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曹胡马教学设计
『壹』 《房兵曹胡马》为什么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
一、教材分析: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目标
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能力目标:
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3.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电脑,自制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板书:房兵曹胡马 理解题目
1)'胡马'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知道'房兵曹'是什么意思吗?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一读
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诗,可以同位读、好朋友读,还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来读。美美地把古诗多读几遍。
3、 理解诗句意思
同学之间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的范围内交流。因本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的教导显得分外重要。
要点:
1)篇首直接点题,交代出胡马产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寻常。因为'大宛'一向以出产汗血马而著称于世。接下来写马的形态:骨相瘦劲,状如锋棱。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马的审美情趣:他总是重视马的清骨神韵,偏爱瘦马而厌弃肥马。这种审美情趣在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不能不说是超然脱俗的。
2)颌联写了马的外部形态。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只取具有特征性的'双耳'和'四蹄'来写,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夸张'蹄轻',能急速生风。这是对也的气质、品格的刻划,同时也借以言志,寄托情怀。
3)颈联承接上句,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主人真是可以与它同生共死、共患难了。
4)尾联更是因马及人,人马合写,表达了对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骁腾有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万里可横行'希望友人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横行于疆场之上,立功于万里之外。这也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自我写照。
4、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时指出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生平也是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2)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显示出了健康积极的思想。这与他后来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
3) 学生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5、有感情地读诗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放古诗的录音
2)指名读一读。
3)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首诗的韵味。
4)配乐朗诵古诗。
5)一起背诵这首诗。
三、小结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运用我们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自己尝试说一说本诗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引出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于马的诗歌。虽然也是唐代的诗人所作,虽然也是关于马的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尽相同。希望大家将上节课所用到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三、学习《马诗》。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哪位同学对李贺有所了解,讲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2、学生初读古诗。
1)学生自己尝试读通顺。
2)读给自己的同位听,注意将字音读准确,最好能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3)全班的范围内读一读。
3、理解诗意。
1)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以前学习古诗时运用的方法来读懂诗意。
2)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教师只对个别难以理解的字加以指导即可。
金络脑:把黄金笼头套在马的脑袋上。络,戴、套。
何当:什么时候。
快走:指马飞奔。
全诗的意思:
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头,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骑上戴着黄金笼头的骏马,在秋天的大地上飞奔呢?
4、 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背诵。
四、两首古诗进行比较。
两位唐代诗人杜甫、李贺均写了与马有关的诗歌,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布置:
1、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指导'骁'。
2、背诵《马诗》。
3、尝试说一说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八、课后反思:
本课的两首诗可以说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然都是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抒发着当时二十九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李贺的《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并写在预习本上。可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对于古诗不会预习,看到词语按照现代汉语来翻译,结果是啼笑皆非。我指导孩子古诗的语言很凝练,可能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联系上下文,参照注释,借助一些工具书来理解,而不能望文生义。并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在学习第二首诗时,让学生放手自学。学生能很好的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诗意。此外,我认为学习古诗要使学生在一个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所以我制作的课件背景非常古典,而且配乐也选用古典乐曲,这样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既激发了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贰』 [急求] 马的“十万个为什么”(共5问)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马儿护虎儿——没那回事。 马儿伸腿——出题。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缰绳栓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来。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马散宠头——自由自在。 马上耍杂技——艺高。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绷琵琶——不值不谈。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
马长犄角骡下驹——怪事一桩。
车马炮临门——硬将军。 好马遭鞭打——忍辱负重。
骏马驮银鞍——两相配。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骑马吃豆包——撒了馅儿。 偷马贼挂佛珠——假正经。
辕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马——走投无路。 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
舍得买马舍不得置鞍——大处不算小处算。 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
冰凌上跑马——站不住脚。 木排上跑马——蹩脚。
瘸脚驴跟马跑——赶不上。 小娃骑木马——愿上不愿下。
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 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扛着口袋牵牵着马——有福不会享。
『叁』 《马诗》的意思是什么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金络脑:把黄金笼头套在马的脑袋上。络,戴、套。
何当:什么时候。
快走:指马飞奔。
全诗的意思:
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头,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骑上戴着黄金笼头的骏马,在秋天的大地上飞奔呢?
4、 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肆』 房兵曹胡马诗什么意思
《房兵曹胡马诗》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房兵曹胡马诗
【作者】杜甫【朝代】唐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白话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4)房兵曹胡马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房兵曹胡马诗》的赏析: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伍』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的意思
一、教材分析:
《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胡马为题材。胡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这首诗表面上是赞马,实际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谓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过对马的骁腾善驰、可托生死、横行万里、所向无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并寄托了他对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念。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目标
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能力目标:
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3.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借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结合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电脑,自制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板书:房兵曹胡马 理解题目
1)"胡马"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知道"房兵曹"是什么意思吗?
