成的想法!——害人害己!
想要成为职业中医师,不走学校系统学习的途径,只有拜师,跟师是最现实的方法。
选好值得信赖的名老中医师,最好是在正规医院或中医学术机构供职的、在群众中有一定口碑的中医师,一方面采用传统的跟师的方法学艺,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学习过程后考取医师执业执照(没有执业资格就给人看病师是非法行医)。
指导老师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归纳总结、授业解惑的能力。请慎重选择。
一方面,中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要想成为好中医,建议要打好中文功底,提高古文修养,不断学习传统哲学。
成为中医的路是漫长的,绝对没有捷径的,但是中医是一门非常值得钻研的学问,真正学进去了,您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和获益终生的学识修养!
最后,祝愿您学有所成!

⑹ 阐述中医理论并有入门教学的书有哪些

中医基础理论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定义: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网络名片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录

简介
适用
现代中医史
阴阳现代发展简史表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藏象分形五系统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中医分形集
现代经络发展简史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
古代(经典)中医史
形成和发展
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建构方法取象比类
司外揣内
揆度奇恒
试探和反证
演绎
简介
适用
现代中医史
阴阳现代发展简史表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藏象分形五系统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中医分形集现代经络发展简史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古代(经典)中医史形成和发展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建构方法
取象比类 司外揣内 揆度奇恒 试探和反证 演绎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科学》是祖国伟大的医药学宝库,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医基础理论高等中医药院校现用教材介绍: 图书信息
书 名: 中医基础理论 作 者:张安玲,徐胤聪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 开本: 16开 定价: 13.80元
编辑本段适用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针灸学、推拿学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也可作为中医学等专业七年制学生学习时参考。
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
教材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涝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第二节 疠气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病理产物 第七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在。

⑺ 我是一名学中医的学生,快开学了希望弄一个学习计划表

可以哒,有计划性的学习,不 错,支持一下,加油。

⑻ 学中医应从那方面开始学

一是根据现代医学院的教学大纲来学医 顺序是 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儿科、外科,学习中医内科时就可以看《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学》
二是根据老一辈中医的学习方式 一般顺序是 药性赋——汤头歌诀——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学名著 这些学习背诵后,就可以边临床积累边看各个中医大家的临床经验集,已经《内经》《难经》等等中医古籍,这是原汁原味的中医学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伤寒论》和《金贵要略》 《内经》,都是值得一辈子去研究和推敲的。在学习基础的时候,都是需要背诵的,学习中医开始的时候需要大量背诵,只有背诵,到了临床才会发挥自如,只有背诵大量的基础知识才会体会到中医真正的乐趣。

⑼ 初学中医

初学中医,当然要从他的理论开始,中医专业的学生也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的。当你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后,对中医的术语就了解了,可以看一些经典书籍。
现在中医的教学争议比较大,正规的院校教育已经实现了正规的教材教学,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坚持读经典、师带徒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正规的教学方式确实过于机械化,但是知识系统化,学起来容易,适合规范化教学方式。传统的方法入门难,理论不系统。
总的来说,无论哪种方式,要想成为名医,读经典是必须的。所以建议你先看看基础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然后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等。

要有耐心

⑽ 中医基础理论

这个就是五脏经络和那一条经相表里,五脏开窍于那个器官。在身体上那个部位可以看出归属为那个脏腑,以及经脉的名字。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