3)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一读
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诗,可以同位读、好朋友读,还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来读。美美地把古诗多读几遍。
3、 理解诗句意思
同学之间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的范围内交流。因本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的教导显得分外重要。
要点:
1)篇首直接点题,交代出胡马产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寻常。因为"大宛"一向以出产汗血马而著称于世。接下来写马的形态:骨相瘦劲,状如锋棱。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马的审美情趣:他总是重视马的清骨神韵,偏爱瘦马而厌弃肥马。这种审美情趣在以胖为美的盛唐时期,不能不说是超然脱俗的。
2)颌联写了马的外部形态。诗人略去胡马的首尾、毛色等不写,只取具有特征性的"双耳"和"四蹄"来写,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夸张"蹄轻",能急速生风。这是对也的气质、品格的刻划,同时也借以言志,寄托情怀。
3)颈联承接上句,品评之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纵横飞驰、勇往直前的马,主人真是可以与它同生共死、共患难了。
4)尾联更是因马及人,人马合写,表达了对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骁腾有如此"是对上文的总结,"万里可横行"希望友人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横行于疆场之上,立功于万里之外。这也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自我写照。
4、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时指出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生平也是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2)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显示出了健康积极的思想。这与他后来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
3) 学生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5、有感情地读诗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放古诗的录音
2)指名读一读。
3)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首诗的韵味。
4)配乐朗诵古诗。
5)一起背诵这首诗。
三、小结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运用我们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自己尝试说一说本诗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引出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于马的诗歌。虽然也是唐代的诗人所作,虽然也是关于马的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尽相同。希望大家将上节课所用到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三、学习《马诗》。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哪位同学对李贺有所了解,讲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2、学生初读古诗。
1)学生自己尝试读通顺。
2)读给自己的同位听,注意将字音读准确,最好能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3)全班的范围内读一读。
3、理解诗意。
1)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以前学习古诗时运用的方法来读懂诗意。
2)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教师只对个别难以理解的字加以指导即可。
金络脑:把黄金笼头套在马的脑袋上。络,戴、套。
何当:什么时候。
快走:指马飞奔。
全诗的意思:
大沙漠里,黄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头,弯弯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我什么时候才能骑上戴着黄金笼头的骏马,在秋天的大地上飞奔呢?
4、 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马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背诵。
四、两首古诗进行比较。
两位唐代诗人杜甫、李贺均写了与马有关的诗歌,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布置:
1、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指导"骁"。
2、背诵《马诗》。
3、尝试说一说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八、课后反思:
本课的两首诗可以说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然都是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抒发着当时二十九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李贺的《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并写在预习本上。可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对于古诗不会预习,看到词语按照现代汉语来翻译,结果是啼笑皆非。我指导孩子古诗的语言很凝练,可能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联系上下文,参照注释,借助一些工具书来理解,而不能望文生义。并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在学习第二首诗时,让学生放手自学。学生能很好的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诗意。此外,我认为学习古诗要使学生在一个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所以我制作的课件背景非常古典,而且配乐也选用古典乐曲,这样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既激发了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柒』 唐代李贺的《马诗》意思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捌』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种基本模式
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校教师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逐步形成几种常用的课外阅读指导模式,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就几种基本的指导模式进行介绍。 一、按教学结构分 1、单元组合式。就是模仿教材的单元编排方法,把同一类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单元,进行分析比较,领略同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品味同类文章的不同写作风格,迅速掌握不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按主题组合为“热爱祖国”“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等单元,也可按体裁组合为“童话世界”“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单元,还可按内容组合为“壮丽河山”“人物写真”“自然奥秘”等单元。其基本模式为“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浏览不同文章、找寻共同特点——精读各个片段、对比不同风格——整理归纳知识、巩固阅读方法”建议运用此模式时要依托语文单元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同步指导,把语文单元教学作为基础,介绍相关的一组课外文章,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阅读方法,降低阅读难度,减轻阅读负担,强化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在有序扩大阅读量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单一指导式。这是平时阅读指导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在一节课里只指导阅读一篇文章,通过分析理解文章,总结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其基本模式为“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把握、理解内容——互动交流、总结学法——推荐书刊、学以致用”此模式适宜阅读方法的指导,但由于内容单一,比较枯燥单调,最好结合其他模式进行。 二、按分析研究对象分 1、作者生平串讲式。把作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理解作品所渗透的时代烙印,收集分析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抱负。此模式适合那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年代、思想性强、寓意深刻的学生不易理解的作品,如一些唐诗宋词、诗歌散文。 以指导《走近杜甫》为例,可以这样设计: (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风格特点。 时代背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分析青年时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胸怀远大的抱负,一心想建功立业。 代表作:《房兵曹胡马》通过对大宛马的写照,寄托自己欲投明主、驰骋万里的胸襟和抱负,《画鹰》则借鹰永志,表现自己乘风奋发的豪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3)分析中年时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 代表作:《春望》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美好的春光在国破家亡的诗人眼里却是满目创伤,诗人见花溅泪、闻鸟惊心。 “三吏”“三别”组诗反映了杜甫既忧国又忧民的矛盾思想,他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痛苦,谴责统治者大肆征兵的罪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站在整个祖国命运的立场上去鼓励人民参军保家卫国。 (4)分析晚年时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借景抒发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惆怅辛酸。 代表作:《登高》把登高之眼前景同悲秋之心中情紧密融合起来,概括颠沛流离的一生,抒发满腹的愁苦悲怆。 所以此模式的运用实施要在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基础上。 2、作品人物分析式。许多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作品人物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点、命运结局,追溯造成这种人物性格和结局的社会制度、社会根源。 如《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农民起义军的英雄人物,有关人物性格、心理特征、言语、表情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精华所在。里面一百零八将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朝廷命官,有平民百姓;有捕鱼为生的、有开店为生的;有循规蹈矩的,有偷鸡摸狗的。一百零八将有一百零八个鲜明的个性,忍辱负重又武艺高强的林冲,生性粗鲁又行侠仗义的鲁达,仗义疏财又封建忠孝的宋江,鲁莽英勇又纯朴可爱的李逵,不畏权势且嫉恶如仇的武松,豪爽豁达且广交贤士的晁盖。虽然一百零八将的出身、教养、性格、能力不同,但一百零八将最终却是殊途同归——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接受招安,没落凋零。由于人物众多,可把人物按社会地位、家庭出身或按本领贡献、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分析,这样就能比较清晰、比较容易把握人物形象。 其基本模式为“通读作品,锁定对象——品读细节,体味性格——揣摩思想根源,把握人物形象”。 3、故事情节演变式。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选择精彩的故事情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睹为快,享受读书乐趣,制造紧张的故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其基本模式为“引入故事——精彩再现——制造悬念——推荐书籍”。 三、按教学形式分 1、推介式。主要是推荐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在推荐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指导,引发想象,为学生走进阅读材料进行铺垫。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也有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这种模式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阅读面,引导阅读有益书籍为目的,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模式,经常与其它模式相结合。 其基本模式为“情境导入——教师推介——小组推介——代表推介”,其中二、三、四环节可交换顺序,注意指导讲出推荐理由,如人物有趣、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受到启迪等。 2、交流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体会或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进行评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运用此模式应注意两点:一要提前布置学生看一定量、一定范围的书刊,防止交流时海阔天空;二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内容到作品思想进行评论,防止交流时浅尝辄止。其基本模式为“谈话导入营造氛围——交流内容 复述故事——表达感受 提出见解” 3、赏析式。以教师活动为主,通过语言,借助录音、音乐、幻灯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某些片段、章节或语言的表达等,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陶冶和熏陶,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窦桂梅老师的绘本赏析课《我的爸爸叫焦尼》,讲述狄姆是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他的爸爸焦尼从远方来看望他,狄姆是多么兴奋激动,一天相聚的时刻是多么短暂,最后狄姆与爸爸依依不舍地告别,体现父子情深。 (1)赏析语言。文中讲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这是狄姆对各种各样不认识、认识、擦肩而过的人介绍爸爸时讲的话,窦老师引导学生看图中狄姆的表情、动作,从简单的语言挖掘出狄姆说话的不同心情:兴奋、激动;神气、自豪;难过、不舍。 (2)赏析动作。窦老师引导学生看图找出描写爸爸动作的词“奔、举、搂、抱、牵”,爸爸的爱在肩上、手中、怀里,爸爸的爱还在眼神“盯着、目不转睛、凝视、片刻不离开”。 (3)赏析色彩、形状、道具。窦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图画,领会作家用意:披萨店、宾馆的色彩是温馨的黄色,喻示跟爸爸在一起很快乐;车厢的背景是有点冷的蓝色,喻示爸爸要离开,有些悲伤;最后一幅图的形状是圆的,喻示合家团圆、破镜重圆;狄姆的围巾颜色是爸妈围巾颜色的组合,喻示狄姆是爸妈爱情的结晶。 4、展示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展示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成果,教师从中检测学生一阶段来的课外阅读情况。汇报展示有这几种形式:讲故事、演讲、朗诵、读书知识比赛、读书笔记展示、课本剧表演、读物插图设计等。由于趣味性强、成就感强,这种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